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师生角色互换与微信教学法在临床药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倩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8年第15期2360-2361,共2页
目的:探讨师生角色互换与微信教学法在临床药学实习教学中的作用,评估师生角色互换与微信教学法结合在临床药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徐州医科大学2014级本科临床药学实习生1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 目的:探讨师生角色互换与微信教学法在临床药学实习教学中的作用,评估师生角色互换与微信教学法结合在临床药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徐州医科大学2014级本科临床药学实习生1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实验组采用"师生角色互换与微信教学结合法"进行教学,实习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90%以上的学生对"师生角色互换与微信结合教学法"予以肯定;实验组学生理论考核及实践操作成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师生角色互换与微信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临床药学实习教学中效果较好,值得临床药学实习教学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药学实习教学 师生角色互换 微信教学法
下载PDF
艾司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
作者 王凤珍 董辉 +2 位作者 张倩 丑晓华 吕冬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0年第9期80-81,共2页
针对胃食管反流病,评价艾司奥美拉唑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1~2019.12)收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选用艾司奥美拉唑钠与奥美拉唑钠滴注治疗,对比应用效果。结果:给药5d后,实验组嗳气、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症状的改善与对照组... 针对胃食管反流病,评价艾司奥美拉唑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1~2019.12)收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选用艾司奥美拉唑钠与奥美拉唑钠滴注治疗,对比应用效果。结果:给药5d后,实验组嗳气、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症状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反流症状积分为(5.1±4.2),低于对照组(7.9±3.7),症状得到显著改变(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较对照组(6.7%)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艾司奥美拉唑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疗效突出中,见效快、安全性高,值得地方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奥美拉唑 奥美拉唑 胃食管反流
下载PDF
吡非尼酮对人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凤珍 王兆红 +2 位作者 夏计划 周恒才 拾坤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1期795-799,共5页
目的探讨吡非尼酮对人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体外组织块培养人硬膜外瘢痕细胞并建立细胞系,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吡非尼酮培养,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划痕法观察细胞迁移,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 目的探讨吡非尼酮对人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体外组织块培养人硬膜外瘢痕细胞并建立细胞系,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吡非尼酮培养,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划痕法观察细胞迁移,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分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蛋白、Smad2、磷酸化的Smad2(phospho-Smad2)、Smad3、磷酸化的Smad3(phospho-Smad3)表达。结果成功分离培养人硬膜外瘢痕成纤维细胞。吡非尼酮可抑制成纤维细胞的活性(P<0.05),且并未增加成纤维细胞的凋亡(P>0.05)。吡非尼酮可抑制细胞的迁移,并抑制α-SMA、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及细胞增殖相关蛋白的表达和磷酸化。结论吡非尼酮可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及迁移,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Smad通路及肌成纤维细胞转化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非尼酮 成纤维细胞 迁移 增殖 分子机制
下载PDF
细胞色素P450酶2C9*3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1166A>C)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及厄贝沙坦降压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9
4
作者 董辉 王凤珍 +2 位作者 拾坤 张学善 吕冬梅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32-538,共7页
目的分析细胞色素P450酶2C9*3(CYP2C9*3)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GTR1)(1166A>C)基因多态性是否与原发性高血压(EH)患病风险和厄贝沙坦临床降压疗效相关。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EH患者2057例和... 目的分析细胞色素P450酶2C9*3(CYP2C9*3)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GTR1)(1166A>C)基因多态性是否与原发性高血压(EH)患病风险和厄贝沙坦临床降压疗效相关。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EH患者2057例和健康对照者286人,采用基因芯片法进行基因型鉴定,其中598例EH患者口服厄贝沙坦150mg/d,持续4周。收集受试者服药前和服药第4周末的收缩压、舒张压,计算服药前后的血压降低幅度。结果EH组与对照组的CYP2C9*3和AGTR1(1166A>C)两种基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CYP2C9*3基因型,与*1*1组相比,*1*3+*3*3组的收缩压降低值和舒张压降低值更大[分别为(34.9±15.5)比(29.3±10.2)mm Hg和(22.8±9.0)比(19.6±8.5)mm Hg];对于AGTR1(1166A>C)基因型,与AA组相比,AC+CC组具有更好的降压疗效[收缩压降低值(32.1±14.2)比(29.2±13.4)mm Hg,舒张压降低值(21.2±9.4)比(19.4±8.4)mm Hg],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协方差分析发现,在男性亚组中与AA组相比,AC+CC组收缩压降低值和舒张压降低值更大[分别为(31.9±1.7)比(28.0±0.6)mm Hg和(22.1±1.1)比(19.0±0.4)mm Hg],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4和0.01)。结论CYP2C9*3和AGTR1(1166A>C)基因型在淮海地区汉族EH与非EH人群中的分布无差异,AGTR1(1166A>C)基因型对男性的厄贝沙坦降压疗效具有影响,AC+CC组比AA组的降压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基因多态性 细胞色素P450酶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 厄贝沙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