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年份标准仓储广陈皮表面微生物的分布 被引量:6
1
作者 陈林 吴蓓 +3 位作者 陈鸿平 王福 胡媛 刘友平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1-287,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年份标准仓储广陈皮表面微生物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贮存年限为0,1,2,3,4,5,10,15,30年的广陈皮进行测序,结合OUT分析、Alpha多样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广陈皮表面真菌与细菌在“属”水平的分布... 目的:研究不同年份标准仓储广陈皮表面微生物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贮存年限为0,1,2,3,4,5,10,15,30年的广陈皮进行测序,结合OUT分析、Alpha多样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广陈皮表面真菌与细菌在“属”水平的分布特点。结果:9个贮存年限的广陈皮样品中真菌的物种类型丰富程度总体为先上升后下降,在贮存年限为2,3,4,5,10年时,物种类型数目较多且均一性好。前10年的优势菌属主要为青霉菌属与曲霉属,而后是耐干霉菌属。有别于真菌,细菌种类数目的变化波动较大,但每种细菌的丰度变化幅度较小。优势细菌属有鞘氨醇单胞菌属、乳杆菌属、另枝菌属与泛菌属,分别为贮存年限0,1,2,4年样品的优势菌属,以及在各年份样品中均占有较高相对丰度的瘤胃球菌属。结论:根据不同年份菌属分布特点,建立了以真菌特征菌属为主,细菌特征菌属为辅的模式,可用于初步判断广陈皮药材的贮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仓储 广陈皮 细菌 真菌 特征菌属
下载PDF
中药陈用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吴蓓 申梦园 +2 位作者 陈鸿平 刘友平 陈林 《中药与临床》 2022年第3期104-107,123,共5页
中药陈用之说由来已久,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中药应用的一大特色。历代医学典籍均对其有所论述,至今仍为临床所使用。现代学者用现代的一些方法对陈用中药陈用的科学内涵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中药陈用之说由来已久,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中药应用的一大特色。历代医学典籍均对其有所论述,至今仍为临床所使用。现代学者用现代的一些方法对陈用中药陈用的科学内涵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就中药陈用历史沿革和现代研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陈用 六陈 历史沿革 现代研究
下载PDF
不同火力炒制对白术成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燕娜娜 李丹 +3 位作者 魏敏 陈鸿平 陈林 胡媛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3-327,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火力炒制过程中白术多糖、还原糖及白术内酯类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可控温式电炉,设置"文火"、"中火"、"武火"3种炮制火力,在线式红外成像仪实时监控药材表面温度,在"炒黄&qu... 目的:研究不同火力炒制过程中白术多糖、还原糖及白术内酯类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可控温式电炉,设置"文火"、"中火"、"武火"3种炮制火力,在线式红外成像仪实时监控药材表面温度,在"炒黄"、"炒焦"、"炒炭"的火候点取样。采用苯酚-硫酸法和DNS法分别检测炒制过程中多糖和还原糖的含量变化情况,采用HPLC法测定白术内酯类成分的含量。结果:文火炮制时药材表面升温速率为7.62℃/min,炮制13 min为"炒黄",17 min为"炒焦",21 min为"炒炭";中火炮制时药材表面升温速率为14.58℃/min,6 min为"炒黄",9 min为"炒焦",11 min为"炒炭";武火炮制时药材表面升温速率为20.04℃/min,4.5 min为"炒黄",6 min为"炒焦",8 min为"炒炭"。多糖含量在文火炒黄时最大,增加率为23.96%,还原糖在文火炒炭时最大,增加率为175.13%。白术内酯Ⅰ、Ⅱ、Ⅲ的含量变化不明显。结论:火力火候对白术多糖和还原糖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对白术内酯类成分含量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炮制 火候 多糖 还原糖 白术内酯类成分
下载PDF
利用UHPLC-ESI-MS/MS法测定川陈皮与其混伪品中的黄酮类成分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峰庆 王福 +5 位作者 杨放晴 陈仕伟 熊素琴 陈鸿平 刘友平 李小川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324-1330,共7页
为研究区分川陈皮与其常见混伪品,采用UHPLC-MS/MS对川陈皮与其常见混伪品的黄酮类成分进行分析,并利用基于代谢物信息公共数据库对UHPLC-MS/MS检测的一级谱、二级谱数据进行定性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 为研究区分川陈皮与其常见混伪品,采用UHPLC-MS/MS对川陈皮与其常见混伪品的黄酮类成分进行分析,并利用基于代谢物信息公共数据库对UHPLC-MS/MS检测的一级谱、二级谱数据进行定性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以及聚类分析三种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析。依靠数据库共鉴定出228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多酚12种、花青素21种、黄酮类132种、黄酮醇36种、黄烷酮20种、异黄酮7种,川陈皮中鉴定出特有化合物15种,混伪品中鉴定出特有化合物16种,通过PCA、OPLS-DA以及聚类分析均可将川陈皮与其混伪品准确地区分开来。结果表明基于UHPLC-ESI-MS/MS技术的代谢组分析方法可有效区分川陈皮与其混伪品,可以作为一种川陈皮与混伪品区分以及差异性评价的有效方法,并为其它中药材品种的真伪鉴别以及质量评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陈皮 混伪品 UHPLC-ESI-MS/MS 黄酮 PCA OPLS-DA
下载PDF
阿胶炮制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燕娜娜 熊素琴 +2 位作者 陈鸿平 刘友平 陈林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948-2952,共5页
通过对古代及现代医药文献进行查阅、整理、分析,总结了阿胶的炮制历史沿革及现行炮制方法。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一书为线索,查阅了历代本草原著、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和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对古今文献中... 通过对古代及现代医药文献进行查阅、整理、分析,总结了阿胶的炮制历史沿革及现行炮制方法。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一书为线索,查阅了历代本草原著、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和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对古今文献中所收载的阿胶炮制方法加以归纳、总结,旨在为阿胶的炮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胶 炮制方法 历史沿革 现代研究
下载PDF
含蒽醌类成分中药的安全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6
作者 陶明宝 张乐 +3 位作者 刘飞 陈林 刘友平 陈鸿平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38-243,共6页
蒽醌类成分是大黄、何首乌、决明子、芦荟等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泻下、降脂、降压等药理作用。近年来含蒽醌类的中药或中成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和保健食品中,但服用含蒽醌类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日益增加,使含蒽醌类中药的安全性越... 蒽醌类成分是大黄、何首乌、决明子、芦荟等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泻下、降脂、降压等药理作用。近年来含蒽醌类的中药或中成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和保健食品中,但服用含蒽醌类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日益增加,使含蒽醌类中药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含蒽醌类中药毒性作用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以期为中医药产业和保健食品产业合理应用含蒽醌类中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蒽醌类成分 毒性 安全性
原文传递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大建中汤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蒋淼 彭伟 +1 位作者 吴纯洁 王家葵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5154-5164,共11页
目的应用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分析大建中汤入血成分及体外化学成分。方法采用UPLC-Q-TOF/MS技术快速鉴定大建中汤经大鼠ig给药后吸收入血的原型成分、代谢成分以及体外化学成分,结合UNIFI软件系统分析,根据质谱相对分子质量、裂解规律、文... 目的应用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分析大建中汤入血成分及体外化学成分。方法采用UPLC-Q-TOF/MS技术快速鉴定大建中汤经大鼠ig给药后吸收入血的原型成分、代谢成分以及体外化学成分,结合UNIFI软件系统分析,根据质谱相对分子质量、裂解规律、文献报道等方法对质谱碎片信息进行分析,表征大建中汤入血成分及体外化学成分。结果在给药血清中检测出22个入血成分,包括5个原型成分和17个代谢产物,体外分析鉴定得到41个化学成分。结论UPLC-Q-TOF/MS技术可实现大建中汤体内外化学成分的快速鉴定,且血清中鉴定出的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可能是大建中汤潜在的活性成分,可为其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建中汤 血清药物化学 UPLC-Q-TOF/MS 原型成分 代谢产物 人参皂苷RG1 羟基-α-山椒素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大建中汤治疗术后肠梗阻作用机制
8
作者 蒋淼 吴纯洁 王家葵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3,共7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大建中汤中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并结合巨噬细胞炎症模型探讨其治疗术后肠梗阻(Postoperative ileus, POI)潜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TCMSP、TCMID数据库查找大建中汤中四味药成分,结合生物利用度以及类药性等条件...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大建中汤中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并结合巨噬细胞炎症模型探讨其治疗术后肠梗阻(Postoperative ileus, POI)潜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TCMSP、TCMID数据库查找大建中汤中四味药成分,结合生物利用度以及类药性等条件挖掘其有效成分,通过疾病数据库挖掘术后肠梗阻相关基因,构建大建中汤-活性小分子-靶基因-术后肠梗阻网络,分析大建中汤治疗术后肠梗阻关键靶点以及信号通路;使用脂多糖(LPS)或白介素-4(IL-4)诱导M0 RAW264.7分别向M1或M2型巨噬细胞分化,以大建中汤干预,qRT-PCR、ELISA法检测M1或M2型巨噬细胞因子表达,激光共聚焦检测P65入核情况,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筛选获得人参皂苷Rh2、人参皂苷Rg1、6-姜酚、6-姜烯酚、羟基-ɑ-山椒素、羟基-β-山椒素、等27个有效化学成分,这些有效成分与POI靶点共有119个交集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大建中汤治疗术后肠梗阻潜在机制与调控蛋白质磷酸化、泛素样蛋白连接酶,调控细胞因子生成有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大建中汤治疗POI涉及PI3K、AKT、MAPK等通路;大建中汤能够抑制M0型巨噬细胞细胞向M1或M2极化;激光共聚焦及Western blot揭示大建中汤通过调控MAPK通路及NF-κB入核抑制M0型巨噬细胞细胞向M1极化。结论:大建中汤可能通过调控M0型巨噬细胞极化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而治疗PO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建中汤 术后肠梗阻 网络药理学 巨噬细胞极化
原文传递
液质联用技术追踪生物碱类成分在川乌茎叶生长周期的动态变化规律 被引量:8
9
作者 李燕 贺亚男 +7 位作者 黄浩洲 刘彬 傅超美 耿福能 许润春 杨明 张定堃 裴瑾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985-1991,共7页
目的研究川乌茎、叶中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生长期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Phenomenex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质谱采用ESP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模式扫描;建立HPLC-... 目的研究川乌茎、叶中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生长期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Phenomenex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质谱采用ESP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模式扫描;建立HPLC-MS/MS方法同时测定川乌茎叶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原碱、尼奥林、附子灵、宋果灵、塔拉乌头胺、去甲乌药碱、去甲猪毛菜碱14种生物碱的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PCA)追踪川乌茎叶在生长过程中不同生物碱的含量变化规律。结果 14种生物碱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0 0),定量限为2.27~18.27 ng/mL,平均回收率在94.73%~104.50%。结果表明,川乌茎叶中均含有相当量的生物碱,且茎中生物碱总量高于叶,茎在5、6、7、8月的生物碱总量分别为0.087 1%、0.182 8%、0.141 0%、0.199 4%,呈现波浪形上升趋势,8月份到达峰值;叶在5、6、7、8月生物碱总量分别为0.074 7%、0.075 9%、0.0814%、0.0589%,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叶中生物碱的总量7月最高。结论 PCA发现茎、叶中生物碱含量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茎中生物碱在采收期达到峰值,生物碱含量可观,具有成为新药用资源的潜力与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乌茎叶 HPLC-MS/MS 生物碱 乌头碱 新乌头碱 印乌头碱
原文传递
瓦楞子及不同炮制品对大鼠急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比较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方皓 鄢玉芬 +3 位作者 陶明宝 陈林 刘友平 陈鸿平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6-121,共6页
目的:探讨瓦楞子及不同炮制品对无水乙醇诱导大鼠急性胃溃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0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硫糖铝组、生品组、750℃煅品组、850℃煅品组、1000℃煅品组、煅醋淬品组、煅盐水淬品组、煅水淬品组、... 目的:探讨瓦楞子及不同炮制品对无水乙醇诱导大鼠急性胃溃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0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硫糖铝组、生品组、750℃煅品组、850℃煅品组、1000℃煅品组、煅醋淬品组、煅盐水淬品组、煅水淬品组、碳酸钙组、氧化钙组、碳酸钙:氧化钙(1∶1)组,采用无水乙醇烧灼法致大鼠急性胃溃疡模型,计算各组溃疡指数,测定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钙离子(Ca2+)含量,测定胃液p H、胃组织一氧化氮(NO)和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并对胃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瓦楞子及不同炮制品组均能明显降低胃黏膜溃疡指数和胃液p H值;显著升高大鼠血清中SOD含量及VEGF含量,降低大鼠血清中MDA含量,碳酸钙组和碳酸钙:氧化钙(1∶1)组大鼠血清中Ca2+含量显著升高;给药各组均显著升高大鼠胃组织中NO及PGE2含量。结论:瓦楞子及不同炮制品制酸止痛的疗效依次为:硫糖铝组>瓦楞子750℃煅品组>煅淬品组>生品组> 850℃煅品组、1000℃煅品组>碳酸钙:氧化钙(1∶1)组、碳酸钙组、氧化钙组;瓦楞子及不同炮制品制酸止痛的疗效均优于碳酸钙、氧化钙和碳酸钙:氧化钙(1∶1),表明瓦楞子制酸止痛的疗效除了与主成分碳酸钙有关外,还与瓦楞子的一些小分子物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楞子 不同炮制品 急性胃溃疡 溃疡指数 保护作用
原文传递
广陈皮外观性状与活性成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福 李丹 +4 位作者 吴蓓 杨放晴 陈鸿平 陈林 刘友平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61-763,共3页
目的通过对不同年份广陈皮外观性状变化与总挥发油和总黄酮含量变化相关研究,探讨广陈皮在贮藏过程中活性成分含量变化的原因。方法参考《中国药典》2015年版陈皮项下性状描述,对收集不同年份广陈皮样品颜色、气味、内囊、形状、厚度等... 目的通过对不同年份广陈皮外观性状变化与总挥发油和总黄酮含量变化相关研究,探讨广陈皮在贮藏过程中活性成分含量变化的原因。方法参考《中国药典》2015年版陈皮项下性状描述,对收集不同年份广陈皮样品颜色、气味、内囊、形状、厚度等指标进行了鉴定,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挥发油水提法测定了总黄酮与挥发油的含量,并采用SPSS数据统计方法关联分析广陈皮外观性状与活性成分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年份广陈皮的颜色、气味、内囊、形状、厚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内囊层脱落严重。广陈皮总黄酮含量化随着贮藏年份的增加而呈现出含量升高的趋势(P<0.05)。总挥发油含量随着广陈皮样品年份的增加其并没有降低,反而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但含量增加并不显著(P>0.05)。结论广陈皮内囊层的脱落与挥发油以及总黄酮含量变化密切相关,为陈皮"陈久者良"科学内涵解释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陈皮 性状鉴别 活性成分 相关性 陈久者良
原文传递
瓦楞子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2
作者 陶明宝 张乐 +3 位作者 王智磊 陈林 刘友平 陈鸿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16-221,共6页
通过对古代及现代医药文献进行查阅、整理、分析,总结了瓦楞子的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概况。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一书为线索,查阅三国至清朝时期本草原著30部,并查阅《中国药典》9部,《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和地方中药... 通过对古代及现代医药文献进行查阅、整理、分析,总结了瓦楞子的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概况。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一书为线索,查阅三国至清朝时期本草原著30部,并查阅《中国药典》9部,《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和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2部,对古今文献中所收载的瓦楞子炮制方法加以归纳、总结。瓦楞子炮制历史悠久,历代的炮制方法有生品研碎、火煅、煅醋淬、煅醋煮、煅盐水煮等,目前全国各地主要沿用了煅法。现行的炮制规范中对煅制工艺和火候的表述过于广泛,缺乏定性定量指标和统一的炮制质量标准,而且现行的质控标准主要以碳酸钙的含量作为评价指标,需进一步对炮制工艺进行研究,包括煅制火候、温度、时间、煅淬次数、粉碎粒度等具体工艺参数,并比较不同炮制工艺和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以发挥瓦楞子的最佳药物疗效。另外应进一步对瓦楞子中有机质类成分及某些微量元素进行研究,以增加其质控指标或方法,从根本上全面控制瓦楞子的内在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楞子 炮制方法 历史沿革 碳酸钙 煅法 工艺参数 微量元素
原文传递
HPLC-CAD法测定不同产地和花期闹羊花中闹羊花毒素Ⅱ、Ⅲ、Ⅴ 被引量:2
13
作者 冯靖雯 郭小红 +3 位作者 李丹 胡媛 刘友平 陈鸿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7624-7629,共6页
目的建立闹羊花中闹羊花毒素Ⅱ、Ⅲ、Ⅴ的定量分析方法,并测定不同产地、花期闹羊花毒素含量,用于闹羊花药材的质量评价及产地、采收期的选择。方法采用Waters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色谱柱,甲醇(A)-水(B)流动相,建立高效... 目的建立闹羊花中闹羊花毒素Ⅱ、Ⅲ、Ⅴ的定量分析方法,并测定不同产地、花期闹羊花毒素含量,用于闹羊花药材的质量评价及产地、采收期的选择。方法采用Waters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色谱柱,甲醇(A)-水(B)流动相,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联合电雾式检测器(HPLC-CAD)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对17批不同产地、5批不同花期药材中3种闹羊花毒素进行含量测定,并聚类分析。结果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简便,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能作为闹羊花药材常规定量评价方法;不同产地闹羊花药材可聚为3类,第1类(湖南永州、郴州、岳阳,湖北黄石及山东日照)闹羊花毒素Ⅴ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地区,第2类(江西上饶、抚州与2批购自湖北荷花池中药材市场,1批湖北随州)3种闹羊花毒素总含量低于其他2类,第3类(湖北随州和安徽岳西、霍山)3种成分含量均较高。不同花期闹羊花中闹羊花毒素Ⅱ、Ⅲ盛开末期达最高,闹羊花毒素Ⅴ以半开期最高,3种闹羊花毒素总含量在花蕾期最低,盛开末期最高。结论闹羊花毒素Ⅱ、Ⅲ、Ⅴ含量与产地、花期有相关性,可为药材质量标准的完善提供依据和为产地、采收期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闹羊花 HPLC-CAD 质量评价 闹羊花毒素Ⅱ 闹羊花毒素Ⅲ 闹羊花毒素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