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首届中韩博士生儒学论坛综述
1
作者
李慧子
《当代儒学》
2021年第2期265-275,共11页
2021年8月10日,首届中韩博士生儒学论坛在腾讯会议在线举办。本次论坛由成均馆大学儒学院、成均辅仁读书会主办,成均馆大学儒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哲学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厦门大学哲学...
2021年8月10日,首届中韩博士生儒学论坛在腾讯会议在线举办。本次论坛由成均馆大学儒学院、成均辅仁读书会主办,成均馆大学儒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哲学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厦门大学哲学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十一位博士生参加本次论坛。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宋开玉教授、郭萍副研究员,山东中华文学院王淑琴博士,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福建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吕欣.为博士生的论文进行了精彩点评。成均馆大学儒学院讲师李慧子博士策划、召集并主持了本次论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
王淑琴
岳麓书院
博士生
哲学院
博士后
成均馆
读书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董仲舒“五常之道”的建构
被引量:
2
2
作者
李慧子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43-50,共8页
董仲舒在继承孔孟荀儒学思想的同时,结合阴阳五行宇宙论,将仁义礼智信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其命名为“五常”。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关于“五常”的五个命题:其一,“仁者爱人,不在爱我”;其二,“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其三,“...
董仲舒在继承孔孟荀儒学思想的同时,结合阴阳五行宇宙论,将仁义礼智信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其命名为“五常”。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关于“五常”的五个命题:其一,“仁者爱人,不在爱我”;其二,“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其三,“智者所以除其害也”,“必仁且智”;其四,“夫礼,体情而防乱者也”;其五,“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董仲舒将“五常”与五行相生相胜的关系对应,系统说明“五常”之间彼此关联的内在依据,把“五常”建构为一个缺一不可的美德系统。董仲舒用“天次之序”与“受命于天”来说明“五常”之道是人间社会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从而为人间伦理确立天道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
义
礼
智
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戴震论心与理、欲、情的关系
被引量:
1
3
作者
李慧子
《齐鲁学刊》
CSSCI
2021年第6期20-27,共8页
在戴震思想中,心知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也是达理、体情、遂欲的枢纽。心所以能通于理义、辨别是非、好善憎恶,乃在于它以二气五行为基础,在形质上与天地相通。又由于心知以血气为物质基础,它也会为欲、情所扰。理、欲并非正邪关系...
在戴震思想中,心知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也是达理、体情、遂欲的枢纽。心所以能通于理义、辨别是非、好善憎恶,乃在于它以二气五行为基础,在形质上与天地相通。又由于心知以血气为物质基础,它也会为欲、情所扰。理、欲并非正邪关系,欲望是人生存发展的动力,但私欲会遮蔽心知使人作恶。理是情之不爽失,"人之常情"中体现着"常理",而情之感通能力藏于心。人若要达情遂欲又合于理义,不仅要保持心之辨理义、节情欲的理性能力,也要以心所同然的大共之理与感通能力去"以情絜情";不仅要去除私欲、偏见对心知的遮蔽,还要用学问辅助道德,以修为弥补成性之不齐;社会更要建构合情合理的礼法制度呵护人性、提升心知之能,促进仁义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心
理
欲
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戴震对孟荀人性论的比较与统合
被引量:
1
4
作者
李慧子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44-52,共9页
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比较了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指出两者之间存在三点差异:第一,孟子和荀子对人性内涵的界定不同;第二,孟子和荀子对礼义是否内在于人性的判断不同;第三,孟子和荀子对“能”为善与“可以”为善的理解不同。戴震虽...
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比较了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指出两者之间存在三点差异:第一,孟子和荀子对人性内涵的界定不同;第二,孟子和荀子对礼义是否内在于人性的判断不同;第三,孟子和荀子对“能”为善与“可以”为善的理解不同。戴震虽崇孟抑荀,但在理论建构上却统合了两者的思想:在人性内涵层面,以“血气心知”为性,统合了孟子以心知为性与荀子以血气为性的论断;在个体修为层面,赞同孟子和荀子之才性无差别论,将人的差异归因于后天积习,强调教化与修为的重要性,主张“德性资于学问”;在制度建构层面,主张将孟子的民本思想与荀子的“礼以养情”论相结合,以使制度规范既能“体民之情,遂民之欲”,也能提升心知之性,从而促进仁义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孟子
荀子
人性论
统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孟子论“忧”与“安”
被引量:
1
5
作者
李慧子
《当代儒学》
2021年第1期199-211,共13页
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孟子深切体察到人生存的苦难与忧虑,并思考如何解忧得安。孟子指出真正应当忧虑的并不是欲望能否得到满足,而是如何完成生命的根本使命。他提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欲望,而是人固有仁义礼智之性,因此人的使...
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孟子深切体察到人生存的苦难与忧虑,并思考如何解忧得安。孟子指出真正应当忧虑的并不是欲望能否得到满足,而是如何完成生命的根本使命。他提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欲望,而是人固有仁义礼智之性,因此人的使命就是效法圣人。孟子提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意在强调人终身应当忧虑的是能否实行仁义,解忧的目的就是让个体获得心灵的"自得"与"充实",让群体安居乐业。孟子认为能够解忧安心的方式有三种:第一,先立乎其大者,以守身养心为本,在寡欲的基础上存养浩然之气;第二,居仁行义,反身而诚;第三,推行仁政,安顿社稷百姓。孟子以仁为安、以不仁为忧的思想,对于当代人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忧
安
居仁行义
求其放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戴震与荀子、朱子心性论之差异——兼评戴震“宋儒立说实同于荀子”说
6
作者
李慧子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13-20,共8页
戴震之所以作出宋儒立说“似异于荀子而实同”的判断,乃在于他与荀子、朱子的心性论模式不同。在荀子思想中,性、情、欲、心是一源的。心的功能由人性决定,心虽好利,但心也有向善的资质。朱子把人性分成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两部分。仁义...
戴震之所以作出宋儒立说“似异于荀子而实同”的判断,乃在于他与荀子、朱子的心性论模式不同。在荀子思想中,性、情、欲、心是一源的。心的功能由人性决定,心虽好利,但心也有向善的资质。朱子把人性分成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两部分。仁义来自义理,欲望来自气质,虽性体情用,但情由心所发动,因而并非全善。戴震用血气心知界定人性:心知皆善,欲、情根于血气,私欲会推动恶情遮蔽心知。三位哲人都注重解蔽与心统性情,但侧重点不同:荀子主张清除干扰心意向善的因素,以理制欲;朱子主张以性节情,通过变化气质以复归心之本体;而戴震注重清除私欲,以心节欲、以情絜情。因此,戴震对宋儒立说与荀学实同之判断不能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朱熹
戴震
人性论
心性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董仲舒对孟荀思想的统合
7
作者
李慧子
《衡水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50-56,共7页
董仲舒在统合孟荀思想的基础上建构了自身儒学体系。在天人思想上,他突破荀子天之不可畏的观点,通过天生万物、天人感应论来充实孟子“天之所与我者”的表述,重建天的威严,为人间伦理确立天道基础。在人心论上,他将孟子“四端”之心说...
董仲舒在统合孟荀思想的基础上建构了自身儒学体系。在天人思想上,他突破荀子天之不可畏的观点,通过天生万物、天人感应论来充实孟子“天之所与我者”的表述,重建天的威严,为人间伦理确立天道基础。在人心论上,他将孟子“四端”之心说与荀子“心好利”说相结合,提出“心有贪有仁”,强调心具有抑恶扬善之“栣”的功能。在养心层面,他发展孟子正心养气说,修正了荀子以诚养心说,提出了“以义养心”的新观点。在人性论上,董仲舒结合孟荀学说,提出性有善质而未善的观点。在伦理思想上,他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将五常之道作为内外修为的必要美德。在政治思想上,他强调天子应法天而行,以德教为主、刑罚为辅,以此来修正荀子隆礼重法论,从而推进孟子仁政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孟子
荀子
天人论
人心论
人性论
伦理政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戴震对孟子两层人性论的阐明
8
作者
李慧子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95-101,共7页
戴震反对程朱把人性分为“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并驳斥二者对孟子“论性不论气”的批评,力图还原孟子思想原意。戴震提出孟子的人性论分为两层:一是人与动物相同的血气之性,即情感和欲望;二是人异于动物的心知之性,即人所独有的、...
戴震反对程朱把人性分为“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并驳斥二者对孟子“论性不论气”的批评,力图还原孟子思想原意。戴震提出孟子的人性论分为两层:一是人与动物相同的血气之性,即情感和欲望;二是人异于动物的心知之性,即人所独有的、认识和实践仁义礼智的能力。孟子为了强调人禽之别,只把心知之性称作性,而把血气之性叫做命。戴震主张从个体修为和社会制度两个方面提升人的血气之性与心知之性:从个体层面来说,要通过教化与修为去克己复礼,使德性纯粹,意见无偏私;从社会层面来说,要建构体民之情的制度,以保障和促进仁义之性的实现,不能把凝固的“理”作为裁断生活实情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论
血气
心知
性
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首届中韩博士生儒学论坛综述
1
作者
李慧子
机构
成均馆大学儒学与东洋哲学院
出处
《当代儒学》
2021年第2期265-275,共11页
文摘
2021年8月10日,首届中韩博士生儒学论坛在腾讯会议在线举办。本次论坛由成均馆大学儒学院、成均辅仁读书会主办,成均馆大学儒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哲学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厦门大学哲学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十一位博士生参加本次论坛。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宋开玉教授、郭萍副研究员,山东中华文学院王淑琴博士,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福建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吕欣.为博士生的论文进行了精彩点评。成均馆大学儒学院讲师李慧子博士策划、召集并主持了本次论坛。
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
王淑琴
岳麓书院
博士生
哲学院
博士后
成均馆
读书会
分类号
G6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董仲舒“五常之道”的建构
被引量:
2
2
作者
李慧子
机构
成均馆大学儒学与东洋哲学院
出处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43-50,共8页
文摘
董仲舒在继承孔孟荀儒学思想的同时,结合阴阳五行宇宙论,将仁义礼智信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其命名为“五常”。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关于“五常”的五个命题:其一,“仁者爱人,不在爱我”;其二,“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其三,“智者所以除其害也”,“必仁且智”;其四,“夫礼,体情而防乱者也”;其五,“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董仲舒将“五常”与五行相生相胜的关系对应,系统说明“五常”之间彼此关联的内在依据,把“五常”建构为一个缺一不可的美德系统。董仲舒用“天次之序”与“受命于天”来说明“五常”之道是人间社会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从而为人间伦理确立天道基础。
关键词
仁
义
礼
智
信
Keywords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propriety,wisdom
fidelity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戴震论心与理、欲、情的关系
被引量:
1
3
作者
李慧子
机构
成均馆大学儒学与东洋哲学院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2021年第6期20-27,共8页
文摘
在戴震思想中,心知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也是达理、体情、遂欲的枢纽。心所以能通于理义、辨别是非、好善憎恶,乃在于它以二气五行为基础,在形质上与天地相通。又由于心知以血气为物质基础,它也会为欲、情所扰。理、欲并非正邪关系,欲望是人生存发展的动力,但私欲会遮蔽心知使人作恶。理是情之不爽失,"人之常情"中体现着"常理",而情之感通能力藏于心。人若要达情遂欲又合于理义,不仅要保持心之辨理义、节情欲的理性能力,也要以心所同然的大共之理与感通能力去"以情絜情";不仅要去除私欲、偏见对心知的遮蔽,还要用学问辅助道德,以修为弥补成性之不齐;社会更要建构合情合理的礼法制度呵护人性、提升心知之能,促进仁义的实现。
关键词
戴震
心
理
欲
情
Keywords
Dai Zhen
heart/mind
reason
desire
emotion
分类号
B24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戴震对孟荀人性论的比较与统合
被引量:
1
4
作者
李慧子
机构
成均馆大学儒学与东洋哲学院
出处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44-52,共9页
文摘
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比较了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指出两者之间存在三点差异:第一,孟子和荀子对人性内涵的界定不同;第二,孟子和荀子对礼义是否内在于人性的判断不同;第三,孟子和荀子对“能”为善与“可以”为善的理解不同。戴震虽崇孟抑荀,但在理论建构上却统合了两者的思想:在人性内涵层面,以“血气心知”为性,统合了孟子以心知为性与荀子以血气为性的论断;在个体修为层面,赞同孟子和荀子之才性无差别论,将人的差异归因于后天积习,强调教化与修为的重要性,主张“德性资于学问”;在制度建构层面,主张将孟子的民本思想与荀子的“礼以养情”论相结合,以使制度规范既能“体民之情,遂民之欲”,也能提升心知之性,从而促进仁义的实现。
关键词
戴震
孟子
荀子
人性论
统合
Keywords
Dai Zhen
Mencius
Xunzi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ntegration
分类号
B24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孟子论“忧”与“安”
被引量:
1
5
作者
李慧子
机构
成均馆大学儒学与东洋哲学院
出处
《当代儒学》
2021年第1期199-211,共13页
文摘
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孟子深切体察到人生存的苦难与忧虑,并思考如何解忧得安。孟子指出真正应当忧虑的并不是欲望能否得到满足,而是如何完成生命的根本使命。他提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欲望,而是人固有仁义礼智之性,因此人的使命就是效法圣人。孟子提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意在强调人终身应当忧虑的是能否实行仁义,解忧的目的就是让个体获得心灵的"自得"与"充实",让群体安居乐业。孟子认为能够解忧安心的方式有三种:第一,先立乎其大者,以守身养心为本,在寡欲的基础上存养浩然之气;第二,居仁行义,反身而诚;第三,推行仁政,安顿社稷百姓。孟子以仁为安、以不仁为忧的思想,对于当代人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意义。
关键词
孟子
忧
安
居仁行义
求其放心
分类号
B222.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戴震与荀子、朱子心性论之差异——兼评戴震“宋儒立说实同于荀子”说
6
作者
李慧子
机构
四川师范
大学
哲学
学
院
成均馆大学儒学与东洋哲学院
出处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13-20,共8页
文摘
戴震之所以作出宋儒立说“似异于荀子而实同”的判断,乃在于他与荀子、朱子的心性论模式不同。在荀子思想中,性、情、欲、心是一源的。心的功能由人性决定,心虽好利,但心也有向善的资质。朱子把人性分成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两部分。仁义来自义理,欲望来自气质,虽性体情用,但情由心所发动,因而并非全善。戴震用血气心知界定人性:心知皆善,欲、情根于血气,私欲会推动恶情遮蔽心知。三位哲人都注重解蔽与心统性情,但侧重点不同:荀子主张清除干扰心意向善的因素,以理制欲;朱子主张以性节情,通过变化气质以复归心之本体;而戴震注重清除私欲,以心节欲、以情絜情。因此,戴震对宋儒立说与荀学实同之判断不能成立。
关键词
荀子
朱熹
戴震
人性论
心性论
Keywords
Xun Zi
Zhu Xi
Dai Zhen
Theory of Human Nature
Theory of Mind and Nature
分类号
B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董仲舒对孟荀思想的统合
7
作者
李慧子
机构
成均馆大学儒学与东洋哲学院
出处
《衡水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50-56,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BZX051)。
文摘
董仲舒在统合孟荀思想的基础上建构了自身儒学体系。在天人思想上,他突破荀子天之不可畏的观点,通过天生万物、天人感应论来充实孟子“天之所与我者”的表述,重建天的威严,为人间伦理确立天道基础。在人心论上,他将孟子“四端”之心说与荀子“心好利”说相结合,提出“心有贪有仁”,强调心具有抑恶扬善之“栣”的功能。在养心层面,他发展孟子正心养气说,修正了荀子以诚养心说,提出了“以义养心”的新观点。在人性论上,董仲舒结合孟荀学说,提出性有善质而未善的观点。在伦理思想上,他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将五常之道作为内外修为的必要美德。在政治思想上,他强调天子应法天而行,以德教为主、刑罚为辅,以此来修正荀子隆礼重法论,从而推进孟子仁政思想。
关键词
董仲舒
孟子
荀子
天人论
人心论
人性论
伦理政治
Keywords
Dong Zhongshu
Mencius
Xunzi
theory of heaven and humans
theory of human heart
theory of human nature
ethical politics
分类号
B234.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戴震对孟子两层人性论的阐明
8
作者
李慧子
机构
成均馆大学儒学与东洋哲学院
出处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95-101,共7页
文摘
戴震反对程朱把人性分为“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并驳斥二者对孟子“论性不论气”的批评,力图还原孟子思想原意。戴震提出孟子的人性论分为两层:一是人与动物相同的血气之性,即情感和欲望;二是人异于动物的心知之性,即人所独有的、认识和实践仁义礼智的能力。孟子为了强调人禽之别,只把心知之性称作性,而把血气之性叫做命。戴震主张从个体修为和社会制度两个方面提升人的血气之性与心知之性:从个体层面来说,要通过教化与修为去克己复礼,使德性纯粹,意见无偏私;从社会层面来说,要建构体民之情的制度,以保障和促进仁义之性的实现,不能把凝固的“理”作为裁断生活实情的标准。
关键词
人性论
血气
心知
性
命
Keyword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blood Qi
mind knowledge
human nature(xing)
fate(ming)
分类号
B249.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首届中韩博士生儒学论坛综述
李慧子
《当代儒学》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董仲舒“五常之道”的建构
李慧子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戴震论心与理、欲、情的关系
李慧子
《齐鲁学刊》
CSSCI
202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戴震对孟荀人性论的比较与统合
李慧子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孟子论“忧”与“安”
李慧子
《当代儒学》
202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戴震与荀子、朱子心性论之差异——兼评戴震“宋儒立说实同于荀子”说
李慧子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董仲舒对孟荀思想的统合
李慧子
《衡水学院学报》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戴震对孟子两层人性论的阐明
李慧子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