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3篇文章
< 1 2 1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大气科学的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探讨
1
作者 张莹 胡文东 《创新教育研究》 2023年第7期1745-1749,共5页
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作为一门简洁高效的计算机高级编程语言,在大气科学专业中被广泛使用。文章在充分厘清了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后,从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及专业融合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旨在激发学生... 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作为一门简洁高效的计算机高级编程语言,在大气科学专业中被广泛使用。文章在充分厘清了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后,从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及专业融合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旨在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加速相关专业课的有效融合,以期为大气科学专业学生以后顺利开展业务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高等院校涉及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其他专业进行类似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TRAN语言 程序设计 专业融合
下载PDF
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发展现状与思考--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谢辉 王磊 肖国杰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46期85-88,共4页
应用气象学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大气科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的交叉性应用学科,与国民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自2008年设置应用气象学专业以来,经过几年的建设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本文首先从培养目标和... 应用气象学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大气科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的交叉性应用学科,与国民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自2008年设置应用气象学专业以来,经过几年的建设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本文首先从培养目标和标准、课程设置、学生规模和就业率、师资队伍、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几个方面对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本科专业的现状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审时度势、深入思考、借鉴对比后,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加大实验基地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等方面的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气象学 发展现状 思考建议
下载PDF
大气科学类研究生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华维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1-245,共5页
我校大气科学学科群依托局校共建平台,充分整合校内和气象行业资源,构建了包括气象预报实践中心、大气探测技术实践中心、气象信息化实践中心、气象图形处理实践中心和大气污染防控实践中心在内的,环节完备、功能齐全的大气科学类研究... 我校大气科学学科群依托局校共建平台,充分整合校内和气象行业资源,构建了包括气象预报实践中心、大气探测技术实践中心、气象信息化实践中心、气象图形处理实践中心和大气污染防控实践中心在内的,环节完备、功能齐全的大气科学类研究生校内实践基地,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业务熟练、具有良好创新精神和科技研发能力、能够适应大气科学未来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行业 大气科学类研究生 实践基地建设
下载PDF
全球变暖背景下融合思政教育的《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策略探讨——以自然灾害与减灾对策为例
4
作者 李谢辉 曾胜兰 王磊 《教育进展》 2024年第1期746-750,共5页
本文通过分析全球变暖对自然灾害和环境的影响,首先强调在地球科学教育中融合思政教育元素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对我校大气科学学院《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章节内容的分析,针对自然灾害与减灾对策教学中思政教育的融合策略进行了探讨。预期... 本文通过分析全球变暖对自然灾害和环境的影响,首先强调在地球科学教育中融合思政教育元素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对我校大气科学学院《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章节内容的分析,针对自然灾害与减灾对策教学中思政教育的融合策略进行了探讨。预期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然灾害应对、环境和地球保护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教育 《地球科学概论》 融合策略 全球变暖 自然灾害 减灾对策
下载PDF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大气科学大专业特色 被引量:2
5
作者 肖天贵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第S1期168-170,共3页
大气科学专业是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优势专业,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必将构建鲜明的专业特色,才能在全国大气科学专业中占有一席之位。文中分析了大气科学专业现状、定位以及传统发展特征,提出了依托传统优势构建"理工管结合&q... 大气科学专业是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优势专业,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必将构建鲜明的专业特色,才能在全国大气科学专业中占有一席之位。文中分析了大气科学专业现状、定位以及传统发展特征,提出了依托传统优势构建"理工管结合"的大气科学大专业"特区"的综合改革思路,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大气科学大专业一体化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大气科学大专业 教育改革 理工管 一体化改革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大气科学专业本科分类培养模式探索
6
作者 曾胜兰 范广洲 缪燕平 《创新教育研究》 2022年第12期3201-3206,共6页
分类培养是缓解现阶段人才培养同质化和趋同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阐述了大气科学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必要性,分别从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团队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教学管理改革等多个方面探索了大气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途径... 分类培养是缓解现阶段人才培养同质化和趋同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阐述了大气科学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必要性,分别从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团队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教学管理改革等多个方面探索了大气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途径、方法及保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培养 大气科学专业 本科人才培养
下载PDF
“双碳”目标背景下基于“云降水物理学与雷电学基础”课程的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
7
作者 赵鹏国 季鸿嘉 +2 位作者 肖媛元 陆骜 李金建 《科学咨询》 2024年第20期46-49,共4页
“双碳”目标的提出,为大气科学专业学的科发展和专业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围绕“双碳”目标,基于“云降水物理学与雷电学基础”课程,挖掘云降水物理、人工影响天气和雷电物理三方面的大学生创新教育元素,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 “双碳”目标的提出,为大气科学专业学的科发展和专业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围绕“双碳”目标,基于“云降水物理学与雷电学基础”课程,挖掘云降水物理、人工影响天气和雷电物理三方面的大学生创新教育元素,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分析大气污染物成因及相关效应、气溶胶的间接和直接效应、云降水物理结构与机制三方面的创新训练教育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创新教育 云降水物理 雷电物理
下载PDF
冬季局地环流对成都地区大气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鲁峻岑 张小玲 +2 位作者 王安怡 韦荣 李朝阳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年第4期91-100,共10页
为了弄清冬季局地环流对成都地区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的影响,利用2018年1月成都市环境监测站逐时PM2.5浓度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分析2018年1月一次重污染过程中局地环流变化规律及其对PM2.5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局地大气环流在污染... 为了弄清冬季局地环流对成都地区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的影响,利用2018年1月成都市环境监测站逐时PM2.5浓度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分析2018年1月一次重污染过程中局地环流变化规律及其对PM2.5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局地大气环流在污染区域性传输和扩散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污染开始和持续阶段主要受山谷风环流的显著影响;上午和傍晚时段的山谷风在成都西部区域发生转换并形成风场辐合,使局地大气污染加重,而中午至下午时段谷风及上升运动的增强使得大气污染自东向西有所缓解;冬季山谷风的输送和汇聚作用使大气污染物以日为周期不断循环和累积,对成都西部区域大气重污染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地区 局地环流 山谷风
下载PDF
同化风云四号A星大气运动矢量产品对台风预报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官培根 陈科艺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72-80,共9页
大气运动矢量(AMVs)又称为云导风或云迹风,对全球的数值天气预报有积极的影响。风云四号系列卫星作为中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其功能和性能比第一代卫星有大幅提升。为研究风云四号卫星云导风产品同化对台风预报的影响,同时对比新... 大气运动矢量(AMVs)又称为云导风或云迹风,对全球的数值天气预报有积极的影响。风云四号系列卫星作为中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其功能和性能比第一代卫星有大幅提升。为研究风云四号卫星云导风产品同化对台风预报的影响,同时对比新旧两代风云系列静止卫星反演产品之间的差异,分别对风云二号G星和风云四号A星的大气运动矢量反演产品进行数据质量评估和同化预报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风云四号A星的云导风数据质量略优于风云二号G星,同化两颗卫星大气运动矢量产品均对台风预报具有正面的影响,同时同化两颗静止卫星的大气运动矢量产品可以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这一结果对AMVs的后续应用是相当鼓舞人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运动矢量 资料同化 风云四号 风云二号
下载PDF
成都市热岛效应特征分析
10
作者 黄旭龙 曾胜兰 +2 位作者 庞斯竞 唐思昶 颜照如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24年第8期1099-1109,共11页
为探讨成都市2007~2022近15年来热岛效应特征和时空演变规律,基于四年(2007、2012、2017、2022年)的MODIS遥感影像反演了成都市地表温度,结果表明:1) 成都市地表温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呈现以中心城区为热中心,向城区周围扩散的分布特征... 为探讨成都市2007~2022近15年来热岛效应特征和时空演变规律,基于四年(2007、2012、2017、2022年)的MODIS遥感影像反演了成都市地表温度,结果表明:1) 成都市地表温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呈现以中心城区为热中心,向城区周围扩散的分布特征,昼夜季节变化显著。年均地表温度低于10℃的地区基本位于西北地区,而日间年均地表温度28℃以上的地区主要位于中部地区;2) 从季节上看,热岛效应呈现夏强冬弱的特征,其中夏季城区和郊区平均温度差值可达6℃。春季、夏季夜间和秋季夜间热岛强度有增强趋势;3) 成都市城区内热岛状况有所改善,但周围受热岛效应影响范围扩大,热岛面积扩张;4) 成都市日间地表温度在城区的四周区域显著下降;西部山区地表温度变化与山地城市分布有关;成都东部以龙泉山脉为界温度变化多为带状分布。夜间地表温度变化多呈未显著变化。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in Chengdu over the past 15 years (2007~2022), MODIS remote sensing images from four years (2007, 2012, 2017, and 2022) were used to retrieve th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of Chengdu.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n Chengdu has generally shown an upward trend, with a distribution pattern characterized by a heat center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spreading towards the surrounding urban area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urn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Regions with an annual averag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below 10˚C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while areas with a daytime annual averag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above 28˚C are primarily located in the central region;2) Seasonally, the heat island effect is stronger in summer and weaker in winter, with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suburban areas reaching up to 6˚C in summer. The intensity of the heat island effect at night during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shows a trend of increasing;3) The heat island situation within the urban area of Chengdu has improved, but the area affected by the heat island effect around the city has expanded, with the heat island area increasing;4) During the daytime in Chengdu, surface temperatures significantly decrease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of the urban district. In the western mountainous regions, surface temperature chang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mountainous cities. To the east of Chengdu, temperature variations along the Longquan Mountains are typically distributed in bands. Nighttime surface temperature changes generally show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市热岛效应 热岛等级 时空演变 热岛强度 趋势分析
下载PDF
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变化与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关系
11
作者 宋文涛 毛文书 +2 位作者 王洁 董自正 彭育云 《自然科学》 2024年第2期371-384,共14页
为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对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用NCEP/NCAR1961~2022年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网格距2.5˚ × 2.5˚、采用点相关分析、SVD分解、合成分析法及热源计算倒算法对西南地区62年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青藏... 为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对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用NCEP/NCAR1961~2022年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网格距2.5˚ × 2.5˚、采用点相关分析、SVD分解、合成分析法及热源计算倒算法对西南地区62年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 62年来,整个西南地区的夏季降水有减小的趋势,且西南地区的夏季降水存在三个高值区,高值区分别位于云南的南部地区、四川东部地区和贵州东南部地区,并且在降水高值区附近降水量的梯度也更大。降水量自东向西,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可以明显看出海拔较高的地区降水量较少。这与西南季风、复杂的地形地貌以及影响西南地区的环流系统等因素有关。2) 在青藏高原在1961~2022年均为大气热源,可以看出大气热源在1961年开始时较弱,随着时间逐渐增强,在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末期分别达到强度的最大值,之后大气热源逐渐减弱呈下降趋势,在2020年达到最低值。总体来看,从1961到2022年,青藏高原的大气热源强度呈现由强到弱的变化趋势,且存在一定的年际变化特征。3) 青藏高原地区(26˚00'~39˚47'N,73˚19'~104˚47'E),除东北部的少部分地区为较强冷源外和北部地区为较弱冷源之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全年平均均为大气热源,中部地区为较强的大气热源。4) 在青藏高原范围内,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地区是高原东部地区的大气热源和高原西部地区大气热源,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存在显著负相关的地区是高原北部地区。总体来说西南地区夏季降水与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西南地区夏季降水与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具有较高的年际线性相关性。5)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异常增加会影响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不均变化,部分地区夏季降水量异常增多且存在大值区,部分地区夏季降水量异常减少且存在大值区;而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异常减小时,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增加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夏季降水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 相关分析 SVD分解 倒算法
下载PDF
西南雨季降水异常大气环流特征
12
作者 李璘琪 毛文书 彭育华 《自然科学》 2024年第5期1041-1056,共16页
为了研究造成西南雨季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特征,利用西南地区81个气象站1960~2022年的逐日气象降水量观测数据和同期NCEP/NCAR逐月再分析数据集,水平分辨率为2.5˚ × 2.5˚,运用合成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等现代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对西... 为了研究造成西南雨季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特征,利用西南地区81个气象站1960~2022年的逐日气象降水量观测数据和同期NCEP/NCAR逐月再分析数据集,水平分辨率为2.5˚ × 2.5˚,运用合成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等现代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对西南地区63年来雨季降水异常的高低层大气环流场、其他物理量场以及水汽输送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西南雨季降水空间分布不均,雨季降水三个大值区,分别位于四川省中部雅安、峨眉山和乐山一带,云南南部地区以及云南西部地区,且多雨区和少雨区呈交替分布。西南雨季降水长期变化趋势呈微弱递减的趋势,且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总的来说降水偏多年主要集中在70年代以前,偏少年集中在2005年以后,西南地区降水有一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 多雨年南亚高压较常年偏弱,南支槽活跃,贝加尔湖高压增强,整体为经向环流,西南地区产生显著的西南风异常,有利于对西南地区的水汽输送,有利于降水。少雨年南亚高压较往年偏强,高压中心偏东,整体为纬向环流,中南半岛西北风异常风场形势不利于孟加拉湾水汽向西南地区的输送,会导致降水偏少。西南雨季的垂直运动具有区域性,多雨年在云南西南部和四川东部垂直运动较强。少雨年在四川东部垂直运动较强。3) 多雨年孟加拉湾中部存在一气旋性距平水汽输送,其南侧有显著的西南向水汽通量输送带,说明孟加拉湾南部对西南地区的水汽输送加强。在两广和湖南一带有反气旋性距平水汽输送,南侧存在东南向水汽通量距平,表明来自南海的水汽向贵州、重庆及四川东部输送加强。西南地区多雨年的水汽通量散度距平从南向北表现为“辐合–辐散–辐合”的空间分布,水汽汇集的大值区位于四川东部和云南的南部。少雨年云南存在气旋性水汽通量距平,印度半岛东部有反气旋性水汽通量距平,前者后部和后者前部的北向水汽通量距平在中南半岛汇合,减弱了孟加拉湾北部对西南地区的输送。从孟加拉湾南部来的西南向水汽通量距平在中南半岛转为自西向东的水汽通量距平,不利于水汽向西南地区输送。少雨年西南地区水汽汇集的主要地带分别位于四川东部、重庆一带和云南的东部和南部。在云南西部和贵州的水汽通量散度距平很小,虽有水汽的汇集和辐散,但造成当地水汽变化不是很明显。多、少雨年的水汽辐合区均在云南中部和南部、四川东部,但多雨年在这两地水汽辐合强度远远大于少雨年。In order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hat caus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in the rainy season in Southwest China, daily meteorological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 data from 81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Southwest China during 1960⁓2022 and monthly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set of the same period were used, with a horizontal resolution of 2.5˚ × 2.5˚. By using the modern climate statistical diagnostic analysis methods such as synthesis analysis and significance test, the high and low layer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field, other physical quantity field and water vapor transport field of the rainy season precipitation anomaly in Southwest China in the past 63 years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ainy season precipitation is uneven in southwest China. The three regions with high rainfall value are located in Ya’an, Mount Emei and Leshan in central Sichuan Province, southern Yunnan and western Yunnan respectively, and the regions with heavy rainfall and low rainfall are alternately distributed. The long-term variation trend of rainy season precipit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showed a weak decreasing trend, and there were obvious inter-annu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general, the precipitation was mainly concentrated before 1970s, and the precipitation was mainly concentrated after 2005. The precipit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had certain inter-decad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2) In rainy years, the South Asian high is weaker than the usual, the south branch trough is active, the Baikal high is strengthened, and the overall meridonal circulation, the southwest region produces a significant southwest wind anomaly, which is conducive to water vapor transport to the southwest region and conducive to precipitation. In the year of low rainfall, the South Asian high pressure is stronger than in previous years, the high pressure center is eastward, and the overall zonal circulation is present. The abnormal wind field situation of northwest wind over Indochina Peninsula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transport of water vapor from the Bay of Bengal to the southwest, resulting in less precipitation. The vertical movement of rainy season in southwest China is regional, and the vertical movement is stronger in southwest Yunnan and eastern Sichuan in rainy years. The vertical movement is stronger in the eastern part of Sichuan in the year of low rainfall. 3) There is a cyclonic anomaly water vapor transport in the middle of the Bay of Bengal in rainy years, 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southwest water vapor flux conveyor belt In the south side, indicating that the water vapor transport from the south of the Bay of Bengal to the southwest is strengthened. There is an anticyclonic anomaly of water vapor transport in Guangxi, Guangdong and Hunan, and a southeastward anomaly of water vapor flux in the south, indicating that water vapor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is transported to Guizhou, Chongqing and eastern Sichuan. The divergence anomaly of water vapor flux in rainy years in southwest China show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nvergence-divergence-convergence” from south to north, and the large value area of water vapor convergence is located in eastern Sichuan and southern Yunnan. There are cyclonic water vapor flux anomalies in Yunnan and anticyclonic water vapor flux anomalie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Indian Peninsula. The northward water vapor flux anomalies in the rear part of the former and the front part of the latter converge, which weakens the transport of water vapor from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Bay of Bengal to the southwest. The southwesterly water vapor flux anomaly from the south of the Bay of Bengal turns to the west-east water vapor flux anomaly in Indochina Peninsula,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transport of water vapor to the southwest. The main areas of water vapor accumul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are located in eastern Sichuan, Chongqing and eastern and southern Yunnan respectively. In western Yunnan and Guizhou, the divergence anomaly of water vapor flux is very small, although there is water vapor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but the local water vapor change is not obvious. The convergence areas of water vapor in both rainy and rainy years are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Yunnan and eastern Sichuan, but the convergence intensity of water vapor in rainy years is much greater than that in rainy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降水异常 环流形势 水汽通量 水汽通量散度
下载PDF
气象教育混合式培训中面授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以大气科学专业基础知识面授培训班为例
13
作者 冉津江 齐玉磊 王腾蛟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第22期133-136,共4页
混合式培训是气象教育教学改革的未来趋势,以大气科学专业基础知识面授培训班为例,探索混合式培训中面授教学的实施方案,总结出“二类三段一体”教学模式及其16个教学过程。通过教学质量评估,发现任务驱动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尤其有助于... 混合式培训是气象教育教学改革的未来趋势,以大气科学专业基础知识面授培训班为例,探索混合式培训中面授教学的实施方案,总结出“二类三段一体”教学模式及其16个教学过程。通过教学质量评估,发现任务驱动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尤其有助于提高教学满意度。同时,聚焦教师和学生两类群体,从学前、面授教学中、学后三个阶段存在的困境,提出增强培训效果的优化方案,为气象教育混合式培训的面授教学改革创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教育培训 混合式培训 面授教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教育大数据在大气科学专业教育中的影响和可行性研究
14
作者 周欣 肖天贵 +2 位作者 原渊 肖国杰 李明刚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28期129-130,共2页
教育大数据的应用,即数据挖掘及大数据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教育大数据目前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相对较少。而大气科学是一个包含物理、数学、化学和计算机编程的综合学科,这为研究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提供了独特的... 教育大数据的应用,即数据挖掘及大数据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教育大数据目前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相对较少。而大气科学是一个包含物理、数学、化学和计算机编程的综合学科,这为研究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提供了独特的优势条件。该研究将依托于高校教师与专家,通过调研和访谈等形式,了解教育大数据对大气科学专业教育的影响,并评估其可行性。研究结果对大气科学课程本身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对高校其他专业学科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性,为高校教育模式转变、学习方式变革的推进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大数据 大气科学专业教育 影响和可行性研究
下载PDF
定量评估东亚地区植被对大气变率的反馈
15
作者 马迪 吕世华 +4 位作者 孟宪红 赵林 李照国 马媛媛 李美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4-1248,共15页
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东亚地区植被与大气变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利用平衡反馈分析法(EFA)定量评估了植被对大气的反馈程度。研究发现植被与温度和降水均有明显的相关性,在中高纬度地区植被与温度呈明显的同期正相关,植被与降水存在负相关... 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东亚地区植被与大气变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利用平衡反馈分析法(EFA)定量评估了植被对大气的反馈程度。研究发现植被与温度和降水均有明显的相关性,在中高纬度地区植被与温度呈明显的同期正相关,植被与降水存在负相关关系。而在中低纬地区植被与降水呈同期正相关,植被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前期中高纬度植被增加后,会导致后期异常升温。这是由于前期植被覆盖度增加后会遮挡地表积雪,导致地表积雪覆盖度减少,反射率减少,地表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导致异常升温。超前的降水对植被的影响在中低纬度十分明显,这是由于中低纬度地区年平均温度较高,降水是制约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当植被超前降水一个月时,中低纬度地区植被与降水呈正相关,其原因是植被增加会导致局地水汽辐合,蒸发/蒸腾增加,导致降水增加。植被对温度的反馈系数在大兴安岭、贝加尔湖等地区,反馈系数为正,为1~2℃·(0.1FPAR)^(-1),中国南部地区温度反馈系数也为正,但反馈较小,为0.2~1℃·(0.1FPAR)^(-1)。植被对降水的反馈系数噪音较多,在我国华北地区为正的反馈,反馈系数约为1.5cm·mon^(-1)·(0.1FPAR)^(-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评估 平衡反馈分析法 反馈 植被
下载PDF
WRF-Lake模式不同参数化方案对纳木错湖区夏季大气边界层模拟的影响
16
作者 王梓奕 杨显玉 +2 位作者 吕雅琼 孟宪红 王黎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16-1432,共17页
采用改进湖泊动力参数模块的WRF-Lake模式(WRF4.4.1),选取6种微物理方案、5种积云对流方案、2种边界层方案,共60种参数化方案组合对纳木错湖区2008年7月5-13日天气进行模拟,通过敏感性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参数化方案组合对大气边界层内变... 采用改进湖泊动力参数模块的WRF-Lake模式(WRF4.4.1),选取6种微物理方案、5种积云对流方案、2种边界层方案,共60种参数化方案组合对纳木错湖区2008年7月5-13日天气进行模拟,通过敏感性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参数化方案组合对大气边界层内变量的模拟效果,利用“排名方法”对不同参数化方案在纳木错湖区夏季大气边界层的模拟能力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模式能较好捕捉纳木错夏季平均2 m温度的总体时空分布特征,但湖上2 m温度模拟值偏高;受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和模式性能影响,各试验组对降水的模拟效果差异化显著并对日降水量存在不同程度的高估;模式对纳木错测站潜热通量日平均变化模拟性能最好,感热和风向较好,风速最差。整体而言,综合分析各试验组对纳木错湖夏季大气边界层的模拟能力发现,方案58(SBU-Tiedtke-MYNN3)对纳木错湖夏季2 m温度、日降水量、10 m风场及地表热通量的模拟效果最好。2 m温度RMSE值为2.38℃,日降水量RMSE值为10.48 mm,10 m风速日平均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41,标准差之比为0.94,10 m风向日平均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59,标准差之比为0.73,感热通量日平均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94,标准差之比为1.89,潜热通量日平均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89,标准差之比为0.91。因此,建议使用以上次网格参数化方案进行纳木错湖区夏季大气边界层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木错湖 WRF-Lake 参数化方案 边界层
下载PDF
虚拟仿真技术在大气科学课程中的应用——以大气长法为例
17
作者 王超 肖天贵 +2 位作者 向卫国 贾志军 文小航 《创新教育研究》 2020年第4期590-594,共5页
在大气科学专业课教学中引入虚拟仿真技术,不仅使得复杂的大气过程变得更为生动具体,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可以降低实验成本,消除了实验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本文以大气物理学中大气长法观测实验为例,介绍了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目... 在大气科学专业课教学中引入虚拟仿真技术,不仅使得复杂的大气过程变得更为生动具体,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可以降低实验成本,消除了实验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本文以大气物理学中大气长法观测实验为例,介绍了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目的、原理和操作过程,以期推进虚拟仿真实验在其他课程和专业中应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 大气科学 大气长法观测
下载PDF
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的大气科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研究
18
作者 王超 肖天贵 +2 位作者 张婕 向卫国 文小航 《教育进展》 2022年第1期122-126,共5页
推进教学信息化和数字化并建立优质金课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部署。本文以大气科学核心课程《大气物理学》为例,介绍了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设计,以期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在其他相关专业和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虚拟仿真 大气科学
下载PDF
2014-2016年成都市多种污染物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尹春苗 张莹 杨涵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618-625,共8页
为研究成都市大气污染物的健康风险效应,利用2014-2016年心脑血管疾病逐日死亡人数资料、同期气象要素和4种大气污染物(PM_(2.5)、SO_(2)、NO_(2)和O_(3))资料,采用贝叶斯核函数机器回归模型探析多种污染物分别在单滞后(0 d)及累积滞后(... 为研究成都市大气污染物的健康风险效应,利用2014-2016年心脑血管疾病逐日死亡人数资料、同期气象要素和4种大气污染物(PM_(2.5)、SO_(2)、NO_(2)和O_(3))资料,采用贝叶斯核函数机器回归模型探析多种污染物分别在单滞后(0 d)及累积滞后(1~3 d)情况下共同作用对当地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效应。结果如下:(1)NO_(2)在累积滞后3 d时,健康风险效应才开始显著,并且浓度越高效应越明显。在不同的滞后时间及不同的污染物浓度混合条件下,对健康风险效应起主导作用的污染物也不同,当大气污染物浓度均位于第25或50百分位数,单滞后0 d时起主导作用的污染物为O_(3),累积滞后1~3 d时起主导作用的污染物为PM_(2.5);当大气污染物浓度均位于第75百分位数,单滞后0 d及累积滞后1~2 d时起主导作用的污染物为SO_(2),累积滞后3 d时起主导作用的污染物为NO_(2)。(2)O_(3)和PM_(2.5)、PM_(2.5)和SO_(2)、O_(3)和SO_(2)、O_(3)和NO_(2)之间对疾病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3)随着4种污染物浓度的同时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效应呈一个增加趋势,说明多种污染物混合对疾病死亡的影响存在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 心脑血管疾病 大气污染物 贝叶斯核函数机器回归 协同效应
下载PDF
2021-2022年冬季成都地区一次持续性PM_(2.5)污染过程分析
20
作者 赵欢 许晨 +2 位作者 朱心悦 张松宇 康平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644-648,共5页
为更好地研究近年来盆地PM_(25)污染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2021-2022年冬季成都地区一次细颗粒物(PM2.5)污染的变化特征与气象条件关系得出,本次污染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持续21 d),前期日变化不明显,后期污染较前期严重的特点。由于污染... 为更好地研究近年来盆地PM_(25)污染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2021-2022年冬季成都地区一次细颗粒物(PM2.5)污染的变化特征与气象条件关系得出,本次污染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持续21 d),前期日变化不明显,后期污染较前期严重的特点。由于污染过程期间,较强的晴空辐射创造了有利的逆温条件,大气混合层高度较低,垂直方向上的通风能力较弱,使大气稳定不利于污染扩散,同时垂直和水平风场对污染物的输送能力都较弱,使PM_(2.5)逐步积累。进一步依托风廓线雷达观测数据计算局地回流指数(R),发现污染过程后期成都各地区R值逐步增大,水平输送能力逐步增强,前期东南部较好,后期西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污染 混合层高度 风场输送 局地回流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