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嵴前入路治疗累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
1
作者 朱寅 王黎明 +3 位作者 田守进 沙卫平 严飞 宋锦程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1期59-63,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Stoppa切口与髂嵴前切口的联合手术入路在治疗累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中的应用价值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骨科收治的21例累及方形区复杂髋臼骨折的病例资料,均应... 目的探讨改良Stoppa切口与髂嵴前切口的联合手术入路在治疗累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中的应用价值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骨科收治的21例累及方形区复杂髋臼骨折的病例资料,均应用改良Stoppa切口与髂嵴前切口的联合手术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37~72岁,平均(53.43±9.16)岁。记录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对术后并发症及发生率、骨折愈合情况、影像学指标(Matta评份)及髋关节功能(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进行评价。结果21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1.71±5.52)个月;手术时间110~240 min,平均(163.57±31.23)min;术中出血量300~700 mL,平均(385.71±92.39)mL。根据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优13例,良6例,差2例,总复位满意率90.48%。骨折愈合时间12~22周,平均(15.86±3.29)周。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评价,优14例,良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0.95%。术后1例手术切口延迟愈合,1例出现患髋创伤性关节炎,1例异位骨化,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结论应用改良Stoppa切口与髂嵴前切口的联合手术入路治疗累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可以充分利用每种入路的优势,能清楚显露髋臼的前柱及方形区,能直视下复位固定骨折块,放置标准的耻骨后钢板,可获得良好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手术入路 复杂髋臼骨折 髋臼方形区 改良Stoppa切口 髂嵴前切口
下载PDF
3D打印术前设计辅助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效果
2
作者 曹泽 朱寅 王黎明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2期13-17,共5页
目的评价3D打印辅助术前设计个体化钢板在髋臼后壁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22年12月于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61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3D组和传统组。3D组(n=31)... 目的评价3D打印辅助术前设计个体化钢板在髋臼后壁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22年12月于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61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3D组和传统组。3D组(n=31)根据患者3D打印骨折模型设计个体化钢板,传统组(n=30)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解剖复位结果、髋关节功能恢复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D组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6.77%,显著优于传统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07,P<0.05)。3D组术后3、6、12个月复查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均在93.00%以上,均显著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D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57,P<0.05)。3D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23%,显著低于传统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13,P<0.05)。结论3D打印辅助术前设计可提高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和髋关节功能恢复,增强手术过程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髋臼后壁骨折 术前规划 骨折复位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朱贤 王创利 +1 位作者 郭秀红 张晓芬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215-216,共2页
目的 探讨自体血液回输在骨科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 ,以节约血资源 ,减少并发症。方法 应用自体——— 2 0 0 0型血液回收机 ,对 41例骨科手术病人进行术中血液回输 ,并进行术后动态观察。结果  41例患者平均回收原血量为 1492毫升 ,... 目的 探讨自体血液回输在骨科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 ,以节约血资源 ,减少并发症。方法 应用自体——— 2 0 0 0型血液回收机 ,对 41例骨科手术病人进行术中血液回输 ,并进行术后动态观察。结果  41例患者平均回收原血量为 1492毫升 ,经血液回收机处理后获得浓血为 771毫升 ,12例患者同时输入异体血。所有患者均安全渡过手术期 ,未发现应用自体血而产生的并发症。结论 术中自体血液回输能有效的减少异体血的输入量和自体血的丢失以及输血后并发症。而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回输 骨科手术 手术中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和PACS系统在对骨科实习生进行PBL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4
作者 田守进 赵磊 +1 位作者 黄群 葛建飞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12期234-234,235,共2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和PACS系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在对骨科实习生进行PBL(问题式学习)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进行实习的124名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24名实习生...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和PACS系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在对骨科实习生进行PBL(问题式学习)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进行实习的124名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24名实习生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62名实习生。为两组实习生均采用PBL模式进行临床教学。在此基础上,为观察组实习生应用3D打印技术和PACS系统进行临床教学。然后,比较两组实习生的学习效果。结果:与对照组实习生相比,观察组实习生学习兴趣的评分、理解能力的评分、学习内容掌握度的评分、对教学模式满意度的评分和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考试的成绩均更高,P<0.05。结论:3D打印技术和PACS系统在对骨科实习生进行PBL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医学影像信息系统 骨科 问题式学习 临床教学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内镜与微创通道下经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对比及对疼痛介质的影响
5
作者 张益 赵理平 《生命科学仪器》 2024年第1期122-125,共4页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uN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Y,UBE)与微创通道(minimally invasive tubular,Mis)下经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及对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uN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Y,UBE)与微创通道(minimally invasive tubular,Mis)下经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及对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20年2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8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Mis-TLIF组(42例)和UBE-TLIF组(40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疼痛、功能障碍程度及疼痛介质水平。结果与Mis-TLIF组比较,UBE-TLIF组手术时间稍长,但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较少,住院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且术后1月UBE-TLIF组VAS、ODI评分均低于Mis-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VAS、OD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SP、PGE2、β-E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UBE-TLIF组SP水平高于Mis-TLIF组,PGE2、β-EP水平均低于Mis-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BE-TIL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达到与Mis-TLIF相同的临床疗效,还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近期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TLIF UBE-TLIF 腰椎退行性疾病 疼痛介质 脊柱内镜技术
下载PDF
骨科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被引量:1
6
作者 高琴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31期222-224,共3页
目的探讨骨科患者便秘的原因,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9例骨折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骨科患者便秘的原因及护理效果。结果骨科患者便秘的原因:环境及姿势的改变、伤口疼痛、药... 目的探讨骨科患者便秘的原因,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9例骨折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骨科患者便秘的原因及护理效果。结果骨科患者便秘的原因:环境及姿势的改变、伤口疼痛、药物影响等;60岁以上人群便秘率92.31%与41-50岁、51-59岁便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患者发生便秘的因素很多,以老年患者居多,通过针对性护理干预,可减少便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便秘 原因 护理干预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与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学习期特征分析及疗效观察
7
作者 曹泽 宋锦程 +2 位作者 王黎明 陈国兆 赵理平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6期945-949,共5页
目的分析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技术和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学习期特征,并探究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8~10月在本... 目的分析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技术和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学习期特征,并探究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8~10月在本院由初学者开展UBE或PELD技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症患者67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UBE组32例、PELD组3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X线透视次数、术后住院时间并绘制学习曲线,分析两种术式的学习期特征。另外,比较两组切口长度,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良MacNab评定标准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随着患者例数增加,UBE组、PELD组的手术时间、X线透视次数均逐渐减少,住院时间保持稳定;UBE组的手术时间、X线透视次数的变化曲线较为平稳,而PELD组的变化曲线较为陡峭。PELD组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少于UB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腰腿痛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随访时,按照改良MacNab评定标准,两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BE和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相当。UBE的适应证更广,而PELD手术耗时短,临床实践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学习期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急诊颅骨牵引复位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国兆 陶云霞 +4 位作者 朱元宸 周峰 孟斌 杨惠林 史金辉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3年第1期70-75,共6页
目的:探讨生命体征监护下急诊颅骨牵引复位在治疗下颈椎单节段骨折脱位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下颈椎(C3-7)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患者,对其中资料完整且随访时间大于12个月的50例患者进行... 目的:探讨生命体征监护下急诊颅骨牵引复位在治疗下颈椎单节段骨折脱位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下颈椎(C3-7)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患者,对其中资料完整且随访时间大于12个月的50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Ⅰ期急诊颅骨牵引复位结合Ⅱ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26例(牵引组),单纯Ⅱ期前路撑开撬拨复位+减压固定融合治疗24例(撬拨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测量损伤节段椎间隙高度及Cobb角;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法、ASIA运动及感觉功能评分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5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3.35(12~15)个月。牵引组Ⅱ期颈椎前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撬拨组(P<0.001)。两组患者术后颈椎椎间隙高度、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均<0.001),两组间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脊髓损伤ASIA分级、ASIA运动及感觉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01);Ⅰ期牵引后、Ⅱ期手术后及术后1年随访,牵引组ASIA运动及感觉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撬拨组(P均<0.001);术后1年两组间脊髓损伤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撬拨组(41.67%)明显高于牵引组(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45,P=0.013)。结论:监护状态下急诊颅骨牵引复位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临床疗效良好,能够减少后续手术创伤,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有效改善脊髓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 颅骨牵引复位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短期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个性化疼痛护理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
9
作者 钱静怡 吴静蓉 《医药前沿》 2023年第31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个性化疼痛护理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89例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围术期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40例、常规组49例... 目的:探讨个性化疼痛护理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89例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围术期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40例、常规组49例。常规组使用常规围术期护理,试验组使用个性化疼痛护理。两组患者均护理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各个时间段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护理前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肩关节活动度、美国肩肘外科评分系统(ASES)评分评价]。结果: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1周、1个月试验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试验组患者各肩关节活动度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各肩关节活动度大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ASES中疼痛、稳定性、功能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ASES中疼痛、稳定性、功能维度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疼痛护理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围术期患者中应用良好,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术期护理 个性化 疼痛护理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 肩关节功能
下载PDF
正强化理论结合康复训练对腰椎骨折患者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0
作者 淳伟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2期0054-0057,共4页
围绕腰椎骨折患者,采取正强化理论与康复训练相联合的方式来实施干预,分析其对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特定时间阶段内(2020年7月-2022年6月)本院骨科所收治的48例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骨折患者,在完成手术后,将其展开... 围绕腰椎骨折患者,采取正强化理论与康复训练相联合的方式来实施干预,分析其对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特定时间阶段内(2020年7月-2022年6月)本院骨科所收治的48例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骨折患者,在完成手术后,将其展开分组(总共分成2组,分组方法是随机数字表法,每组例数皆为24例),A组实施传统护理干预,而对于B组患者,则以A组护理为基础,给予正强化理论结合康复训练,对比两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另对比两组心理状态[分别采用焦虑(SAS)、抑郁(SDS)自评量表实施评定)]、腰椎功能[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结果 与A组进行比较,B组患者无论是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上,还是在住院时间上,均更短(P<0.05)。B组术后1个月时的SAS、SDS及ODI 评分与A组进行比较,均偏低(P<0.05),而术后1个月时的GQOL-74评分相比A组,明显偏高(P<0.05)。结论 针对腰椎骨折术后患者,通过对其开展正强化理论与康复训练相联合的方案进行干预,能加速术后恢复,更好的缓解负性心理状态,改善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骨折 正强化理论 康复训练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36
11
作者 徐沁 田守进 +1 位作者 倪善军 周志平 《河北医学》 CAS 2014年第11期1781-1784,共4页
目的:对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以及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PFLCP)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对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并分别经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以... 目的:对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以及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PFLCP)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对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并分别经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以及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PFLCP)手术治疗的6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DHS组25例,PFNA组18例,PFLCP组17例,三组分别从手术一般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HS组患者在手术时间、负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方面均较PFNA组和PFLCP组明显延长,且出血量较多,并发症发生率也较其余两组明显增加(P<0.05),而术后1个月随访PFNA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DHS组和PFLCP组(P<0.05),而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三组患者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FNA和PFLCP相比DHS均具有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势,但PFNA术后患者在短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PFNA可作为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骨折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 动力髋螺钉 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下载PDF
多孔型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半月板无血运区软骨损伤 被引量:10
12
作者 朱现玮 徐卫袁 +4 位作者 张兴祥 王创利 王黎明 沙卫平 朱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29期5375-5378,共4页
背景:随着组织工程的兴起,半月板无血运区损伤的修复可能性显著地提高,但单一的支架材料均不能符合理想支架的要求,有一定的局限性.目的:观察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半月板无血运区软骨损伤的效果.方法:体外... 背景:随着组织工程的兴起,半月板无血运区损伤的修复可能性显著地提高,但单一的支架材料均不能符合理想支架的要求,有一定的局限性.目的:观察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半月板无血运区软骨损伤的效果.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定向诱导成纤维软骨细胞,与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复合培养.42 只构建半月板无血运区软骨损伤模型成功的大白兔随机抽签法均分为3 组,复合材料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复合物;单纯材料组植入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对照组不行任何干预.结果与结论:复合材料组大体观察损伤被修复组织填充,8~12 周效果逐渐改善,与正常半月板组织相似,优于其他两组;组织学检查显示8 周时出现软骨囊和排列紊乱的胶原纤维,12 周时完全修复了半月板损伤区,表现为纤维软骨样组织愈合;单纯材料组部分修复了半月板损伤区,呈瘢痕愈合,对照组未见软骨修复.MRI 检查显示复合材料组修复效果较好;说明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有效地修复半月板无血运区缺损.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材料作为半月板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良好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材料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软骨损伤 半月板 生物材料
下载PDF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40例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葛建飞 田守进 +3 位作者 王创利 张兴祥 徐卫袁 沈卫东 《海南医学》 CAS 2010年第19期80-81,共2页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从2007年1月-2009年12月对4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其中二部分骨折13例,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8例。结果术后患者平均随访9个月,按Neer功能评价系统评...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从2007年1月-2009年12月对4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其中二部分骨折13例,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8例。结果术后患者平均随访9个月,按Neer功能评价系统评价,优19例,良12例,可8例,差1例。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尤其是粉碎性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内固定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
下载PDF
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治疗外踝及后踝骨折 被引量:19
14
作者 刘苏 王创利 +2 位作者 田守进 葛建飞 倪善军 《实用骨科杂志》 2014年第4期372-374,共3页
目的 探讨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治疗外踝及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采用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外踝及后踝骨折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25~ 65岁,平均39.5岁,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1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 25个... 目的 探讨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治疗外踝及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采用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外踝及后踝骨折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25~ 65岁,平均39.5岁,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1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 25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愈合良好,骨折愈合时间8.0~12.5周(平均9.7周),无畸形愈合、螺钉松动、钢板断裂等现象.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推荐的足踝评分系统进行踝关节功能评价,优11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4.1%.结论 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治疗外踝和后踝骨折,安全简便、显露清晰、复位准确、固定稳定,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外侧入路 后踝骨折 外踝骨折
下载PDF
三种植入物内固定修复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12
15
作者 陆剑锋 崔志浩 +2 位作者 陆飞伟 刘宗宝 王志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7期4330-4335,共6页
背景:可吸收材料是骨科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相对传统内固定,可吸收材料可以自行降解,避免内固定残留及二次取出手术创伤。目的:探讨可吸收棒及传统克氏针、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 背景:可吸收材料是骨科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相对传统内固定,可吸收材料可以自行降解,避免内固定残留及二次取出手术创伤。目的:探讨可吸收棒及传统克氏针、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及张家港市中医院收治的桡骨头骨折患者45例,根据内固定植入物分为3组,分别置入克氏针、螺钉及可吸收棒,每组15例。比较3组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失血量、愈合时间、术后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和Broberg-Morrey评分。结果与结论:①3组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克氏针组、螺钉组、可吸收棒组Mayo评分分别为(88.45±6.22)、(92.37±5.60)、(90.82±6.58)分,Broberg-Morrey评分分别为(90.82±6.83)、(93.05±6.54)、(91.68±7.15)分,3组Mayo评分和Broberg-Morrey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随访中克氏针组、螺钉组、可吸收棒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2/15)、13%(2/15)、7%(1/15),以克氏针组略高,但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结果表明,可吸收棒置入修复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可获良好疗效,与传统内固定物基本等效,但避免了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的痛苦及应力性遮挡对骨折康复的不良影响,推荐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 骨植入物 桡骨头骨折 Mason分型 可吸收棒 Mayo评分 Broberg-Morrey评分
下载PDF
前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11
16
作者 赵磊 葛建飞 +2 位作者 王创利 张兴祥 董启榕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187-190,共4页
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疗效。方法将80例进行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行前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行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观察两组... 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疗效。方法将80例进行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行前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行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后倾角(PA)、膝关节活动度和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95%),高于对照组(77.50%)(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胫骨平台TPA及内、外侧PA均较手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TPA及内、侧PA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屈曲度、伸直度和HSS评分均较手术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膝关节屈曲度、伸直度和HSS评分升高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疗效显著,有助于复位和固定,改善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 前外侧入路 锁定钢板内固定
下载PDF
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及成软骨的潜能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寅 徐卫袁 +4 位作者 王文加 张兴祥 严飞 沙卫平 朱现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32期5953-5958,共6页
背景: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是种具有较强的体外增殖和多系分化能力的成体干细胞,可以从美容吸脂手术中获得,取材方便,原料来源丰富,在生物治疗应用方面蕴藏着巨大的价值。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探讨其基本生... 背景: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是种具有较强的体外增殖和多系分化能力的成体干细胞,可以从美容吸脂手术中获得,取材方便,原料来源丰富,在生物治疗应用方面蕴藏着巨大的价值。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探讨其基本生物学特性及成骨成软骨的潜能。方法:取美容吸脂获得的脂肪组织,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观察细胞形态、测定细胞周期、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标志;取第3代细胞,分别加入成骨诱导培养基及成软骨诱导培养基行体外成骨及成软骨诱导。结果与结论:体外培养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呈纤维样形态,原代细胞24h内贴壁,培养5-7d后开始形成细胞集落;经细胞周期检测显示G0/G1,S和G2/M所占比例分别为(88±2)%,(12±2)%和0.03%。经流式细胞仪检测CD29和CD105呈阳性表达,CD34和CD45呈阴性表达。RT-PCR检测显示,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成骨诱导分化后细胞中骨桥蛋白mRNA呈阳性表达,经软骨诱导分化后细胞中Ⅱ型胶原mRNA呈阳性表达。结果证实,实验成功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其具有向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分化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 软骨细胞 多向分化 骨桥蛋白 Ⅱ型胶原 干细胞
下载PDF
股骨闭合复位器辅助复位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沙卫平 赵科平 +1 位作者 陈国兆 王黎明 《骨科》 CAS 2018年第6期458-463,共6页
目的探讨股骨闭合复位器辅助复位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100例病人,其中股骨闭合复位器辅助复位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50例(复位器辅助组),单纯牵引架牵引复位股骨髓内钉固定50例... 目的探讨股骨闭合复位器辅助复位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100例病人,其中股骨闭合复位器辅助复位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50例(复位器辅助组),单纯牵引架牵引复位股骨髓内钉固定50例(牵引架辅助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导针反复进针次数、骨折愈合时间、需要骨折断端切开辅助复位例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复位器辅助组: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4~8个月,无感染、内外翻、短缩畸形发生,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膝关节评分优良率均达92.0%。牵引架辅助组:发生骨不连1例,余病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4~9个月,无感染发生,无内外翻、短缩畸形发生,Harris及HSS评定标准优良率均达88.0%。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导针反复进针次数、骨折断端切开辅助复位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699,P<0.001;t=22.517,P<0.001;t=3.010,P=0.003;χ~2=6.383,P=0.012)。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髋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46,P=0.520;χ~2=1.010,P=0.315;χ~2=0.444,P=0.505)。结论股骨闭合复位器辅助复位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操作简便、创伤小、效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干骨折 股骨闭合复位器 髓内钉
下载PDF
前路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例报告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兴祥 朱贤 +2 位作者 谷遐龄 葛建飞 沙卫平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3-104,共2页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例。结果平均随访5.5个月,按JOA评分评价手术效果,术前平均13.5分,术后平均15.6分。结论前路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好...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例。结果平均随访5.5个月,按JOA评分评价手术效果,术前平均13.5分,术后平均15.6分。结论前路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好,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 颈椎病 前路手术
下载PDF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定向诱导为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卫袁 贾竹亭 +2 位作者 孙锋 严飞 王黎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4618-4622,共5页
背景:脊柱和创伤骨科的重建修复对骨的需求量极大,但现实的供需缺点和矛盾限制了植骨运用,急需找寻一种替代途径。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最佳实验条件,并观察其生物学特征。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水平的体外组织工程... 背景:脊柱和创伤骨科的重建修复对骨的需求量极大,但现实的供需缺点和矛盾限制了植骨运用,急需找寻一种替代途径。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最佳实验条件,并观察其生物学特征。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水平的体外组织工程实验,于2007-05/2008-05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选择4周龄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由苏州大学动物中心提供。方法:自股骨大转子及髓腔抽取新西兰大耳白兔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离心层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接种连续培养观察,原代接种后48h首次换液,此后每二三天全量换液;待细胞长至90%汇合时,用胰酶和EDTA混合液消化传代。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倒置显微镜下进行细胞生长形态观察,四唑盐比色法测定细胞活性并描绘细胞生长曲线;另选择P3代细胞进行成骨条件培养液培养4周,应用Gomori钙钴染色法鉴定成骨分化的标志物——碱性磷酸酶阳性细胞,应用Von-Kossa改良染色法测定钙节结。结果:分离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形态和增殖活性良好,接种后的细胞由短梭形向长梭形、三角形乃至多角性发展,各代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潜伏期、对数增长期和平台期,细胞可以连续培养至P9代。经成骨诱导分化的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率为93%,矿化结节染色阳性。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扩增简单可行,可以定向诱导为成骨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 干细胞 细胞分化 成骨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