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记忆还是忘却:处理创伤性历史的四种文化模式
被引量:28
- 1
-
-
作者
阿莱达.阿斯曼
陶东风
王蜜
-
机构
德国康茨坦茨大学人文学院英美文学系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
-
出处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87-93,共7页
-
文摘
本文分析了四种对待过去的创伤性记忆的模式:对话式忘却、为了永不忘却而记忆、为了忘却而记忆、对话式记忆。对话式忘却是被过去的共同暴力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敌对双方经过一致同意后自愿选择忘却以达成一致和平。它并非真正的忘却,而是有意识地就过去的创伤性历史保持沉默。在内战结束之际,这种方式经常被当成一种快速地促进社会融合的有效治疗手段,但这种对话式沉默或忘却协议只有在双方相互施加暴力的情况下才会凑效。如果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是一种完全不对等的关系,那么只有"永不忘却的铭记"才是对待集体性毁灭行为的恰当反应。它不仅是对幸存者的一种疗伤,而且是对死难者应尽的精神和伦理义务。"为了忘却而记忆"模式则是通过记忆来实现忘却,记忆本身并不是目的和终点,锻造一个新的开始才是最终目的。对话式记忆则超越了国家和社会的内部重构,它涉及的是共享创伤性暴力遗产的记忆政策。如果国家之间能够通过相互承认彼此的罪责、对加诸他人的苦难予以同情来共同面对曾经的暴力历史,那么它们就参与了对话式记忆。
-
关键词
记忆
忘却
对话
创伤
暴力
-
分类号
K01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记忆还是遗忘:如何走出共同的暴力历史?
被引量:12
- 2
-
-
作者
阿莱达.阿斯曼
王小米
-
机构
德国康茨坦茨大学人文学院英美文学系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7-37,共11页
-
基金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委托项目"从集体记忆到文化记忆:西方记忆理论研究"(ICS-2016-C-05)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针对如何走出暴力历史的问题,文章梳理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尤其指出了学术史上将记忆与遗忘两极对立的传统。作者认为记忆与遗忘从来都不是互相排斥的,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实践中,记忆或者遗忘都有可能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功效,应该根据具体语境和普世性的文化价值观念作出理性选择。文章分别以二战后的德国、南非的真相和解委员会以及内战之后的西班牙为例,分析了这些国家为了摆脱过去的阴霾是如何一步步完成从遗忘到记忆的范式转换的,进而指出面对曾经的极端暴力,纯粹的记忆或纯粹的遗忘都无法让人们彻底走出过去,我们更应该关注和思考的是那些以遗忘为终极目的的过渡性记忆以及选择性的记忆和遗忘。
-
关键词
暴力历史
记忆
遗忘
记忆文化
-
分类号
G112
[文化科学]
-
-
题名偶然性(Kontingenz)
被引量:2
- 3
-
-
作者
孙纯
-
机构
德国康茨坦茨大学
-
出处
《德语人文研究》
2018年第1期52-59,共8页
-
基金
中国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
文摘
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在《后现代知识》中宣告了宏大叙事的终结,作为一种症候,它也体现了现代(后现代)社会中的多元、歧义和偶然特征。偶然性意味着既存的事物(政治想象、主体意识、真理、道德观念等)都是一种历史随机构造的产物,并没有一种超越性来为其提供合法性的论证。本文主要从两个层面上来对偶然性这一概念进行梳理:偶然性概念的历史演变——这种历史性的勾勒也可以说明偶然性概念自身也无法摆脱偶然因素的影响——和偶然性作为一种发源于欧洲近代的历史意识。此外,文章对于偶然性与文学审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描述。
-
关键词
偶然性
现实
近代
-
Keywords
Kontingenz
Wirlichkeit
Neuzeit
-
分类号
G0
[文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