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微创介入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探讨
1
作者 廖豪杰 何瑛 +1 位作者 熊海林 杨荣焕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3期228-229,共2页
目的 对比不同微创介入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使用随机划分方法 将52例于2018年6月-2019年5月期间在本院接受微创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26例,前者采用肝动脉栓塞化疗方案,后者采用射频消融方案治疗,对比两... 目的 对比不同微创介入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使用随机划分方法 将52例于2018年6月-2019年5月期间在本院接受微创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26例,前者采用肝动脉栓塞化疗方案,后者采用射频消融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缓解率分别为61.54%和42.3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肝癌患者采用射频消融方案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临床缓解率明显提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微创介入 肝动脉栓塞化疗 射频消融 临床效果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DSA与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联合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邓凯军 张磊 +1 位作者 陈镜聪 邓明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第23期88-89,共2页
目的通过对肺动脉栓塞患者实施不同的检测方案,观察其临床效果,探究不同检测方案的临床特征。方法从来我院诊治的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的肺动脉栓塞患者中随机抽取56例,患者分别采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DSA与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联... 目的通过对肺动脉栓塞患者实施不同的检测方案,观察其临床效果,探究不同检测方案的临床特征。方法从来我院诊治的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的肺动脉栓塞患者中随机抽取56例,患者分别采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DSA与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联合监测,观察其预测价值。结果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结果中,阳性预测值为88.89%,阴性预测值为40.00%,灵敏度为72.73%,特异度为66.67%;DSA检查阳性预测值为94.44%,阴性预测值为50.00%,灵敏度为77.27%,特异度为83.33%;D-二聚体检查阳性预测值为94.74%,阴性预测值为55.56%,灵敏度为81.82%,特异度为83.33%;三种方法联合检查阳性预测值为95.12%,阴性预测值为73.33%,灵敏度为88.64%,特异度为91.67%。经统计学分析后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DSA与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联合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该三种方法单独检查(P<0.05)。结论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DSA与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联合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预测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 DSA 血清D-二聚体 肺动脉栓塞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TACE后血清VEGF检测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邓凯军 杨荣焕 +2 位作者 黄振 孟宏 邓明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年第8期1893-1895,共3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接受血清VEGF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选取2017年07月至2019年01月接收的82例原发性肝癌接受TACE治疗后的患者,定义为研究组,并再次分为AFP阴性组(N=32)及阳性组(N=50)。同时同期选择肝硬化患者69例、...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接受血清VEGF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选取2017年07月至2019年01月接收的82例原发性肝癌接受TACE治疗后的患者,定义为研究组,并再次分为AFP阴性组(N=32)及阳性组(N=50)。同时同期选择肝硬化患者69例、慢性乙型肝炎54例以及正常健康体检群体50例,分别定义为肝硬化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对所有对象均进行AEP以及血清VEGF检测。结果:AFP阴性组年龄中位数、性别以及肝炎病史、以及Child-Pugh分级、肿瘤分期,与AFP阳性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研究组血清AF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过随访,共82例原发性肝癌接受TACE治疗的患者,其死亡8例,死亡率为(9.6%)。经过单影响因素分析,年龄大小、性别男女、child分级以及AFP水平高低患者的生存率比较均无差异,P>0.05;而BCLC分期、AFP升高或降低以及有无门脉癌栓、肿瘤直径大小患者的生存率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对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检测血清VEGF、AFP指标变化,能够作为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TACE 血清 VEGF检测 临床价值
下载PDF
3D-CTA和3D-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影像诊断的应用检出率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邓凯军 张磊 +1 位作者 陈镜聪 邓明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4期22-23,共2页
目的通过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别实施3D-CTA和3D-DSA检查,观察其临床效果,探究3D-CTA和3D-DSA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从来我院诊治的2016年1月-2017年10月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随机抽取90例,均进行3D-CTA和3D-DSA检查。... 目的通过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别实施3D-CTA和3D-DSA检查,观察其临床效果,探究3D-CTA和3D-DSA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从来我院诊治的2016年1月-2017年10月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随机抽取90例,均进行3D-CTA和3D-DSA检查。结果在本研究中90例患者中,3D-CTA发现有9例阴性、71例颅内动脉瘤、3例烟雾病、5例动静脉畸形、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3D-DSA发现有3例阴性、74例颅内动脉瘤、4例烟雾病、6例动静脉畸形、3例硬脑膜动静脉瘘。3D-CTA结果阴性病例而进行DSA检查为阳性的病例为:3例基底动脉动脉瘤、1例小脑动静脉畸形、1例侧窦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3D-CTA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阳性率为90.00%低于3D-DSA阳性率(96.67%)(χ^2=11.632, P<0.05);在本研究中74例颅内动脉瘤进行3D-DSA检查动脉瘤有96个,具有65例单发动脉瘤的患者,9例多发动脉瘤患者;3D-CTA动脉瘤有87个,有9个漏诊,漏诊的动脉瘤都是夹层动脉瘤和微小动脉瘤。3D-CTA动脉瘤的检出率为100%高于3D-DSA(90.63%)(χ^2=13.245, P<0.05)。结论 3D-CTA和3D-DSA都可以准确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但是3D-DSA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阳性率较高,有效降低颅内动脉瘤的漏诊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CTA 3D-DSA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