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射病性凝血病:机制、诊断与治疗
1
作者 高领 项楚涵 +1 位作者 赵建辉 宋青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4年第2期74-80,共7页
热射病(HS)是极其严重的热致疾病,其引发的凝血功能紊乱称为热射病性凝血病(HIC),HIC随着病情进展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危及生命。探究HIC的发病机制并实现HIC的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是提高HS救治率的关键措施。本文综述了HIC发病... 热射病(HS)是极其严重的热致疾病,其引发的凝血功能紊乱称为热射病性凝血病(HIC),HIC随着病情进展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危及生命。探究HIC的发病机制并实现HIC的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是提高HS救治率的关键措施。本文综述了HIC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推动HIC的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性凝血病 诊断标准 发病机制 替代 抗凝
下载PDF
甘西鼠尾草总酚酸提取物对电离辐射大鼠急性放射性肠炎的保护作用
2
作者 洪倩 魏源 +3 位作者 连俐 王颖 王路路 杨阳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657-1662,共6页
目的:研究甘西鼠尾草总酚酸提取物(Salvia prezewalskii extract of total phenolic acids,SPE)对电离辐射大鼠急性放射性肠炎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不予辐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经麻醉... 目的:研究甘西鼠尾草总酚酸提取物(Salvia prezewalskii extract of total phenolic acids,SPE)对电离辐射大鼠急性放射性肠炎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不予辐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经麻醉后接受10 Gy高能X射线单次腹部照射1次,建立大鼠急性放射性肠炎模型。辐射后,SPE各组大鼠以20,40,80 mg·kg^(-1)剂量分别灌胃给予SPE混悬溶液,1次/天,连续给药7 d。于辐射前及辐射后第1~7天观察各组大鼠体征并称定体质量。第7天处死大鼠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肠组织病理,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外周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及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含量,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结肠组织炎症小体NLRP3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Cyto-C表达。结果:治疗后,SPE可显著增加辐射损伤大鼠体质量,改善结肠组织病理状态,降低血清IL-1β、IL-6、TNF-α含量及结肠组织MPO含量,同时抑制结肠组织NLRP3及Bax、caspase-3、Cyto-C蛋白表达。结论:SPE对电离辐射大鼠急性放射性肠炎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西鼠尾草总酚酸提取物 电离辐射 急性放射性肠炎 保护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