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声道民族志电影的创作尝试及其意义--以《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记》的拍摄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马祯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6期159-164,共6页
被拍摄者在影片的拍摄和剪辑过程中是否具有主体性,对民族志电影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被拍摄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其能否表述自己的观点,能否在影片内部与影片制作者形成合作、交流的空间,进而打破民族志电影制作者作为唯一表达者的局面... 被拍摄者在影片的拍摄和剪辑过程中是否具有主体性,对民族志电影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被拍摄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其能否表述自己的观点,能否在影片内部与影片制作者形成合作、交流的空间,进而打破民族志电影制作者作为唯一表达者的局面,形成民族志电影的"多声道"表达。在民族志影片《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记》的创作过程中,被拍摄者获得表达途径,走出作为"他者"的困境,并与拍摄者、项目主管方共同决定电影的拍摄过程和内容。同时,在《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记》这一"多声道"民族志电影的创作过程中,还反思了民族志研究中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关系,使二者成为平等对话的主体,这一创作尝试对中国民族志电影的制作也具有反思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 民族志电影 多声道 佤族木鼓文化 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