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导师制”在师范生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以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冯爱琳 《惠州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05-110,共6页
“双导师制”是以本科师范教育专业学生为教育、服务与管理对象,由高等教育教师与基础教育教师共同培养师范教育专业人才的协同育人机制。结合所在高校“双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从其实施背景、实施路径及创新等方面入手,总结了一条可... “双导师制”是以本科师范教育专业学生为教育、服务与管理对象,由高等教育教师与基础教育教师共同培养师范教育专业人才的协同育人机制。结合所在高校“双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从其实施背景、实施路径及创新等方面入手,总结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师范生培养的实践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导师制” 师范生 汉语言文学
下载PDF
略论地方二本院校古代文学教学——以惠州学院为例
2
作者 徐世民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19-123,共5页
古代文学课程乃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重中之重,然近年来地方二本院校中的古代文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惠州学院是其中之一。为达到培养目标,基于学生的基础与教学现状,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教学方式应由以讲授为主变以为学生的阅读、... 古代文学课程乃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重中之重,然近年来地方二本院校中的古代文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惠州学院是其中之一。为达到培养目标,基于学生的基础与教学现状,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教学方式应由以讲授为主变以为学生的阅读、背诵为主;考核方式由试卷考核向课堂考核与课外考核倾斜;课程设置应削减不必要的选修课,大量增加古代文学的课时量。这对地方二本中的古代文学教学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学 教学效果 背诵与阅读 分块考核 课时分配
下载PDF
应用+阶梯:地方高校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建设改革路径探讨——以惠州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李若飞 《惠州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18-122,共5页
影视后期制作课程体系包括多门应用技术类课程,主要有剪辑类、特效类、调色类、动画类等课程。当前,地方高校在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课程定位不准确、课程体系不完整、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进而提出要对影视后期制作课程... 影视后期制作课程体系包括多门应用技术类课程,主要有剪辑类、特效类、调色类、动画类等课程。当前,地方高校在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课程定位不准确、课程体系不完整、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进而提出要对影视后期制作课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准确的定位,积极构建“应用+阶梯”型影视后期制作课程体系,强化影视后期制作技术训练环节,打造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群,进行模块化教学等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建设的改革思路和改革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影视后期制作 课程建设
下载PDF
应用型大学师范类专业“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以惠州学院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廖淑珍 《惠州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115-118,共4页
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有应用型的师资队伍相适应,师资队伍转型既是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目前应用型大学的师范类专业教师因招聘过程中重学历,轻能力以及入职后接受专业实践锻炼的时间和经历不足等问题,导... 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有应用型的师资队伍相适应,师资队伍转型既是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目前应用型大学的师范类专业教师因招聘过程中重学历,轻能力以及入职后接受专业实践锻炼的时间和经历不足等问题,导致师范类专业教师队伍综合实践能力不强。故应多渠道补充教师,重视其综合实践能力;强化教师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利用师范认证的契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型 师范类专业教师 师范认证
下载PDF
从东坡美食发展看惠州非遗饮食文化的传播
5
作者 葛畅 郭悦怡 李敏娜 《今古文创》 2024年第8期128-130,共3页
苏东坡曾经遭贬寓居惠州两年多,对惠州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东坡美食如东坡肉、羊蝎子等,在其产生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性和文化内涵,它们借助苏东坡的名声和人格魅力得以传承至今。这对惠州非遗饮食传播不无启迪,我们应该充分挖掘美... 苏东坡曾经遭贬寓居惠州两年多,对惠州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东坡美食如东坡肉、羊蝎子等,在其产生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性和文化内涵,它们借助苏东坡的名声和人格魅力得以传承至今。这对惠州非遗饮食传播不无启迪,我们应该充分挖掘美食的文化内涵,创新美食的传播形式,以此推动非遗美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东坡 美食 非遗文化 传播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质量提升的实践与探索——以H学院十年资助工作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王俊 黄伟 +1 位作者 刘国远 刘曼曼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20期51-53,共3页
高校资助工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文章对H学院十年资助实践进行分析,呈现出资助体系日渐完善、资助覆盖面持续保证、资助精准化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需要探索规范管理与精准资助... 高校资助工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文章对H学院十年资助实践进行分析,呈现出资助体系日渐完善、资助覆盖面持续保证、资助精准化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需要探索规范管理与精准资助相促进、平台搭建与资助育人相协调、内涵扩展与心理支持相融合新模式,进而推动高校资助工作质量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资助 质量 提升
下载PDF
惠州西湖诗词的文化景观及意蕴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曙光 朱君娴 《惠州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19-23,53,共6页
惠州西湖诗词是惠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和旅游文化价值,对提升惠州西湖的景观文化有重要的意义。西湖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山、水、月、桥、祠堂及墓冢的描写,西湖诗词... 惠州西湖诗词是惠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和旅游文化价值,对提升惠州西湖的景观文化有重要的意义。西湖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山、水、月、桥、祠堂及墓冢的描写,西湖诗词建构了秀丽多彩的文化景观,同时,西湖诗词也蕴含着歌颂唯美爱情、向往隐逸生活和怀古伤今等丰富的人文内涵,引起了千百年来游客的向往与共鸣。作为曾经寓惠的历史文化名人,苏轼对西湖诗词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表现在后世诗人唱和东坡诗词、效仿东坡情调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州西湖诗词 文化景观 文化意蕴 苏东坡
下载PDF
U-G-S教师教育模式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中学语文阅读说话课为例
8
作者 崔绍怀 《嘉应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89-93,共5页
U-G-S教师教育模式及中学语文阅读说话课的宗旨是发展学生的能力。阅读说话课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可通过地方高校发挥教师教育资源优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文件、中学有针对性地制定阅读说话课要求等实践维度予以解决。阅读说话课的... U-G-S教师教育模式及中学语文阅读说话课的宗旨是发展学生的能力。阅读说话课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可通过地方高校发挥教师教育资源优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文件、中学有针对性地制定阅读说话课要求等实践维度予以解决。阅读说话课的广泛开展,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G-S模式 中学语文 阅读说话课
下载PDF
曹文轩的美学乌托邦及限制
9
作者 张继荣 《惠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6-91,共6页
曹文轩提出以“美”为核心尺度的文学观,并在这一观念指引下创作出一系列富于古典诗意的作品,塑造了一批颇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创建出一个充满自然美、人情美的“油麻地”世界。他在20世纪末的文学语境中高举“美”的旗帜,以“美”来... 曹文轩提出以“美”为核心尺度的文学观,并在这一观念指引下创作出一系列富于古典诗意的作品,塑造了一批颇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创建出一个充满自然美、人情美的“油麻地”世界。他在20世纪末的文学语境中高举“美”的旗帜,以“美”来救赎人心,有其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同时,小说也呈现出情节重复、不合逻辑、人物形象单一固化等问题,反映出失“真”的“美”的力量的有限性,以及因精神资源不足导致的自我重复、思想乏力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文轩 美学乌托邦 美学意义 创作困境
下载PDF
明清《金瓶梅》接受现象中的互文性特征分析
10
作者 王凌 《惠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2-67,共6页
明清《金瓶梅》接受现象呈现显著的互文性特征:早期读者通过以《诗经》《史记》等经典为参照标榜小说的功能与成就;痴迷文法的评点家们一方面通过细读破解文本内部对应结构的隐喻,一方面围绕同类问题展开文本之间的对话;世情小说的作者... 明清《金瓶梅》接受现象呈现显著的互文性特征:早期读者通过以《诗经》《史记》等经典为参照标榜小说的功能与成就;痴迷文法的评点家们一方面通过细读破解文本内部对应结构的隐喻,一方面围绕同类问题展开文本之间的对话;世情小说的作者们则通过建构新故事对原作进行主题诠释与艺术演绎。这种对文本之间以及文本内部各种关联的执着探寻是由国人特殊的“互系性”思维方式,祖述前圣、显隐互补的创作原则,以及交相引发、旁征博引的阐释习惯等合力造成,不仅存在于《金瓶梅》的接受互动中,也普遍存在于国人的文学阐释传统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 接受 互文性
下载PDF
对理论与批评新范式的探索——评王嘉军《他异与间距——西方文论与中国视野》
11
作者 章朋 《学术评论》 2024年第1期65-71,共7页
在全球化的风口浪尖上,人们就像本雅明笔下朝向历史的“尸骸”,不得不面对漫天黄沙的“新天使”,想把破碎的世界修补完整,却被来自天堂的风暴推向未来,“这场风暴就是我们所称的进步”(1)。这股进步的潮流克服一切阻力,最终却变成了同... 在全球化的风口浪尖上,人们就像本雅明笔下朝向历史的“尸骸”,不得不面对漫天黄沙的“新天使”,想把破碎的世界修补完整,却被来自天堂的风暴推向未来,“这场风暴就是我们所称的进步”(1)。这股进步的潮流克服一切阻力,最终却变成了同质化的暴力,正如韩炳哲所言:“他者的时代已然逝去。那神秘的、诱惑的、爱欲的、渴望的、地狱般的、痛苦的他者就此消失”。(2)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中,如何真正重建他者身份,恢复他者地位,避免将他者同一化而又能达成共识,理论如何与批评保持良性互动,成了一个宏大且任重道远的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论 本雅明 新范式 全球化 同质化 他者
下载PDF
“双减”政策下小学课后服务的现状研究——以惠州市为例
12
作者 方琳 林美霞 +2 位作者 陈馨 陈漪莹 黄上源 《教育进展》 2024年第4期1126-1134,共9页
“双减”政策的推行是贯彻以生为本、发展优先、个性发展为核心的重要策略。调查发现,惠州市小学课后服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包括教师工作负担偏重、心理压力偏大,课后服务师资来源受限且学科分布不够均衡,课后服务内容相对单调... “双减”政策的推行是贯彻以生为本、发展优先、个性发展为核心的重要策略。调查发现,惠州市小学课后服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包括教师工作负担偏重、心理压力偏大,课后服务师资来源受限且学科分布不够均衡,课后服务内容相对单调,部分教师仍存在占用课后服务时间授课的现象,以及设施配备尚需完善等问题。为有效缓解小学课后服务中的供需矛盾,研究提出优化小学课后服务的路径:一是强化政府的引领作用,二是发挥学校在课后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三是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凝聚和保障,四是增强家长对政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五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助力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政策 小学课后服务 现状
下载PDF
基于"新师范"建设方案的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以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省级教师培训项目为例
13
作者 黄吉群 《中国科技投资》 2021年第20期82-83,共2页
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素养至关重要.只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一条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一线教师队伍建... 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素养至关重要.只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一条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一线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师范 建设方案 教师培训模式 创新研究
下载PDF
思维导图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被引量:10
14
作者 蔡晓琳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7年第1期115-117,共3页
在思维导图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思维导图运用在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实困境,并从影响初中生文言文学习效果的内外因素和思维导图对文言文教学的有效促进两个方面,对思维导图运用于文言文教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初中文言文... 在思维导图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思维导图运用在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实困境,并从影响初中生文言文学习效果的内外因素和思维导图对文言文教学的有效促进两个方面,对思维导图运用于文言文教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三大策略:课前通用模式促进自我导向的预习、课中自由模式丰富师生交流的学习、课后点睛模式巩固知识体系的复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 思维导图 可行性 运用策略
下载PDF
百年广东语文教育思想演变的轨迹、特征及启示
15
作者 欧治华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98-104,共7页
百年广东语文教育思想的演变轨迹可以分为逐步形成、蓬勃发展、曲折变化和求实创新四个阶段,这些思想深受广东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双重浸染,在教育目的、教材编写、教学过程与方法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演变特征。广东语文教育思想的... 百年广东语文教育思想的演变轨迹可以分为逐步形成、蓬勃发展、曲折变化和求实创新四个阶段,这些思想深受广东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双重浸染,在教育目的、教材编写、教学过程与方法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演变特征。广东语文教育思想的演变启示当今语文教育要高度重视改革的整体性,在注重人文精神的同时突出语文能力发展,加强预习和讨论指导以实现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 广东 语文教育 演变 启示
下载PDF
历史、创伤与文学——拉卡普拉的“书写创伤”理论及其伦理意义 被引量:8
16
作者 章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9-138,共10页
20世纪中后期史学研究领域出现了历史表征危机,当代重要的创伤理论家拉卡普拉在批判传统史学方法的基础上,主张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历史与精神分析学、文学、哲学和伦理学等诸学科之间的对话互动,重建了历史书写的可能。他在跨学科视域下... 20世纪中后期史学研究领域出现了历史表征危机,当代重要的创伤理论家拉卡普拉在批判传统史学方法的基础上,主张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历史与精神分析学、文学、哲学和伦理学等诸学科之间的对话互动,重建了历史书写的可能。他在跨学科视域下探索了极端历史事件"否定的崇高"的美学特征与创伤类型,并诉诸言语行为理论和伦理学,提出了"书写创伤"说。作为历史创伤的一种行动化复现,"书写创伤"借助述行语言与被压抑的历史意识进行对话、协商,从而修通历史创伤,是一种富含诗性特质的"言语行为",它搁置了历史书写"真实再现"的客观标准,在伦理学层面融合了历史与文学要素,由此成为一种具有社会伦理意义的文化实践。拉卡普拉关于历史、创伤与文学的思考,对当下文学理论中相关论题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米尼克·拉卡普拉 否定的崇高 “书写创伤” 言语行为 伦理
下载PDF
生活的可能性与再隐私化: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中的大众文化批判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巍 《全球传媒学刊》 CSSCI 2022年第2期163-174,共12页
有关大众文化的批判始终贯穿于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中。大众文化遮蔽了现代生活中的多种可能性,进而巩固了资本主义的存在。日常事物不再被身临其境的体验,而是被大众文化净化成中性的消息形态,民众迷失于各种幻象中。大众文... 有关大众文化的批判始终贯穿于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中。大众文化遮蔽了现代生活中的多种可能性,进而巩固了资本主义的存在。日常事物不再被身临其境的体验,而是被大众文化净化成中性的消息形态,民众迷失于各种幻象中。大众文化的“再隐私化”功能致使日常主体逐渐丧失实践维度,民众在强化的个人主义和窥视欲中走向沉沦。不过,列氏对辩证法以及日常生活非定性的坚持依然为大众文化的正面功能留下了阐释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列斐伏尔 日常生活批判 再隐私化
下载PDF
文艺理论建构的本土化实践——蒋述卓文化诗学批评论略 被引量:2
18
作者 伍世昭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5-131,共7页
蒋述卓倡导的第三种批评——文化诗学批评是1990年代中国文艺批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文艺批评阐释系统。在倡导和研究过程中,蒋述卓逐步建构起包括概念定义、建构取径、价值基点、理论基础等在内的相互关联的文化诗学批评的理论... 蒋述卓倡导的第三种批评——文化诗学批评是1990年代中国文艺批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文艺批评阐释系统。在倡导和研究过程中,蒋述卓逐步建构起包括概念定义、建构取径、价值基点、理论基础等在内的相互关联的文化诗学批评的理论框架。蒋述卓“文化诗学批评”的实践品格源自其对文艺创作的实际批评,而从中国问题中国经验出发创造中国的理论话语,是他文化诗学批评的内在动力和终极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述卓 文化诗学批评 文艺理论 本土化
下载PDF
文化自信与高校德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3
19
作者 冯爱琳 郅尚炜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08-113,共6页
高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具有高度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的以文育人的教育实践活动。以文化引领德育工作,探索德育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内涵,将切实增进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路径有:将文化育人作为高校德育工... 高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具有高度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的以文育人的教育实践活动。以文化引领德育工作,探索德育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内涵,将切实增进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路径有:将文化育人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指南;构建博雅文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改革整体规划;将校史研究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促进高校德育工作有序开展;有效利用地域文化传统和实践精神,以增进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文化育人 高校德育
下载PDF
文学、历史与“言语行为”:一个伦理学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章朋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6-207,共12页
由于西方思想界的语言学转向与纳粹大屠杀等极端事件的影响,历史书写陷入表征困境,文学与历史之间逐渐超越“模仿论”范畴,表现为能动地“反应”“建构”“修通”等新的关系模式;同时,语言作为书写媒介对历史的再现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一... 由于西方思想界的语言学转向与纳粹大屠杀等极端事件的影响,历史书写陷入表征困境,文学与历史之间逐渐超越“模仿论”范畴,表现为能动地“反应”“建构”“修通”等新的关系模式;同时,语言作为书写媒介对历史的再现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一种伦理的信服,而不在于如何客观地描述或忠实记录、反映现实。因此需要打破“真/假”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拒绝将文学视为一种虚构话语,从伦理学层面重新思考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在历史书写中,鉴于语言的述行维度和诗性特质,文学始终伴随着历史,并通过“以言行事”的方式不断介入、干预乃至创造历史,历史书写因此成为一种关涉社会伦理与人类价值的言语行为和文化实践,进而实现历史的“真”、文学的“美”与伦理的“善”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再现 言语行为 文学伦理学 反应说 建构说 修通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