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弹性定量技术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7
1
作者 郭岩 佟超 +1 位作者 赵志华 陈磊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7期3793-3795,3798,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定量技术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2年2月到2015年8月选择在唐山市第二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40例,根据IMT检测结果分为3组:对照组40例(IMT<0.9mm);IMT增厚组60例(0.9mm≤IMT<1.3mm);斑块组40...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定量技术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2年2月到2015年8月选择在唐山市第二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40例,根据IMT检测结果分为3组:对照组40例(IMT<0.9mm);IMT增厚组60例(0.9mm≤IMT<1.3mm);斑块组40例(IMT≥1.3mm),3组都进行常规超声与超声弹性定量技术检测,同时进行临床资料的调查与实验室生化分析检查。结果斑块组、IMT增厚组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3组间其他实验室的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IMT增厚组的顺应性(A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膨大指数(AI)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MT与AI、PWVβ呈正相关(r=0.512,P<0.05;r=0.483,P<0.05),与AC呈负相关(r=-0.713,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LDL-C、AC、PWVβ为影响IMT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超声弹性定量技术检测颈部血管能安全、无创地动态观察动脉硬化进展过程中的血管壁的变化,有利于进行IMT的判断与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弹性成像技术 动脉硬化 颈动脉 超声弹性定量技术 颈部血管 血管壁
下载PDF
颈部浅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超声表现 被引量:5
2
作者 李瑞芬 李晓庆 +3 位作者 耿晓妍 张丽 李志辉 李媛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3期4001-4003,共3页
目的 探讨颈部浅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超声表现.方法 2009年11月-2011年10月在健康查体人群中选取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90例,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观察和测量淋巴结的位置、大小、形态、淋巴结门、内部回声、血流.结果 90例共检出颈部淋... 目的 探讨颈部浅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超声表现.方法 2009年11月-2011年10月在健康查体人群中选取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90例,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观察和测量淋巴结的位置、大小、形态、淋巴结门、内部回声、血流.结果 90例共检出颈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311个,单发34例,34个淋巴结;多发56例,277个淋巴结;单区域分布30例,多区域分布60例,分布区域依次为:Ⅰ区100个(占32.1%),Ⅱ区92个(占29.6%),Ⅲ区81个(占26.0%),Ⅴ区28个(占9.0%),Ⅳ区和Ⅵ区少见,共10个(占3.3%).最大长径1.00~2.80 cm,短径0.26~1.10 cm,255个(占82.0%)淋巴结长径/短径≥2,皮质厚度(0.21±0.06)cm;皮质厚度与短径比值(0.34±0.15);动脉收缩期速度(PSV)(7.6±1.3)cm/s,阻力指数(RI)(0.60±0.18).多数呈椭圆形、梭形,部分呈类圆形,皮质增厚且均匀一致,回声减低,髓质呈强回声,皮、髓质分界清晰,淋巴门居中存在,包膜完整、纤细,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结论 超声检查颈部浅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声像图清晰、诊断准确,可作为首选方法在健康人群中进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诊断和随访,以减少穿刺技术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超声检查
下载PDF
鼻咽癌放疗干预后不同疗效患者超声颈动脉弹性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郭岩 刘英 +1 位作者 陈磊 佟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2750-2753,共4页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干预后不同疗效患者超声颈动脉弹性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鼻咽癌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接受医用直线加速器体外常规分割放疗,每日照射1次,每次2.0 Gy,5次/周,总剂量60 Gy,均治疗6周。所有患...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干预后不同疗效患者超声颈动脉弹性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鼻咽癌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接受医用直线加速器体外常规分割放疗,每日照射1次,每次2.0 Gy,5次/周,总剂量60 Gy,均治疗6周。所有患者放疗前后先采取高频灰阶超声检测并记录高频灰阶检查参数,然后进入弹性成像条件获取颈动脉弹性参数,记录放疗6周后肿瘤疗效,依据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缓解组与未缓解组,对比两组颈动脉弹性参数差异,并绘制颈动脉弹性参数预测放射治疗疗效的ROC曲线。结果放疗后弹性成像图评分、弹性应变率比值、弹性面积与灰阶面积比值低于放疗前(P<0.05)。本研究放疗后总缓解率为56.67%。缓解组弹性成像图评分、弹性应变率比值、弹性面积与灰阶面积比值低于未缓解组(P<0.05)。弹性成像图评分、弹性应变率比值、弹性面积与灰阶面积比值对放疗后肿瘤缓解情况均有一定预测价值(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能快捷、方便、无创评价头颈部放疗后血管壁弹性的变化;弹性应变率比值、弹性面积与灰阶面积比值对监测头颈部放疗后疗效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放疗 疗效 超声颈动脉弹性参数
下载PDF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超声特征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吕爱娟 孙立如 +4 位作者 谷守娜 王德胜 张胜涛 李瑞芬 贾凤洁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5年第6期432-432,F0003,共2页
淋巴结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结核性肉芽肿,好发于颈部,是青少年中相对多见的良性病变。由于该病在不同的病理阶段超声表现多样,致使一些不典型病例诊断时较为困难。本组分析了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淋巴结结核的声像图特征及血流分... 淋巴结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结核性肉芽肿,好发于颈部,是青少年中相对多见的良性病变。由于该病在不同的病理阶段超声表现多样,致使一些不典型病例诊断时较为困难。本组分析了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淋巴结结核的声像图特征及血流分布情况,旨在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淋巴结结核 超声特征 结核性肉芽肿 病理证实 声像图特征 结核杆菌 良性病变 超声表现
下载PDF
中老年人群右颈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斑块检出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李雯 刘雪梅 +2 位作者 黄玮 刘星 吴寿岭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7-270,共4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右颈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斑块的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分层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年龄≥40岁、既往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肌梗死者共5356例为调查对象,进行统一问卷...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右颈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斑块的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分层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年龄≥40岁、既往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肌梗死者共5356例为调查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物化学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标化年龄和性别后,研究人群中右颈动脉、右锁骨下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9.6%和3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高龄、高收缩压、高胆固醇、高空腹血糖、吸烟是右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922、2.541、1.942、1.326、1.500、1.231);男性、高龄、高收缩压、高胆固醇、高空腹血糖、吸烟是右锁骨下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737、1.798、1.459、1.375、1.322、1.227)。结论中老年人群右颈动脉、右锁骨下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9.6%和31.4%。右颈动脉及右锁骨下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年龄、收缩压、胆固醇、空腹血糖和吸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右锁骨下动脉 动脉斑块
下载PDF
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右锁骨下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黄玮 李雯 +4 位作者 赵剑秋 吴寿岭 王迈 蒋守芳 刘雪梅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54-958,共5页
目的探讨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右锁骨下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法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年龄≥40岁、既往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者共5852人为调查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 目的探讨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右锁骨下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法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年龄≥40岁、既往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者共5852人为调查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物化学指标检测及右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右锁骨下动脉斑块的影响。结果 (1)研究人群中具备<2项、2项、3项、4项、5项及>5项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者右锁骨下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41.8%、35.8%、33.4%、31.4%、29.7%和25.2%。(2)与<2项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人群相比,具有2项、3项、4项、5项及>5项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人群右锁骨下动脉斑块的检出风险(OR)分别为0.78、0.70、0.64、0.59、0.47。结论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项数越多,右锁骨下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越低。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能预防右锁骨下动脉斑块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 右锁骨下动脉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他汀药物治疗与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爱田 张素艳 +3 位作者 张静 耿晓妍 高景利 李晓岚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4年第11期1024-1026,共3页
目的探讨他汀药物治疗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按是否服用过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治疗组与非他汀治疗组。建... 目的探讨他汀药物治疗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按是否服用过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治疗组与非他汀治疗组。建立数据库,收集入选患者的相关资料。对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他汀治疗组脓毒症患者病死率低于非他汀治疗组病死率,30.43%VS48.1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他汀药物为脓毒症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OR=0.471,95%CI0.227—0.977,P〈0.05;年龄〉60岁,OR=2.234,95%CI1.005—4.964,P〈0.05;APACHEII的评分〉22分,OR=4.633,95%CI1.689-12.708,P〈0.05,为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他汀类药物对脓毒症患者可能有潜在保护性作用,能够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高龄及高APACHEII评分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他汀类药物 重症监护病房 病死率 LOGISTIC模型
下载PDF
环状软骨和甲状腺多处占位一例
8
作者 张景义 许颖 +4 位作者 刘景旺 李瑞芬 刘泊 郭庆乐 陈晓红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35-737,F0003,共4页
环状软骨软骨瘤是非常罕见的喉软骨肿瘤,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向可将其分为外生型和内生型两种类型。1822年Heusinger首次报道本病,目前文献报道全球总病例数〈300例,且均为个案报道。近20年来,国内文献报道该病例数〈15例,至今病因不... 环状软骨软骨瘤是非常罕见的喉软骨肿瘤,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向可将其分为外生型和内生型两种类型。1822年Heusinger首次报道本病,目前文献报道全球总病例数〈300例,且均为个案报道。近20年来,国内文献报道该病例数〈15例,至今病因不明。2014年2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内分泌科发现1例环状软骨瘤合并甲状腺腺瘤患者,现对其影像学资料和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软骨瘤 甲状腺腺瘤 占位 国内文献 软骨肿瘤 影像学资料 骨软骨瘤 生长方向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后血清CRP、TNF-α、IL-6及IL-10的变化 被引量:9
9
作者 张素艳 张静 +3 位作者 耿晓妍 王爱田 高景利 李晓岚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1195-1197,共3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清CRP、TNF-α、IL-6及IL-10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27例,按照在治疗过程中是否加入阿托伐他汀分为两组,未加入阿托伐他汀的组别为对照组,观察组为加...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清CRP、TNF-α、IL-6及IL-10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27例,按照在治疗过程中是否加入阿托伐他汀分为两组,未加入阿托伐他汀的组别为对照组,观察组为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次口服,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的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的ALT、AST、TBIL相比,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ALT、AST、TBIL均出现下降趋势,而观察组的ALT、AST、TBIL均出现上升趋势,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ALT、AST、TBI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RP、TNF-α、IL-6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IL-10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6均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IL-10升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有助于降低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清CRP、TNF-α、IL-6水平,提高IL-10水平,但能升高ALT、AST、TBIL水平,临床上对于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高脂血症应用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的同时,对肝脏损伤尚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C反应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的常规超声、实时超声弹性成像特征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岩 刘英 +1 位作者 陈磊 佟超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年第5期103-106,共4页
目的: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常规超声、实时超声弹性成像(RTE)特征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抽取2016年3月~2018年1月期间神经内科收治的55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55例伴有颈部动脉硬化斑块但未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为对照组... 目的: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常规超声、实时超声弹性成像(RTE)特征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抽取2016年3月~2018年1月期间神经内科收治的55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55例伴有颈部动脉硬化斑块但未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为对照组.入院后均接受常规超声检查、RTE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启动RTE模式后,获取斑块内应变的平均值(记为对应斑块的弹性值A)、颈动脉管壁应变的平均值(记为弹性值B),软件分析管壁与斑块的弹性比值(B/A).分析IMT、斑块厚度、斑块面积、截面积狭窄率、斑块性质及B/A等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IMT、斑块厚度、斑块面积、截面积狭窄率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斑块以低回声斑块(占70.91%)为主,对照组患者以强回声斑块(占56.36%)、混合回声斑块(占36.36%)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弹性值、管壁弹性值及B/A均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B/A与脑梗死关联度最强(OR=3.377),斑块性质关联度强(OR=3.107),IMT、斑块厚度、斑块面积、截面积狭窄关联度中等(OR=1.640,1.143,2.005).结论:RTE可准确获取颈动脉斑块性质、硬度、稳定性等信息,或可作为预测脑梗死发生的辅助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超声弹性成像 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
原文传递
开滦集团人群腰围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丽英 张俊伶 +4 位作者 刘爽 张丽 刘星 梁洁 刘秀荣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83-487,共5页
目的观察开滦集团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在不同腰围水平的检出率,探讨腰围水平与NAFL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2012年度于开滦总医院参加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员工7896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肝脏超声检... 目的观察开滦集团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在不同腰围水平的检出率,探讨腰围水平与NAFL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2012年度于开滦总医院参加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员工7896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肝脏超声检查。依据腰围测量值将观察对象分为中心性肥胖组和非肥胖组,比较2组NAFLD检出率,同时依据腰围四分位数将观察对象分为4组,比较4组间NAFLD检出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腰围水平与NAFLD的相关性。结果(1)中心性肥胖组NAFLD的检出率高于非肥胖组(67.1%对27.9%,P〈0.01)。随着腰围水平的增加,NAFLD的检出率逐渐升高,第一、二、三、四分位组的检出率分别为7.1%、23.4%、33.4%和36.1%。按性别分层后,男性4组NAFLD检出率分别为18.8%、42.5%、62.0%和76.1%,女性分别为5.4%、24.1%、44.7%和62.9%。(2)影响NAFLD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等因素后,腰围为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1.08;不同性别人群中校正上述因素后,与第一分位组比较,第二、三、四分位组均增加NAFLD的患病风险。男性OR值分别为2.74、6.59和11.15,女性OR值分别为2.61、5.03和3.67。结论腰围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腰围增加,NAFLD的患病风险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围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相关性
原文传递
老年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达标情况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姚涛 董岩 +7 位作者 李占杰 周剑辉 刘汉臣 邵丹 张晓辉 孙静 宋绍敏 吴寿岭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45-1150,共6页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在参加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的开滦离退休员工中整群抽取年龄≥60岁的2814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符合入选标准者2464人,分析其中754例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老年高血压患...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在参加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的开滦离退休员工中整群抽取年龄≥60岁的2814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符合入选标准者2464人,分析其中754例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达标(诊室血压〈140/90mm Hg)和24h动态血压达标(24h平均血压〈130/80mm Hg)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不达标的相关因素。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754例中,诊室血压达标率19.2%(95%CI16.4%~22.0%),24h动态血压达标率33.6%(95%CI30.2%~37.0%)。诊室血压达标的14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24h动态血压达标率为51.0%(95%CI42.9%~59.1%),男性、体质量指数(BMI)是24h动态血压不达标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2.942(1.155~7.498),1.195(1.031~1.386)。诊室血压不达标的60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24h动态血压达标率为29.4%(95%CI25.8%~33.0%),男性、诊室收缩压、BMI是24h动态血压不达标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679(1.125~2.506),1.030(1.019~1.042),1.067(1.007~1.130)。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达标率低,男性、BMI、诊室收缩压是影响24h动态血压不达标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室血压 动态血压 高血压 治疗 达标
原文传递
静息心率与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关系 被引量:14
13
作者 黄宇玲 王志军 +4 位作者 刘雪梅 李雯 王迈 陈朔华 吴寿岭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41-846,共6页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与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关系。方法在参加2006-2007年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101 510人中随机抽取5852人作为观察队列,于2010-2011年对观察队列进行健康体检,同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与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关系。方法在参加2006-2007年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101 510人中随机抽取5852人作为观察队列,于2010-2011年对观察队列进行健康体检,同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最终纳入5280人,按静息心率测量值分为〈60(n=690),60-〈70(n=1979),70-〈80(n=1750),80-〈90(n=599)和≥90次/min组(n=262),比较各组斑块检出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结果 5280名中老年人群(男3172名,女2108名),年龄(55.0±11.7)岁。静息心率〈60、60-〈70、70-〈80、80-〈90和≥90次/min组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47.4%、39.7%、40.4%、47.1%、55.7%;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静息心率≥90次/min组发生颈动脉斑块的风险比60-〈70次/min组增加67%(OR1.67;95%CI1.20-2.31)。结论静息心率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关系呈J形曲线,静息心率≥90次/min是中老年人群发生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心率 颈动脉斑块 中老年人群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非高血压中老年人群血压变化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雯 赵剑秋 +6 位作者 李俊娟 刘雪梅 李晓庆 黄玮 邵丹 张丽 吴寿岭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2-156,共5页
目的探讨开滦研究队列基线(2006年)血压水平及4年后(2010年)血压变化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关系。方法在参加2006-2007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职工101 510人中分层随机抽取观察对象,按入选标准选取观察对象5440人组成研究队列,于2010-201... 目的探讨开滦研究队列基线(2006年)血压水平及4年后(2010年)血压变化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关系。方法在参加2006-2007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职工101 510人中分层随机抽取观察对象,按入选标准选取观察对象5440人组成研究队列,于2010-2011年对观察队列进行健康体检,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选取队列中非高血压人群共计3802人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基线血压和4年间血压变化进一步分为:(1)稳定为正常血压组(n=673);(2)正常血压进展为正常高值血压组(n=793);(3)正常血压进展为高血压组(n=408);(4)正常高值血压降为正常血压组(n=295);(5)稳定为正常高值血压组(n=915);(6)正常高值血压进展为高血压组(n=718),观察血压变化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正常血压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32.4%,正常高值血压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38.1%;正常血压稳定为正常血压、进展为正常高值血压组及进展为高血压组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19.2%、32.5%、54.2%;正常高值血压降为正常血压组、稳定为正常高值血压组及进展为高血压组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27.8%、34.4%、46.9%。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与稳定为正常血压组比较,正常血压进展为高血压组、正常高值血压降为正常血压组、稳定为正常高值血压组和正常高值血压进展为高血压组发生颈动脉斑块的OR值(95%CI)分别为2.451(1.604~3.744)、1.513(1.019~2.247)、1.643(1.212~2.228)和2.268(1.643~3.123)。结论非高血压人群中,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增加。血压稳定在正常水平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中老年 血压变化 正常高值血压 正常血压 高血压
原文传递
老年人群诊室、随诊间、24h动态收缩压与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15
作者 赵华灵 刘秀荣 +8 位作者 王洋 李志芳 安莎莎 张文艳 李春慧 宋路 王一鸣 陈朔华 吴寿岭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51-856,共6页
目的探讨诊室、随诊间、24h动态收缩压与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在参加开滦研究队列第3次健康体检的人群中,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年龄≥60岁的开滦集团离退休员工3064名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baPWV等检查。分... 目的探讨诊室、随诊间、24h动态收缩压与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在参加开滦研究队列第3次健康体检的人群中,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年龄≥60岁的开滦集团离退休员工3064名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baPWV等检查。分别按照诊室、随诊间、24h、日间、夜间收缩压中位数将观察对象分为两组,比较年龄、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等基线资料和baPWV的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种收缩压对baPWV的影响。结果共纳入资料完整的研究对象930(男性588、女性342)名进行分析。诊室、随诊间、24h、日间、夜间收缩压的中位数分别为142.0、139.0、128.5、130.8和121.1mm Hg,baPWV的中位数为1731cm/s。高收缩压组的baPWV值,左、右侧baPWV值及baPWV≥1731cm/s的检出率均高于低收缩压组(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诊室、随诊间、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均与baPWV呈正相关,其每增加1 mm Hg,baPWV分别增加9.13、10.79、9.68、9.14、8.26cm/s(均P<0.01);去除24h收缩压后,比较诊室、随诊间、日间、夜间收缩压对baPWV的影响,并校正其他相同的混杂因素,结果显示诊室收缩压与baPWV的相关性较大(β=0.36)。结论诊室、随诊间、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均与baPWV呈正相关,其中诊室收缩压与baPWV相关性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缩压 24h动态收缩压 脉搏波传导速度
原文传递
中老年人群高静息心率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黄宇玲 王志军 +4 位作者 刘雪梅 李雯 王迈 陈朔华 吴寿岭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9期2308-2311,共4页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高静息心率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在参加2006-2007年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101 510人中分层随机抽取5 852人作为观察人群,于2010-2011年对观察人群进行健康体检,同时进行了...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高静息心率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在参加2006-2007年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101 510人中分层随机抽取5 852人作为观察人群,于2010-2011年对观察人群进行健康体检,同时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稳定和不稳定斑块的影响因素.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4 894例中老年人群(男2 945例,女1 949例),年龄40 ~ 95岁.低静息心率组颈动脉稳定、不稳定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5.7%、25.4%,高静息心率组颈动脉稳定、不稳定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3.8%、33.2%;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高静息心率组发生不稳定斑块风险比低静息心率组增加29%,其OR值为1.290(95% CI1.039 ~1.062).结论 高静息心率能增加中老年人群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 中老年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颈动脉斑块和低踝臂指数联合作用增加老年人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雯 陈朔华 +4 位作者 赵剑秋 沈铁柱 李晓庆 蒋益民 吴寿岭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3-268,共6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和低踝臂指数(ABI)联合作用对老年人群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0至2011年度完成颈动脉超声和ABI检测的开滦研究老年队列中的人群。按照有无颈动脉斑块及有无ABI降低...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和低踝臂指数(ABI)联合作用对老年人群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0至2011年度完成颈动脉超声和ABI检测的开滦研究老年队列中的人群。按照有无颈动脉斑块及有无ABI降低将入选者分为3组,即无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有颈动脉斑块但ABI>0.9组和有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入选者进行随访并记录其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发生情况,末次随诊时间为2016年12月31日。比较3组老年人群随访过程中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颈动脉斑块和低ABI对老年人群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共1642人入选该研究,年龄(67.1±6.4)岁,男性1028人(62.6%),其中无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526人、有颈动脉斑块但ABI>0.9组1067人、有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49人。研究人群平均随访5.41年,无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有颈动脉斑块但ABI>0.9组和有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老年人群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1%(11/526)、5.5%(59/1067)和12.2%(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有颈动脉斑块但ABI>0.9组和有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老年人群心肌梗死发生率分别为0.2%(1/526)、1.6%(17/1067)和10.2%(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9%(10/526)、3.9%(42/1067)和2.0%(1/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了性别、年龄、收缩压、空腹血糖、体重指数、总胆固醇、吸烟、饮酒以及服用降压和调脂药物的情况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有颈动脉斑块但ABI>0.9组和有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老年人群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分别为HR=3.52,95%CI 1.49~8.35,P=0.004;HR=7.16,95%CI 2.11~24.26,P=0.002)。结论颈动脉斑块和低ABI联合作用增加老年人群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踝臂指数
原文传递
空腹血糖受损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无关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雯 刘雪梅 +5 位作者 黄玮 李晓庆 刘星 李俊娟 梁洁 吴寿岭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59-762,共4页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受损(IFG)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方法于2010—2011年随机分层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40岁、既往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者共5852人为调查对象,最终纳...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受损(IFG)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方法于2010—2011年随机分层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40岁、既往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者共5852人为调查对象,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共5392人,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200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IFG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理想血糖组(空腹血糖〈5.6mmol/L,n=3652)、IFG组(空腹血糖5.6~〈7.0mmol/L,n=1236)和糖尿病组(空腹血糖≥7.0mmol/L,n=504)。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FG对CIMT的影响。结果糖尿病组CIMT均值高于理想血糖组和IFG组(0.90比0.81、0.82mm,均P%0.05),IFG组CIMT高于理想血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IFG与CIMT增厚无关(OR 0.929,95%CI 0.757~1.140,P〉0.05)。结论IFG可能与CIMT增厚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腹血糖受损 颈动脉 内膜中层厚度
原文传递
中老年人群高静息心率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宇玲 王志军 +4 位作者 刘雪梅 李雯 王迈 陈朔华 吴寿岭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53-1057,共5页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高静息心率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方法 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在健康体检职工中随机分层抽取5 852人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统一血液生化、静息心率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其中5 440人符合人选标准,最后有5 280人纳入统计分...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高静息心率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方法 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在健康体检职工中随机分层抽取5 852人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统一血液生化、静息心率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其中5 440人符合人选标准,最后有5 280人纳入统计分析,根据静息心率水平分为≤80次/分(低静息心率组)和>80次/分(高静息心率组),比较性别、年龄分层后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结果 (1)高静息心率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低静息心率组(48.9%vs.41.5%,P<0.001);按性别分层后,男性高、低静息心率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58.7%和52.1%,女性分别为26.9%和25.1%.(2)随着年龄增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逐渐升高,年龄<50、50~、60~、≥70岁人群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19.5%、42.9%、67.6%、86.5%,高静息心率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5.1%、50.0%、70.5%、87.5%,低静息心率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18.5%、41.8%、60.7%、86.3%.(3)校正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静息心率组发生颈动脉斑块的风险比低静息心率组增加22.6%(OR=1.226,95%CI:1.018 ~ 1.477).结论 高静息心率能增加颈动脉斑块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静息心率 颈动脉斑块 中老年人群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收缩压和LDL-C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姚涛 李雯 +6 位作者 张晓辉 孙静 王德胜 赵永猛 王张锋 赵性泉 吴寿岭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74-1078,共5页
目的探讨收缩压(SBP)、LDL—C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在参加2006--2009年健康体检的101510名某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按年龄、性别比例分层随机抽取5852名作为观察队列,于2010—2011年对观察队列进行健康体检,同时进行了颈动... 目的探讨收缩压(SBP)、LDL—C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在参加2006--2009年健康体检的101510名某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按年龄、性别比例分层随机抽取5852名作为观察队列,于2010—2011年对观察队列进行健康体检,同时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最后符合入选标准和资料完整的为5361名,将其分为SBP及LDL—C正常(3524名)、SBP正常但LDL—C升高(356名)、SBP升高但LDL-C正常(1308名)、SBP及LDL-C升高(173名)共4组。计算各组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及加权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BP及LDL—C水平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结果SBP及LDL—C正常、SBP正常但LDL—C升高、SBP升高但LDL—C正常、SBP及LDL—C升高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33.7%(1186/3524)、41.3%(147/356)、64.8%(847/1308)、68.8%(119/173)(X^2=425.75,P〈0.05),加权检出率分别为36.0%、42.0%、64.5%、68.3%;男性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44.2%(877/1985)、51.1%(97/190)、70.6%(657/930)、71.3%(82/115)(X^2=194.02,P〈0.05),加权率分别为31.2%、36.1%、49.8%、50.3%;女性分别为20.1%(309/1539)、30.1%(50/166)、50.3%(190/378)、63.8%(37/58)(X^2=180.17,P〈0.05),加权检出率分别为30.9%、46.3%、70.3%、88.1%,校正其他因素后,与SBP及LDL-C正常组相比,SBP正常LDL-C升高、SBP升高LDL—C正常、SBP及LDL—C升高组的OR(95%CI)值分别为1.37(1.05~1.78),2.05(1.74~2.43),2.12(1.45~3.12)。结论高SBP与高LDL—C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与高LDL—C相比,高SBP引起颈动脉斑块的风险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脂蛋白类 LDL 颈动脉 流行病学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