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国心血管年会会议热点研究报道(五) 低心排量低压差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也受益于经皮主动脉瓣植入术 被引量:2
1
作者 Jury Schwewel 马迎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第2期84-84,共1页
背景:经皮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是高危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在欧美的治疗指南中,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定义是瓣口面积小于1.0 cm2或小于0.6cm2/m2;心排量正常,跨瓣压差〈40 mm Hg并且主动脉瓣血流速度〈4 m/s时,诊断... 背景:经皮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是高危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在欧美的治疗指南中,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定义是瓣口面积小于1.0 cm2或小于0.6cm2/m2;心排量正常,跨瓣压差〈40 mm Hg并且主动脉瓣血流速度〈4 m/s时,诊断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可能性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心排量 跨瓣压差 低压差 主动脉瓣置换术 血流速度 瓣口面积 每搏量 左心室射血分数 急性肾衰竭
下载PDF
2014年德国心血管年会热点报道(二) 被引量:1
2
作者 马迎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4年第4期307-307,共1页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后出现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对预后的影响(作者:Panagiotis Tzamalis)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是患有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手术高危患者的首选术式。TAVI后发生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病率...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后出现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对预后的影响(作者:Panagiotis Tzamalis)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是患有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手术高危患者的首选术式。TAVI后发生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病率高于常规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其中最常出现的是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和房室传导阻滞,并需植入永久起搏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血管 主动脉瓣置换手术 手术高危患者 植入永久起搏器 年会 德国
下载PDF
德国心血管年会会议热点研究报道(九) 德国2010-2013年经导管二尖瓣夹合术的开展情况
3
作者 Miriam Puls 马迎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第5期365-365,共1页
经导管二尖瓣夹合术MitraClip自2008年在德国开展以来,迅速成为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的重要微创治疗手段。为了对此新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控,德国成立了“经导管二尖瓣夹合术介入手术(TRAMI)”的患者档案库。从2009年至2013年6月... 经导管二尖瓣夹合术MitraClip自2008年在德国开展以来,迅速成为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的重要微创治疗手段。为了对此新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控,德国成立了“经导管二尖瓣夹合术介入手术(TRAMI)”的患者档案库。从2009年至2013年6月,共有826位接受二尖瓣夹合术患者的病历被记录在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合 手术适应证 手术时间 介入手术 新术式 二尖瓣关闭不全 三腔 动脉阻塞 出血率 重病患者
下载PDF
2014年德国心血管年会热点报道(三)
4
作者 马迎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4年第4期313-313,共1页
海德堡大学医院重度心力衰竭研究所(病房)两年的经验报告(作者:Ramon Tshierschke)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存活率在过去几年中明显升高。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迁移及增长导致了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的升高。如果这种疾... 海德堡大学医院重度心力衰竭研究所(病房)两年的经验报告(作者:Ramon Tshierschke)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存活率在过去几年中明显升高。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迁移及增长导致了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的升高。如果这种疾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发展恶化为重度心力衰竭(advanced heart failure,AHF)。针对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至今没有系统规范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 心血管 重度心力衰竭 年会 德国 慢性心力衰竭 西方发达国家 心力衰竭患者
下载PDF
院前抢救与院内抢救患者接受亚低温治疗效果的对比
5
作者 Ivan Tanev 马迎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4年第5期354-354,共1页
背景:心脏骤停最常见的原因是心源性的,大约80%的病因为冠心病、心肌病或原发性心律失常。基于2002年发表的两个研究,ILCOR国际心肺复苏协会于2003年首次推荐对院前抢救的及经过电击除颤的成年患者使用亚低温治疗,将体温降至32-34℃并... 背景:心脏骤停最常见的原因是心源性的,大约80%的病因为冠心病、心肌病或原发性心律失常。基于2002年发表的两个研究,ILCOR国际心肺复苏协会于2003年首次推荐对院前抢救的及经过电击除颤的成年患者使用亚低温治疗,将体温降至32-34℃并保持12-24 h,以保护神经中枢的功能。对于未经电击除颤和院内抢救的患者使用亚低温治疗尚无研究显示出明显的疗效,所以当时的建议是:以其他方法抢救后存活的患者以及院内抢救存活的患者“有可能”受益于亚低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治疗 成年患者 院内抢救 治疗效果 院前抢救 电击除颤 心脏骤停 心律失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