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对其肝功能的改善情况探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唐玉珍 王丽 +2 位作者 朱丽 吴蓓 段萌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16期2314-2316,共3页
目的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对其肝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8例病毒性肝炎(胆汁淤积性)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4例。观察组患者应... 目的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对其肝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8例病毒性肝炎(胆汁淤积性)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4例。观察组患者应用门冬氨酸钾镁予以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应用腺苷蛋氨酸予以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接受4个星期的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肝功能水平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下降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门冬氨酸钾镁予以治疗,较腺苷蛋氨酸能够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并且具有较少的不良反应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胆汁淤积 门冬氨酸钾镁 腺苷蛋氨酸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乙肝慢加急肝衰竭患者疗效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吴蓓 朱丽 +3 位作者 段萌 李守娟 王磊 王丽 《疑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584-587,591,共5页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乙肝慢加急肝衰竭(AoCLF)患者的疗效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一2015年1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传染科治疗HBV-AoCLF患者42例,根据是否接受DPMAS治疗分为DPMAS组(n=...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乙肝慢加急肝衰竭(AoCLF)患者的疗效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一2015年1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传染科治疗HBV-AoCLF患者42例,根据是否接受DPMAS治疗分为DPMAS组(n=10)、血浆置换组(PE组,n=16)和对照组(n=16)。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外周血T淋巴细胞指标改变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DPMAS组28天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0%vs.37.5%,P<0.05)。治疗后,DPMAS组患者CD4^+和CD4^+/CD8^+水平明显上升(P<0.05),而CD8^+水平明显下降(P<0.05),且明显优于PE组及对照组(P<0.05)。生存亚组患者CD4^+和CD4^+/CD8^+水平明显上升,CD8^+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死亡亚组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DPMAS治疗与AoCLF患者28天死亡事件存在负相关(r=-0.683,P=0.01),与△CD4^+、△CD8^+和△CD4^+/CD8^+呈正相关(r=0.712,P=0.02;r=0.650,P=0.02;r=0.598,P=0.04)。DPMAS治疗后30天死亡风险明显降低(P<0.05)。结论 DPMAS治疗可以通过改善HBV相关AoCFL患者血清T细胞亚型分布,进而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乙肝慢加急肝衰竭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型
下载PDF
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5
3
作者 滕俊 陈竹 吴敬 《肝脏》 2018年第4期362-363,369,共3页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其病情进展可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和肝衰竭[1]。通过长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持续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的变性坏死,改善肝功能,延缓或减少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2-4],而恩替卡韦则因高效性及低耐药率...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其病情进展可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和肝衰竭[1]。通过长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持续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的变性坏死,改善肝功能,延缓或减少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2-4],而恩替卡韦则因高效性及低耐药率而成为抗病毒治疗的首选之一[2,5]。本文对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至我院就诊的HBV DNA阳性的乙肝肝硬化患者采取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现汇报如下。资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至本院就诊的HBV DNA阳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12例,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的诊断依据[2],并排除重叠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脂肪肝肝癌、严重心脑血管病、血清肌酐明显升高等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肝硬化 抗病毒治疗 恩替卡韦 疗效观察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慢性乙型肝炎 抑制HBV 肝硬化患者
下载PDF
病毒唑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的效果及其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唐玉珍 王丽 +2 位作者 朱丽 吴蓓 段萌 《疑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931-934,共4页
目的 探讨病毒唑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的效果及其对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IL-6)等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传染科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76例作为... 目的 探讨病毒唑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的效果及其对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IL-6)等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传染科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营养支持、退热、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对症处理。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利巴韦林葡萄糖注射液15mg/kg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500 mg/kg静脉注射,1次/d;2组患儿连续应用3d。比较2组患者临床效果、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CRP、TNF-α、IL-6和CK、CK-MB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4%(37/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2%(3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4,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恢复时间、白细胞恢复时间显著缩短,CRP、TNF-α、IL-6、CK、CK-MB水平显著降低,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病毒唑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疗效确切,能显著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唑 丙种球蛋白 手足口病 炎性因子
下载PDF
四川地区81例带绦虫病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滕俊 陈竹 +3 位作者 姚宇亮 张涛 尹源 杨蓉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7年第1期85-88,共4页
目的总结2012年至2015年四川地区带绦虫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该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于本院就诊的81例带绦虫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结果本组病例年龄为16~79岁,以青壮年(20~50岁)多见(58... 目的总结2012年至2015年四川地区带绦虫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该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于本院就诊的81例带绦虫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结果本组病例年龄为16~79岁,以青壮年(20~50岁)多见(58例,70.37%),且男性多于女性(1.25:1);均为藏族人群,以甘孜州、阿坝州地区为主(73例,90.13%);均有食用生牛肉史。患者多以腹痛为首发症状(70例,86.4%),部分患者可自主排出白色蠕动节片(22例,27.16%),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增高(20例,24.69%)和贫血(15例,18.64%)。内镜均发现扁平软体白色蠕动节片,包括胃镜阳性6例(7.41%)和肠镜阳性75例(92.59%)。患者常患有基础疾病(50/81,占61.73%),多以基础疾病就诊而发现带绦虫感染。70例患者接受中药驱虫治疗,治愈65例(92.86%)。结论有食用生牛肉史的藏族人群是带绦虫病的高危人群,建议常规行带绦虫病的相关筛查。内镜检查阳性率高,且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可作为带绦虫病的常规检查,有助于减少漏诊及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绦虫 流行病学 临床特点 内镜
原文传递
四川省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3例死亡病例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曾义岚 曾明全 +5 位作者 郑永利 蒋红梅 赖敏 陈红 张玲 陈竹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20年第11期1057-1061,共5页
目的分析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提高对重症病例诊治的认识。方法收集2020年1月—5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接诊的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结果 3例危重型COVID... 目的分析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提高对重症病例诊治的认识。方法收集2020年1月—5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接诊的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结果 3例危重型COVID-19死亡病例均有冠心病、伴或不伴肺部疾病、肾功能障碍等基础疾病,均有发热、咳嗽、咳痰症状,入院APACHEⅡ评分和PSI评分均为高危,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肌酸激酶、肌钙蛋白、脑钠肽、C-反应蛋白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明显升高,而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胸部影像学提示双肺磨玻璃斑片影。入院后给予积极的抗病毒、抗细菌、增强免疫治疗及有创机械通气呼吸支持。3例患者均并发脓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起病到死亡的平均时间为13.7 d。结论高龄、合并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是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危重型 死亡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