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瑞匹坦抑制SFN蛋白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陈梦蝶 陈铃 +3 位作者 李静 朱霞 陈芳红 何学明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287-293,共7页
目的研究分层蛋白Stratifin(SFN)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和迁移、侵袭的调控作用,以及阿瑞匹坦对SFN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瞬时转染技术将siSFN-1、siSFN-2、SFN、NC基因转入A549细胞中,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FN、E-钙... 目的研究分层蛋白Stratifin(SFN)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和迁移、侵袭的调控作用,以及阿瑞匹坦对SFN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瞬时转染技术将siSFN-1、siSFN-2、SFN、NC基因转入A549细胞中,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FN、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以及波形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作用;通过CCK8实验检测阿瑞匹坦对过表达SFN的A549细胞在24、48、72 h增殖的调控能力;根据CCK8测得的药物IC 50值进一步探索阿瑞匹坦不同浓度(16、8、4μmol/L)作用于过表达SFN的A549细胞48 h后的SFN、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波形蛋白的表达以及细胞迁移、侵袭的变化。结果24、48、72 h的细胞增殖-毒性实验中,随着阿瑞匹坦作用于细胞的时间不断延长,细胞增殖能力也随之出现逐渐下降趋势,药物抑制作用显著(P<0.05)。划痕实验结果表明转染SFN基因的A549细胞迁移距离明显高于NC、siSFN-1、siSFN-2组(P<0.05)。安慰剂组的迁移距离较16、8、4μmol/L阿瑞匹坦组迁移距离长;并且在16、8、4μmol/L瑞匹坦组中,细胞迁移距离随浓度降低逐渐加长(P<0.05)。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中转染SFN的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的细胞数量多于NC、siSFN-1、siSFN-2组(P<0.05)。安慰剂处理组的细胞迁移和侵袭数量较16、8、4μmol/L阿瑞匹坦组多;并且在16、8、4μmol/L瑞匹坦组中,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数量随着阿瑞匹坦浓度降低逐渐增多(P<0.05)。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过表达SFN促使上皮标志物E-钙黏蛋白减少,间质标志物N-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增加(P<0.05)。安慰剂组E-钙黏蛋白较不同浓度阿瑞匹坦组减少,N-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较不同浓度阿瑞匹坦组明显增多;阿瑞匹坦组中随浓度增高E-钙黏蛋白增多,N-钙黏蛋白减少(P<0.05)。结论过表达SFN能够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的上皮间质转化和迁移、侵袭,而阿瑞匹坦可以通过抑制SFN表达进而抑制其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和迁移、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N 阿瑞匹坦 上皮间质转化 迁移 侵袭 调控
下载PDF
Stratifin蛋白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陈梦蝶 万秀贤 +2 位作者 朱霞 安仲武(综述) 何学明(审校)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7期969-973,共5页
14-3-3蛋白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28~30)×103的酸性糖蛋白,在所有真核细胞中普遍表达且进化上相对保守。14-3-3蛋白家族由7种亚型(β、γ、ε、η、ζ、σ、τ/θ)组成,在调控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迁移、侵袭、细胞内信号... 14-3-3蛋白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28~30)×103的酸性糖蛋白,在所有真核细胞中普遍表达且进化上相对保守。14-3-3蛋白家族由7种亚型(β、γ、ε、η、ζ、σ、τ/θ)组成,在调控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迁移、侵袭、细胞内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进程、炎症等过程中发挥作用。Stratifin蛋白(14-3-3σ)是14-3-3蛋白家族中较为独特的一种亚型,它是一种同型二聚体蛋白,内含两亲性结合槽,可以与磷酸化的蛋白质氨基酸位点结合,从而调控蛋白质功能。该文就14-3-3σ状态的变化,对肿瘤的周期调控,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细胞行为和代谢改变的调控,与结合蛋白的相互作用和未来临床治疗的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tifin蛋白 磷酸化丝氨酸 磷酸化苏氨酸结合蛋白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病人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动态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陈亚男 王雪丽 +4 位作者 刘忠伦 吕晶晶 吴晓 何学明 许瑾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1期1481-1485,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病人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3-11月首次发生脑梗死并且24 h内入院的病人46例。使用了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连续测量入组病人的1、3、7、14 d清晨空腹状态...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病人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3-11月首次发生脑梗死并且24 h内入院的病人46例。使用了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连续测量入组病人的1、3、7、14 d清晨空腹状态下血清VEGF水平指标,同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将入院时病人分为轻、中、重度3组。并于发病14 d重新对病人进行评估,如果NIHSS评分较入院时下降≥4分或入院时评分<4分,重新评估后NIHSS评分未增加,则定义为预后好组,反之为预后差组。另外收集同阶段的年龄、性别匹配的15例经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无异常的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I组在发病1、3、7、14 d血清VEGF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并且在ACI后7 d达到高峰。在ACI后14 d下降,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ACI组血清VEGF水平在不同时间点均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而有上升趋势,并在发病7 d、14 d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差组的ACI病人血清VEGF水平在各时点均表现出比预后好组高的趋势(P<0.05)。进一步亚组分析,在相同卒中严重程度的情况下,预后差组的各时间点血清VEGF水平均有高于预后好组的趋势,但除轻度卒中组的1 d、3 d外(P<0.0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I病人发病3、7、14 d血清VEGF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NIHSS评分与发病1 d血清VEGF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ACI发生后血清VEGF水平升高,且随ACI病程进展而呈波动性变化。血清VEGF水平与ACI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血清VEGF水平与短期功能预后有一定的相关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