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糜子矮秆突变体“819”矮秆基因的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
- 1
-
-
作者
贾小平
王振山
朱学海
杨德智
寇淑君
刘星星
-
机构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黍子研究所
-
出处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27,共8页
-
基金
河北省科技厅项目(17396310D)
-
文摘
为揭示糜子矮秆突变体“819”矮秆基因的遗传规律,为后续定位矮秆突变基因提供理论基础,研究调查了糜子矮秆突变体“819”与高秆材料J12,以及它们杂交产生的674个F 2代个体的株高、穗长、穗颈长、分蘖数、茎节数、二级枝梗长度1、二级枝梗长度2、二级枝梗长度3、二级枝梗间距1、二级枝梗间距2共10个性状,进一步利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相关及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对这些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糜子矮秆突变体“819”的矮秆性状是由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株高与穗长、穗颈长、分蘖数、茎节数、二级枝梗长度1、二级枝梗长度2、二级枝梗长度3、二级枝梗间距1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二级枝梗间距2呈显著正相关(P<0.05);株高(Y)对其他农艺性状的回归方程为:Y=-18.446+1.491X 1+1.222X 2+6.827X 4+1.319X 7+0.746X 8,回归方程的拟合度为0.811,回归方程经显著性检验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可以利用回归方程对株高进行预测;糜子F 2群体的10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获得3个主成分,这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高达72.656%,3个主成分分别被命名为长度因子、茎节数因子、枝梗间距因子。研究结果为矮秆基因定位、矮秆后代的评价选择提供了依据。
-
关键词
糜子
矮秆突变体“819”
遗传分析
主成分
-
Keywords
Panicum miliaceum L.
dwarf mutant 819
genetic analysis
principal component
-
分类号
S516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黍子矮秆突变体‘87’表型及对赤霉素敏感性分析
- 2
-
-
作者
郭英杰
刘晓婕
张帅
刘洋
张萍
许晨晨
朱学海
-
机构
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黍子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
-
出处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32,共7页
-
基金
国家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06-13.5-B6-1)
河北省科技厅项目(21326339D)
+1 种基金
河北省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A201903020)
张家口市科技局项目(1911016C-3)。
-
文摘
为探究黍子突变体株高、节间和穗部等表型差异及对外源赤霉素的敏感性,以野生型‘260’及其EMS诱变获得的矮秆突变体‘87’为试验材料,对其农艺性状、茎秆细胞学、内源激素含量及喷施外源赤霉素后的表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野生型‘260’相比,矮秆突变体‘87’成熟期株高、穗长和千粒重分别下降53.3%、31.8%和1.7%;茎粗和分蘖数分别增加14.1%和113.3%。突变体株高的下降与节间数无关,主要由中下部节间长度缩短造成。经细胞学观察,矮秆突变体茎秆缩短主要是由主茎茎节纵向细胞尺寸减小所致,茎粗增加是由横向细胞数目增加造成的。喷施外源GA_(3)后,植株高度变化与喷施清水基本一致,成熟期矮杆突变体‘87’内源GA_(1)+GA_(3)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260’,可见矮秆突变体‘87’为GA不敏感性突变体,导致植株矮化并增强了抗倒伏性能,可作为黍子矮化育种的新种质。
-
关键词
黍子
EMS诱变
矮秆突变体
表型
赤霉素敏感性
-
Keywords
broomcorn millet
EMS mutagenesis
dwarf mutant
phenotype
GA sensitivity
-
分类号
S516
[农业科学—作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