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弗莱堡哲学简介
1
作者 纳蒂亚—米拉·约尔朱 卡塔琳娜·T.克劳斯 周南君(译)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5年第2期507-514,共8页
弗莱堡大学(Universitat Freiburg)是德国最古老、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大学位于巴登一符腾堡州布莱斯高的弗莱堡,她如画般地坐落在黑森林和上莱茵谷之间,在德、法、瑞三国的边境上。弗莱堡哲学系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尤其因哲学家胡塞尔(... 弗莱堡大学(Universitat Freiburg)是德国最古老、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大学位于巴登一符腾堡州布莱斯高的弗莱堡,她如画般地坐落在黑森林和上莱茵谷之间,在德、法、瑞三国的边境上。弗莱堡哲学系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尤其因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rl)与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所留下的现象学印迹而闻名于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莱堡大学 哲学 社会科学 海德格尔 德国观念论 胡塞尔 哲学家 教席 现象学
原文传递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类型及优先序识别——基于Kano模型的实证 被引量:8
2
作者 刘昌宇 孙继琼 彭兰凌 《财经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1-132,共12页
本文将Kano模型引入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识别研究中,基于西部民族地区的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类型及优先序。研究表明,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中,属于必备型公共产品需求的占42.11%,属于期望型公共... 本文将Kano模型引入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识别研究中,基于西部民族地区的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类型及优先序。研究表明,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中,属于必备型公共产品需求的占42.11%,属于期望型公共产品需求的占31.58%,属于魅力型公共产品需求的占26.31%。结合Better-Worse系数,我们将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优先序划分为四个层次。在未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应将重点放在农田基础设施、看病就医、乡村道路建设、基础教育和社会保障等第一层次和农业灾害防治、通电、通电话、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农业生产资料等第二层次的供给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NO模型 公共产品 需求类型 需求优先序
原文传递
欧元区扩大前景 被引量:3
3
作者 哈拉德·尼茨 孙彦红(译) 《欧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4-112,共19页
2004年5月1日,欧盟又吸纳了十个新成员国。新成员国在入盟时已经承诺,一旦达到加入货币联盟的各项标准,将立即引入欧元。本文试图分析欧元区扩大后,由于各成员国宏观经济基本面差异增大而对货币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并采用泰勒规则作为分... 2004年5月1日,欧盟又吸纳了十个新成员国。新成员国在入盟时已经承诺,一旦达到加入货币联盟的各项标准,将立即引入欧元。本文试图分析欧元区扩大后,由于各成员国宏观经济基本面差异增大而对货币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并采用泰勒规则作为分析框架。经验分析的结果表明,新成员国很可能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而这将由老成员国所面临的经济紧缩效应来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盟 货币联盟 欧元区 宏观经济 货币政策 泰勒规则 通货膨胀
原文传递
中国历史中的政治、族群与边疆:另一张隐在的面孔 被引量:2
4
作者 袁剑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8-114,共7页
本文通过对狄宇宙、韦栋主编的《中国历史中的政治边疆、族群边界以及人文地理》一书的详细解读,力图展现出西方学者对中国历史边疆族群问题研究的新方法,并期望这种新方法可以更好地为国内学者吸收发展,以形成自己的"中国边疆学派"。
关键词 中国历史 政治 族群 边疆
原文传递
1949-1986年中苏互动下的波中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玛格丽特·K·郭什卡 黄茗莎 +1 位作者 李丹慧 张培根 《冷战国际史研究》 2011年第2期33-89,共57页
简介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10月夺取政权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集团的关系开始大踏步发展。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一样,同北京政府正式建立了外交、经济、军事和文化关系。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
关键词 苏联人 波兰人 雅尔 华沙条约组织 穆尔 毛泽东时代 社会主义阵营 莫斯科会议 东欧国家 勃列日涅夫
原文传递
康德的“我思”和心灵状态的自我指属(英文)
6
作者 卡塔琳娜·T.克劳斯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5年第2期548-580,共33页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阐明对经验对象之认知的先验条件,而经验对象被主要视为不同于认知主体的占有空间的对象。在康德研究中,康德的经验认知理论被怀疑不能适用于一个主体对其心灵状态(比如其信念、欲求、意向等)的认知。在本论文...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阐明对经验对象之认知的先验条件,而经验对象被主要视为不同于认知主体的占有空间的对象。在康德研究中,康德的经验认知理论被怀疑不能适用于一个主体对其心灵状态(比如其信念、欲求、意向等)的认知。在本论文中,我论证康德的理论确实提供了相关的理论资源去解释这种经验性的自我知识——一个人对自己心灵状态的知识——的可能性。我之论证依靠区分两种将心灵状态归属于自我的方式:一种是将心灵状态归属于作为逻辑主体的自我;一种是将心灵状态归属于作为经验—时间性主体的自我。前者产生于对外在对象和自我认知的一般先验条件,即被康德的'我思'所表达出的统觉之先验统一。与之不同,后者反映了仅对自我的认知有效的特殊条件。因此,我将论证,后者要求一个比统觉之先验统一更苛刻的意识统一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我思 意识统一 逻辑主体 对作为对象之自我的认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