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形而上学回到灵魂学——论尼采在《善恶的彼岸》第一章中对哲学的改造 被引量:1
1
作者 余明锋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共9页
《善恶的彼岸》第一章是一条从形而上学回到灵魂学的道路。形而上学家遗忘了真理之爱必不可少的前戏,尼采继康德的认识论批判之后,提出真理与生命的关系问题,对形而上学展开灵魂学批判,其实质是对柏拉图主义的柏拉图式批判。灵魂学打破&... 《善恶的彼岸》第一章是一条从形而上学回到灵魂学的道路。形而上学家遗忘了真理之爱必不可少的前戏,尼采继康德的认识论批判之后,提出真理与生命的关系问题,对形而上学展开灵魂学批判,其实质是对柏拉图主义的柏拉图式批判。灵魂学打破"我思"、"我愿"等灵魂原子,揭示了灵魂的权力意志结构;同样,只有从灵魂学层面出发,权力意志概念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权力意志的灵魂学重新打开了通往道德、政治、科学、宗教和哲学等诸种基本问题的道路,尤其更新了哲人的自我认识。只有权力欲的哲人必定沦为教士,而仅有求知欲则只能沦为学者。哲学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哲人是以真理之爱为母、以权力意志为父的灵魂类型。权力意志的灵魂学重新张开精神之弓,为现代性的克服开辟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善恶的彼岸》 灵魂学 权力意志 现代性
下载PDF
回顾围绕“那种”政治神学的争论
2
作者 迈尔 张羽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9-125,共7页
施米特发表《政治神学》后,"政治神学"这个概念受到战后德国新一代理论家布鲁门伯格的"世俗化"挑战,并因此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公共话题。但是,新一代理论家并未看清施米特政治神学和"那种"政治神学的真正... 施米特发表《政治神学》后,"政治神学"这个概念受到战后德国新一代理论家布鲁门伯格的"世俗化"挑战,并因此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公共话题。但是,新一代理论家并未看清施米特政治神学和"那种"政治神学的真正源头。通过梳理施米特和布鲁门伯格之间的通信和论战文章中的关键细节,并论析政治神学、施米特的政治神学和"那种"政治神学之间的隐秘关联,可知施米特政治神学的现代处境,呈现了政治神学家和政治哲人对于"神"的不同思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 政治神学 哲人
下载PDF
现代伦理生活:一种共和主义的解读
3
作者 君特·措勒 倪逸偲(译) 《德国哲学》 2018年第2期27-34,243,共9页
本文着眼于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去理解现代伦理生活,并指出现代生活的形式的伦理基础必须在共和主义的框架下,伴随着现代生活的法律与公民基础而被理解。一种现代的伦理生活必然能够建构公共权利,同时也不简单地将公民权利从伦理生活中排... 本文着眼于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去理解现代伦理生活,并指出现代生活的形式的伦理基础必须在共和主义的框架下,伴随着现代生活的法律与公民基础而被理解。一种现代的伦理生活必然能够建构公共权利,同时也不简单地将公民权利从伦理生活中排除出去。本次演讲也将会利用来自欧陆伦理思想的历史资源(黑格尔,康德,卢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生活 市民社会 国家 公民 共和制
下载PDF
近年来国内外康德哲学研究管窥
4
作者 梁议众 贺磊 《中国哲学年鉴》 2016年第1期174-184,共11页
时至今日,历经两百余年的康德研究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文献,已成为一门国际化的“显学”;在研究类型上也由于语文学、思想史、文本分析和论证重构等多重方法之间的相互结合而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国内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 时至今日,历经两百余年的康德研究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文献,已成为一门国际化的“显学”;在研究类型上也由于语文学、思想史、文本分析和论证重构等多重方法之间的相互结合而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国内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对康德哲学的研究热情大有持续升温的趋势。对康德哲学的研究早就超越了特定的语言文化传统,具有国际化的特征。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还在于康德哲学的问题和洞见具有跨越语言和时代的普遍性。康德哲学是典型的体系性哲学,包括了理论哲学、实践哲学、美学与目的论三个领域,对现代世界观的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哲学界对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和美学问题的讨论,经常或多或少地要涉及康德的思想和方法。而一旦要深入理解和处理哲学的基础问题,康德哲学更往往会成为我们思考的背景和参照系,成为我们反思当今哲学问题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哲学 康德研究 美学问题 形而上学 实践哲学 性哲学 语文学 文本分析
原文传递
卢卡奇和《历史与阶级意识》之间的曲折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琦琪(译)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1-159,共9页
卢卡奇在创作和出版其早期作品《历史与阶级意识》时经历了曲折过程。这部划时代的作品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困难时期,经过对这部作品的短暂辩护后,20世纪30年代初卢卡奇与其早期观点产生了分歧。随后的几十年间,卢卡奇不断进行严厉的... 卢卡奇在创作和出版其早期作品《历史与阶级意识》时经历了曲折过程。这部划时代的作品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困难时期,经过对这部作品的短暂辩护后,20世纪30年代初卢卡奇与其早期观点产生了分歧。随后的几十年间,卢卡奇不断进行严厉的自我批评,并一直与自己的早期著作保持距离,这也导致其形象备受争议。在该书出版100年后的今天,从最新出版的该书影印版手稿以及首次公开的旁注中,我们得以窥见晚年卢卡奇对其早年“马克思主义学徒期”的著作的态度转变。这些旁注与他在1967年撰写的新序言一脉相承,向我们揭示了这位哲学家在晚年以不同的方式审视过去,对这部作品作出了更加公正的评价。他肯定了《历史与阶级意识》在方法论上的重要性,即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一种方法而非单纯的意识形态。最终我们看到,尽管历经曲折与困境,卢卡奇的思想依然通过对物化问题的批判以及对革命实践的追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只要我们认识到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物化和限制多数人自主性的问题,就不能忽视这部作品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 自我批评 晚年自画像 物化
原文传递
弗洛姆《逃避自由》一书的出版及其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赖纳·丰克 王琦琪(译)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6-62,共7页
1941年,弗洛姆的第一部长篇著作《逃避自由》问世。在这本主题为对自由的恐惧的书中,身为社会心理学创始人和精神分析师的弗洛姆首次向公众展示了自己的社会精神分析学方法。从其成书条件来看,该书可以被视为弗洛姆走出弗洛伊德的力比... 1941年,弗洛姆的第一部长篇著作《逃避自由》问世。在这本主题为对自由的恐惧的书中,身为社会心理学创始人和精神分析师的弗洛姆首次向公众展示了自己的社会精神分析学方法。从其成书条件来看,该书可以被视为弗洛姆走出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并且与法兰克福学派彻底决裂后努力实现其个人自由的一个标志性成果。而在今天的视角下,弗洛姆提出的个性自主问题以及自我理论对我们如何看待后现代背景下自我边界逐渐消解的个性化发展问题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姆 逃避自由 社会精神结构 自我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
原文传递
非突显的突显性——海德格尔的自身世界概念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珂舟 《哲学门》 2020年第2期247-264,共18页
自身与世界之间的张力是海德格尔早期哲学中的一个核心论题。一方面,体验者自身作为世界整体的组成部分,总是生活于世界之中;另一方面,世界的意义又有赖于体验者自身的建构,从而要求自身有相对于世界的特殊地位。自身世界概念是海德格... 自身与世界之间的张力是海德格尔早期哲学中的一个核心论题。一方面,体验者自身作为世界整体的组成部分,总是生活于世界之中;另一方面,世界的意义又有赖于体验者自身的建构,从而要求自身有相对于世界的特殊地位。自身世界概念是海德格尔试图解决自身与世界紧张关系的一个尝试:自身世界一方面作为世界意义的构建者突显于世;另一方面又作为世界整体结构中的一环,以非突显的方式融于日常生活的体验中。本文将详细讨论海德格尔自身世界概念的这种“非突显的突显性”,并揭示出海德格尔早期哲学相对于传统反思模型的突破和仍然存在的困难。本文的第一部分首先处理海德格尔对于实际生活世界整体的描述,并解释周围世界和共同世界在这一体系中的位置;接下来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分析自身世界的突显性和非突显性,也即其处境和自足这两个特征,讨论自身世界这一概念在何种程度上避免了反思模型带来的问题;最后在第四部分中,海德格尔自身世界这一概念中所隐藏的困难,以及自身—世界关系在《存在与时间》中的发展,将得到进一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 世界 海德格尔 反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