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事业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浙江慈溪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黄松松 厉祖浩 +1 位作者 王丽莉 周杉杉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第10期79-83,共5页
文物保护工作由政府主导,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在政府部门人力、财力有限的前提下,引入社会资本和力量投入文物保护事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外有许多相关案例值得借鉴,但在具体操作的时候需因时、因地制宜。文章以慈溪市社... 文物保护工作由政府主导,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在政府部门人力、财力有限的前提下,引入社会资本和力量投入文物保护事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外有许多相关案例值得借鉴,但在具体操作的时候需因时、因地制宜。文章以慈溪市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事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切入点,对社会力量如何参与文物保护,从制度、政策及舆论导向等方面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力量 文物保护 现状 对策
下载PDF
浙江省宁波慈溪横河乌玉桥明史琳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宏鸣 凌达彬 黄松松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70,共6页
2015年1月,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横河镇乌玉桥行政村在桃园自然村西北建设村落公园时,发现一处古代墓园(图一)。经浙江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批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于1月至5月对该墓园进行了抢救性考... 2015年1月,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横河镇乌玉桥行政村在桃园自然村西北建设村落公园时,发现一处古代墓园(图一)。经浙江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批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于1月至5月对该墓园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在该墓园范围内共发现古代窑址1座、古代墓葬6座,其中商周土墩石室墓3座、宋墓1座、明墓2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琳 玉桥 宁波慈溪 横河镇 石室墓 河乌 考古发掘 发掘简报 古代墓葬 宋墓
下载PDF
慈溪东晋窑址的调查
3
作者 谢纯龙 《东南文化》 CSSCI 1993年第3期145-153,共9页
慈溪的古窑址分布在以上林湖为中心的白洋湖、杜湖、上岙湖、古银锭湖(早年被废)等地。从1983年文物普查以来,共发现古窑址180余处,烧造历史从东汉开始,延续至宋。1957年调查上林湖窑址时,曾发现过东晋窑址,但我们多次进行实地调查,至... 慈溪的古窑址分布在以上林湖为中心的白洋湖、杜湖、上岙湖、古银锭湖(早年被废)等地。从1983年文物普查以来,共发现古窑址180余处,烧造历史从东汉开始,延续至宋。1957年调查上林湖窑址时,曾发现过东晋窑址,但我们多次进行实地调查,至今仍未找到其遗迹。现发现的7处东晋窑址均分布在古银锭湖一带。去年8月再次对东晋窑址作了复查,现将情况简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窑址 弦线 底径 青釉 慈溪 色点 东晋墓 上林湖 釉器 釉层
下载PDF
隋唐早期上林湖越窑 被引量:5
4
作者 谢纯龙 《东南文化》 CSSCI 1999年第4期97-101,共5页
上林湖隋唐早期窑址的数量、制品质量、装烧工艺技术等方面表明隋至初唐时期,上林湖地区的瓷业生产还处在低谷阶段。进入中唐,制瓷工艺技术明显改进,瓷业生产跨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关键词 隋唐 上林湖 越窑
下载PDF
文房无此物 何处觅清欢——文房用具砚滴管窥
5
作者 许建青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第3期63-65,共3页
本文主要从命名、产生缘由、功能、发展历史、形制、质地、结构等方面来介绍古代的文房用具砚滴,让读者对于砚滴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关键词 砚滴 功能 形制 质地 结构
下载PDF
渭水流域客省庄文化陶色东西差异原因蠡测
6
作者 凌达彬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29-35,共7页
客省庄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水流域,横贯关中,是当地龙山晚期最为重要的史前考古学文化。该文化陶色比例东、西分布差异明显,越往西红陶越多,越往东灰陶越多。其产生原因,不应归结为受传统本土文化、外围文化陶色体系的直接影响,或是笼统表... 客省庄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水流域,横贯关中,是当地龙山晚期最为重要的史前考古学文化。该文化陶色比例东、西分布差异明显,越往西红陶越多,越往东灰陶越多。其产生原因,不应归结为受传统本土文化、外围文化陶色体系的直接影响,或是笼统表述为地域、习惯上的差异所致,还是应该从客省庄文化自身"生死"过程中的发展演变、地域分布变化及制陶技术革新等方面切入,综合分析,以得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省庄文化 陶色 渭水流域 关中盆地
下载PDF
慈溪南宋越窑址:2010-2018年调查发掘报告 被引量:1
7
作者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9-59,90,96,共3页
越窑从东汉时期开始出现,历三国、两晋、南朝至唐宋时期,与之相关的许多学术问题不仅是越窑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课题。传统上认为越窑在北宋中期以后衰落,北宋晚期停烧。但低岭头类型的发现及寺龙口窑址的发掘不仅... 越窑从东汉时期开始出现,历三国、两晋、南朝至唐宋时期,与之相关的许多学术问题不仅是越窑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课题。传统上认为越窑在北宋中期以后衰落,北宋晚期停烧。但低岭头类型的发现及寺龙口窑址的发掘不仅将越窑的烧造历史延续到了南宋时期,并且发现了官窑型产品,从而将越窑与汝窑、南宋官窑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陶瓷史 北宋中期 南宋官窑 唐宋时期 越窑 两晋 历史延续 南宋时期
原文传递
浙江宁波慈溪横河乌玉桥桃园土墩墓发掘简报
8
作者 徐宏鸣 王光远 周昳恒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1-135,共5页
2015年1月,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横河镇乌玉桥行政村在桃园自然村西北建设村落公园时,发现一处古代墓地(图一)。经浙江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批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于1月至5月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 2015年1月,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横河镇乌玉桥行政村在桃园自然村西北建设村落公园时,发现一处古代墓地(图一)。经浙江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批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于1月至5月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现商周土墩墓3座、宋墓1座、明墓2座、古窑址1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溪市 宁波市 浙江省 土墩墓 发掘简报 桃园 国家文物局 文物考古研究所
原文传递
慈溪五磊讲寺藏明代铜钟考
9
作者 凌达彬 《东方博物》 2017年第1期85-94,2,共11页
浙江慈溪五磊讲寺藏有一口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铜钟,钮外铸有纪年铭文。此钟是了解明代铜钟形制、装饰及铸造工艺的珍贵实物,铭文内容对了解明代地方大臣劳堪、王尚文等的生平,考证观海卫兵制,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
关键词 铜钟 明代 观海卫 慈溪
原文传递
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秘色瓷的釉色特征及呈色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侯佳钰 徐巍 +2 位作者 厉祖浩 沈岳明 郑建明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3-141,共9页
为揭示秘色瓷和普通越窑青瓷釉色特征和发展规律,探讨釉色的影响因素,本文利用分光光度计、光学与电子显微镜、X射线荧光能谱仪(EDXRF)等,对后司岙窑址秘色瓷及普通越窑青瓷、荷花芯窑址普通越窑青瓷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与普... 为揭示秘色瓷和普通越窑青瓷釉色特征和发展规律,探讨釉色的影响因素,本文利用分光光度计、光学与电子显微镜、X射线荧光能谱仪(EDXRF)等,对后司岙窑址秘色瓷及普通越窑青瓷、荷花芯窑址普通越窑青瓷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与普通越窑青瓷相比,后司岙秘色瓷釉色更偏青、饱和度更低,其釉色处于普通越窑青瓷向汝窑青瓷、南宋官窑青瓷等釉色的审美过渡阶段。(2)后司岙窑址秘色瓷和普通越窑青瓷釉层较为相似,均属于较薄的透明釉,影响二者釉层颜色差异的因素主要为胎体颜色及釉层中的过渡金属离子。(3)后司岙秘色瓷胎体颜色较白且深色颗粒较少,使得秘色瓷釉面明度值较高且更加纯净透亮。(4)后司岙秘色瓷采用的瓷质匣钵和釉封的工艺是其釉中Fe2+含量高于普通越窑青瓷的原因之一,后司岙秘色瓷釉色因而更加偏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秘色瓷 后司岙窑址 釉色 胎体颜色 铁离子价态
原文传递
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瓷质匣钵的工艺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丁银忠 单莹莹 +2 位作者 谢纯龙 沈岳明 郑建明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2-150,共9页
为了揭示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窑址晚唐至五代时期秘色瓷和瓷质匣钵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EDXRF)和光学显微镜(OM)对上林湖后司岙窑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粗质和瓷质匣钵的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了测试分析。初步研究表明:(1... 为了揭示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窑址晚唐至五代时期秘色瓷和瓷质匣钵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EDXRF)和光学显微镜(OM)对上林湖后司岙窑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粗质和瓷质匣钵的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了测试分析。初步研究表明:(1)后司岙窑晚唐五代时期瓷质匣钵和粗质匣钵的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存在差异,即二者所用原料不同,推测晚唐时期后司岙窑工已认识到瓷质匣钵以及用釉密封装烧工艺的独特作用,开始有针对性地挑选原料用于烧制秘色瓷的瓷质匣钵。(2)晚唐时期瓷质匣钵和秘色瓷胎体的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基本相近,但五代时期瓷质匣钵和秘色瓷的胎体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3)后司岙窑瓷质匣钵密封釉与秘色瓷釉的化学组成差异明显,且瓷质匣钵釉各氧化物含量的波动范围较大,表明其釉料配方与秘色瓷釉料配方不同。推测古代窑工已认识到匣钵釉仅仅起密封作用,因此仅使用剩余青瓷釉料或随意配制一些釉料即可,无需使用固定的釉料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司岙窑址 秘色瓷 瓷质匣钵 化学组成 显微结构
原文传递
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秘色瓷工艺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丁银忠 谢西营 +4 位作者 沈岳明 郑建明 谢纯龙 厉祖浩 王光尧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5-160,共6页
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窑址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土了包括秘色瓷在内大量晚唐至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精品和瓷质匣钵。本文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仪(EDXRF)和热膨胀仪(DIL)对上林湖后司岙窑址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 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窑址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土了包括秘色瓷在内大量晚唐至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精品和瓷质匣钵。本文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仪(EDXRF)和热膨胀仪(DIL)对上林湖后司岙窑址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普通越窑青瓷、瓷质匣钵胎釉元素组成和胎体的烧成温度进行测试分析。初步研究表明:(1)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普通越窑青瓷和瓷质匣钵胎体的元素组成无明显差异;秘色瓷在原料选择和淘洗方面上略显较为精细。(2)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和普通越窑青瓷釉的元素组成亦比较接近,据釉料配方的物理化学性能判断皆属于具有明亮光泽的高钙釉。(3)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胎体、普通越窑青瓷胎体和瓷质匣钵的理论烧结温度较为接近,而测试获得胎体的烧成温度略有差异,其中晚唐、五代时期普通越窑青瓷胎体的烧成温度较高,约1220℃左右,而晚唐时期秘色瓷和瓷质匣钵的烧成温度基本处于1150~1200℃间,五代时期秘色瓷和瓷质匣钵的烧成温度处于1120~1190℃间,呈现出无论晚唐或五代时期,普通越窑青瓷胎体的烧成温度均皆略高于秘色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司岙窑址 秘色瓷 元素组成 烧成温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