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传代的遗传特性分析
1
作者 李晓瑞 邓银 +9 位作者 陈思翔 郑东明 马明 刘宇 高雪华 刘大成 赵令卉 岑双庆 张蓉 李俊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5年第11期1514-1519,共6页
目的研究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在体外传代过程中生物学特性及遗传特性的变化,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细胞来源。方法利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ADSCs,对1、3、5、7、10、14和15代体外培养细胞... 目的研究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在体外传代过程中生物学特性及遗传特性的变化,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细胞来源。方法利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ADSCs,对1、3、5、7、10、14和15代体外培养细胞进行了形态观察,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及免疫表型,G显带法分析染色体核型,实时荧光定量分析相关基因表达量,ELISA定量分析细胞因子的表达量。结果 ADSCs传代至第7代后,细胞增殖速度开始减慢,10代后细胞增殖速度显著减慢。细胞形态为长梭形并保持稳定。处于G2期和S期细胞百分比基本保持稳定。染色体细胞核型没有明显易位和缺失等变化,相关基因表达量略有差异,培养基内分泌的细胞因子保持稳定。结论利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5代以内基本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培养 细胞因子 基因表达
下载PDF
Nanog、Oct-4、Sox-2基因在3种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2
2
作者 谭遥 刘宇 +9 位作者 邓银 彭柯又 程琳芸 张学超 刘小银 黄晓霞 孙正周 黄健秋 魏莎 张蓉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857-2865,共9页
本研究通过体外传代培养人胎盘(placenta mesenchymal stem cells,PA-MSCs)、脐带(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以及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MSCs),对3种细胞的细胞形态、生长... 本研究通过体外传代培养人胎盘(placenta mesenchymal stem cells,PA-MSCs)、脐带(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以及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MSCs),对3种细胞的细胞形态、生长能力、细胞周期及表面标志物进行了检测,同时检测了多能维持基因Nanog、Oct-4和Sox-2的基因表达水平,以探讨其表达量对3种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干性维持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细胞的传代过程中,PA-MSCs和UC-MSCs的增殖活性明显高于AD-MSCs;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在PAMSCs中,Nanog和Sox-2表达较为稳定,而Oct-4的表达不稳定;在UC-MSCs及AD-MSCs中,3种基因表达水平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研究人员推测PA-MSCs多能性维持能力强于UC-MSCs及AD-M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特性维持能力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体外培养传代人脂肪、脐带、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遗传特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宇 马明 +8 位作者 侯俊 高雪华 陈思翔 刘月 邓银 郑东明 田奕 张蓉 陈静娴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1616-1622,共7页
该文利用无血清培养基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MSCs)和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lacenta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该文利用无血清培养基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MSCs)和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lacenta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PMSCs)进行了体外传代培养,通过比较此三种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遗传特性在传代过程中的变化及差异,为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安全性及细胞来源的选择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通过细胞形态观察、细胞周期检测、表面标记物检测、染色体核型分析、相关基因表达及细胞因子的定量分析,结果发现,UC-MSCs和ADMSCs在体外培养时呈长梭形旋涡状贴壁生长,而PMSCs则呈短梭形旋涡状或网状贴壁生长,细胞核较大。通过长期传代培养及细胞周期分析发现,PMSCs增殖活性最强,UC-MSCs次之,AD-MSCs最弱。三种细胞均表达CD73、CD90和CD105,且阳性率大于98%;均低表达CD11b、CD19、CD34和CD45,且阳性率低于1%;HLA-DR均为阴性。三种细胞染色体核型稳定,没有缺失、易位和倒位等现象。7种基因表达均有差异,但在7代内各基因表达量仅有微小变化,细胞因子在传代过程中均比较稳定。以上结果提示,利用无血清培养基体外传代培养至7代以内,PMSCs比AD-MSCs和UCMSCs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脐带 脂肪 胎盘 体外培养
原文传递
Twist1、SIRT1、FGF2、TGF-β3基因在胎盘、脐带和乳牙三种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及增殖调控作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谭遥 邓银 +7 位作者 彭柯又 孙正周 黄健秋 辜勋童 张富胜 彭汉卿 张学超 张蓉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17-122,共6页
目的比较细胞增殖相关基因Twist1、SIRT1、FGF2、TGF-β3在胎盘、脐带和乳牙3种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分析其对3种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调控作用。方法通过显微镜对不同传代次数的3种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经过体外传代培养... 目的比较细胞增殖相关基因Twist1、SIRT1、FGF2、TGF-β3在胎盘、脐带和乳牙3种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分析其对3种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调控作用。方法通过显微镜对不同传代次数的3种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经过体外传代培养,利用荧光定量PCR测定细胞增殖相关基因Twist1、SIRT1、FGF2、TGF-β3的表达水平;采用MTT法检测并比较分析3种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促增殖能力。结果Twist1、TGF-β3基因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中表达水平最高,FGF2基因的表达水平最低,SIRT1基因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较高。随着传代培养进行,4种基因表达水平在不同代次的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各不相同。Twist1、SIRT1、TGF-β3表达上调时3种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增强,FGF2表达上调时3种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减弱。结论Twist1、SIRT1、FGF2、TGF-β3在3种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存在一定差异;Twist1、SIRT1、TGF-β3对3种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表现为正调控作用;而FGF2基因则相反表现为负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传代培养 细胞增殖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体外传代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遗传特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郑东明 李晓瑞 +7 位作者 刘月 李海燕 马明 邓银 李江林 岑双庆 张蓉 海泉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1-475,共5页
目的研究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humanplacentamesenchymalstemcells,hPA—MSCs)在体外传代过程中生物学特性及遗传特性的变化,为hPA—MSCs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的hPA-MSCs第1、3、5、7、10、13、17... 目的研究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humanplacentamesenchymalstemcells,hPA—MSCs)在体外传代过程中生物学特性及遗传特性的变化,为hPA—MSCs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的hPA-MSCs第1、3、5、7、10、13、17、20代体外培养细胞进行细胞形态观察、细胞周期分析、免疫表型分析、染色体核型分析及相关基因和细胞因子的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在传代过程中hPA—MSCs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呈梭形或短梭形;hPA-MSCs约93%的细胞处于G0/G1期,保持稳定;染色体核型无明显缺失、易位和倒位等变化;细胞因子表达量保持稳定;相关基因表达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前5代细胞各基因表达量仅有微小变化,遗传特性基本稳定。结论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的hPA—MSCs在体外传代至第5代基本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培养 细胞因子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传代遗传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岑双庆 刘宇 +7 位作者 高雪华 李晓瑞 邓银 郑东明 田奕 李江林 胡忠国 张蓉 《现代医学》 2015年第9期1093-1098,共6页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体外传代过程中生物学特性及遗传特性的变化,为hUC-MSCs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察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的1、3、5、7、10、13、17和20代hUC-MSCs的细胞形态,对细胞周期、表面标记物、...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体外传代过程中生物学特性及遗传特性的变化,为hUC-MSCs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察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的1、3、5、7、10、13、17和20代hUC-MSCs的细胞形态,对细胞周期、表面标记物、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并对相关基因和细胞因子作定量分析。结果:hUC-MSCs传代至第7代后细胞生长速度开始明显减慢;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呈长梭形。细胞周期分析发现,处于G2期和S期的细胞百分比保持稳定;染色体核型无明显缺失、易位和倒位等变化。待测基因表达量略有差异,各代细胞培养基中分泌的细胞因子保持稳定。结论:利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的hUCMSCs在体外培养10代以内基本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培养 细胞因子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血小板偏高是白血病么
7
作者 张富胜 《保健文汇》 2019年第6期182-182,共1页
血小板偏高指的是外周血中血小板的数量超过正常范围,而血小板偏高会诱发很多疾病出现,如脑血栓、脑梗死、心肌梗死、冠心病等都会诱发血小板数量增高。白血病是由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引起的一种疾病,且在造血干细胞的增值和克隆过程中... 血小板偏高指的是外周血中血小板的数量超过正常范围,而血小板偏高会诱发很多疾病出现,如脑血栓、脑梗死、心肌梗死、冠心病等都会诱发血小板数量增高。白血病是由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引起的一种疾病,且在造血干细胞的增值和克隆过程中,会出现其他组织性病变,侵犯患者其他器官,引起患者贫血、出血感染或者是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同时白血病患者血小板也会出现偏高症状。但是血小板偏高却不是引起白血病的直接原因,也不能用于白血病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发病过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