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眼中的大西南文学
1
作者 邓经武 《大西南文学论坛》 2017年第1期50-58,共9页
一大西南文学,首先是一个地域概念,我强调地域而不是区域。为什么?区域更多的是强调行政区划,地域更多的是强调文化。大西南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文化学概念,它大致囊括今天行政区划意义上的重庆直辖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等... 一大西南文学,首先是一个地域概念,我强调地域而不是区域。为什么?区域更多的是强调行政区划,地域更多的是强调文化。大西南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文化学概念,它大致囊括今天行政区划意义上的重庆直辖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等。换句话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文学 地域 大西南 概念 行政区划 重庆 直辖市
原文传递
政治意识形态与新文学历史建构——毛泽东文艺思想与新文学史观
2
作者 胡希东 《新文学评论》 2013年第2期78-88,共11页
王瑶先生曾说:'中国现代文学本身与现实政治及当代文学的关系都十分密切;现实政治斗争及对现实文学工作的要求,都会影响现代文学的研究工作。'①新文学历史建构亦复如此,毛泽东特定历史时期对新文学的历史认识所形成的文学史观... 王瑶先生曾说:'中国现代文学本身与现实政治及当代文学的关系都十分密切;现实政治斗争及对现实文学工作的要求,都会影响现代文学的研究工作。'①新文学历史建构亦复如此,毛泽东特定历史时期对新文学的历史认识所形成的文学史观就渗透到新文学历史建构中,其具体实施与运作经历了较复杂的历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 现实 政治 现代文学 历史 工作
原文传递
关于《赋比兴: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特性的总体概括》一文的通信
3
作者 艾莲 曾永成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61,共3页
曾先生:您的《赋比兴: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特性的总体概括》一文,突破了把赋、比、兴看做三种诗歌表现手法的传统观点,而将其看做诗歌审美特性的三个层次以突出其整体关系。我以为这样的阐释是富于创新性的。但是,文中说"所谓‘赋’指... 曾先生:您的《赋比兴: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特性的总体概括》一文,突破了把赋、比、兴看做三种诗歌表现手法的传统观点,而将其看做诗歌审美特性的三个层次以突出其整体关系。我以为这样的阐释是富于创新性的。但是,文中说"所谓‘赋’指的是诗在口头表达以特殊声调朗声宣示、铺陈抒情的特征",又说"赋与敷、布、铺、陈等的含义相通,都有要把言语表达的声调加以铺张、敷陈、扩展和绵延乃至重沓与反复的意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特性 中国古代诗歌 赋比兴 言语表达 口头表达 曾先生 敷布 葛覃 在河之洲 文中
原文传递
“解放”与“身份”的变奏——从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到当代中国文化民族主义
4
作者 寇才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4-28,共5页
本文重新回顾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文化的理论论述,结合全球化和当代中国语境,再次提出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的当代指导意义。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的精髓,在于其对经济发展水平对民族文化状态的根本影响的洞见,在于... 本文重新回顾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文化的理论论述,结合全球化和当代中国语境,再次提出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的当代指导意义。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的精髓,在于其对经济发展水平对民族文化状态的根本影响的洞见,在于其发展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对人类解放的不懈追求和坚贞信仰。后殖民主义以及文化民族主义对民族文化身份的焦虑和对民族文化发扬的追求,在根子上仍然是民族间社会经济的落差所致,但其偏重民族文化身份的理论倾向,造成了文化民族主义文化权利诉求与社会经济权利诉求的明显分离。相应地,文化民族主义者在鼓吹保护民族文化身份时,对民族文化内部之经济和阶级因素也有失察之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民族文化理论 后殖民主义 文化民族主义 中国后殖民批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