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做大集体经济 鼓足村民腰包——息烽县“六股模式”凸显农发项目资金效益
1
作者 罗建普 《当代贵州》 2017年第12期54-55,共2页
息烽县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在今年上半年即将建设的2017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创新试点项目中,把农发项目资金“入股”石硐中康猕猴桃园,通过“先建利益分配机制后建项目”的方式倒逼项目推进。3月早春,草长莺飞。站在息烽... 息烽县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在今年上半年即将建设的2017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创新试点项目中,把农发项目资金“入股”石硐中康猕猴桃园,通过“先建利益分配机制后建项目”的方式倒逼项目推进。3月早春,草长莺飞。站在息烽县石硐镇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中康猕猴桃园中坝区域观光台上眺望,一条条曲折蜿蜒的灰白色机耕道好似飘逸的“玉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示范园区 机耕道 猕猴桃园 利益分配机制 资金使用 曲折蜿蜒 资金效益 农业综合开发 农业科技 工程进度
下载PDF
现代农业园区 脱贫攻坚大舞台——息烽县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观察
2
作者 罗建普 《当代贵州》 2017年第31期40-41,共2页
截至2017年上半年,息烽已建成红岩葡萄、九庄肉鸡、养龙司蔬菜、石硐中康猕猴桃、九庄吊瓜5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以及8个市级、县级农业示范园区。
关键词 现代农业园区 农业发展观 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息烽县 都市 舞台 脱贫 猕猴桃
下载PDF
从“要救济”到“要发展”——息烽县500余户群众放弃吃低保的背后
3
作者 郑传明 《当代贵州》 2010年第14期50-50,共1页
今年第一季度,息烽县足额发放农村低保金167.63万元,过程中无一起干群矛盾和群众纠纷。放弃吃低保的500余户困难群众,如今大多数也通过发展产业和再就业而实现脱贫。
关键词 困难群众 低保金 息烽县 放弃 救济 干群矛盾 发展产业 再就业
下载PDF
打出组合拳 扶贫全覆盖——息烽县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群众持续增收平台
4
作者 罗建普 魏忠良 《当代贵州》 2016年第36期50-51,共2页
房前屋后绿树花坛,村中道路纵横贯通,村民广场、休闲长廊别致古朴……近日,贵阳、安顺、黔南等地的县区文联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到息烽县永靖镇黎安一坪上美丽乡村精准扶贫农旅联动示范点进行创作采风,文艺工作者们垒起手中的相机和... 房前屋后绿树花坛,村中道路纵横贯通,村民广场、休闲长廊别致古朴……近日,贵阳、安顺、黔南等地的县区文联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到息烽县永靖镇黎安一坪上美丽乡村精准扶贫农旅联动示范点进行创作采风,文艺工作者们垒起手中的相机和画笔,给了美丽乡村一个个精彩的“特写”。坪上村党支部书记何万礼说,像这样的“游客”,现在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息烽县 持续增收 扶贫 组合拳 全覆盖 文艺工作者 群众
下载PDF
大建设 大变化——息烽县构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透视
5
作者 张厚强 《当代贵州》 2012年第19期30-31,共2页
息烽县早谋划、早部署,围绕息烽循环经济精细磷煤化工产业,红色文化、温泉疗养以及群众出行等,合力编织产业路、旅游路、民生路网。
关键词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息烽县 煤化工产业 循环经济 红色文化 温泉 旅游
下载PDF
息烽:在学习中激发基层党建新活力
6
作者 郑传明 《当代贵州》 2010年第20期54-54,共1页
今年以来,息烽县不断加强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调研和主题实践活动,最大限度促进学用转化,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 学习型政党 基层党建 激发 干部队伍建设 主题实践活动 学习型机关 经济社会 息烽县
下载PDF
石硐猕猴桃 脱贫“长生果”
7
作者 罗建普 《当代贵州》 2018年第37期58-59,共2页
自2015年落户息烽县石硐镇并被命名为省级农业示范园区以来,中康猕猴桃园在短短3年时间内发展壮大,累计支付土地流转资金288万元、农民工工资1800余万元,吸纳2758户农户7766人参与产业发展,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87户912人、低收入户... 自2015年落户息烽县石硐镇并被命名为省级农业示范园区以来,中康猕猴桃园在短短3年时间内发展壮大,累计支付土地流转资金288万元、农民工工资1800余万元,吸纳2758户农户7766人参与产业发展,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87户912人、低收入户803户1974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脱贫 农业示范园区 农民工工资 土地流转 产业发展 低收入户 息烽县
下载PDF
乌江河畔“拉纤”人——贵阳市“十佳师德标兵”兰学俊印象
8
作者 郑传明 《贵州教育》 2009年第12期46-47,共2页
“嗨,嗨哟哟,嗬嗨,拖呀,拖、拖拖拖……”,“一根纤绳九丈三,父子代代肩上栓,踏穿岩石无人问,谁知纤夫心地宽。”随着历史烟尘的不断荡涤,这曾经响彻乌江两岸的纤夫号子和歌谣已经逐渐淡出。我们只有在老辈儿人含混不清却又显... “嗨,嗨哟哟,嗬嗨,拖呀,拖、拖拖拖……”,“一根纤绳九丈三,父子代代肩上栓,踏穿岩石无人问,谁知纤夫心地宽。”随着历史烟尘的不断荡涤,这曾经响彻乌江两岸的纤夫号子和歌谣已经逐渐淡出。我们只有在老辈儿人含混不清却又显得印记深刻的叙述中寻回一些破碎的回忆。是他们用肩头深深的勒痕和厚实的脚板叙写着蛮荒与文明世界的一次次精彩对白。今天,他们仍然固守着自己坚韧和执著,在大山深处,接过父辈的纤绳,用别样的方式,将大山的子孙们带离大山,走向文明美好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阳市 印象 师德 江河 纤绳 文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