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能谱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特征和尿纤维蛋白原γ链对恶性肺小结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妙英 李胜开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 探讨能谱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像联合尿纤维蛋白原γ链(FGG)在区分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PN)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1年6月使用能谱CT进行常规双期对比增强扫描的SPN患者63例(37例恶性和26例良性)作为研究对象。能谱CT... 目的 探讨能谱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像联合尿纤维蛋白原γ链(FGG)在区分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PN)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1年6月使用能谱CT进行常规双期对比增强扫描的SPN患者63例(37例恶性和26例良性)作为研究对象。能谱CT成像参数包括动脉(ICLa)和静脉(ICLv)期病灶的碘浓度(IC),归一化IC(NICa/NICv,归一化为主动脉中的IC),能谱Hounsfield单位(HU)曲线的斜率(λHUa/λHUv),以及40和70 keV图像上的单色CT数(CT40 keVa/v、CT70 keVa/v)增强。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的尿FGG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能谱CT成像联合FGG区分良恶性SPN的诊断价值。结果 能谱CT成像对恶性结节的诊断准确度为73.0%(27/37),对良性结节的诊断准确度为53.8%(1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良性SPN相比,恶性SPN的CT40 keVa、CT40 keVv、CT70 keVa、CT70 keVv、λHUa、λHUv、ICLv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SPN患者尿液FGG中位水平为2.210 ng/mL(IQR:1.780~3.120 ng/mL),良性SPN患者尿液FGG中位水平为1.587 ng/mL(IQR:1.140~1.975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64,P=0.014)。尿液FGG对恶性结节的诊断准确度为73.0%(27/37),对良性结节的诊断准确度为46.2%(1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CT成像和FGG联合鉴别良恶性SPN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4,敏感度为93.8%,特异度为85.7%。结论 能谱CT成像联合尿液FGG水平检测有利于提高良性和恶性SPN的鉴别诊断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CT 尿纤维蛋白原γ链 良恶性 肺结节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高分辨率CT影像分期与鉴别 被引量:5
2
作者 蔡冠晖 陈文波 +3 位作者 曾玉蓉 蓝博文 曾裕镜 李林蔚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8期1380-1383,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分期与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临床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胸部HRCT图像,HRCT图像分析内容包括:病灶分布、范围、形态、密度、实变、磨玻璃影、支气管血管束增厚...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分期与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临床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胸部HRCT图像,HRCT图像分析内容包括:病灶分布、范围、形态、密度、实变、磨玻璃影、支气管血管束增厚等。结果COVID-19胸部HRCT主要表现可分为早期、进展期、重症期、恢复期:1)早期双肺散在、多发斑片状、节段或亚段性磨玻璃密度影(GGO),以肺外周或胸膜下分布为主,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及血管增粗穿行;2)进展期病灶范围融合增大,累及多个肺段、肺叶呈“反蝶翼”征,可见小叶间隔增厚呈“铺路石”征;少数出现胸膜增厚、胸腔积液、淋巴结肿大或小空洞;3)重症期:双肺弥漫GGO合并实变影,见支气管充气征,可至“白肺”;4)恢复期病灶范围缩小,实变灶逐渐消失,部分残留纤维条索影。结论COVID-19患者胸部HRCT具有特征性表现,其中以双肺外周、胸膜下散在磨玻璃影(GGO)最具特征,可进展至双肺实变或“白肺”,治疗后病灶可吸收或残留条索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磨玻璃影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像素指数定量分析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蓝博文 唐润辉 +1 位作者 张志艳 陈康胤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1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像素指数(PI)的定量分析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首次CT及病程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3月1日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确诊的4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胸部MSCT数据,使用肺功能Thoraci...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像素指数(PI)的定量分析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首次CT及病程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3月1日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确诊的4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胸部MSCT数据,使用肺功能Thoracic VCAR软件分割肺叶,测量PI<-700Hu、-700~-300Hu、>-300Hu值,分析首次CT检查肺叶PI特点及发病后不同时期阶段(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及以上)PI的变化规律。结果①PI<-700Hu、-700~-300Hu、>-300Hu肺叶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肺叶组内两两比较:右肺中叶PI>-300Hu大于右肺上叶(P<0.05),双肺下叶PI-700~-300Hu、PI>-300Hu均大于双肺上叶、右肺中叶,双肺下叶PI<-700Hu均小于双肺上叶、右肺中叶(P<0.05),其余肺叶PI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发病后第2周全肺PI-700~-300Hu、PI>-300Hu最高[11.41%(8.66%~19.24%)、2.47%(1.85%~4.36%)],PI<-700Hu最低[86.31%(74.70%~89.54%)]。结论基于MSCT的PI的定量分析可对COVID-19患者肺部渗出、实变进行量化评估,实现肺炎病灶从视觉半定量评估到定量测量转变,可结合常规CT用于COVID-19的病程动态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像素指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定量分析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与CT在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软骨损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14
4
作者 郑志研 林翠君 +2 位作者 张文雯 蓝博文 郑少伟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1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RI)和CT在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软骨损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软骨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予CT和MRI检查,并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2种方法...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RI)和CT在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软骨损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软骨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予CT和MRI检查,并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2种方法的分级诊断效果。结果MRI和CT检查对关节积液、滑膜增厚、间隙狭窄、韧带退变、半月板退变、骨质增生以及腔内游离体等影像学表现的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T检查分级结果比较,MRI检查的软骨损伤分级结果与关节镜检查更为接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软骨损伤分级诊断中,MRI分级诊断结果与关节镜接近,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骨关节炎 膝关节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颅内微结构的扩散峰度成像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志艳 王育凯 +3 位作者 沈智威 杨忠现 李骊 吴仁华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4-168,共5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技术评估神经精神狼疮患者(NPSLE)及无神经精神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non-NPSLE)颅内微结构的改变,探讨fMRI参数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3.0T MR仪对22例NPSLE患者、21例non-NPSLE患者及20例...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技术评估神经精神狼疮患者(NPSLE)及无神经精神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non-NPSLE)颅内微结构的改变,探讨fMRI参数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3.0T MR仪对22例NPSLE患者、21例non-NPSLE患者及20例年龄及性别与两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HC)行MR DKI扫描。应用Functool软件对DKI数据进行后处理,测量双侧背侧丘脑(DT)、扣带回后部(PCG)、豆状核(LN)及侧脑室后角旁白质(PWM)的平均峰度值(MK)。同期采用简易智能评定量表(MMSE)、(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各部位MK值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法对MK值与认知功能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HC组比较,NPSLE组和non-NPSLE组在双侧PCG及左侧DT的MK值明显降低(P<0.01),两组患者间的MK值在各感兴趣区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研究对象双侧PCG的MK值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右侧PCG:rs=0.291,P=0.046;左侧PCG:rs=0.364,P=0.017)。结论:DKI技术有利于评估SLE患者颅内微结构的损伤,SLE患者认知功能的减低与扣带回后部微结构的异常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磁共振成像 扩散峰度成像 认知功能障碍
下载PDF
不发热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及胸部薄层CT筛查价值评估
6
作者 蔡冠晖 陈文波 +3 位作者 曾玉蓉 蓝博文 曾裕镜 李林蔚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97-602,共6页
目的分析20例不发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及胸部薄层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例临床确诊为COVID-19不发热患者首次入院临床特征,主要包括呼吸道、消化道等症状及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试验室指... 目的分析20例不发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及胸部薄层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例临床确诊为COVID-19不发热患者首次入院临床特征,主要包括呼吸道、消化道等症状及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试验室指标,同时对胸部薄层CT扫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症状分为完全无症状、不发热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后者症状均轻微,主要症状为干咳,实验室以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结细胞计数减少多见。不发热COVID-19患者胸部薄层CT以早期、恢复期影像表现为主,少数表现为进展期:(1)早期呈单肺段或多肺段斑片状、结节状、不规则形磨玻璃密度影(GGO),以肺外周或胸膜下分布为主,常见血管增粗穿行,部分出现长短不一细线状高密度影;(2)进展期病灶融合成不规则片状,可累及多个肺段、肺叶,可见小叶间隔增厚或呈“铺路石”征,部分可见局灶性实变影;(3)恢复期病灶范围缩小、变淡,通常吸收较完全,少见纤维残留灶。结论不发热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隐匿,但胸部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胸部薄层CT对COVID-19的早期诊断和评估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薄层CT 磨玻璃影
下载PDF
MR扩散加权成像与CT增强扫描在肝硬化分级诊断中的应用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郑志研 林翠君 张文雯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第7期14-16,共3页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分别接受M R扩散加权成像、CT增强扫描诊在分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针对目标选择为2015年7月—2018年7月间我院消化科收治的55例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A、B、C三级,均分别接受MR扩扫...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分别接受M R扩散加权成像、CT增强扫描诊在分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针对目标选择为2015年7月—2018年7月间我院消化科收治的55例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A、B、C三级,均分别接受MR扩扫加权成像检查及CT增强扫描检查,比较不同分级患者表现弥散系数差异及单动脉期、双动脉期CT扫描检出率。结果:肝硬化不同分级患者b=200s/mm^2、b=500s/mm^2表现弥散系数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b=800s/mm^2时表现弥散系数差异无意义(P>0.05)。另外,双动脉期CT扫描检出率明显高于单动脉期检出率(P<0.05)。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可用于肝硬化患者分级诊断中,CT增强扫描可提高病灶检出率,二者各具优势,但对人体辐射相对较大,临床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取相应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扩散加权成像 CT增强扫描 肝硬化 分级诊断 意义
下载PDF
3D-CT重建技术在单束ACL解剖重建术后检查中的应用
8
作者 吴志钧 张理选 《海南医学》 CAS 2021年第8期1007-1010,共4页
目的研究三维-CT(3D-CT)重建技术在单束前交叉韧带(ACL)解剖重建术后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ACL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关节镜下单束ACL解剖重建术治疗,术后进... 目的研究三维-CT(3D-CT)重建技术在单束前交叉韧带(ACL)解剖重建术后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ACL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关节镜下单束ACL解剖重建术治疗,术后进行3D-CT重建图像,术后12个月按照Lysholm评分分为优良组71例和不良组29例。采用X线片及3D-CT测定胫骨和股骨骨道位置,并比较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比较优良组与不良组患者采用3D-CT测定的胫骨和股骨骨道内口位置及移植物情况。结果3D-CT测量的胫骨骨道内口位置为(46.83±2.15)%,明显大于X线的(40.18±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CT测量的股骨骨道内口位置为(37.95±2.17)%,明显小于X线的(43.75±3.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优良组与不良组患者的3D-CT测定的股骨骨道内口位置分别为(38.09±2.19)%、(37.61±2.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良组患者的3D-CT测定的胫骨骨道内口位置为(50.85±2.49)%,明显大于优良组的(45.19±2.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组患者3D-CT测定的移植物长度为(27.68±2.67)mm,明显短于优良组的(32.19±3.84)mm,矢状位夹角为(52.37±5.11)°,明显小于优良组的(56.01±5.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冠状位夹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CT重建术能够为单束ACL解剖重建术后提供准确的影像学评价,清晰显示移植物和骨道情况,指导手术方案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重建技术 单束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术 骨道定点 关节镜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臂丛神经应用DWIBS序列与3D-STIR序列增强检查的成像质量对比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吴志钧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1年第6期1070-1072,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臂丛神经应用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和三维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技术(3D-STIR)增强检查的成像质量。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20年10月我院检查治疗的60例可能存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 目的:对比研究臂丛神经应用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和三维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技术(3D-STIR)增强检查的成像质量。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20年10月我院检查治疗的60例可能存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DWIBS序列扫描和3D-STIR序列增强扫描,比较两组不同序列扫描的臂丛神经显示评分、背景组织抑制评分和臂丛神经与肌肉的对比噪声比(CNR)。结果:3D-STIR序列增强图像的臂丛神经显示评分、背景组织抑制评分、CNR均明显高于DWIBS图像(P<0.05)。结论:增强3D-STIR序列对臂丛神经检查的图像质量高于DWIBS序列图像质量,有利于医生判断患者臂丛神经损伤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 三维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技术 成像质量 臂丛神经
下载PDF
重型和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床边胸部X线平片表现及其在随访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淮 邹玉坚 +6 位作者 蓝博文 吴政光 倪志文 黄绥丹 刘晓青 宋玉全 曾庆思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39-543,共5页
目的探讨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床边胸部X线平片(简称胸片)表现及其在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3日至2月23日广东省4家COVID-19定点收治医院确诊的29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床边胸片影像学资料... 目的探讨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床边胸部X线平片(简称胸片)表现及其在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3日至2月23日广东省4家COVID-19定点收治医院确诊的29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床边胸片影像学资料。重型12例,危重型17例。29例患者中27例进行了床边胸片复查,复查间隔时间为1~8 d,复查次数范围为1~15次。分析所有患者床边胸片的影像学表现及随访中的影像学改变。结果29例COVID-19患者床边照片显示病灶分布范围均在3个肺野以上。胸片示实变影19例,多发斑片影23例,网格状影12例,条索状影14例,病情严重形成“白肺”者4例,伴有水平裂增厚18例。复查胸片显示病灶增多15例,表现为原病灶范围较前增大,新增病灶5例,密度增高6例,两者均有4例;病灶减少9例,表现为病灶范围缩小,密度减低,8例由斑片、实变影为条索影或细网格状影;无明显变化3例,均表现为大片状实变影。并发症有胸腔积液4例,气胸2例,纵隔及皮下气肿1例。结论床边胸片在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诊断及随访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可为临床医师的病情评估提供较大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放射摄影术
原文传递
基于CNN和U-Net模型对直肠癌CT识别与分割的研究
11
作者 郑健 肖刚 +2 位作者 杨坦 李胜开 代海洋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0期217-220,共4页
探讨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和U-Net模型实现对CT影像直肠癌肿瘤的自动识别与分割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直肠癌数据集来自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包括17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直肠癌患者的增强动脉期CT图像,图像层厚为5mm,其中40例患者CT... 探讨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和U-Net模型实现对CT影像直肠癌肿瘤的自动识别与分割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直肠癌数据集来自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包括17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直肠癌患者的增强动脉期CT图像,图像层厚为5mm,其中40例患者CT图像经影像专科医师手工勾画出肿瘤区域。研究随机选取80%的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剩余20%数据进行模型测试。首先利用Python切片技术截取包含直肠区域的数据组,然后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对直肠癌肿瘤区域进行识别,最后利用U-Net模型实现对直肠癌肿瘤区域的分隔。把经CNN识别和U-Net模型分割的直肠癌肿瘤区域进行二值化处理并与影像科医师勾画的直肠癌区域进行比较,分别采用F-Score和Dice系数对肿瘤识别及图像分隔的准确性进行评价。结果 与影像科医师勾画的直肠癌肿瘤掩模比较,CNN对直肠癌肿瘤区域识别的准确性F-Score为0.924,U-Net对直肠癌肿瘤区域分割相似性比较Dice系数为0.853。结论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和U-Net模型可实现对直肠癌肿瘤区域的精准识别和分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图像识别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