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立四川省延伸期高温、降水和强降温过程的预报模型,利用第二代气候预报系统(climate forecast system version 2,CFSv2)预报的延伸期逐日环流场和四川省台站逐日降水、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采用动力应用法,通过把预报环流场按预报时...为建立四川省延伸期高温、降水和强降温过程的预报模型,利用第二代气候预报系统(climate forecast system version 2,CFSv2)预报的延伸期逐日环流场和四川省台站逐日降水、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采用动力应用法,通过把预报环流场按预报时效逐日分组,以各组预报环流场与站点要素同期变化显著相关区域的环流场作为预报因子,逐日建立各站点的多因子线性预报方程。将站点预报插值为格点预报,得到四川省延伸期逐日降水、高温和强降温格点预报。3次预报试验和回报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前11~30天报出大型天气的主要发生时段、落区和强度。该方法对高温和强降温过程的预报效果比降水预报好,随着预报提前时间增加,3种要素预报效果逐渐降低。研究结果对延伸期精细化气象服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展开更多
本文利用1981~2016年的CRUNCEP资料(0.5°×0.5°)作为大气驱动数据,驱动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5)模式模拟了青藏高原地区1981~2016年的土壤湿度时空变化。将模拟数据与台站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ERA-Inte...本文利用1981~2016年的CRUNCEP资料(0.5°×0.5°)作为大气驱动数据,驱动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5)模式模拟了青藏高原地区1981~2016年的土壤湿度时空变化。将模拟数据与台站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和GLDAS-CLM)和微波遥感FY-3B/MWRI土壤湿度资料对比验证,表明了CLM4.5模拟资料可以合理再现青藏高原地区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和长期变化趋势。而且基于多种卫星遥感资料建立的较高分辨率(0.1°×0.1°)的青藏高原地表数据更加细致地刻画了土壤湿度的空间变化。对比结果表明:CLM4.5模拟土壤湿度与各个台站观测的时空变化一致,各层土壤湿度的模拟和观测均显著相关,且对浅层的模拟优于深层,但模拟结果比台站观测系统性偏大。模拟与再分析资料和微波遥感资料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均表现为从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增加的分布特点,三江源湿地和高原东南部为土壤湿度的高值区,柴达木盆地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地区为低值区,土壤湿度由浅层向深层增加。土壤湿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基本表现为"变干-变湿"相间的带状分布,不同层次的土壤湿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模拟资料也合理地再现了夏季土壤湿度逐月的变化:高原西南地区的土壤湿度明显大范围增加,北部的柴达木盆地的干旱范围也明显的向北收缩,高原南部外围土壤湿度也明显增加,CLM4.5模拟土壤湿度比再分析资料和微波遥感资料更加细致地描述了夏季逐月土壤湿度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展开更多
利用197-2014年GLDAS-CLM(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the Community Land Model)地表参量数据集、中国区域逐日观测资料格点化数据集(CN05.1)和ERA-nterim大气环流再分析数据,研究青藏高原5月(春季)土壤湿度的异常变化特征...利用197-2014年GLDAS-CLM(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the Community Land Model)地表参量数据集、中国区域逐日观测资料格点化数据集(CN05.1)和ERA-nterim大气环流再分析数据,研究青藏高原5月(春季)土壤湿度的异常变化特征与6月高原地表热通量的相关关系以及土壤湿度异常与我国夏季(7月)降水的联系和可能机理。结果表明:(1)1979-2014年5月青藏高原0~10 cm区域平均土壤湿度异常偏高年有2000,2001,2004,2005,2006和2013年;异常偏低年有1994,1995,1996,1998和1999年。高原整体土壤湿度2000年前较2000年后干燥。从空间分布来看,藏北高原、三江源地区以及藏南谷地土壤湿度偏高年较偏低年有明显增加,且结果通过了90%的置信度检验。(2)高原5月土壤湿度的异常变化与中国夏季的降水分布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当青藏高原土壤较为湿润(干燥)时,从高纬至低纬地区,相关区呈现"正负正负"("负正负正")带状分布特点。(3)5月高原土壤异常湿润时,6月高原东部感热通量和西部的潜热通量异常增加,其共同作用会加强其大气低层辐合环流和大气高层辐散环流,使整个东亚中高纬地区850 hPa以上受强反气旋环流控制;高原东北部500 hPa及以上为反气旋环流,南部和西部为气旋性环流,环流场配置会使南亚高压加强东移,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4)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侧黄淮地区伴有垂直上升运动,暖湿气流与东北冷涡西侧南下的干冷气流汇合,高层辐散配合低层辐合有利于黄淮地区降水。西北东部和华北区域由反气旋性环流控制,伴有较强的下沉运动,空气干冷,无充足的水汽输送,不利降水产生。展开更多
为揭示北京一次持续重污染过程的气象成因,利用北京地区常规及特种气象资料、风云二号C卫星数据及PM_(2.5)观测资料,分析了高低空环流形势、局地气象要素的动力和热力结构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过程期间,高空以西北或偏西气流为主,地面...为揭示北京一次持续重污染过程的气象成因,利用北京地区常规及特种气象资料、风云二号C卫星数据及PM_(2.5)观测资料,分析了高低空环流形势、局地气象要素的动力和热力结构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过程期间,高空以西北或偏西气流为主,地面受高压后部弱气压场和低压辐合区控制;地面呈现小风或静风的状态;850 h Pa以下相对湿度维持在80%以上;存在多层逆温且维持时间长;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是PM_(2.5)前期积累的主因,而局地环流所形成的风场辐合线北抬是PM_(2.5)浓度在后期短时内爆发性增长的关键因素。展开更多
文摘为建立四川省延伸期高温、降水和强降温过程的预报模型,利用第二代气候预报系统(climate forecast system version 2,CFSv2)预报的延伸期逐日环流场和四川省台站逐日降水、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采用动力应用法,通过把预报环流场按预报时效逐日分组,以各组预报环流场与站点要素同期变化显著相关区域的环流场作为预报因子,逐日建立各站点的多因子线性预报方程。将站点预报插值为格点预报,得到四川省延伸期逐日降水、高温和强降温格点预报。3次预报试验和回报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前11~30天报出大型天气的主要发生时段、落区和强度。该方法对高温和强降温过程的预报效果比降水预报好,随着预报提前时间增加,3种要素预报效果逐渐降低。研究结果对延伸期精细化气象服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文摘本文利用1981~2016年的CRUNCEP资料(0.5°×0.5°)作为大气驱动数据,驱动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5)模式模拟了青藏高原地区1981~2016年的土壤湿度时空变化。将模拟数据与台站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和GLDAS-CLM)和微波遥感FY-3B/MWRI土壤湿度资料对比验证,表明了CLM4.5模拟资料可以合理再现青藏高原地区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和长期变化趋势。而且基于多种卫星遥感资料建立的较高分辨率(0.1°×0.1°)的青藏高原地表数据更加细致地刻画了土壤湿度的空间变化。对比结果表明:CLM4.5模拟土壤湿度与各个台站观测的时空变化一致,各层土壤湿度的模拟和观测均显著相关,且对浅层的模拟优于深层,但模拟结果比台站观测系统性偏大。模拟与再分析资料和微波遥感资料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均表现为从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增加的分布特点,三江源湿地和高原东南部为土壤湿度的高值区,柴达木盆地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地区为低值区,土壤湿度由浅层向深层增加。土壤湿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基本表现为"变干-变湿"相间的带状分布,不同层次的土壤湿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模拟资料也合理地再现了夏季土壤湿度逐月的变化:高原西南地区的土壤湿度明显大范围增加,北部的柴达木盆地的干旱范围也明显的向北收缩,高原南部外围土壤湿度也明显增加,CLM4.5模拟土壤湿度比再分析资料和微波遥感资料更加细致地描述了夏季逐月土壤湿度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
文摘利用197-2014年GLDAS-CLM(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the Community Land Model)地表参量数据集、中国区域逐日观测资料格点化数据集(CN05.1)和ERA-nterim大气环流再分析数据,研究青藏高原5月(春季)土壤湿度的异常变化特征与6月高原地表热通量的相关关系以及土壤湿度异常与我国夏季(7月)降水的联系和可能机理。结果表明:(1)1979-2014年5月青藏高原0~10 cm区域平均土壤湿度异常偏高年有2000,2001,2004,2005,2006和2013年;异常偏低年有1994,1995,1996,1998和1999年。高原整体土壤湿度2000年前较2000年后干燥。从空间分布来看,藏北高原、三江源地区以及藏南谷地土壤湿度偏高年较偏低年有明显增加,且结果通过了90%的置信度检验。(2)高原5月土壤湿度的异常变化与中国夏季的降水分布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当青藏高原土壤较为湿润(干燥)时,从高纬至低纬地区,相关区呈现"正负正负"("负正负正")带状分布特点。(3)5月高原土壤异常湿润时,6月高原东部感热通量和西部的潜热通量异常增加,其共同作用会加强其大气低层辐合环流和大气高层辐散环流,使整个东亚中高纬地区850 hPa以上受强反气旋环流控制;高原东北部500 hPa及以上为反气旋环流,南部和西部为气旋性环流,环流场配置会使南亚高压加强东移,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4)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侧黄淮地区伴有垂直上升运动,暖湿气流与东北冷涡西侧南下的干冷气流汇合,高层辐散配合低层辐合有利于黄淮地区降水。西北东部和华北区域由反气旋性环流控制,伴有较强的下沉运动,空气干冷,无充足的水汽输送,不利降水产生。
文摘为揭示北京一次持续重污染过程的气象成因,利用北京地区常规及特种气象资料、风云二号C卫星数据及PM_(2.5)观测资料,分析了高低空环流形势、局地气象要素的动力和热力结构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过程期间,高空以西北或偏西气流为主,地面受高压后部弱气压场和低压辐合区控制;地面呈现小风或静风的状态;850 h Pa以下相对湿度维持在80%以上;存在多层逆温且维持时间长;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是PM_(2.5)前期积累的主因,而局地环流所形成的风场辐合线北抬是PM_(2.5)浓度在后期短时内爆发性增长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