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妊娠期尖锐湿疣的临床特点及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娟 何克静 +1 位作者 尹华春 吴明香 《中国性科学》 2016年第8期118-121,共4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合并尖锐湿疣的临床特点、临床干预、分娩方式、妊娠结局以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收集妊娠合并尖锐湿疣患者66例(妊娠CA组),同期育龄女性尖锐湿疣患者68例(CA组),同期分娩的正常妊娠孕产妇70例(正常妊娠组),分析孕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合并尖锐湿疣的临床特点、临床干预、分娩方式、妊娠结局以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收集妊娠合并尖锐湿疣患者66例(妊娠CA组),同期育龄女性尖锐湿疣患者68例(CA组),同期分娩的正常妊娠孕产妇70例(正常妊娠组),分析孕期尖锐湿疣的临床特点、临床干预效果、分娩方式、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感染HPV的情况等。结果:妊娠CA组疣体数量、直径、阴道分泌物中病原菌数量和C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CA组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后复发率明显高于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孕产妇足月分娩率、流产/早产以及剖宫产率,妊娠CA组中干预患者和正常妊娠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未干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CA干预组与未干预组新生儿Apgar评分、畸形/低体重发生率、HPV阳性率以及6个月随访HPV感染率、呼吸道乳头瘤病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合并尖锐湿疣患者病情较普通患者严重,治疗后复发率较高,临床干预可增加足月产率、降低流产/早产率以及剖宫产率,提示临床应该提醒尖锐湿疣患者彻底治愈后再妊娠,而孕产妇要根据患者病史等尽早发现尖锐湿疣、尽早干预,以减轻对妊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尖锐湿疣 妊娠结局 新生儿 人乳头瘤病毒
下载PDF
286例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的护理体会
2
作者 魏红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8期360-361,共2页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引起的慢性全身性传染性疾病。早期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损害,晚期侵犯心血管、神经系统等重要脏器,产生各种严重症状及体征,造成劳力丧失或死亡。患梅毒孕妇能通过胎盘传染胎儿引起晚期流产、早产、死产或先天梅毒...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引起的慢性全身性传染性疾病。早期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损害,晚期侵犯心血管、神经系统等重要脏器,产生各种严重症状及体征,造成劳力丧失或死亡。患梅毒孕妇能通过胎盘传染胎儿引起晚期流产、早产、死产或先天梅毒等。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性传播疾病。护士,助产士对其进行产前、产时、产后护理,发生意外损伤后,可通过血液、羊水传播,危险极大。我科2011~2012年共收治286例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进行住院分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梅毒 孕产妇
下载PDF
379例孕产妇梅毒、艾滋病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及妊娠结局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尹华春 李素文 +3 位作者 周敏 何克静 李娟 吴明香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7年第13期2966-2971,共6页
目的探讨孕产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梅毒螺旋体(TP)感染情况及母婴垂直传播情况,并对妊娠结局进行分析。方法将2012-2014年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379例HIV、TP、HBV感染孕产妇按照感染情况分型,另选... 目的探讨孕产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梅毒螺旋体(TP)感染情况及母婴垂直传播情况,并对妊娠结局进行分析。方法将2012-2014年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379例HIV、TP、HBV感染孕产妇按照感染情况分型,另选取同期90例正常孕产妇为对照组。统计不同类型传染病的构成情况、孕产妇妊娠结局及垂直感染情况,分析母婴垂直传播相关因素。结果孕产妇单一HIV感染者占22.2%~25.0%,单一TP感染者占24.8%~28.5%,单一HBV感染者占37.4%~38.3%,合并两种或以上感染者占0.8%~6.9%,"三病"感染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HIV、TP、HBV感染孕产妇的总流产率为4.7%(18/379),死胎率为1.6%(6/379),早产率为8.9%(34/379),其中单一感染TP者流产率(7.0%,7/100)、死胎率(4.0,%,4/100)以及早产率(11.0%,11/100)均最高,合并"三病"感染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总体垂直传播率为4.6%(16/350),单一合并TP感染者最高(7.9%,7/79),其次为单一合并HBV感染者(4.3%,6/138),不同感染类型垂直传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婴垂直传播与是否接受母婴阻断干预措施强相关(r=0.584,P<0.05),与是否合并TP及喂养方式弱相关(r=0.106~0.156,P<0.05)。结论 2012-2014年单一HIV、TP、HBV感染是孕产妇"三病"的主要类型,合并HIV者多合并TP、HBV、丙型肝炎病毒(HCV)、HPV以及结核等感染。"三病"整体母婴垂直传播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是仍存在患者未接受母婴阻断、阻断不彻底及阻断干预效果不佳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梅毒 乙型肝炎 孕产妇 妊娠结局 垂直传播
原文传递
抗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周敏 陈竹 +3 位作者 曾义岚 何克静 祝昭惠 黄海霞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26-229,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抗梅毒治疗方法对妊娠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成都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198例.根据孕期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规范治疗组(98例)、未规范治疗组(59例)和未治疗组... 目的 探讨不同抗梅毒治疗方法对妊娠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成都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198例.根据孕期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规范治疗组(98例)、未规范治疗组(59例)和未治疗组(41例).采用Pearsonx2和卡方分割法比较各组的妊娠结局、新生儿预后及快速血浆反应环状卡片试验(RPR)转阴率等情况.结果 流产、早产、死胎、死产、新生儿畸形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在规范治疗组、未规范治疗组及未治疗组分别为4.08%,27.12%和63.41%.先天梅毒儿、低体重儿、窒息儿、新生儿死亡等发生率在规范治疗组、未规范治疗组及未治疗组中逐渐升高,其中先天梅毒儿的发生率分别为2.06%,18.75%和35.29%.RPR高滴度(≥1∶8)的梅毒孕妇所产新生儿RPR滴度进行比较,规范治疗组较未规范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明显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7.122,P<0.01).新生儿RPR转阴率在规范治疗组、未规范治疗组及未治疗组中分别为100.00%,59.26%和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839,P<0.01).结论 规范的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结局、新生儿预后及降低先天梅毒发生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先天性 妊娠结局 婴儿 新生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梅毒预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魏红 陈竹 +2 位作者 曾义岚 曾丽 金燕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4期83-85,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梅毒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80例妊娠梅毒孕妇根据孕期抗梅毒治疗的不同时期,分为孕前治疗组(60例)、孕早期(孕期≤20周)治疗组(85例)、孕晚期(孕期>20周)治疗组(97例)和未治疗...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梅毒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80例妊娠梅毒孕妇根据孕期抗梅毒治疗的不同时期,分为孕前治疗组(60例)、孕早期(孕期≤20周)治疗组(85例)、孕晚期(孕期>20周)治疗组(97例)和未治疗组(38例),比较各组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及先天梅毒的发生率。结果流产、早产、死胎、低体重儿以及新生儿重度窒息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在孕前治疗组、孕早期治疗组、孕晚期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分别为13.33%(8/60)、28.24%(24/85)、31.96%(31/97)和47.37%(18/38),即孕前治疗组与孕早期治疗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治疗组(χ2分别为10.206和4.275,P<0.05)。先天梅毒的发生率在孕前治疗组、孕早期治疗组、孕晚期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分别为0(0/58)、2.82%(2/71)、8.64%(7/81)和12.00%(3/25)。结论早期规范的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不良妊娠结局,改善新生儿预后及降低先天梅毒发生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梅毒 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妇科手术中对合并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自我防护
6
作者 何克静 周敏 +2 位作者 苑小倩 黄海霞 祝昭惠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4期420-421,共2页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目前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对AIDS患者迄今尚无特效疗法和预防性疫苗,但可预防,甚至在意外暴露接触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通过抗...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目前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对AIDS患者迄今尚无特效疗法和预防性疫苗,但可预防,甚至在意外暴露接触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通过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紧急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或降低HIV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immunodeficiency 自我防护 手术中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预防性疫苗 妇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