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iltse入路联合传统入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7
1
作者 丁亚军 冯虎 +2 位作者 周冰 汪明星 张伟军 《实用骨科杂志》 2013年第3期202-205,共4页
目的探讨Wiltse入路联合传统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行手术治疗的34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组采用Wiltse入路联合传统... 目的探讨Wiltse入路联合传统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行手术治疗的34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组采用Wiltse入路联合传统入路17例,单纯传统后正中入路17例,均应用TLIF技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MRI所示的健侧多裂肌残存率。结果 34例患者经1年的随访,各项比较指标除术后1年下肢痛VAS评分之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联合传统入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达到与单纯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同的手术效果,但它对椎旁肌的损伤更小,更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外侧椎间盘 肌萎缩 肌间隙入路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肱骨近端解剖接骨板治疗骨质疏松型后踝骨折 被引量:3
2
作者 曹贞国 周星娟 +1 位作者 魏东 岳喜军 《骨科》 CAS 2015年第3期122-126,共5页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解剖接骨板(anatomy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plate,APHP)治疗骨质疏松型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8例骨质疏松型后踝骨折患者(其中1例为螺钉内固定失败患者行二次固定),采用小腿...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解剖接骨板(anatomy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plate,APHP)治疗骨质疏松型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8例骨质疏松型后踝骨折患者(其中1例为螺钉内固定失败患者行二次固定),采用小腿后内侧入路,应用肱骨近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术后石膏固定4周,早期分阶段行功能康复锻炼。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伤口感染、皮肤坏死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6个月。X线检查示骨折于术后6.0~16.0个月愈合,平均9.2个月;根据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优12例,良5例,中1例,优良率为94.4%。结论肱骨近端接骨板符合胫骨远端后外侧的解剖形态,接骨板与后踝贴合良好,覆盖面积大,通过加压,使得接骨板的作用力较均匀地分散在后踝骨折块上,避免了拉力螺钉内陷、松动等并发症,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骨质疏松
下载PDF
γδT细胞经唑来膦酸刺激后对骨肉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8
3
作者 蒋晖 徐强 +3 位作者 杨超 曹贞国 李朝旭 叶招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95-1197,共3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γδT细胞经唑来膦酸刺激后对骨肉瘤细胞株HOS的体内外杀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取健康人外周血5 mL,经唑来膦酸刺激后,在含IL-2的培养液中,培养14 d。用流式细胞仪测定γδT细胞所占的比例,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 目的:探讨外周血γδT细胞经唑来膦酸刺激后对骨肉瘤细胞株HOS的体内外杀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取健康人外周血5 mL,经唑来膦酸刺激后,在含IL-2的培养液中,培养14 d。用流式细胞仪测定γδT细胞所占的比例,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其对骨肉瘤细胞株HOS的体外杀伤作用,并用抗人γδTCR抗体、抗人NKG2D抗体和穿孔素/颗粒酶阻滞剂CMA分别预处理γδT细胞,观察杀伤作用的变化。另用骨肉瘤细胞株HOS注入BALB/c裸鼠皮下建立骨肉瘤裸鼠种植瘤模型。随机将裸鼠分为2组,分别为未治疗组、γδT细胞治疗组。观察裸鼠瘤体大小及称量瘤重。结果:PBMCs经唑来膦酸刺激14 d后γδT细胞阳性率达到(95±3)%。当效靶细胞比为6∶1、12∶1、25∶1、50∶1时,对HOS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26.8%、31.5%、37.8%、40.9%。用Anti-γδTCR抗体、Anti-NKG2D抗体及CMA预处理γδT细胞后,当效靶细胞比为25∶1时,对HOS的杀伤率分别为32.3%、4.7%、16.7%。体内抑瘤实验中,γδT细胞治疗组的肿瘤生长抑制率为42.78%。结论:PBMCs经唑来膦酸刺激后,可获得高纯度的γδT细胞,在体内外其对骨肉瘤细胞株HOS有较强的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ΔT细胞 唑来膦酸 细胞毒活性 裸鼠 免疫治疗
下载PDF
伴有节段性不稳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分析
4
作者 朱自强 段刚 +1 位作者 汪明星 王建强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20期3267-3268,共2页
目的对伴有腰椎节段性不稳的椎间盘突出症不同手术方法及其疗效进行分析比较。方法采用JOA评定标准,全部病人术后随访2年以上,所有手术均为同一手术者担任,对单纯的髓核摘除、髓核摘除+内固定、植骨术进行分组比比较疗效。结果在各组病... 目的对伴有腰椎节段性不稳的椎间盘突出症不同手术方法及其疗效进行分析比较。方法采用JOA评定标准,全部病人术后随访2年以上,所有手术均为同一手术者担任,对单纯的髓核摘除、髓核摘除+内固定、植骨术进行分组比比较疗效。结果在各组病人中,神经根受压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无太大差异;在解决术后腰痛的问题上,髓核摘除+内固定、植骨组较单纯的髓核摘除术治疗效果差别有统计意义,内固定植骨组治疗效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伴有腰椎不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髓核摘除加内固定、植骨可有效解决患者术后腰痛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段性不稳 腰椎间盘突出 内固定
下载PDF
人工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李洪飞 吕德成 +1 位作者 张卫国 张羽飞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年第11期23-27,共5页
目的通过计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量,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2008年7—11月行人工关节置换术38例,年龄(65.11±13.51)岁,其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5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3例。... 目的通过计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量,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2008年7—11月行人工关节置换术38例,年龄(65.11±13.51)岁,其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5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3例。根据身高、体质指数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计算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率,并分析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手术部位对隐性失血的影响。结果人工关节置换术实际总失血量为(1563.52±693.10)ml,隐性失血量为(538.70±529.77)ml,隐性失血率均值为33%。年龄与隐性失血量有明显相关性(P〈0.05)。体质指数与隐性失血量以及隐性失血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男性和女性患者隐性失血量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女性患者隐性失血率要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5)。考虑到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年龄和性别配对后比较,其隐性失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女性都是人工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隐性失血率高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 手术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年龄因素 性别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