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界遗产视野下的五台山地质遗产 被引量:1
1
作者 景天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13-116,共4页
分析百余年五台山地质学术研究简史和五台山十年申遗中对自然遗产地质学价值的表述,结合近来出现的"地质遗产"概念,站在世界遗产的宏观视野,简要讨论五台山地质遗产的概念、价值和保护.五台山地质遗产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美学... 分析百余年五台山地质学术研究简史和五台山十年申遗中对自然遗产地质学价值的表述,结合近来出现的"地质遗产"概念,站在世界遗产的宏观视野,简要讨论五台山地质遗产的概念、价值和保护.五台山地质遗产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对五台山地质遗产的保护既需要法律保护,也需要地方政府的科学管理,还有赖于全人类的共同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遗产 五台山地质遗产 科学价值 美学价值 地质遗产保护
下载PDF
论五台山自然景观的类型 被引量:1
2
作者 景天星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19-122,共4页
基于景观地理学,从构景要素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和土壤、植被等角度,将五台山自然景观大致划分为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气候景观、水文和生物景观等,并对其景观类型展开了进一步的划分.
关键词 五台山 自然景观 景观类型
下载PDF
五台山高僧临终偈及其生死智慧探析
3
作者 田秋菊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38,共4页
高僧临终时留下的偈叫做"遗偈"。遗偈的共同风格是简明扼要,虽是寥寥几句,却是一生行持的提炼。回观五台山历代高僧的遗偈,就能在最简单的字名里面,看到最精华的精神与境界所在。五台山高僧临终偈可以呈现两个方面:一是高僧... 高僧临终时留下的偈叫做"遗偈"。遗偈的共同风格是简明扼要,虽是寥寥几句,却是一生行持的提炼。回观五台山历代高僧的遗偈,就能在最简单的字名里面,看到最精华的精神与境界所在。五台山高僧临终偈可以呈现两个方面:一是高僧面对生死的五种心态:舍心、持戒心、精进心、喜乐心、随缘心;二是高僧解脱生死的道路:智慧之道、正行之道、审美之道。这种生死智慧对缓解现代社会的生死焦虑具有深刻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台山高僧 遗偈 生死智慧
下载PDF
论证五台山即清凉山的历程 被引量:5
4
作者 景天星 《法音》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1-32,33,共3页
山西忻州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已成定论,无可辩驳。但是在五台山佛教历史上.经历了比较长时段的论证过程.此过程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佛陀跋陀罗翻译《华严经》,终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澄观(738—839)撰成... 山西忻州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已成定论,无可辩驳。但是在五台山佛教历史上.经历了比较长时段的论证过程.此过程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佛陀跋陀罗翻译《华严经》,终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澄观(738—839)撰成《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在这近400年的时段内,关注五台山的高僧大德都被“卷入”这一正名运动.最终完成了从“清凉山”到“五台山”的转换.从而也加速了文殊菩萨与五台山清凉圣地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证过程 五台山 清凉山 文殊菩萨 《华严经》 佛教历史 长时段 唐德宗
原文传递
晚唐至金国初期五台山地区的佛教状况 被引量:1
5
作者 罗伯特.M.詹密罗 冀培然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2-157,共6页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7世纪以来成为信徒朝圣的国际中心。本文讨论晚唐至金国初期五台山地区的佛教状况。五台山即使在相对昏暗和混乱的历史时期,仍然是持续而富有活力的宗教中心,当地的供养对于五台山持久的生命力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五台山 佛教 文殊菩萨
原文传递
世间与出世间“环境”:五台山与“神圣”佛山的由来
6
作者 罗伯特.M.詹密罗 冀培然 《法音》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9-32,共4页
显然,生态或环境主义意识是当下佛教的一部分,有人认为它越来越成为未来佛教的一部分。不过,我并不认为这是过去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会欣然接受对此观点的批评指正,但在此必须承认在前现代佛教中几乎没有发现明确、理性且热... 显然,生态或环境主义意识是当下佛教的一部分,有人认为它越来越成为未来佛教的一部分。不过,我并不认为这是过去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会欣然接受对此观点的批评指正,但在此必须承认在前现代佛教中几乎没有发现明确、理性且热切地阐述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以及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认识,也没有意识到自然环境受到威胁而产生的紧迫焦虑感,“生态”或“环境主义”这样的同汇只是出现在现代伦理与政治话语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圣” “环境” 五台山 佛山 出世 自然内在价值 环境主义 自然环境
原文传递
山西的牛文化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光明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2-64,F003,共4页
山西的牛文化十分丰富。文章首先谈了牛的分类称谓、生殖繁 衍、饲养管理、民情风俗,然后读了带“牛”字的文化理象。文中自然渗透了山西省七十六 个市县的四百来条与牛有关的方言词语。人们可以从中认识到牛文化意象十分有趣,具有复... 山西的牛文化十分丰富。文章首先谈了牛的分类称谓、生殖繁 衍、饲养管理、民情风俗,然后读了带“牛”字的文化理象。文中自然渗透了山西省七十六 个市县的四百来条与牛有关的方言词语。人们可以从中认识到牛文化意象十分有趣,具有复 杂的内涵,社会覆盖面极为广阔,非常值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方言 牛文化 词语
原文传递
金代官卖寺观名额考 被引量:10
8
作者 冯大北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7-35,共9页
自唐以降,无敕额寺观一直是封建国家限制和重点打击的对象。金朝在禁断无额寺观的同时也采取了让步措施,即允许非官方寺观通过"纳缗投状"申请敕额,允许未系帐的无额寺观系籍存留。官卖度牒、寺观名额,满足了僧道建寺度僧的要... 自唐以降,无敕额寺观一直是封建国家限制和重点打击的对象。金朝在禁断无额寺观的同时也采取了让步措施,即允许非官方寺观通过"纳缗投状"申请敕额,允许未系帐的无额寺观系籍存留。官卖度牒、寺观名额,满足了僧道建寺度僧的要求,客观上起到了普赐名额和度牒的效果。将其置于金代政教关系中去考察,还不能忽视它在佛、道教复兴中的作用。另外,它对缓解财政危机、减轻农民负担以及赈灾备荒、促进钱钞流通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 寺观名额 钱数 大定新制 敕牒
原文传递
“种子本有与种子始起”问题及其价值意蕴——唯识学一个传统问题的再探讨
9
作者 常峥嵘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8-72,共5页
以《成唯识论》为代表的唯识学在成佛的可能性问题上有“种子本有与种子始起”的争论,虽然这个争论的理论结果在纯理论逻辑的探讨上尚有可商榷之处,但此争论本身若从价值与实践的角度观察,则不但对此理论本身的探讨有所助益,也可使佛学... 以《成唯识论》为代表的唯识学在成佛的可能性问题上有“种子本有与种子始起”的争论,虽然这个争论的理论结果在纯理论逻辑的探讨上尚有可商榷之处,但此争论本身若从价值与实践的角度观察,则不但对此理论本身的探讨有所助益,也可使佛学及其唯识学立足宗教实践的重现实意蕴得以进一步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本有 种子始起 价值 无我 现在
原文传递
异熟概念的道德哲学意蕴
10
作者 常峥嵘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3-86,226,共5页
异熟概念之意指与果报不同,而有强烈的道德哲学意蕴。通过异熟概念的建立,唯识学认为道德善恶不同于价值而有绝对的意义,同时将道德善恶评判的范围严格限定在有记业上边,并阐明了道德对于现实生存状况的决定关系。
关键词 异熟 道德 善恶
原文传递
文殊师利来历概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冀培然(编译) 《法音》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42,共6页
关于文殊师利的来历众说纷纭,不像佛经或印度教经文中许多其他人物一样有直接明确的答案。文殊师利的形象没有明显的发展轨迹,在上座部巴利文三藏或任何其他非大乘经文中都没有出现,而在大乘佛经中,文殊师利是一位成熟的十地菩萨。
关键词 文殊师利 佛教学者 大乘经 上座部 巴利文三藏 大乘佛教 教经 觉音 梵天 文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