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T血管成像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蹼的形态学研究
1
作者 陈则君 刘冬柏 +6 位作者 谢旭纲 徐裕 李晓成 杨江胜 王姗 范威 高恒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7-621,共5页
目的:探讨合并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蹼(CaW)的CT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22年7月经CT血管成像(CTA)诊断的40例CaW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32例,女8例,年龄39~80岁。根据CaW的侧别与急性脑缺血灶的关系,分为缺血性脑... 目的:探讨合并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蹼(CaW)的CT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22年7月经CT血管成像(CTA)诊断的40例CaW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32例,女8例,年龄39~80岁。根据CaW的侧别与急性脑缺血灶的关系,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与非缺血性脑卒中组。比较2组CaW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合并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吸烟的发生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比较2组CaW的形态学特征如长度、宽度、动脉蹼与血管壁的夹角、血管狭窄程度等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40例CaW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19例,非缺血性脑卒中21例。缺血性脑卒中组与非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吸烟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缺血性脑卒中组的CaW长度为3.8 mm(3.5,4.5),动脉蹼与血管壁的夹角为51.2°(38.5°,59.8°),大于非缺血性脑卒中组的3.2 mm(2.4,4.1)及42.7°(34.8°,5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0.042、0.038,P均<0.05);两组间动脉蹼的宽度及造成的狭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946、0.085,P均>0.05)。结论:CTA对CaW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aW的长度及动脉蹼与血管壁的夹角大于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蹼 缺血性脑卒中 CT血管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脑膜中动脉扩张对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及预后影响的研究
2
作者 王星 刘飞 +4 位作者 徐军 徐向东 徐海诚 高恒 黄新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07-210,215,共5页
目的探讨脑膜中动脉(MMA)扩张对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发病及预后的影响,为MMA栓塞治疗CSDH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6月间在徐州医科大学江阴临床学院接受颅骨钻孔引流手术治疗的48例单侧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 目的探讨脑膜中动脉(MMA)扩张对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发病及预后的影响,为MMA栓塞治疗CSDH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6月间在徐州医科大学江阴临床学院接受颅骨钻孔引流手术治疗的48例单侧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MMA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的血肿吸收量。对比分析患侧MMA直径是否明显扩张和不同患者的术后血肿吸收情况。结果48例CSDH患者患侧48支MMA平均直径明显大于健侧[分别为(1.738±0.224)mm和(1.361±0.184)mm,t=9.021,P<0.001],MMA扩张组术后1周血肿吸收量与MMA非扩张组无显著性差异(Z=-0.69,P=0.945),MMA扩张组术后1个月血肿吸收量与MMA非扩张组有显著性差异(Z=-2.283,P=0.022)。MMA扩张组的血肿吸收率较MMA非扩张组的血肿吸收率低。结论MMA作为CSDH外膜新生血管的主要供血动脉,MMA扩张在CSDH血肿发生和进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并不利于CSDH患者的预后,上述特征性表现为MMA栓塞治疗CSDH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 脑膜中动脉扩张 血肿残余量 预后
下载PDF
C1QBP调节线粒体功能介导胶质母细胞瘤对替莫唑胺耐受作用研究
3
作者 汪文军 吴旻 +2 位作者 薛鑫诚 盛宁 王其平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3期340-343,347,共5页
目的探讨C1QBP通过调节线粒体功能介导胶质母细胞瘤(GBM)对替莫唑胺(TMZ)的耐受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GBM细胞系U251及耐受TMZ细胞系U251(U251/TMZ)半抑制指数,采用免疫荧光实验、Western Blot检测U251及U251/TMZ中C1QBP的表达水平,C1... 目的探讨C1QBP通过调节线粒体功能介导胶质母细胞瘤(GBM)对替莫唑胺(TMZ)的耐受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GBM细胞系U251及耐受TMZ细胞系U251(U251/TMZ)半抑制指数,采用免疫荧光实验、Western Blot检测U251及U251/TMZ中C1QBP的表达水平,C1QBP过表达转染构建U251/TMZ+OE-C1QBP组,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C1QBP的mRNA表达水平,MTT法检测U251/TMZ+OE-C1QBP组半抑制指数,流式检测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水平,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情况。结果相比较U251细胞系,U251/TMZ细胞系的半抑制指数以及C1QBP的蛋白表达水平要更高,而转染后的U251/TMZ+OE-C1QBP细胞系的半抑制指数最高,U251、U251/TMZ、U251/TMZ+OE-C1QBP三组细胞系中C1QBP的mRNA表达水平依次增高,细胞凋亡水平依次降低,同时线粒体膜电位表达越来越强。结论C1QBP的表达水平与GBM对TMZ的耐药性有关,随着C1QBP表达水平的增高,线粒体膜电位即功能增强,同时,GBM对TMZ的耐药性也越来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1QBP 线粒体功能 胶质母细胞瘤 替莫唑胺耐受
下载PDF
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的影像学因素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徐进 曹铖 +2 位作者 杨国庆 黄新 高恒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2期217-220,共4页
目的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s CSDH)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经术前MRI确诊为s 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为经内镜下或钻孔外引流治疗,将复发定义为术后再次出现血肿的积聚且出现相应临床表现需要手术... 目的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s CSDH)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经术前MRI确诊为s 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为经内镜下或钻孔外引流治疗,将复发定义为术后再次出现血肿的积聚且出现相应临床表现需要手术的患者,随访时间为3~24个月。先后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s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s CSDH的影像学危险因素。结果92例患者中,有11例复发,复发率为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萎缩(P=0.022),双侧血肿(P=0.011),术后中线移位≥10 mm(P=0.067),s CSDH分型(P=0.044)是s CSDH复发的影像学危险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萎缩(OR=4.200,95%CI=1.148~15.369,P=0.030),双侧血肿(OR=4.875,95%CI=1.320~18.010,P=0.018)是s CSDH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萎缩,双侧血肿是s CSDH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 影像学因素 复发 脑萎缩 双侧血肿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在轻度颅脑损伤诊断与治疗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5
作者 杨国庆 戴宇琦 +4 位作者 刘冬柏 王其平 叶富华 姜岐涛 高恒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53-57,共5页
目的研究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在轻度颅脑损伤(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m TBI)诊治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m TBI病例(m TBI组)24... 目的研究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在轻度颅脑损伤(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m TBI)诊治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m TBI病例(m TBI组)24例与正常体检者(对照组)9例,行常规MRI检查与DTI序列扫描。应用软件ExploreDTI进行三维重建,勾画感兴趣(region of interest,ROI)脑区,分析各脑区FA值和MD值的组间差异性。结果在m TBI组与对照组24个脑区的FA值和11个脑区的MD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FA值与MD值均异常脑区10个,其中9个脑区的FA值与MD值存在负相关关系(均r<0、P<0.05)。结论DTI序列检查发现m TBI病人多个脑区存在白质纤维束损伤,为m TBI治疗提供依据。受损脑区FA值降低,MD值升高,FA值和MD值在m TBI诊断中具有互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