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多酚增强T淋巴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军权 陈复兴 +3 位作者 巩新建 黄键 周忠海 王涛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5-357,367,共4页
目的 :观察茶多酚对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 CIK细胞 )杀伤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和诱导人胃癌细胞株 ( SGC- 790 1 )凋亡和死亡的作用。方法 :在体外用不同浓度的茶多酚与人 CIK细胞和 SGC- 790 1细胞株共同作用 ,然后测定人 CIK细胞... 目的 :观察茶多酚对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 CIK细胞 )杀伤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和诱导人胃癌细胞株 ( SGC- 790 1 )凋亡和死亡的作用。方法 :在体外用不同浓度的茶多酚与人 CIK细胞和 SGC- 790 1细胞株共同作用 ,然后测定人 CIK细胞杀瘤活性和对肿瘤细胞的作用。用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分别与培养的 SGC- 790 1细胞株作用 1~ 8h后 ,弃含有茶多酚的培养液再继续培养 2 4 h,然后测定其死亡和凋亡数 ,用 CIK细胞作对照组。结果 :茶多酚浓度 40 0 mg/L,作用 CIK细胞 4h后能明显增强 CIK细胞的杀伤肿瘤细胞活性 ,与未诱导组和其他浓度组相比 ,P<0 .0 1 ;CIK细胞对经茶多酚处理后的 SGC- 790 1细胞株杀伤活性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 P<0 .0 1 )。各种浓度的茶多酚分别与 CIK和 SGC- 790 1细胞作用1~ 8h,弃诱导液再继续培养 2 4 h后 ,均能诱导其死亡和凋亡 ,在茶多酚浓度 40 0 mg/L、诱导时间 4h时最明显 ;同一浓度的茶多酚诱导 SGC- 790 1死亡和凋亡率明显高于 CIK细胞对照组。结论 :茶多酚在一定浓度时能明显提高 CIK细胞对肿瘤的杀伤活性 ;经茶多酚处理的SGC- 790 1细胞株更易被 CIK细胞杀伤。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浓度和时间内茶多酚能诱导SGC- 790 1死亡和凋亡 ,有效浓度内对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茶多酚 T淋巴细胞 肿瘤细胞 杀伤作用 细胞转化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的CT、DNA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曹爱红 王绪 黄健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4-187,共4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DNA contents and S phase fraction (SPF) to the 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CT signs in non 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NSCLC), and to make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DNA contents and S phase fraction (SPF) to the 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CT signs in non 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NSCLC), and to make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logic behavior of lung carcinoma.Materials and Methods DNA contents and SPF were measured by flow cytometry (FCM). A correlative study of CT signs and FCM in 39 cases with NSCLC was made. Results (1) DNA index (DI) and SPF of NSCLC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ara tumorous tissues and normal lung tissues. In normal lung tissues only diploidy could be found. Aneuploid tumors showed higher SPF than diploid tumors did. (2) The TNM staging and pathologic grading carried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with DI and SPF of NSCLC. (3) DI and SPF of tumors with a diameter over 3cm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umors with a diameter under 3cm. Higher DI and SPF were also found in the tumors with the signs of short spicules, deep lobulations and spinous processes, and with hilar or mediastinal lymph node enlargement. Conclusion DNA ploidy and SPF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liferative activity of NSCLC. As CT signs of NSCLC are in association with DNA contents which is concerned with the tumorous biologic behavior, CT manifestations can be used to infer indirectly the tumor’s malignancy and patient’s pro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CT 诊断 DNA 相关性研究
下载PDF
多聚甲醛固定对流式细胞术检测人外周血白细胞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冯霞 王秀英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07-208,共2页
关键词 多聚甲醛 流式细胞术 检测 人外周血白细胞 P-糖蛋白 表达
下载PDF
紫外线照射后可移植性白血病模型微核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万美蓉 陈绍志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57-160,共4页
目的 :研究可移植性T细胞白血病模型 (L72 12细胞 )在不同剂量紫外线照射后的微核变化。方法 :应用胞质阻断培养法检测L72 12细胞微核。结果 :发现该模型对紫外线敏感 ,当紫外线剂量达 45× 10 -7J/ (s·mm2 )以上时 ,其微核细... 目的 :研究可移植性T细胞白血病模型 (L72 12细胞 )在不同剂量紫外线照射后的微核变化。方法 :应用胞质阻断培养法检测L72 12细胞微核。结果 :发现该模型对紫外线敏感 ,当紫外线剂量达 45× 10 -7J/ (s·mm2 )以上时 ,其微核细胞率、微核率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 ,并且剂量 效应曲线呈Y =a +blgX(P <0 .0 1)。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L7212细胞 微核 紫外线照射
下载PDF
人白血病细胞系筛选抗癌药物的可行性
5
作者 万美蓉 主鸿鹄 陈绍志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14-116,共3页
背景与目的 :探讨以人白血病细胞系筛选抗癌药物的可行性。 材料与方法 :应用活细胞计数法 ,3H_TdR及 3H_UR掺入 ,克隆分析法判断抗癌药物对肿癌细胞的杀伤能力。结果 :用人白血病细胞系K562和HL_60来检测对3种已知抗肿瘤药物(阿糖胞苷... 背景与目的 :探讨以人白血病细胞系筛选抗癌药物的可行性。 材料与方法 :应用活细胞计数法 ,3H_TdR及 3H_UR掺入 ,克隆分析法判断抗癌药物对肿癌细胞的杀伤能力。结果 :用人白血病细胞系K562和HL_60来检测对3种已知抗肿瘤药物(阿糖胞苷、柔红霉素、三尖杉酯碱)和一种新的药物MTB。在实验条件完全相同的条件下 ,同时用4种方法在不同药物浓度下存活分数曲线十分接近 ,其敏感范围在10 -2以内 ,克隆分析法检测敏感度可达10 -7水平。K562细胞存活分数高于HL_60细胞 ,与临床治疗结果相一致。结论 :采用人白血病细胞系为靶细胞进行抗癌药物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不仅实验操作简便 ,而且与临床有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白血病细胞系 液体定量培养 极限稀释法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定华 顾鲁军 +5 位作者 韩伯军 王庆广 洪珊珊 高恒 万美荣 叶英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4-198,共5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移植组及对照组,每组21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移植组及对照组,每组21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移植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自体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首先抽取患者骨髓并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待培养细胞达到治疗要求后进行神经十细胞移植,共进行4次细胞移植治疗,每次细胞移植间隔5~10d。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观察上述时间点2组患者外周血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情况。结果经治疗4周及治疗后3个月时,发现移植组及对照组患者UPDRS评分[治疗4周时分别为(41.26±17.92)分、(47.13±18.35)分,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为(33.67±17.77)分、(39.03±16.50)分]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下降,并且上述时间点移植组患者UPD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移植组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另外移植组患者在治疗4周及治疗后3个月时,其外周血液中VEGF及脑脊液中IL—10表达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强,脑脊液中TNF—α表达则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促进帕金森病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该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 帕金森病 自体移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