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我国侵权责任法中的补充责任 被引量:6
1
作者 陈清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23-126,共4页
补充责任的理论探讨,源于对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中第三人的介入行为与经营者责任的研究。补充责任的产生弥补了按份责任和连带责任适用上的缺陷,补充责任应是一种有别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独立责任承担形态。《侵权责任法》中规定的监护人... 补充责任的理论探讨,源于对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中第三人的介入行为与经营者责任的研究。补充责任的产生弥补了按份责任和连带责任适用上的缺陷,补充责任应是一种有别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独立责任承担形态。《侵权责任法》中规定的监护人补充责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补充责任,劳务派遣中的用人单位承担的责任符合补充责任特征。涉及补充责任案件诉讼的,应将直接责任人和补充责任人列为共同被告,并明确赋予补充责任人先诉抗辩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充责任 不真正连带责任 类型 诉讼结构
下载PDF
幸福:德育的必要条件 被引量:3
2
作者 梁爱蕴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18-119,共2页
德育作为一种价值观,其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幸福地生活。因此,德育应以幸福作为其逻辑起点和归宿,幸福是德育的必要条件,以幸福观为切入点建构德育创新路径。
关键词 道德教育 情感 幸福 必要条件
下载PDF
论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兼评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2条之规定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清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8-133,共6页
自然人有无民事责任能力是民事法的基本理论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民法典的体例安排与制度设计,还影响到民事诉讼中对当事人的确定。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在很大程度上受刑法研究成果和国外民事立法例的影响,因而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自然人有无民事责任能力是民事法的基本理论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民法典的体例安排与制度设计,还影响到民事诉讼中对当事人的确定。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在很大程度上受刑法研究成果和国外民事立法例的影响,因而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也有失偏颇。对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理解应受制于民事责任的特质,不应只考虑识别控制的年龄标准。我国众多学者对国外立法例中有关过错的描述解读为对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事实上,西方各国立法从未否认过未成年人和精神障碍者的民事责任能力。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强调的是一种期待可能性,它决定主体人格的完整性,与"用不用"承担责任、"能不能"承担责任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承认一切自然人均有民事责任能力,不仅是民事权利能力理论的要求,也与我国现行立法规定相契合,更有利于解决民事诉讼的困惑。鉴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32条应当确认: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有过错的情况下应承担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人 民事责任能力 侵权责任 过错
下载PDF
朱执信阶级斗争思想研究
4
作者 姜新 王雪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31-35,共5页
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对朱执信有关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的认识、理解、把握、阐释和宣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诠释,在详细比较同时代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此问题的种种相应作为后,充分肯定了朱执信的历史地位和历... 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对朱执信有关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的认识、理解、把握、阐释和宣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诠释,在详细比较同时代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此问题的种种相应作为后,充分肯定了朱执信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其积极探索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执信 阶级斗争 思想
下载PDF
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完善
5
作者 陈清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11期116-118,共3页
离婚损害赔偿责任是离婚救济制度的一种,它是基于公平正义的理念与维护离婚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需要而设立的。我国2001年修改后的《婚姻法》确立了离婚损害赔偿责任,填补了我国离婚制度的空白,但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责任仍存在着一些缺陷... 离婚损害赔偿责任是离婚救济制度的一种,它是基于公平正义的理念与维护离婚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需要而设立的。我国2001年修改后的《婚姻法》确立了离婚损害赔偿责任,填补了我国离婚制度的空白,但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责任仍存在着一些缺陷。我们应对其进行立法上的完善,使之能够更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价值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婚 损害赔偿 完善 法律解释
下载PDF
论学派在民法典编纂中的作用
6
作者 陈清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70-73,共4页
Merrman教授认为,在大陆法系国家,法律舞台上的主角是法学家,而法典编纂的动向也取决于当时占压倒性地位的法学派。本文拟采用美籍华人黄仁宇先生在其《万历十五年》一书中提出的"大历史观"的思维方式,意图选取大陆法系国家... Merrman教授认为,在大陆法系国家,法律舞台上的主角是法学家,而法典编纂的动向也取决于当时占压倒性地位的法学派。本文拟采用美籍华人黄仁宇先生在其《万历十五年》一书中提出的"大历史观"的思维方式,意图选取大陆法系国家法律发展史上三部最重要法典的编纂来管窥法学派在民法典制定中所起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派 民法典编纂 作用
下载PDF
孝德教育是德育的回归与扩展
7
作者 梁爱蕴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50-52,共3页
向本真德育回归是现代德育的重要使命。孝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根源、基础和元德,现代学校德育应以"孝"作为其基石和切入点,构建德育的新模式。学校应着重从道德认知、道德感情、道德行为等方面,通过宣传孝道经典、引导学生践行... 向本真德育回归是现代德育的重要使命。孝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根源、基础和元德,现代学校德育应以"孝"作为其基石和切入点,构建德育的新模式。学校应着重从道德认知、道德感情、道德行为等方面,通过宣传孝道经典、引导学生践行和家校一体化等方法加强孝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德教育 本真德育
下载PDF
孝育:回归本真的德育
8
作者 梁爱蕴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0-13,共4页
向本真德育回归是现代德育的重要使命。德育价值的实现必须以人的天性伦常和天理良心为根本和依据。孝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根源、基础和元德,现代学校教育应以孝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石和切入点,构建德育的新模式。这是回归本真德育的关键所... 向本真德育回归是现代德育的重要使命。德育价值的实现必须以人的天性伦常和天理良心为根本和依据。孝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根源、基础和元德,现代学校教育应以孝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石和切入点,构建德育的新模式。这是回归本真德育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最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育 本真德育
下载PDF
论法定代理人的侵权责任——兼谈《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三条之完善
9
作者 陈清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74-76,共3页
法定代理人的侵权责任,与其他特殊侵权责任相比,有着许多更为独特之处。例如,该种特殊侵权责任的性质、它所适用的归责原则等等。但这种民法理论上的独特性,并没有能够反映在我国的现行立法中。相反,《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三条之规定,... 法定代理人的侵权责任,与其他特殊侵权责任相比,有着许多更为独特之处。例如,该种特殊侵权责任的性质、它所适用的归责原则等等。但这种民法理论上的独特性,并没有能够反映在我国的现行立法中。相反,《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三条之规定,不仅有悖于上述的民法理论,而且立法技术粗糙不堪,给司法适用带来极大的困难。追溯法定代理人侵权责任制度的发展史,参照大陆法系各国的立法例,对法定代理人侵权责任作深入的探讨,可以发现,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三条之规定,无论在实质内容上,还是在逻辑形式上都有值得商榷之处,需加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定代理人 侵权责任 民法通则
下载PDF
关于未成年人道德养成过程中反弹现象的探讨
10
作者 张琳 《南方论刊》 2008年第12期70-71,108,共3页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习惯养成中常出现"反弹"现象,造成这一现象有未成年人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负面影响的客观原因。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提高未成年人正确的道德认知能力入手,同时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德育工...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习惯养成中常出现"反弹"现象,造成这一现象有未成年人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负面影响的客观原因。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提高未成年人正确的道德认知能力入手,同时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德育工作,并且要坚持长效机制长抓不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人 道德习惯养成 反弹
下载PDF
教师情感——教学中的"灵魂"
11
作者 梁爱蕴 《科技经济市场》 2007年第8期42-43,共2页
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教师的情感是其中一个极重要的因素,它对学生的学习、良好的情感的培养及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教师情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情感应是现代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其情感因素的作用,并充分发... 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教师的情感是其中一个极重要的因素,它对学生的学习、良好的情感的培养及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教师情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情感应是现代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其情感因素的作用,并充分发挥积极情感在教学中的影响,从而产生师生情感共鸣,以达到"以情育情"的效果,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展开更多
下载PDF
试评20世纪30年代“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论战
12
作者 杨金广 黄艳永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7期9-12,共4页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思想界爆发了一场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论战,本位派与西化派展开了激烈讨论,围绕着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文化的整体性与可分性及文化的演进规律等问题展开了理论上的交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思想界爆发了一场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论战,本位派与西化派展开了激烈讨论,围绕着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文化的整体性与可分性及文化的演进规律等问题展开了理论上的交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本位 全盘西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
下载PDF
朱执信研究综述
13
作者 王雪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03-106,共4页
朱执信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重要人物。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主要涉及其思想特征与来源、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及其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等方面,既有助于推动朱执信研究的深入开展,还原朱执信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应有地位... 朱执信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重要人物。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主要涉及其思想特征与来源、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及其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等方面,既有助于推动朱执信研究的深入开展,还原朱执信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应有地位,也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执信 研究 综述
下载PDF
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14
作者 郭晓琳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48-50,共3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细分为学理和实践两个层面的中国化。学理层面的中国化的推动力量不仅包括中共领导人,还包括党的一般理论知识分子以及社会精英。新启蒙运动过程中,新启蒙学者积极倡导"中国化&q...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细分为学理和实践两个层面的中国化。学理层面的中国化的推动力量不仅包括中共领导人,还包括党的一般理论知识分子以及社会精英。新启蒙运动过程中,新启蒙学者积极倡导"中国化",使学术界形成了浓厚的"中国化"的学术氛围,为马克思主义学理层面的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启蒙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启蒙运动 推动
下载PDF
陈独秀晚年民主宪政思想的内容
15
作者 吕游 江世鑫 《神州》 2012年第8期13-14,16,共3页
陈独秀不是中国民主宪政史上的第一人,却是至关重要的人物之一。民主宪政思想终其一生,其晚年的民主宪政思想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民主问题的深刻批判和总结。本文基于陈独秀晚年的六封书信和四篇短论,重新对其1937年到1942年的民主宪政... 陈独秀不是中国民主宪政史上的第一人,却是至关重要的人物之一。民主宪政思想终其一生,其晚年的民主宪政思想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民主问题的深刻批判和总结。本文基于陈独秀晚年的六封书信和四篇短论,重新对其1937年到1942年的民主宪政观予以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宪政 陈独秀 晚年
下载PDF
试论民初“联省自治”思潮中的地方自治思想
16
作者 侯鑫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11期36-38,共3页
1920—1923年代的"联省自治"思潮与该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该思潮的核心理念是"分权"和"自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时人对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关系、省自治以及省范围内的直接民权等进行了规... 1920—1923年代的"联省自治"思潮与该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该思潮的核心理念是"分权"和"自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时人对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关系、省自治以及省范围内的直接民权等进行了规划,这些规划中所蕴含的"地方自治"思想为当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省自治 地方自治 民权 分权
下载PDF
略谈情感熏陶艺术在榜样教育中的作用
17
作者 黄阳 《管理观察》 2009年第24期120-121,共2页
情感是人进行认识活动和产生行动的动机,是意向活动对认识起主导作用的形式之一。在进行榜样教育时发挥情感熏陶的作用,可使得榜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情感 榜样 榜样教育 情感熏陶艺术
下载PDF
“韩雪案”的法律再思考——兼评《侵权责任法》第20条之规定
18
作者 陈清 《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78-82,共5页
歌手韩雪2006年曾以侵犯肖像权为由状告重庆爱德华医院,终因欠缺支撑人身损害的相关证据,其诉讼请求未能得到法院支持。在侵权责任法功能重塑的背景下,《侵权责任法》第20条确立了人身权侵权获益赔偿制度。该制度的出现,确实有利于解决... 歌手韩雪2006年曾以侵犯肖像权为由状告重庆爱德华医院,终因欠缺支撑人身损害的相关证据,其诉讼请求未能得到法院支持。在侵权责任法功能重塑的背景下,《侵权责任法》第20条确立了人身权侵权获益赔偿制度。该制度的出现,确实有利于解决类似韩雪案的侵权赔偿问题,但仍存一些待完善之处。建构人身权侵权获益赔偿制度,必须增加侵权人恶意这一构成要件,并应扩大《侵权责任法》第20条之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雪案 不当得利 人身权侵权 获益赔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