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螟赤眼蜂的产卵行为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振营 周大荣 S.A.Hasan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1996年第4期145-149,共5页
本文研究了玉米螟赤眼蜂在麦蛾卵及欧洲玉米螟卵上的产卵及辨别寄主行为,表明玉米螟赤眼蜂在不同寄主卵上产卵耗时不同,能根据寄主卵大小调节产卵数量;产卵时具有性别控制行为;该蜂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辨别寄主卵已被寄生与否的能... 本文研究了玉米螟赤眼蜂在麦蛾卵及欧洲玉米螟卵上的产卵及辨别寄主行为,表明玉米螟赤眼蜂在不同寄主卵上产卵耗时不同,能根据寄主卵大小调节产卵数量;产卵时具有性别控制行为;该蜂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辨别寄主卵已被寄生与否的能力,并对自身和同种个体间已寄生卵有很强的辨别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 赤眼蜂 产卵行为
下载PDF
伞滑刃属(Bursaphelenchus)属内分类研究(英文)
2
作者 Helen Braasch 顾建锋 Wolfgang Burgermeister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73-174,共2页
目前已经报道了伞滑刃属(Bursaphelenchus)内近百种线虫,其共同的形态特征是雄虫的尾部末端具有交合伞。在该属的分类中尚存在同物异名的问题。为此,基于其特征的复杂性,笔者提出根据线虫侧线的数目、尾乳突的排列、是否出现阴门盖、交... 目前已经报道了伞滑刃属(Bursaphelenchus)内近百种线虫,其共同的形态特征是雄虫的尾部末端具有交合伞。在该属的分类中尚存在同物异名的问题。为此,基于其特征的复杂性,笔者提出根据线虫侧线的数目、尾乳突的排列、是否出现阴门盖、交合刺形状、外分泌孔及后部子宫分支的位置等特征,将该属分为7组,其中4条侧线组为xylophilus,okinawaensis,africanus, fungivorus,cocophilus, kevini和sexdentati;3条侧线组为eggersi,eremus, hofmanni,leoni;2条侧线组为abietinus和sinensis。73种列入上述分组中,24种因为缺乏形态学资料未能列入。交合刺不能用于分组。列入该分组的39种基于亚基核糖体DNA数据的分子树说明了该分组的合理性。另外,Parasitaphelenchinae, Aphelenchoidinae和Ektaphelenchinae亚科中28种线虫基于核糖体大亚基D1—D2区序列生成的分子树显示了它们在Aphelenchoididae科中的系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伞滑刃属 属内分组 侧线数目 分子树
下载PDF
典型液力喷头在风洞环境中的飘移特性试验与评价 被引量:28
3
作者 曾爱军 何雄奎 +2 位作者 陈青云 A.Herbst 刘亚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8-81,共4页
依照联邦德国农林生物研究中心(BBA)对植保机械的测试准则和技术,对国内常用的5种典型液力喷头的雾化性能参数进行了测试,并在不同风洞环境条件下(压力、风速和温湿度)的飘移特性进行了对比试验及评价。通过测定在喷头下风向2 m处垂直... 依照联邦德国农林生物研究中心(BBA)对植保机械的测试准则和技术,对国内常用的5种典型液力喷头的雾化性能参数进行了测试,并在不同风洞环境条件下(压力、风速和温湿度)的飘移特性进行了对比试验及评价。通过测定在喷头下风向2 m处垂直测试平面内的雾滴飘移量计算出飘移潜在指数(D IX),用于评价喷头的飘移特性,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有效方法。结果表明,小型号喷头的飘移性远大于大型号喷头;雾滴大小和风速是影响飘移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头 风洞 飘移 飘移潜在指数 评价
下载PDF
进境木质包装中检出线虫新种——新加坡伞滑刃线虫 被引量:2
4
作者 顾建锋 张建成 +2 位作者 吴海波 Helen Braasch Wolfgang Burgermeister 《植物检疫》 2006年第1期1-4,共4页
从新加坡进境阔叶木质包装中分离到伞滑刃属松材线虫组新种——新加坡伞滑刃线虫。该线虫雌虫和雄虫体长分别为850(690~961)μm和792(553~950)μm,身体较粗壮,口针15~16μm,侧区有4条侧线,雌虫后阴子宫囊较长(平均102μm),尾部圆锥形... 从新加坡进境阔叶木质包装中分离到伞滑刃属松材线虫组新种——新加坡伞滑刃线虫。该线虫雌虫和雄虫体长分别为850(690~961)μm和792(553~950)μm,身体较粗壮,口针15~16μm,侧区有4条侧线,雌虫后阴子宫囊较长(平均102μm),尾部圆锥形(c=20),略向腹面弯曲,末端钝圆,或有极短的尾尖突(1~2μm),雄虫交合刺长(41~48μm),喙突显著,远端有盘状突。该线虫与松材线虫组的B.conicaudatus、B.luxuriosae、B.fraudulentus、B.kolymensis、B.baujardi、B.xylophilus、B.mucronatus及B.abruptus形态上近似,但可从较大的交合刺及雌虫尾部形态来区分。另外用ITS—RFLP方法也可将该线虫区分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组 新加坡伞滑刃线虫 新种 ITS-RFLP
下载PDF
温室条件下玉米螟赤眼蜂扩散距离及日活动节律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振营 周大荣 Hassan S.A.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7-22,共6页
在温室条件下,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扩散距离和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距释放点1~6m范围内,玉米螟赤眼蜂主要在2m范围内扩散飞行,少量个体可扩散4~6m远,这种扩散是渐进的、不连续的。距释放点1m和2m植株上寄主卵块和卵粒寄生率... 在温室条件下,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扩散距离和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距释放点1~6m范围内,玉米螟赤眼蜂主要在2m范围内扩散飞行,少量个体可扩散4~6m远,这种扩散是渐进的、不连续的。距释放点1m和2m植株上寄主卵块和卵粒寄生率与4m和6m处的寄生率存在明显差异。玉米螟赤眼蜂的日活动节律受温度影响,低于18℃时赤眼蜂基本不活动,高于20℃时活动趋盛。日落后即使温度适宜,赤眼蜂亦基本停止活动,赤眼蜂的日活动高峰在11:00~18:00(夏令时)。植株高度不影响赤眼蜂在植株间的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赤眼蜂 扩散距离 日活动节律 温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