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护患沟通在急诊科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赵淑玲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年第18期199-201,共3页
目的探讨护患沟通在急诊科中应用的重要性、技巧、护理人员作好护患沟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方法针对急诊科是一个急、危、重患者密集的场所,病种复杂,病情变化快的特点,提出一系列沟通技巧和护士自身基本素质的培养。结果通过加强护患沟... 目的探讨护患沟通在急诊科中应用的重要性、技巧、护理人员作好护患沟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方法针对急诊科是一个急、危、重患者密集的场所,病种复杂,病情变化快的特点,提出一系列沟通技巧和护士自身基本素质的培养。结果通过加强护患沟通,急诊科护理满意度达到99.8%,提高了护理质量。结论护患沟通可以有效的避免护患纠纷,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患沟通 急诊科 护患纠纷 护理质量
下载PDF
急诊科常见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被引量:1
2
作者 范媛 《当代医学》 2009年第33期113-114,共2页
急诊科是接受急诊病人就诊、抢救危重病人的场所,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和医院的窗口科室。急诊科病人的特点是病人具有“突发性、危急性、复杂性、情绪急躁性,数量不定性”。急诊抢救室是医疗事故和纠纷的高风险区,容易发生差错事... 急诊科是接受急诊病人就诊、抢救危重病人的场所,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和医院的窗口科室。急诊科病人的特点是病人具有“突发性、危急性、复杂性、情绪急躁性,数量不定性”。急诊抢救室是医疗事故和纠纷的高风险区,容易发生差错事故。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维权意识不断的增强,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减少护理纠纷、保障安全医疗,本文分析了急诊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纠纷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病人 护理纠纷 原因分 医疗护理工作 急诊抢救室 医疗制度改革 自我保护意识 急诊病人
下载PDF
急诊科护士面临的职业压力及防护对策
3
作者 赵淑玲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年第20期200-202,共3页
目的探讨如何减轻急诊科护士所面临的各种职业压力。方法仔细分析了急诊科护士所面临的各种职业压力,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要提高防范意识,采用各种方式减轻各种职业压力。结论对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压力进行探讨... 目的探讨如何减轻急诊科护士所面临的各种职业压力。方法仔细分析了急诊科护士所面临的各种职业压力,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要提高防范意识,采用各种方式减轻各种职业压力。结论对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压力进行探讨,并能采取有效对策,不仅有利于护士自身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充分提高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护士 职业压力 对策
下载PDF
急诊护士工作过程质量标准条目的归类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陈伟 孟颖慧 +2 位作者 孙小艳 陈洁 韩晶晶 《护理管理杂志》 2016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适用于急诊护士工作过程的质量标准条目,明确急诊护士工作思路及急诊护理质量控制方向。方法将急诊科护士全部工作内容系统地归类出基础一级标准条目10项,再以追踪方法学为理论指导拟定出基础二级标准条目56项,应用Delphi法对3... 目的探讨适用于急诊护士工作过程的质量标准条目,明确急诊护士工作思路及急诊护理质量控制方向。方法将急诊科护士全部工作内容系统地归类出基础一级标准条目10项,再以追踪方法学为理论指导拟定出基础二级标准条目56项,应用Delphi法对32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结果归类形成急诊护士工作过程质量检查标准,其中一级条目6项,二级条目33项。结论新归类的急诊护士工作过程质量检查标准条目涵盖了急诊护士工作过程中涉及到的全部内容,具有专家积极性、权威性及较高的专家意见一致性,结果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护士 质量 标准
下载PDF
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在小儿急性哮喘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5
作者 孙小艳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1期285-286,共2页
目的探究舒适护理应用于小儿急性哮喘的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借鉴.方法:收治116 例急性哮喘患儿,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划分为实验组(60 例,舒适护理)、常规组(56 例,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有效率,护理满意率,治疗依从性,均明显... 目的探究舒适护理应用于小儿急性哮喘的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借鉴.方法:收治116 例急性哮喘患儿,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划分为实验组(60 例,舒适护理)、常规组(56 例,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有效率,护理满意率,治疗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舒适护理应用于小儿急性哮喘护理种,可提高治疗依从性,效果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适护理 小儿急性哮喘 满意率 效果
下载PDF
四级预检分诊系统对儿科急诊分诊质量及患儿家长满意度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大凤 孟颖慧 范媛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9年第11期2198-2200,共3页
【目的】探讨四级预检分诊系统对儿科急诊分诊质量及患儿家长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12月本院儿科急诊收治的患儿324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分诊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016年7~9月就诊)1570例、观察组(2016年10~12月就诊)1675... 【目的】探讨四级预检分诊系统对儿科急诊分诊质量及患儿家长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12月本院儿科急诊收治的患儿324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分诊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016年7~9月就诊)1570例、观察组(2016年10~12月就诊)167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3级预检分诊模式,观察组采用4级预检分诊模式,比较两组分诊准确率、抢救效果、患儿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病死率、纠纷、候诊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儿家长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四级预检分诊系统有助于提高儿科急诊分诊的准确性和抢救成功率,减少医疗纠纷与候诊意外,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医疗服务/方法 儿童
下载PDF
风险管理在儿科急诊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范媛 《现代医药卫生》 2008年第8期1244-1245,共2页
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与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而儿科急诊具有发病急,来势猛,病情变化快。婴幼儿为高发人群,家长陪伴,人流量大,常... 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与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而儿科急诊具有发病急,来势猛,病情变化快。婴幼儿为高发人群,家长陪伴,人流量大,常聚集就诊等特点。所对应的护理特点随机性强,多为静脉用药,穿刺难度大。要求护理人员穿刺技术高,应急能力强,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管理 儿科急诊 急诊护理 医疗风险 穿刺技术 管理程序 经济损失 病情变化
下载PDF
风险管理对门急诊医疗纠纷及投诉的防范效果观察
8
作者 刘海鹏 朱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1期138-140,共3页
分析降低门急诊医疗纠纷及投诉事件发生率中风险管理的运用路径及效果。方法:以2021.10-2022.10为研究时间跨度,在2021.10-2022.04期间医院门急诊未开展风险管理,以常规管理开展各项工作,选取期间100例就诊患者为对照组。在2022.05-2022... 分析降低门急诊医疗纠纷及投诉事件发生率中风险管理的运用路径及效果。方法:以2021.10-2022.10为研究时间跨度,在2021.10-2022.04期间医院门急诊未开展风险管理,以常规管理开展各项工作,选取期间100例就诊患者为对照组。在2022.05-2022.10期间医院门急诊采取风险管理,将期间10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二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管理效果较对照组更好,P<0.05。结论:医院门急诊实施风险管理可有效防范医疗纠纷及投诉问题出现,提高管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不断优化就诊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急诊 风险管理 医疗纠纷 医疗投诉
下载PDF
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效果观察 被引量:68
9
作者 王尚 苏国德 《河北医药》 CAS 2015年第7期1029-1031,共3页
目的:观察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并与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比较。方法158例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按照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 n =92)和对照组( n =66),2组均采用一般综合治疗,研究组额外给予沙丁... 目的:观察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并与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比较。方法158例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按照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 n =92)和对照组( n =66),2组均采用一般综合治疗,研究组额外给予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疗程5~7d。查阅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对照研究。评价2组临床疗效,并对文献复习的Meta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比较2组临床症状(咳嗽、呼吸困难和哮鸣音)消失时间、肺通气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最大呼吸容积(FEV1)、呼吸峰流速(PEFR)和肺活量(VC)]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83%和7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共纳入6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65%(286/299)和76.63%(223/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6.565,95%CI 3.567~12.083)。研究组呼吸困难、哮鸣音和咳嗽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治疗后FVC、VC、PEFR和FEV1均明显改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治疗后FVC、VC、FEV1和PEF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布地奈德和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能迅速缓解临床症状,提高肺通气功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并且这一结果得到了国内文献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丁胺醇 布地奈德 小儿哮喘急性发作 雾化吸入
下载PDF
小儿腹泻的综合护理 被引量:13
10
作者 赵淑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33期154-155,共2页
关键词 小儿腹泻 综合护理 消化道综合征 小儿营养不良 生长发育障碍 大便性状 大便次数 婴幼儿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幼年大鼠癫痫持续状态的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文斌 龚亮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28-33,共6页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幼年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方法选择出生21 d的幼年SD大鼠,采用戊四唑(PTZ)制作SE模型,于海马区立体定位注射IGF-1,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癫痫模型组(PTZ...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幼年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方法选择出生21 d的幼年SD大鼠,采用戊四唑(PTZ)制作SE模型,于海马区立体定位注射IGF-1,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癫痫模型组(PTZ组)、癫痫模型IGF-1处理组(PTZ+IGF-1组);于造模后第2天,用ELISA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RT-PCR(real-time PCR)检测海马中的IGF-1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海马中p-ERK和p-Akt表达情况;于造模后第5天,HE染色观察海马的病理变化,以及免疫荧光染色标记增殖细胞数(Brd U)和神经干细胞数(Nestin)。结果 SE后第2天,PTZ组血清中NSE含量最高,极显著高于NS组和PTZ+IGF-1组(P<0.01);PTZ组海马IGF-1基因表达极显著高于NS组(P<0.01);PTZ组海马p-ERK和p-Akt的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NS组(P<0.05),同时PTZ+IGF-1组p-ERK和p-Akt的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PTZ组(P<0.01);SE后PTZ组海马相比其他两组出现了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细胞结构紊乱等变化;SE后PTZ组海马Brd U阳性细胞数及Nestin阳性细胞数都明显高于NS组(P<0.05),同时PTZ+IGF-1组Brd U阳性细胞数及Nestin阳性细胞数都极明显高于PTZ组(P<0.01)。结论 IGF-1对幼年大鼠SE后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并可能通过MEK/ERK和PI3K/Akt两条通路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持续状态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
下载PDF
临床护理路径在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范媛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年第19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儿科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中的护理应用。方法:将88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儿科整体护理方法,实验组在整体护理模式基础上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患儿进行评估,针对评估情况应用不同...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儿科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中的护理应用。方法:将88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儿科整体护理方法,实验组在整体护理模式基础上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患儿进行评估,针对评估情况应用不同的护理系统。结果:两组住院时间、护理质量评价得分及护患双方满意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应用于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中,可预防院内感染,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及护患双方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手足口病 病毒性脑炎 儿童
下载PDF
早期预警护理干预对重型手足口病合并神经功能损害患儿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林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9年第23期124-126,共3页
目的研究早期预警护理干预对重型手足口病合并神经功能损害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88例重型手足口病合并神经功能损害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 目的研究早期预警护理干预对重型手足口病合并神经功能损害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88例重型手足口病合并神经功能损害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预警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各项症状改善时间、总病程、生命体征、生化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发热持续时间、神经系统受损时间、口腔疱疹愈合时间、手足皮疹消退时间、口腔疼痛消退时间、总病程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心率、空腹血糖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在正常范围。结论重型手足口病合并神经功能损害患儿应用早期预警护理干预,可尽快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有效控制并发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预警护理干预 重型手足口病 合并神经功能损害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小儿有机磷中毒致周围神经损害的电生理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朝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18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小儿有机磷中毒致周围神经损害对电生理的影响,为预防有机磷中毒造成周围神经损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0-01—2014-12收治的100例有机磷中毒患儿为研究对象,行常规肌电图(EMG)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结果 (1)静息状态... 目的探讨小儿有机磷中毒致周围神经损害对电生理的影响,为预防有机磷中毒造成周围神经损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0-01—2014-12收治的100例有机磷中毒患儿为研究对象,行常规肌电图(EMG)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结果 (1)静息状态下纤颤发生率为30.8%,正向电位发生率为31.8%;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波幅增高、多相波增多发生率分别为22.8%、23.0%、20.8%;重收缩时募集形式单纯相占38.2%,混合相为44.3%,干扰相为17.5%,均表现为周围神经损害。(2)MCV异常率为24.3%,SCV异常率为31.3%,与正常参考值比较,MCV、SCV明显减慢,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生理检查可为有机磷中毒患儿所致的周围神经损伤情况提供重要的统计依据,为临床诊断、鉴别提供评判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判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中毒 肌电图 神经传导速度 徐州地区
下载PDF
危重新生儿转运过程中护理隐患的分析及对策
15
作者 范媛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年第23期126-127,共2页
回顾性调查分析528例危重新生儿转运过程中,包括在出诊前准备、现场急救及途中监护环节中显露出来的护理隐患问题,并对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强化风险意识与法律意识,加强责任心教育,规范院前急救规范化管理,完善转运前的准备,提高转运途... 回顾性调查分析528例危重新生儿转运过程中,包括在出诊前准备、现场急救及途中监护环节中显露出来的护理隐患问题,并对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强化风险意识与法律意识,加强责任心教育,规范院前急救规范化管理,完善转运前的准备,提高转运途中的急救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等系列护理防范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新生儿 转运 护理隐患 防范措施
下载PDF
小儿急性出血性脑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16
作者 苏国德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19期124-125,共2页
急性出血性脑白质脑炎又称急性坏死性出血性脑炎或脑病,以前被认为是一种病毒性脑炎,后来才被发现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感染后的独特形式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一种严重变异型([1]),是一种较少见的致死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疾病,具... 急性出血性脑白质脑炎又称急性坏死性出血性脑炎或脑病,以前被认为是一种病毒性脑炎,后来才被发现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感染后的独特形式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一种严重变异型([1]),是一种较少见的致死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疾病,具有发病突然、病情发展快、预后差、病死率高的特点([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急性出血性脑炎 临床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分析儿科急诊应用病情分级管理模式的影响
17
作者 黄贺 朱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6期114-116,共3页
探析在儿科急诊当中,实施病情分级管理模式后,对急救指标、家属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价值。方法 采用分组对照方式,探讨管理手段实际应用价值,收录样本时间范围设置在2021.10~2022.10研究时间段内,本院儿科急诊就诊60例患... 探析在儿科急诊当中,实施病情分级管理模式后,对急救指标、家属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价值。方法 采用分组对照方式,探讨管理手段实际应用价值,收录样本时间范围设置在2021.10~2022.10研究时间段内,本院儿科急诊就诊60例患儿予以研究样本选取,探究不同管理干预办法,分析其应用积极性,分段随机化分组,纳入对照组的30例患者当中,行使常规管理手段;纳入实验组的30例患者当中,行使病情分级管理模式。统计纳入不同组别患者的:(1)急救指标;(2)家属护理满意度;(3)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病情分级管理模式施行后,纳入人员急救指标、家属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有积极优化价值,相较之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各项研究数据改善意义更佳(P<0.05)。结论 在儿科急诊当中,实施病情分级管理模式后,可及时避免儿科急诊当中不良事件发生,满足家属实际护理需求,提升护理满意度。同时,优化急救指标及提升抢救成功率,构建良好护患关系,避免医患纠纷时有发生,提升本院综合竞争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急诊 病情分级管理模式 影响
下载PDF
狼疮性肾炎伴血栓性微血管病变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18
作者 刘海鹏 刘小微 +1 位作者 赵英荣 朱峰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3-208,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狼疮性肾炎(LN)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儿童医院经肾活检明确诊断为LN患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46例LN患儿合并TMA(L... 目的探讨儿童狼疮性肾炎(LN)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儿童医院经肾活检明确诊断为LN患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46例LN患儿合并TMA(LN-TMA组)。根据年龄、性别、和病理类型进行匹配,选取92例(1∶2)无TMA的LN患儿作为对照组(LN组)。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LN患儿的总体和肾脏存活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风险因素。结果TMA与血肌酐(Scr)、血清C3、抗C1q抗体(a-C1q)、估算肾小球滤过滤(eGFR)、毛细血管内增生、纤维素样坏死和肾组织C1q沉积呈中度相关(均r>0.5)。血清a-C1q≥20 U/mL(HR=8.724,95%CI:0.976~16.114,P=0.026)和eGFR≤60 mL/(min·1.73 m^(2))(HR=12.213,95%CI:1.147~25.048,P=0.038)是LN儿童发生TMA的独立危险因素。肾小球硬化(HR=7.228,95%CI:0.186~22.358,P=0.016)、TMA(HR=11.387,95%CI:3.426~42.554,P=0.009)和eGFR≤60 mL/(min·1.73 m^(2))(HR=3.116,95%CI:0.592~10.064,P=0.030)是LN患儿进展为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LN-TMA组5年和10年肾脏生存率低于LN组(97.44%比98.28%,80.90%比87.27%)(χ^(2)=4.918,P=0.027)。结论LN-TMA患儿病情危重,预后差。TMA是LN儿童进展为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补体激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 血栓性微血管病 儿童 补体激活
原文传递
用急诊抢救关键环节要素标准规范急诊抢救记录 被引量:29
19
作者 陈伟 陈洁 孟颖慧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5-327,共3页
目的完善急诊抢救记录资料,保证急诊抢救记录书写的高效、客观、及时、准确,进一步提高急诊抢救内涵质量。方法将急诊抢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要素标准进行归类,全员培训急诊与院前或院内的衔接环节、急诊会诊环节、执行口头医嘱环节、急... 目的完善急诊抢救记录资料,保证急诊抢救记录书写的高效、客观、及时、准确,进一步提高急诊抢救内涵质量。方法将急诊抢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要素标准进行归类,全员培训急诊与院前或院内的衔接环节、急诊会诊环节、执行口头医嘱环节、急危重患者抢救环节等方面的制度要求,并将执行各项制度的过程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在抢救记录本中。第1页为抢救护理记录单;第2页为医疗记录、口头医嘱单。结果医护人员能掌握并落实急诊抢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要求,急诊抢救记录资料完善,抢救纠纷明显减少。结论急诊抢救关键环节要素标准设计于急诊抢救记录本中,将抽象的制度管理变成医护人员具体的行为落实,客观具体地明确各类人员的职责是保障急诊抢救患者安全的可行性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 护理管理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