期刊文献+
共找到37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灯盏花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心肌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孙玉艳 杨然 高丽华 《西北药学杂志》 2024年第1期49-54,共6页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大鼠的心肌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组、模型组、灯盏花素低剂量和灯盏花素高剂量组,各15只;灯盏花素低剂量、...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大鼠的心肌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组、模型组、灯盏花素低剂量和灯盏花素高剂量组,各15只;灯盏花素低剂量、灯盏花素高剂量组大鼠腹腔注射灯盏花素(50、100 mg·kg^(−1));健康组、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干预5 d。模型组、灯盏花素低剂量组、灯盏花素高剂量组最终均纳入10只大鼠。检测心电图指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TTC)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检测血清心肌损伤指标;检测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检测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组织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灯盏花素低剂量组大鼠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和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发生次数、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活性、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心肌组织IL-23及IL-17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VF、VT持续时间缩短,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升高(P<0.05);灯盏花素低剂量组和灯盏花素高剂量组各指标水平变化规律相同,灯盏花素变化高剂量组变化更显著(P<0.05)。结论灯盏花素可缓解MIRI大鼠心律失常、减轻心肌损伤及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IL-23/IL-17轴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花素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白细胞介素-23 白细胞介素-17
下载PDF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吕素洁 吴寿岭 +4 位作者 朱辰蕊 李金锋 黄喆 王艳丽 季春鹏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的影响,并评价其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参加健康体检的既往无心肌梗死病史且基线资料完整的98875名开滦集团公司职工作为观察队列,随访...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的影响,并评价其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参加健康体检的既往无心肌梗死病史且基线资料完整的98875名开滦集团公司职工作为观察队列,随访至2019年12月31日,以新发AMI作为终点事件。根据AIP将研究人群进行四分位数分组,Q_(1)组(24560名):AIP<-0.56;Q_(2)组(24925名):-0.56≤AIP<-0.16;Q_(3)组(24653名):-0.16≤AIP<0.31;Q_(4)组(24737名):AIP≥0.31。采用寿命表法计算心肌梗死的累积发病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AIP对AMI发生的影响。结果在平均随访(12.9±1.0)年后,共有1804例研究对象发生AMI。随AIP四分位数分组递增,AMI累积发病率呈递增趋势,分别为1.23%、1.47%、2.11%和2.47%(P<0.001)。在校正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体育锻炼、家庭人均月收入、吸烟、饮酒、卒中病史、是否服用降压药、降糖药、收缩压、体质指数、总胆固醇、空腹血糖、血尿酸、C反应蛋白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IP每增加一个标准差(0.68),AMI发生的风险增加30%(HR=1.30,95%CI:1.21~1.41,P<0.001);与Q_(1)组比较,Q_(3)组和Q_(4)组发生AMI的风险分别增加了46%(HR=1.46,95%CI:1.24~1.71,P<0.001)和70%(HR=1.70,95%CI:1.45~1.99,P<0.001),但Q_(2)组发生AMI的风险并未显著增加(HR=1.15,95%CI:0.97~1.35,P=0.11)。结论开滦队列研究数据显示,AIP增加是A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预测价值
下载PDF
苦碟子总黄酮影响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作用机制
3
作者 高丽华 孙玉艳 杨然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90-96,共7页
目的探讨苦碟子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Sowthistleleaf ixeris seedling,TFS)对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选取15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剩余大鼠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M... 目的探讨苦碟子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Sowthistleleaf ixeris seedling,TFS)对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选取15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剩余大鼠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MI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TFS低剂量组(5 mg·kg^(-1)·d^(-1))、TFS高剂量组(10 mg·kg^(-1)·d^(-1))和辅酶Q 10组(30 mg·kg^(-1)·d^(-1)),每组15只,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每日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28 d。计算左心室质量(left ventricular mass,LVM)/体质量(body mass,BM)值;TTC染色观察心肌梗死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钙蛋白T(troponin T,TnT)的水平和肌酸激酶MB(creatine kinase MB,CK-MB)的活性;检测心肌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检测心肌组织中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磷酸化AMPK(p-AMPK)、叉头框蛋白O1(fork head box protein O1,FOXO1)和磷酸化FOXO1(p-FOXO1)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成功构建MI大鼠模型;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VM/BM值升高,左心室收缩压(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LVSP)、左心室压最大增率(maximum rate of increase of 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pressure,+dp/dt max)及左心室压最大减率(maximum decrease rate of 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pressure,-dp/dt max)均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LVEDP)升高(P<0.05),心肌组织有明显大范围白色梗死灶,心肌细胞连接松散,排列紊乱,间质炎性渗出较多,血清LDH、TnT水平和CK-MB活性升高,心肌组织中IL-6、TNF-α和MDA的含量增加,SOD及GSH-Px的活性降低,且p-FOXO1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升高,p-AMPK和FOXO1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3个给药组大鼠的LVM/BM值降低,LVSP、+dp/dt max和-dp/dt max均升高,LVEDP降低(P<0.05),心肌梗死面积缩小,病理组织结构逐渐改善,血清LDH、TnT水平和CK-MB活性降低,心肌组织中IL-6、TNF-α和MDA含量减少,SOD和GSH-Px活性升高,且p-FOXO1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AMPK和FOXO1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升高(P<0.05),对MI大鼠心功能的作用效果逐渐增强(P<0.05)。结论TFS可改善模型大鼠心功能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FOXO1轴、提高机体抗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碟子总黄酮 心肌梗死 心功能 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 叉头框蛋白O1
下载PDF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关联
4
作者 刘士贺 刘倩 +5 位作者 韩旭 刘红敏 赵海燕 陈朔华 吴寿岭 吴云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76-681,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联。方法:选择2006~2010年期间连续3次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51831名在职及离退休员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拟合AIP(甘油三酯/高密度...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联。方法:选择2006~2010年期间连续3次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51831名在职及离退休员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拟合AIP(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的对数值)轨迹模型,并根据AIP轨迹将研究对象分为低稳定组(n=11114)、低中稳定组(n=21647)、中高稳定组(n=13659)、高稳定组(n=5411)。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四组的ASCVD累积发病率,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四组的ASCVD发病风险,并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0.19±2.22)年期间,5142例(9.92%)研究对象发生ASCVD,4013例(7.74%)研究对象死亡。校正混杂因素后,Cox回归分析显示:与低稳定组相比,低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的ASCVD发病风险分别增加13%(HR=1.13,95%CI:1.04~1.23,P=0.003)、20%(HR=1.20,95%CI:1.10~1.31,P<0.001)和41%(HR=1.41,95%CI:1.27~1.57,P<0.001),且风险呈逐渐增加趋势(P_(trend)<0.001)。分层分析显示,在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中,年龄<65岁者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 mmol/L者的ASCVD发病风险分别高于年龄≥65岁者和LDL-C≥3.4 mmol/L者(P_(interaction)均<0.01)。结论:在开滦研究队列中,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发生ASCVD的风险更高,且发病风险随着AIP升高而逐步增加。另外,在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中,年龄<65岁者的ASCVD发病风险高于年龄≥65岁者,LDL-C<3.4 mmol/L者的ASCVD发病风险高于LDL-C≥3.4 mmol/L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轨迹 甘油三酯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队列研究
下载PDF
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
5
作者 刘士贺 韩旭 +5 位作者 刘倩 刘红敏 赵海燕 陈朔华 吴寿岭 吴云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7,共8页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从2006~2020年开滦研究队列中纳入3645例超高危ASCVD[采用《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的定义]患者,排除602例静息心率数据缺失者后,最终分...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从2006~2020年开滦研究队列中纳入3645例超高危ASCVD[采用《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的定义]患者,排除602例静息心率数据缺失者后,最终分析纳入3043例患者,根据确诊ASCVD后首次健康体检时的静息心率四分位水平,将其分为<68次/min组(n=744)、68~74次/min组(n=786)、75~80次/min组(n=760)、≥81次/min组(n=753)。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比较不同静息心率水平及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对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探讨静息心率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寿命表法计算四组患者中的累积全因死亡率,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中位随访5.81(3.46,9.64)年期间,772例(25.37%)患者死亡。控制主要混杂因素后,分析结果显示:与静息心率<68次/min组患者相比,75~80次/min组、≥81次/min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4%(HR=1.24,95%CI:1.01~1.52,P=0.047)和47%(HR=1.47,95%CI:1.20~1.81,P<0.001),而68~74次/min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06,95%CI:0.86~1.31,P=0.625)。此外,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3%(HR=1.13,95%CI:1.07~1.19,P<0.001)。分层分析显示,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时,女性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男性患者,<65岁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65岁患者。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也显示,静息心率与全因死亡风险呈线性关联(P _(overall)<0.001,P _(non-linear)=0.933),且静息心率>70次/min时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结论:静息心率升高与超高危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且二者呈线性关联。超高危ASCVD患者静息心率的合适干预切点可能为>75次/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危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静息心率 全因死亡 队列研究
下载PDF
基于生命八要素的心血管健康评分与新发心房颤动的关联研究: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
6
作者 张媛 侯旗旗 +7 位作者 齐祺 蒋越 王楠 岳博成 陈朔华 韩全乐 吴寿岭 李康博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31-1437,共7页
背景近年来全球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的患病率持续升高,房颤增加了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慢性肾病等疾病的发病风险。研究证实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肥胖和久坐等是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这些因素多数是... 背景近年来全球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的患病率持续升高,房颤增加了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慢性肾病等疾病的发病风险。研究证实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肥胖和久坐等是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这些因素多数是美国心脏协会提出的“生命八要素”(LE8)的范畴。目的探讨基于LE8的心血管健康(CVH)评分与房颤的关联。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07年10月河北省唐山市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人群91131名为研究对象。LE8评分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制订的算法评估,结合开滦研究实际情况形成LE8开滦研究版本,包括4个健康行为(饮食、体育活动、烟草暴露和睡眠)和4个健康因素(BMI、血脂、血糖和血压)。依据LE8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LE8评分<50分为低CVH组(8407名),50分≤LE8评分<80分为中CVH组(73493名),LE8评分≥80分为高CVH组(9231名)。以研究对象首次参加开滦体检时间为随访起点,每年随访1次,以发生房颤为终点事件,随访终点时间为发生房颤或随访结束时间(2020-12-31)。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组新发房颤累积发病率,并进行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不同LE8评分分组及单个因素评分对新发房颤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3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饮酒史以及LE8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中新发房颤1088例,其中低CVH组新发房颤133例(1.58%),中CVH组新发房颤883例(1.20%),高CVH组新发房颤72例(0.78%);中位随访时间15.0(14.7,15.2)年;3组研究对象新发房颤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校正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饮酒史后进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低CVH组相比,中CVH组(HR=0.697,95%CI=0.579~0.841,P<0.001)、高CVH组(HR=0.609,95%CI=0.454~0.816,P=0.001)均可降低新发房颤的发病风险;LE8评分升高可降低新发房颤的发病风险(HR=0.859,95%CI=0.804~0.918,P<0.001);LE8单个因素BMI评分(HR=0.762,95%CI=0.717~0.809,P<0.001)、血压评分(HR=0.824,95%CI=0.776~0.876,P<0.001)与新发房颤发病风险呈负相关。结论CVH的LE8评分与新发房颤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且LE8单个因素BMI评分、血压评分与新发房颤发病风险均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血管健康 生命八要素 累积发病率 Kaplan-Meier存活曲线 COX比例风险模型
下载PDF
尿转铁蛋白与2型糖尿病人群新发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7
作者 马剑楠 陶杰 +2 位作者 桑大森 吴寿岭 张旗 《临床荟萃》 CAS 2024年第8期700-705,共6页
目的探索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人群尿转铁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TRF/Cr)和新发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关系。方法选择参加开滦第6次健康体检且进行尿转铁蛋白及尿肌酐检测的T2DM患者8163例。依据基... 目的探索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人群尿转铁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TRF/Cr)和新发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关系。方法选择参加开滦第6次健康体检且进行尿转铁蛋白及尿肌酐检测的T2DM患者8163例。依据基线uTRF/Cr水平将患者按三分位数分为3组,第一分位组2721例,第二分位组2721例;第三分位组2721例。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uTRF/Cr对CVD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①研究人群基线年龄(60.46±9.96)岁,男性占78.30%,基线uTRF/Cr为0.24(0.16~0.47)mg/mmol。②中位随访时间为3.85(3.43~4.22)年,共发生CVD事件411例(6.79%),第一、二、三分位组总CVD事件的累计发病率分别为3.81%、4.65%和7.29%。③校正相关影响因素后,第二、三分位组总CVD事件的风险分别是第一分位组的1.12(95%CI:0.86~1.46)倍和1.52(95%CI:1.18~1.97)倍。结论uTRF/Cr升高是T2DM人群CVD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出现大量白蛋白尿之前,CVD的发病风险也随着uTRF/Cr升高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心血管疾病 尿转铁蛋白与尿肌酐比值 蛋白尿
下载PDF
体外反搏联合辅酶Q10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
8
作者 杨然 高丽华 孙玉艳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112-115,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CP)联合辅酶Q10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U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CP)联合辅酶Q10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U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ECP技术治疗,观察组予以ECP联合辅酶Q10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SYNTAX评分的变化,比较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onocyte to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atio,MHR)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SYNTAX评分、心绞痛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MHR值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CP联合辅酶Q10治疗UAP患者,可有效减轻其临床症状,降低MHR值,改善冠状动脉病变,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酶Q10 体外反搏(ECP)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HR) SYNTAX评分
下载PDF
人群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研究:基于开滦队列研究
9
作者 陶锦涛 吴寿岭 赵晓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4534-4539,共6页
背景房室传导阻滞与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良预后相关,而我国相关流行病学数据相对缺乏,筛查并消除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以预防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目的探讨开滦研究人群中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纳入参加2018—2... 背景房室传导阻滞与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良预后相关,而我国相关流行病学数据相对缺乏,筛查并消除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以预防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目的探讨开滦研究人群中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纳入参加2018—2020年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在职员工及离退休人员作为观察对象,收集参与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和服药史。患者空腹8 h后,于体检当日晨起抽取肘静脉血5 mL用于生化检测,同时进行心电图检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最终纳入观察对象80859名,平均年龄(53.8±14.9)岁。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为0.97%(786/80859),其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为0.91%(732/80859),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为0.07%(54/80859)。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男性比例、年龄、收缩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MI、高血压、糖尿病、饮酒比例、血尿酸、服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比例高于无房室传导阻滞者,舒张压、心率低于无房室传导阻滞者(P<0.05)。进一步将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患有房室传导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程度,将患者分为无房室传导阻滞组(n=80073)、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组(n=732)和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组(n=54)。三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心率、高血压、BMI、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饮酒、ASCVD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尿酸血症、高BMI及饮酒为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心率增加为房室传导阻滞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开滦人群中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为0.97%,高龄、男性、高BMI、高血压、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高尿酸血症及饮酒为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高心率为房室传导阻滞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患病率 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开滦队列
下载PDF
开滦集团女性人群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邢爱君 侯利江 +3 位作者 孟令奎 魏晓明 吴云涛 吴寿岭 《河北医药》 CAS 2015年第2期276-278,共3页
目的:了解开滦矿区女性心房颤动的患病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06年6月至2007年10日对开滦集团101510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和问卷调查。选择女性作为观察人群,通过十二导联心电图、体格检查检出心房颤动。结果20407名女性进行了体检,20196... 目的:了解开滦矿区女性心房颤动的患病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06年6月至2007年10日对开滦集团101510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和问卷调查。选择女性作为观察人群,通过十二导联心电图、体格检查检出心房颤动。结果20407名女性进行了体检,20196名完成心电图检查。检出心房颤动40例(其中2例为瓣膜性心房颤动),患病率0?.20%。女性心房颤动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χ2=120.89, P =0.00),70~74岁女性心房颤动患病率最高,达1.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80, P =0.000)、收缩压(OR=1.023, P =0.001)、尿酸(OR=1.004, P =0.008)与心房颤动明显相关。结论开滦矿区女性人群心房颤动患病率为0.20%,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年龄、收缩压、尿酸为影响女性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心房颤动 患病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开滦集团职工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晓庆 刘星 +5 位作者 李雯 黄玮 耿晓妍 邵丹 吴寿岭 刘雪梅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5-91,共7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随机分层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年龄≥40岁,排除既往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不包括腔隙性脑梗死)及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随机分层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年龄≥40岁,排除既往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不包括腔隙性脑梗死)及相关研究资料缺失者,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共5353例,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物化学指标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心血管健康评分对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结果本研究人群共5353例,年龄40~94(55.1±11.8)岁,其中男性3209例,占59.9%。1具备≤1项、2项、3项、4项、5项以及≥6项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研究人群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分别为0.89±0.19 mm、0.88±0.19 mm、0.85±0.19 mm、0.82±0.18 mm、0.80±0.18 mm、0.76±0.15 mm,各组颈动脉硬化检出率分别为32.6%、31.4%、24.7%、20.3%、15.9%、9.5%。2影响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校正年龄、性别、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因素后,心血管健康评分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线性负相关(B=-0.012,95%CI:-0.014^-0.011,P<0.001);影响颈动脉硬化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年龄、性别、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因素后,与具有≤1项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研究人群比较,具有3项、4项、5项以及≥6项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研究人群发生颈动脉硬化的风险值(OR)分别为0.62、0.40、0.31、0.18。结论中老年人群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是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保护性因素,随着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项数及其评分的增加,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颈动脉硬化检出率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颈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川芎嗪缓解冠心病大鼠心肌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英 程敏菊 魏鹏辉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62-67,共6页
目的探讨川芎嗪(TMP)对冠心病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50只雄性大鼠用高脂饮食联合后腔注射垂体后叶素法建立冠心病(CHD)大鼠模型,48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TMP低剂量、高剂量组和西药组,各12只,其余为... 目的探讨川芎嗪(TMP)对冠心病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50只雄性大鼠用高脂饮食联合后腔注射垂体后叶素法建立冠心病(CHD)大鼠模型,48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TMP低剂量、高剂量组和西药组,各12只,其余为对照组(15只)。TMP低剂量、高剂量组灌胃给药100、150 mg·kg^(-1)TMP混悬液(生理盐水配制),西药组静脉注射1 mg·kg^(-1)盐酸地尔硫注射液,连续4周,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测定血清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水平;检测大鼠心肌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水平;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心肌组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及其磷酸化蛋白、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Mb、CK、CK-MB、MDA水平,TMP低剂量、高剂量组和西药组比模型组低,TMP高剂量组和西药组比TMP低剂量组低(P<0.05);GSH-Px、SOD、p-AMPK蛋白表达、Nrf-2和HO-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TMP低、高剂量组和西药组比模型组高(P<0.05)。TMP高剂量组各项指标与西药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MP可减轻CHD大鼠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肌损伤,可能与激活AMPK/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冠心病 心肌损伤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血红素加氧酶1
下载PDF
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对新发心力衰竭的影响
13
作者 季春鹏 汪国栋 +5 位作者 黄喆 朱辰蕊 王娜 刘妍 王锦梅 吴寿岭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30-1035,共6页
目的:探讨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ePWV)对新发心力衰竭的影响。方法:以参加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健康体检、无心力衰竭病史且资料完整的98269例开滦集团公司职工为观察队列,平均随访(13.85±1.40)年。将研究人群按e PWV四分位数分... 目的:探讨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ePWV)对新发心力衰竭的影响。方法:以参加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健康体检、无心力衰竭病史且资料完整的98269例开滦集团公司职工为观察队列,平均随访(13.85±1.40)年。将研究人群按e PWV四分位数分为四组:即Q1组(e PWV<12.54 m/s,n=24567)、Q2组(12.54 m/s≤ePWV<13.95 m/s,n=24567)、Q3组(13.95 m/s≤ePWV<15.44 m/s,n=24568)和Q4组(ePWV≥15.44m/s,n=24567),计算各组新发心力衰竭的发病密度。在校正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吸烟、饮酒、体育锻炼、文化程度、心血管家族史、心肌梗死病史、脑卒中病史、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空腹血糖、血尿酸和C反应蛋白)后,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e PWV对新发心力衰竭的影响。结果:随着ePWV四分位组的递增,新发心力衰竭的发病密度呈递增趋势,分别为0.48/千人年、1.21/千人年、2.45/千人年和5.42/千人年。在校正性别、吸烟、饮酒等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ePWV每增加1 m/s,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增加37%(HR=1.37,95%CI:1.34~1.39,P<0.01)。进一步分析显示,无论有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男性还是女性、青中年(<52岁)还是中老年(≥52岁),ePWV均与新发心力衰竭的发生存在显著关联(P均<0.01)。结论:ePWV是新发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心力衰竭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心内科住院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辰蕊 龚艳君 +1 位作者 洪涛 张友莉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49-953,共5页
目的评价心内科住院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652例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因心血管疾病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收集一般住院资料,测定baPWV,行心脏彩超等检查。以左心室舒张功能... 目的评价心内科住院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652例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因心血管疾病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收集一般住院资料,测定baPWV,行心脏彩超等检查。以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同分为舒张功能正常组(E/A≥0.8,E/E’≤8)、轻度舒张功能不全组(E/A〈0.8,E/E’≤8)、中度舒张功能不全组(0.8≤E/A≤1.5,8〈E/E’〈13)、重度舒张功能不全组(E/A≥2.0,E/E’≥13),比较四组间baPWV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判定baPWV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以重度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E/E’≥13)作为终点事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影响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混杂因素。结果四组间baPWV随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而升高(P〈0.001)。研究对象中baPWV与E/A比值呈明显负相关(r=-0.257,P〈0.001),baPWV与E/E’比值呈明显正相关(r=0.24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aPWV≥1400 cm/s是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其RR值为1.93(95%CI为1.09~3.44,P=0.03)。结论 baPWV与左心室舒张功能具有相关性,可以作为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的高危人群的筛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关分析
下载PDF
甘油三酯水平与中青年人群急性心肌梗死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郁静 侯旗旗 +7 位作者 韩全乐 张伯亨 尹春晖 姚绍新 张超 陈朔华 吴寿岭 李康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2-157,共6页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是否增加中青年人群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风险。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河北省唐山市开滦集团职工健康查体人群中的中青年人群(女性<65岁、男性<55岁),最终纳入6...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是否增加中青年人群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风险。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河北省唐山市开滦集团职工健康查体人群中的中青年人群(女性<65岁、男性<55岁),最终纳入64574例受试者,根据其TG水平三分位(<1.02 mmol/L、1.02~1.66mmol/L、>1.66 mmol/L)分为三组:TG最低三分位组(n=21540)、TG第二三分位组(n=21663)、TG最高三分位组(n=21371)。终点事件为新发AMI。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TG水平对中青年人群AMI发病风险是否存在影响。结果:TG最低三分位组、TG第二三分位组、TG最高三分位组的平均TG水平分别为(0.74±0.18)mmol/L、(1.30±0.18)mmol/L、(3.09±1.77)mmol/L。随访10.92(4.75,12.83)年,上述三组的AMI发病率及发病密度依次为:0.23%(49/21540)和0.25/千人年、0.40%(87/21663)和0.46/千人年、0.69%(147/21371)和0.80/千人年(P均<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TG最低三分位组相比,TG最高三分位组的发生AMI的风险显著增加(HR=1.59,95%CI:1.12~2.26,P=0.01),但TG第二三分位组的AMI发病风险并未增加(HR=1.28,95%CI:0.89~1.82,P=0.18)。随着TG水平升高,AMI累积发病风险逐渐增加;随访近48个月时,TG水平处于正常范围的TG第二三分位组的AMI累积发病风险也开始增加。结论:TG水平升高是中青年人群发生AMI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三酯 急性心肌梗死 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下载PDF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发生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关旭敏 吴寿岭 夏云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11-716,共6页
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及肿瘤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2006~2007年参加开滦集团职工标准化健康体检的职工92297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基线HDL-C的五分位水平将人群分为5... 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及肿瘤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2006~2007年参加开滦集团职工标准化健康体检的职工92297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基线HDL-C的五分位水平将人群分为5组,HDL-C<1.23 mmol/L组(n=17907),HDL-C 1.23~1.41 mmol/L组(n=18535),HDL-C 1.42~1.59 mmol/L组(n=18419),HDL-C 1.60~1.83 mmol/L组(n=18904),HDL-C≥1.84 mmol/L组(n=18532)。随访至2014年12月31日,终点事件为发生ASCVD、肿瘤或者死亡。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HDL-C与ASCVD、肿瘤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平均随访7.9年期间,3338例(3.6%)发生ASCVD,2370例(2.6%)发生肿瘤。与HDL-C 1.60~1.83 mmol/L组比较,HDL-C<1.23 mmol/L组增加19%的ASCVD发生风险(HR=1.19,95%CI:1.06~1.33),HDL-C≥1.84 mmol/L组增加22%的肿瘤发生风险(HR=1.22,95%CI:1.07~1.38)。结论:低水平的HDL-C(<1.23 mmol/L)增加ASCVD的发生风险,高水平的HDL-C(≥1.84 mmol/L)可能增加肿瘤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肿瘤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中国北方人群心房颤动与新发慢性肾脏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爱丽 侯旗旗 +7 位作者 韩全乐 张伯亨 张佳伟 曹宏霞 张超 陈朔华 吴寿岭 李康博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6期4521-4526,共6页
背景全球人群疾病负担报告显示,心房颤动与慢性肾脏病(CKD)成了近20年增长较快的死亡原因。心肾综合征的概念指出心房颤动可能增加新发CKD的发病风险,但目前国内外对心房颤动增加新发CKD发病风险的相关研究较少,并且与年龄的交互作用尚... 背景全球人群疾病负担报告显示,心房颤动与慢性肾脏病(CKD)成了近20年增长较快的死亡原因。心肾综合征的概念指出心房颤动可能增加新发CKD的发病风险,但目前国内外对心房颤动增加新发CKD发病风险的相关研究较少,并且与年龄的交互作用尚不明确。目的探讨中国北方人群心房颤动是否增加CKD发病风险。方法选取2006—2010年河北省开滦集团职工健康查体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末次随访时间2020-12-31,观察终点事件为新发CKD。根据是否患有心房颤动将患者分为非心房颤动组(n=110487)和心房颤动组(n=368)。用寿命表法计算患者新发CKD的累积发病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累积发病率的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累积CKD发生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究心房颤动对新发CKD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心房颤动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收缩压、舒张压、BMI、受教育程度、参加体育锻炼、高血压、糖尿病、服用降压药、服用降糖药比例、超敏C反应蛋白高于非心房颤动组,饮酒比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非心房颤动组(P<0.05)。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的发生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研究对象按年龄进行分层,≤65岁研究对象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的发生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5岁研究对象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校正后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65岁人群心房颤动是新发CKD的危险因素[HR=1.350,95%CI(1.038,1.755),P=0.025]。结论心房颤动是中国北方人群新发CK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对于年龄≤65岁的中青年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肾功能不全 慢性 发病率 队列研究 危险因素 相关性研究
下载PDF
糖代谢异常人群中不同高血压亚型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被引量:2
18
作者 左颖婷 吴寿岭 +5 位作者 陈朔华 田雪 胥芹 张怡君 张晓丽 王安心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2-48,共7页
目的因糖代谢异常人群的孤立性收缩期高血压(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ISH)、孤立性舒张期高血压(isolated diastolic hypertension,IDH)及收缩期和舒张期高血压(systolic and diastolic hypertension,SDH)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风... 目的因糖代谢异常人群的孤立性收缩期高血压(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ISH)、孤立性舒张期高血压(isolated diastolic hypertension,IDH)及收缩期和舒张期高血压(systolic and diastolic hypertension,SDH)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证据较少,所以本研究将探索不同高血压亚型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为进一步改善识别高危人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包括来自开滦社区队列研究的24605例2006-2007年基线血压测量,没有服用高血压药物且没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的受试者。受试者根据基线血压水平分为8组:血压正常组[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120 mmHg(1 mmHg=0.133 kPa)并且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80 mmHg)];血压高值组(120 mmHg≤SBP≤129 mmHg并且DBP<80 mmHg);Ⅰ期IDH组(SBP<130 mmHg并且80 mmHg≤DBP≤89 mmHg);Ⅰ期ISH组(130 mmHg≤SBP≤139 mmHg并且DBP<80 mmHg);Ⅰ期SDH组(130 mmHg≤SBP≤139 mmHg并且80 mmHg≤DBP≤89 mmHg);Ⅱ期IDH组(130 mmHg≤SBP≤139 mmHg并且90 mmHg≤DBP);Ⅱ期ISH组(140 mmHg≤SBP并且DBP<90 mmHg);Ⅱ期SDH组(140 mmHg≤SBP并且90 mmHg≤DBP)。以心脑血管疾病为终点事件,研究随访至2019年12月31日。使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评估不同血压组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关联性。结果在随访中位时间12.9(12.5,13.1)年期间,观察到2406例心脑血管疾病。矫正了其他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血压正常组相比,新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在Ⅰ期ISH中为1.31(95%CI:0.96~1.79),在Ⅰ期IDH中为1.15(95%CI:0.96~1.37),在Ⅰ期SDH中为1.30(95%CI:1.07~1.57)。Ⅱ期ISH、Ⅱ期IDH和Ⅱ期SDH都有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Ⅱ期SDH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是血压正常组的2.24倍(95%CI:1.91~2.61)。结论将糖代谢异常人群Ⅰ期高血压进一步归类为Ⅰ期ISH、IDH和SDH可能会改善识别高危人群的风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 糖代谢异常
下载PDF
心力衰竭患者出院静息心率对全因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宇玲 荣萍萍 +5 位作者 李挺 裴恒 王志军 吴寿岭 刘杰 张欣悦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4-440,共7页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出院静息心率对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以2006~2016年开滦研究人群中首次诊断为心衰的职工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静息心率四分位水平分为:出院静息心率<65次/min组、65~71次/min组、72~79...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出院静息心率对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以2006~2016年开滦研究人群中首次诊断为心衰的职工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静息心率四分位水平分为:出院静息心率<65次/min组、65~71次/min组、72~79次/min组、≥80次/min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曲线计算各组累积全因死亡率,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出院静息心率对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2657例,平均年龄(67.85±11.44)岁,其中男性2338(87.99%)例。平均随访(6.82±3.93)年期间,共发生全因死亡1129例,出院静息心率<65次/min组至≥80次/min组累积全因死亡率分别为36.87%、38.27%、43.82%和50.0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后,与<65次/min组比较,65~71次/min组、72~79次/min组、≥80次/min组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HR(95%CI)分别为0.95(0.80~1.14)、1.07(0.89~1.29)、1.30(1.10~1.55),P值分别为0.60、0.46、<0.01。线性趋势检验结果,显示随着出院静息心率的增快,心衰患者全因死亡风险逐渐增加(P_(trend)<0.01)。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显示,随着出院静息心率的增快,心衰患者全因死亡风险逐渐增加且不存在曲线关系(P<0.01)。将出院静息心率及入院静息心率同时纳入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入院静息心率对应的HR(95%CI)为1.00(0.99~1.01),P=0.06。结论:高出院静息心率水平是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出院静息心率对全因死亡的影响强于入院静息心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院静息心率 入院静息心率 心力衰竭 全因死亡
下载PDF
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对于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岳博成 侯旗旗 +6 位作者 韩全乐 杨波 吴铮 吴建美 陈朔华 吴寿岭 李康博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739-1744,共6页
背景 全球人群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截至2019年全球高血压患者已达12.8亿,心房颤动患者约5 970万例。高血压极大增加了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将高于60%。同时心房颤动增加了缺血性卒中、心力衰竭、心肌... 背景 全球人群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截至2019年全球高血压患者已达12.8亿,心房颤动患者约5 970万例。高血压极大增加了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将高于60%。同时心房颤动增加了缺血性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慢性肾脏病及痴呆的发病风险。对于庞大的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是否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目前研究尚少,且其风险是否与年龄存在交互作用,目前尚不明确。目的 分析高血压人群中罹患心房颤动是否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方法 选取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开滦集团职工于唐山市工人医院和开滦总医院健康查体人群中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定期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20-12-31,终点事件为患者新发心肌梗死。最终42 833例患者纳入研究,依据患者基线心电资料是否诊断为心房颤动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n=270)和非心房颤动组(n=42 563)。用寿命表法计算患者心肌梗死事件的累积发病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心肌梗死累积发病率的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新发心肌梗死累积发病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究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对新发心肌梗死的影响。结果 心房颤动组患者年龄高于非心房颤动组,舒张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非心房颤动组(P<0.05);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所有患者按年龄进行分层,≤60岁患者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心肌梗死发病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患者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心肌梗死发病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校正后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HR=2.89,95%CI(1.74,4.82),P<0.01],≤60岁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HR=4.72,95%CI(2.11,10.56),P<0.01]。结论 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对于年龄≤60岁高血压人群,积极控制血压、治疗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的重要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疾病 高血压 心房颤动 心肌梗死 影响因素分析 比例危险度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