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内镜辅助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治疗听神经瘤的效果探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于广亮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23期68-69,共2页
目的 :探讨用内镜辅助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治疗听神经瘤的效果。方法 :选择张家港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6例听神经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接受开放式手术的28例患者设为Ⅰ组,将其中接受内镜辅助下乙状窦后入路听... 目的 :探讨用内镜辅助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治疗听神经瘤的效果。方法 :选择张家港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6例听神经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接受开放式手术的28例患者设为Ⅰ组,将其中接受内镜辅助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的28例患者设为Ⅱ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手术的时间、术后住院的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与Ⅰ组患者相比,Ⅱ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更少,其手术的时间与术后住院的时间均更短,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P <0.05。结论 :用内镜辅助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治疗听神经瘤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具有手术的时间短、术中的出血量少、患者术后康复快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辅助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 听神经瘤 开放式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龚伟 《中外医疗》 2022年第33期52-55,60,共5页
目的探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接受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依据数字表法对2017年1月-2021年6月期间张家港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收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组,40例实施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患者... 目的探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接受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依据数字表法对2017年1月-2021年6月期间张家港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收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组,40例实施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40例实施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手术前后颅内压情况,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远期疗效和术后相关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后NIHSS评分、颅内压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2.5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7,P<0.05);观察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91,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疗效优于常规骨瓣开颅术,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更优,颅内压控制效果显著,保障患者的术后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标准外伤大骨瓣 常规骨瓣开颅术
下载PDF
颅脑外伤术后迟发血肿常见原因分析及策略 被引量:1
3
作者 于广亮 《甘肃医药》 2015年第12期926-927,共2页
目的:通过对我院2012年1月-2015年3月颅脑外伤术后迟发血肿病例分析,总结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警惕迟发血肿发生,并采取干预措施。方法:对术中高颅内压(脑组织膨出)的判断及术后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肢体功能等观察及颅内压监护的监测... 目的:通过对我院2012年1月-2015年3月颅脑外伤术后迟发血肿病例分析,总结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警惕迟发血肿发生,并采取干预措施。方法:对术中高颅内压(脑组织膨出)的判断及术后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肢体功能等观察及颅内压监护的监测,并通过头颅CT的复查明确是否存在迟发血肿。结果:32例出现迟发颅内血肿,多发生术后24h内,最短发生术中,也有发生术后一周,10例硬膜外血肿,同侧3例,对侧7例;硬膜下血肿12例,同侧2例,对侧10例;脑内血肿10例,同侧4例,对侧6例。结论:颅脑外伤术后发生迟发血肿有多方面原因,本组数据显示,与受伤程度,是否有颅骨骨折,手术时机,手术技巧,凝血障碍,基础疾病等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术后 迟发血肿 原因 策略
下载PDF
思维导图引导康复干预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郝倩 郭娜娜 +1 位作者 饶海承 张蓉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3年第9期53-56,共4页
目的探究思维导图引导康复干预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9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18年1月—2020年1月)与观察组(2020年2月—2022年1月)... 目的探究思维导图引导康复干预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9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18年1月—2020年1月)与观察组(2020年2月—2022年1月),对照组共50例,观察组共48例。比较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脑出血病损量表(Stroke Impairment Assessment Set,SIAS)评分、康复健康知识的掌握度及康复干预的依从性。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SI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饮食知识、功能锻炼及运动指导知识、用药知识、心理知识、并发症知识的掌握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康复干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思维导图引导康复干预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减轻脑出血造成的损伤,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度及康复干预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康复干预 高血压 脑出血 神经功能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主动脉扩大端端吻合术后发生颅内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5
作者 高卫丰 于广亮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2年第20期118-120,共3页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主动脉扩大端端吻合术后发生颅内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颅内细菌感染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张家港市第六人民医院行主动脉扩大端端吻合术的1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主动脉扩大端端吻合术后发生颅内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颅内细菌感染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张家港市第六人民医院行主动脉扩大端端吻合术的1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发生颅内细菌感染分为颅内细菌感染组38例,颅内未感染组92例。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术后发生颅内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4 h、术后脑脊液漏、留置引流管时间长、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较高均是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主动脉扩大端端吻合术术后颅内细菌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64.715、6.373、4.773、3.543,均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主动脉扩大端端吻合术术后颅内细菌感染与手术时间≥4 h、术后脑脊液漏、留置引流管时间长、IL-8水平较高密切相关,临床可据此对有以上特征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或干预,降低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细菌感染的风险,术后患者可合理预防性服用抗菌药物,必要时可对引流物行病原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主动脉扩大端端吻合术 细菌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吡拉西坦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及对血清HMGB-1、IGF-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3
6
作者 于广亮 高卫丰 万意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9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目的观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吡拉西坦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及对血清HMGB-1、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本院神经外科住院的脑出血患者,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 目的观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吡拉西坦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及对血清HMGB-1、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本院神经外科住院的脑出血患者,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吡拉西坦,对照组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血清HMGB-1、IGF-1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75.0%)(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清HMGB-1分别为(7.43±0.31)ng/mL、(7.36±0.35)ng/mL,治疗后分别为(1.54±0.46)ng/mL、(2.90±0.48)ng/mL,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HMGB-1水平均有所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分别为(31.21±5.12)、(31.18±4.95),治疗后分别为(52.33±6.24)、(45.48±5.91),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均有所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0%、12.5%,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吡拉西坦治疗脑出血能够显著提高其治疗效果,有助于降低血清HMGB-1水平,提高血清IGF-1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吡拉西坦 HMGB-1 IGF-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