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蒲静 周鹏 +3 位作者 王秋林 胡军 侯霁芯 王沛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2802-2805,共4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心肌梗死(HTN-SIM)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连续性选择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就诊于我院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HTN-SIM患者51例,同期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高血压患者140例,比较其临床特征、分析发生...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心肌梗死(HTN-SIM)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连续性选择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就诊于我院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HTN-SIM患者51例,同期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高血压患者140例,比较其临床特征、分析发生HTN-SIM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高血压组患者相比,HTN-SIM组患者年龄更大、高血压病程更长,出现头晕、呼吸困难症状占比更多,有口服ACEI/ARB药物史和患者冠心病、高尿酸血症患者占比更多。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程长(OR=1.092)、冠心病史(OR=3.107)为高血压发展成HTN-SI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大龄、高血压病程长、并存病多是HTN-SIM的临床特征,头晕、呼吸困难是HTN-SIM常见的临床症状。此外,高血压病程长、冠心病史为高血压发展成HTN-SIM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无症状性心肌梗死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呼吸困难 头晕
下载PDF
女性首次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PCI后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宏 李璐 +3 位作者 冯凯歌 黄磊 刁颖 王秋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114,118,共5页
目的探讨女性首次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发病24 h内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女性患者123例,其中NSTEMI患者7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 目的探讨女性首次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发病24 h内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女性患者123例,其中NSTEMI患者7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53例,比较NSTEMI与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女性NSTEMI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NSTEMI、STEMI患者中高血压分别为48、26例,糖尿病分别为38、38例,高脂血症分别为52、29例,收缩压分别为(134.31±22.26)、(125.04±19.63)mm Hg,白细胞计数分别为(9.02±3.75)、(11.37±3.63)×109/L,肌钙蛋白-I分别为(8.63±18.34)、(18.79±27.76)μg/L,两者比较,均P<0.05。出院后1年期间内,NSTEMI患者血运重建率、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率均高于STEMI患者(47.7%vs.28.0%,62.9%vs.35.8%),均P<0.05)。Cox生存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HR=1.241)、肌钙蛋白-I(HR=1.026)升高是女性首次NSTEMI患者PCI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与女性STEMI患者相比,女性NSTEMI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更多,收缩压更高,白细胞计数、肌钙蛋白-I更低。女性NSTEMI患者远期预后较差,白细胞计数、肌钙蛋白-I升高是女性首次NSTEMI患者PCI预后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女性 预后因素
下载PDF
424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治疗患者并发症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秋林 周鹏 +5 位作者 蔡国才 蒋利成 李文章 杨震 李璐 蒲静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347-349,共3页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处理方法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11年6月424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起搏器并发症41例(9.7%)。其中,术中气胸5例,误穿锁骨下动脉1...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处理方法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11年6月424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起搏器并发症41例(9.7%)。其中,术中气胸5例,误穿锁骨下动脉10例,术后起搏器囊袋血肿18例,起搏器囊袋破溃1例,电极移位2例,导线断裂1例,起搏综合征3例,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1例。结论起搏器术后并发症是影响疗效的主要问题,加强术前预防、术中规范操作、术后观察随访,可将并发症减少到最低限度,使之发挥最佳治疗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永久 并发症
下载PDF
长期右心室尖起搏致起搏诱导性心肌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王秋林 周鹏 +6 位作者 蔡国才 蒋利成 李文章 杨震 李璐 蒲静 梁登攀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4-66,共3页
目的:评估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发生起搏诱导性心肌病(PiCMP)的临床情况。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来本院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为持续2年以上右心室尖起搏依赖的患者,起搏器植入时无结构性心脏病。结果:门诊患者中有55... 目的:评估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发生起搏诱导性心肌病(PiCMP)的临床情况。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来本院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为持续2年以上右心室尖起搏依赖的患者,起搏器植入时无结构性心脏病。结果:门诊患者中有55例符合纳入标准,诊断为PiCMP的8例。超声心动图显示与正常心功能患者相比,PiCMP患者存在明显的左室重构[LVEF:(41.2±4.4)%vs(62.3±6.5)%,P<0.05;LVEDD:(55.3±3.2)mm vs(45.2±4.1)mm,P<0.05],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右室起搏时间、左右心室间传导延迟、QRS时限以及动脉血压均无显著差异。PiCMP患者运动能力、生活质量评分以及血浆BNP水平明显差于非PiCMP患者。结论:长期右心室尖起搏致PiCMP的发病率不高,但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形成与长期右心室尖起搏引起左室重构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疾病 起搏器 右室心尖部起搏 起搏诱导性心肌病 左室射血分数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优化急诊诊治流程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黄燕 曾俊 +1 位作者 蒋利成 王沛坚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295-297,301,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及时给予优化急诊诊治流程处理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94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观察并比较...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及时给予优化急诊诊治流程处理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94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观察并比较两组AMI患者平均出入急诊室时间、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总住院天数等。结果试验组出入急诊室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抢救成功率(97.9%)高于对照组(93.6%),死亡率(2.1%)和复发率(2.1%)均低于对照组(6.4%、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有效地给予急诊诊治流程对于AMI的治疗极为重要,可有效降低死亡率,使患者及时得到救治,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急诊诊治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介入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与QRS碎裂波对AMI患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6
作者 赵林 朱小虎 +1 位作者 魏倩 蔡国才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7年第10期1240-1242,1246,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中QRS碎裂波(f QRS)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检测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13年5月~2016年5月高度怀疑为AMI并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1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中QRS碎裂波(f QRS)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检测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13年5月~2016年5月高度怀疑为AMI并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1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AMI组84例、非AMI组29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超声心动图、心电图f QRS进行分析。亚组分析方法:将84例AMI患者分为f QRS波合并左室射血分数(LVEF)<50%组(A组),f QRS波合并LVEF≥50%合并f QRS波组(B组)、无f QRS波组(C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LVEF、心电图检测f QRS波、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病变程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84例,平均年龄65.2±9.7岁,合并疾病:高血压29例、糖尿病14例、吸烟史27例。非AMI组29例,平均年龄63.8±10.4岁,合并疾病:高血压9例、糖尿病4例、吸烟史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吸烟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AMI组相比,AMI组LVEDD值更高,而LVEF更低(P<0.05),AMI组的f QRS波检出率显著高于非AMI组(65.48%vs.34.49%,P<0.05);A组患者多支血管病变率(93.94%)显著的高于B组(68.18%)、C组(27.59%,P<0.05),B组患者的多支血管病变率(68.18%)显著高于C组(27.59%,P<0.05);A组患者完全闭塞率(48.18%)显著高于B组(13.64%)、C组(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患者的完全闭塞率(13.64%)与C组(3.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的f QRS波发生率增高、心功能下降,并且与患者的病变程度具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心电图 QRS碎裂波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起搏依赖患者长期右心室尖起搏致起搏诱导性心肌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秋林 周鹏 +4 位作者 蔡国才 蒋利成 李文章 蒲静 梁登攀 《心脏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200-203,共4页
目的:评估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致起搏依赖患者起搏诱导性心肌病(PiCMP)的临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本院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为持续2年以上右室心尖部起搏依赖的患者,起搏器植入时无结构性心脏病。起搏诱导性... 目的:评估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致起搏依赖患者起搏诱导性心肌病(PiCMP)的临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本院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为持续2年以上右室心尖部起搏依赖的患者,起搏器植入时无结构性心脏病。起搏诱导性心肌病定义为:左室射血分数(LVEF)≤45%,右室起搏时心脏运动障碍,不伴其他已知原因的心肌病。所有患者均行心脏超声检查,完成6分钟步行试验、测量血浆脑钠尿肽(BNP)水平,并让患者填写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存质量调查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门诊患者中有55例符合纳入标准,诊断为PiCMP 8例。超声心动图显示与正常心功能患者相比,PiCMP患者存在明显的左室重构[LVEF:(41±4)%vs.(62±6)%,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3)mm vs.(45±4)mm,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右室起搏时间、左右心室间传导延迟、QRS时限以及动脉血压均无显著差异。PiCMP患者运动能力、生活质量评分以及血浆BNP水平明显差于非PiCMP患者。结论:长期右心室尖起搏致PiCMP的发病率不高,但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形成与长期右心室尖起搏引起左室重构有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起搏器依赖 右室心尖部起搏 起搏诱导性心肌病 左室射血分数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下载PDF
氨氯地平和依那普利联合治疗高血压病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疗效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磊 黎瑶 +3 位作者 戴祖荣 姜轶 周夏飞 黄秀萍 《心脏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683-685,共3页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将60例门诊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氨氯地平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5 mg每晚1次;依那普利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10 mg每日2次;联合用药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 mg每...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将60例门诊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氨氯地平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5 mg每晚1次;依那普利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10 mg每日2次;联合用药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 mg每晚1次+马来酸依那普利5 mg每日2次。对比治疗前和6个月后随访时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电机械图S2至E峰时间(IVRT)、二尖瓣血流峰值速度E/A,并对比各组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3组内治疗前后LVEF无显著性差异;IVRT、E/A改善具有显著性。3组间治疗后结果比较LVEF、IVRT均无统计学差异,联合用药组E/A较单独用药组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对伴有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高血压病患者,氨氯地平和依那普利对舒张功能的指标均有改善;而氨氯地平和依那普利小剂量联合使用,对舒张功能的指标E/A有更显著地改善,且副作用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原发性 舒张功能不全 钙离子拮抗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下载PDF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秋林 周鹏 +5 位作者 蔡国才 蒋利成 李璐 杨震 蒲静 李文章 《西部医学》 2011年第3期432-435,共4页
目的观察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起搏器置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5例行双腔起搏器置入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分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组,于术后3、12以及24个月... 目的观察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起搏器置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5例行双腔起搏器置入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分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组,于术后3、12以及24个月末对两组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血测血浆B型钠尿肽(BNP)以及行6分钟步行距离(6MHW)测试。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时,两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BNP水平均无>400 pg/ml者,6MHW亦无明显差异。术后12个月时,RVA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较术后3个月时增大(P>0.05),LVEF较术后3个月时下降(P>0.05),术后24个月,这种差异更明显(P<0.05)。但RVOTS组的LVEF以及LVEDD在术后12个月以及24个月时与术后3个月时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4个月时,RVA组BNP>100 pg/ml者9例,而RVOTS组中只有1例,而术后24个月时RVA有2例患者BNP>400 pg/ml,但RVOTS组无患者BNP>400 pg/ml。在术后24个月时,RVA组患者6MHW较术后3个月时明显减少,而RVOTS组患者却明显增加(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有效,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避免心功能的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左室射血分数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6分钟步行距离
下载PDF
大于或等于60岁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震 王秋林 +6 位作者 梁登攀 李文章 蒲静 胡军 冯凯歌 张黎黎 周鹏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5期489-494,共6页
目的探讨≥60岁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ies,MINOC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发病24h内的急性心肌梗... 目的探讨≥60岁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ies,MINOC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发病24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24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共计有<60岁MINOCA患者67例,≥60岁MINOCA患者42例,并随机选取同期≥60岁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associated with 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MI-CAD)患者133例。比较<60岁MINOCA患者、≥60岁MINOCA患者、≥60岁MI-CAD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观察预后差异。结果与<60岁MINOCA患者相比,≥60岁MINOCA患者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肌酐、尿酸、白细胞计数更高,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60岁MI-CAD患者相比,≥60岁MIN.OCA患者年龄更年轻,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60岁MINOCA患者相比,≥60岁MINOCA患者心肌炎病因更少(23.9%vs.4.8%,P=0.009);两组患者其他病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60岁MINOCA患者相比,≥60岁MINOCA患者合并脑梗死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4%vs.26.2%,P=0.031);与≥60岁MI-CAD患者相比,≥60岁MINOCA患者合并高脂血症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4%vs.26.2%,P=0.015)。≥60岁MINOCA组患者住院时间较<60岁MINOCA组患者更长,较≥60岁MI-CAD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MINOCA组患者全因死亡率与<60岁MINOCA组、≥60岁MI-CAD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60岁MINOCA患者相比,≥60岁MINOCA患者有更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近期预后较差,远期全因死亡趋势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 临床特征 全因死亡
下载PDF
TRPA1激动剂桂皮醛防止高糖介导的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芳 王丹 +4 位作者 侯霁芯 万进东 刘家欣 阚竞宇 王沛坚 《心脏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36-140,145,共6页
目的探讨桂皮醛对高糖介导的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大鼠心肌细胞(H9C2)以高糖培养基(33 mmol/L D-葡萄糖)培养,以低糖培养基(5.5 mmol/L D-葡萄糖)作为对照。首先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瞬时受体电位通道A... 目的探讨桂皮醛对高糖介导的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大鼠心肌细胞(H9C2)以高糖培养基(33 mmol/L D-葡萄糖)培养,以低糖培养基(5.5 mmol/L D-葡萄糖)作为对照。首先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瞬时受体电位通道A1亚型(TRPA1)在H9C2心肌细胞中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线粒体超氧化物荧光探针(mito SOX)及TUNEL细胞凋亡试剂盒观察桂皮醛对高糖环境下H9C2细胞线粒体活性氧(ROS)水平以及细胞凋亡的影响,以Western blot法观察Nrf2和TRPA1的表达;利用荧光定量PCR观察TRPA1及Nrf2 mRNA水平。结果 TRPA1在H9C2细胞中有表达,桂皮醛可显著抑制高糖介导线粒体ROS生成(P<0.01),并可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P<0.01),而上述作用可被TRPA1的阻断剂HC 030031所阻断。桂皮醛可上调TRPA1、Nrf2的蛋白及mRNA表达(P<0.01),而通过HC 030031抑制TRPA1可显著减弱桂皮醛的上述作用(P<0.01)。结论桂皮醛可防止高糖介导的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而该作用可能与其激活TRPA1,上调Nrf2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皮醛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A1亚型 氧化应激 心肌细胞 糖尿病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起搏患者体表心电图的特点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军 蒋利成 +1 位作者 李阳 于波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年第3期305-307,共3页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特点与右室流出道不同区域起搏的关系。方法入选186例行右室流出道起搏的患者,根据不同起搏位置,将患者分成间隔上部组(45例)、间隔下部组(24例)、前壁组(101例)及游离壁组(16例)。比较分析4组患者在右心室起搏状态...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特点与右室流出道不同区域起搏的关系。方法入选186例行右室流出道起搏的患者,根据不同起搏位置,将患者分成间隔上部组(45例)、间隔下部组(24例)、前壁组(101例)及游离壁组(16例)。比较分析4组患者在右心室起搏状态下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差异。结果 4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中,游离壁组QRS波时限为(173±14)ms,长于其他3组(P=0.014);QRS波群额面电轴间隔上部组为(61±47)°,而间隔下部组为(-18±52)°(P=0.01);间隔上部组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transitional zone Index,TZI)最小,而游离壁组最大(P=0.01);在4组患者肢体导联QRS主波方向比较中,间隔上部组下壁(Ⅱ,Ⅲ,a VF)导联QRS主波向上的比例最大。结论体表心电图特点有助于右室流出道起搏电极在不同区域的定位,但受样本量等的影响,仍需大样本的研究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 起搏 体表心电图 右室流出道 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
下载PDF
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对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高兴 李文章 《医学综述》 2016年第8期1579-1582,共4页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对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呼吸科和心内科住院、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的患者410例,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对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呼吸科和心内科住院、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的患者410例,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冠心病组(90例)和冠心病合并OSAS组(320例)。根据AHI严重程度将冠心病合并OSAS患者分为3个亚组:轻度86例、中度108例和重度126例。对两组患者进行口服糖耐量胰岛素释放试验、糖化血红蛋白(HbA_(1c))及ox-LDL-C水平检测。结果冠心病合并OSAS中、重度组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糖化血红蛋白(HbA_(1c))、ox-LDL-C分别为(6.7±1.2)mmol/L、3.3±0.4、(5.8±0.6)%、(102±23)mmol/L和(7.9±2.1)mmol/L、3.9±0.5、(6.6±0.7)%、(137±25)mmol/L,均高于冠心病组[(5.5±0.6)mmol/L、2.6±0.3、(4.6±0.6)%、(85±21)mmol/L]和轻度组[(5.6±0.6)mmol/L、2.7±0.3、(4.7±0.6)%、(85±22)mmol/L],重度组高于中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HI与FPG、HOMA-IR、HbA_(1c)、ox-LDL-C呈正相关(r=0.76,P=0.00;r=0.79,P=0.00;r=0.78,P=0.00;r=0.79,P=0.00)。结论 OSAS增加了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的风险,其机制与低氧血症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及血浆ox-LDL升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低通气指数 胰岛素抵抗
下载PDF
室上性心动过速导管射频消融术前行食道心房调搏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军 朱文文 +6 位作者 李文章 杨震 李明阳 王秋林 候霁芯 杨柳 王沛坚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704-707,共4页
目的研究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患者在射频消融术(RFCA)前行食道心房调搏(TEAP)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心内电生理检查(IEPS)拟行RFCA的140例SVT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是否行TEAP诱发分为对照... 目的研究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患者在射频消融术(RFCA)前行食道心房调搏(TEAP)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心内电生理检查(IEPS)拟行RFCA的140例SVT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是否行TEAP诱发分为对照组(n=78)和试验组(n=62),对两组IEPS时间、射频消融时间、手术总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完成率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IEPS时间、手术总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射频消融时间较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完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VT患者在RFCA前行TEAP可缩短IEPS时间及手术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上性心动过速 食道心房调搏 导管射频消融术 心内电生理检查
下载PDF
强化慢病管理门诊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璐 周鹏 侯霁芯 《心脏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79-181,共3页
目的:评估强化慢病管理门诊对冠心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率,心功能评级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180例明确诊断冠心病的患者,分为强化管理组和一般管理组(对照组)... 目的:评估强化慢病管理门诊对冠心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率,心功能评级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180例明确诊断冠心病的患者,分为强化管理组和一般管理组(对照组)。强化管理组每2周通过规范化慢病管理门诊方式随访,每3个月定期检测,一般管理组通过每月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率,心功能评级(NYHA评级)。结果:随访2年后发现,强化管理组阿斯匹林/氯吡格雷(74%vs.54%,P〈0.01)、他汀类药物(69%vs.46%,P〈0.01)、ACEI/ARB(76%vs.46%,P〈0.01)和β受体阻滞剂(63%vs.42%,P〈0.05)的服药率均优于一般管理组;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率也较低(26%vs.42%,P〈0.05)。结论:加强对冠心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患者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疾病管理 预后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的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宏 黄磊 +2 位作者 宋军 谢洪祥 王秋林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4期442-445,共4页
目的分析≥65岁与<65岁的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将274例HFpEF住院患者按年龄分为≥65岁组(228例)和<65岁组(46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相关因... 目的分析≥65岁与<65岁的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将274例HFpEF住院患者按年龄分为≥65岁组(228例)和<65岁组(46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65岁HFpEF患者更可能是女性并且合并有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病史;<65岁HFpEF患者更可能是男性、肥胖人群并且具有吸烟史、糖尿病、肾功能不全、高脂血症病史。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和同型半胱氨酸与≥65岁HFpEF患者呈正相关。结论不同年龄组的HFpEF患者临床特征存在诸多差异,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 年龄 临床特征
下载PDF
铝镁匹林片(Ⅱ)治疗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璐 陈林 周鹏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29期58-61,共4页
目的评价铝镁匹林片(Ⅱ)对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胃肠道反应。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的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587例为研究对象... 目的评价铝镁匹林片(Ⅱ)对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胃肠道反应。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的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587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C三组。A组195例,采用单纯的氯吡格雷治疗;B组196例,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C组196例,采用铝镁匹林片(Ⅱ)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用药前及用药30 d后的血小板聚集率、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30 d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用药前(P <0.05)。三组患者用药后的血小板聚集率不全相同(P <0.05)。用药后A组的血小板聚集率高于B、C组(P <0.01);B组用药后的血小板聚集率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心绞痛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良反应事件中,三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组胃肠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B组(P <0.05)。结论铝镁匹林片(Ⅱ)对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镁匹林片(Ⅱ) 阿司匹林肠溶片 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 血小板聚集
下载PDF
PBL教学法结合多媒体在2例Takotsubo心肌病护理查房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钟萍 段然 江腊梅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9年第10期1053-1055,共3页
Takotsubo心肌病是由应激引发的左室心尖部呈球形扩张伴室壁运动障碍的一类疾病,临床表现为剧烈胸痛,心电图酷似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伴随心肌生物学标志物的升高,冠脉造影结果显示正常,是一种以可逆的心力衰竭为表现的综合征凹。因为... Takotsubo心肌病是由应激引发的左室心尖部呈球形扩张伴室壁运动障碍的一类疾病,临床表现为剧烈胸痛,心电图酷似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伴随心肌生物学标志物的升高,冠脉造影结果显示正常,是一种以可逆的心力衰竭为表现的综合征凹。因为其临床表现与ACS类似,故初诊时易被误诊闫。医院心内科2018年11月收治2例Takotsubo心肌病患者,为提高护理人员对此类临床罕见疾病的认识和总体服务质量,医院护理部不断探索和创新新型护理查房模式,针对此两例组织了两次护理查房,一次为传统模式的护理查房,一次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PBL)结合多媒体护理查房,笔者对两次护理查房效果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教学法 护理查房 Takotsubo心肌病 效果
下载PDF
护理工作流程图在心脏介入治疗术中的实践与体会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明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9期1082-1084,共3页
目的: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法:再造心导管术病人护理服务流程,即按学习、设计、实施及评价和完善等阶段,结合病人就医、治疗过程实际情况,将病人需求和规范的临床护理行为制成流程图,实施有形展示。结果:应用导向型流程图护理工作模式,... 目的: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法:再造心导管术病人护理服务流程,即按学习、设计、实施及评价和完善等阶段,结合病人就医、治疗过程实际情况,将病人需求和规范的临床护理行为制成流程图,实施有形展示。结果:应用导向型流程图护理工作模式,护士行为更加规范化,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明显增强,护理服务愈加到位,增进了医护配合,增强了医疗安全性,提高了病人满意率。结论:护理工作流程图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护理整体服务质量,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流程图 心脏介入治疗 质量
下载PDF
无针注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奇 郑琴 +1 位作者 周鹏 金家贵 《心脏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647-651,共5页
目的探讨无针注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可行性。方法健康杂种犬32只建立急性心梗(MI)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为单纯建模组(MI组),无针注射生理盐水组(NS组),有针注射移植干细胞组(N+MSCs组),无针注射移植干细胞组(N... 目的探讨无针注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可行性。方法健康杂种犬32只建立急性心梗(MI)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为单纯建模组(MI组),无针注射生理盐水组(NS组),有针注射移植干细胞组(N+MSCs组),无针注射移植干细胞组(NF+MSCs组)。术后6周检测血流动力学,处死动物后分离心脏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计算MI面积并行新生血管计数。结果 N+MSCs组及NF+MSCs组梗死区心肌被纤维结缔组织替代,其间可见新生小血管;分别与MI组,NS组及N+MSCs组比较,NF+MSCs组左室舒张末压(9.00±3.2)mm Hg(1 mm Hg=0.133 k Pa)下降、左室内压最大上升(841.86±72.85)mm Hg/s和下降速率(-787.29±45.08)mm Hg/s升高、梗死面积(18.59±3.58)%缩小、新生小血管数量(9.57±2.23)增多(P<0.05)。结论无针注射移植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射喷射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缺血性心脏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