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前外侧入路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对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凌坤 阳普山 +1 位作者 唐洪 苟永胜 《河北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1377-1382,共6页
目的: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对患者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三踝骨折患者102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改良组49例(改良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和... 目的: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对患者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三踝骨折患者102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改良组49例(改良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和传统组53例(传统后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临床治疗疗效、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踝关节稳定性、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改良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至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Baird-Jackson评分比较,术后6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1个月>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改良组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OFAS评分比较,术后6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1个月>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改良组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前外侧入路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可更有效增加踝关节的稳定,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治疗疗效更佳,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前外侧入路 改良后内侧入路 三踝骨折 踝关节稳定性 踝关节功能恢复
下载PDF
不同体位及牵引质量对股骨颈骨折后髋关节囊内压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大海 李海波 +1 位作者 苟永胜 李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6期5846-5849,共4页
背景:在股骨颈骨折的病例中,手术对股骨颈骨折已做到良好复位和固定,但仍有众多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这可能与髋关节囊内压影响股骨头血运有关。目的:探索股骨颈骨折后,不同处理方式对髋关节内囊内压的影响。方法:于2013年1月至2017年12... 背景:在股骨颈骨折的病例中,手术对股骨颈骨折已做到良好复位和固定,但仍有众多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这可能与髋关节囊内压影响股骨头血运有关。目的:探索股骨颈骨折后,不同处理方式对髋关节内囊内压的影响。方法:于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住院部收集诊断为单纯股骨颈骨折、且Garden分型为Ⅰ-Ⅳ型的120例患者。在下肢不同体位状态下(中立位、内旋30°、外旋30°、外旋50°、外展30°,中立位牵引3-6kg),测量髋关节囊内压。试验于2013-01-11由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结果与结论:在患肢不同的体位中,外旋30°时,髋关节的囊内压最小,内旋30°时,髋关节的囊内压最大;在股骨颈骨折不同的分型当中,GardenⅢ和Ⅳ型的髋关节囊内压明显高于GardenⅠ-Ⅱ型;进行患肢牵引时,随着牵引质量的增加,髋关节囊内压逐渐升高。说明股骨颈骨折后将患肢置于外旋30°、非牵引状态下可明显降低髋关节囊内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髋关节 囊内压 牵引 体位 股骨头坏死 关节囊 股骨头缺血
下载PDF
150例健康成人下颈椎矢状位曲度相关影像学参数测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杨胜 唐超 钟德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49-553,558,共6页
目的获取健康人群下颈椎矢状位曲度的相关基础参数,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150例健康体检者的站立中立位颈椎侧位片,按照年龄及性别进行分组,测量下颈椎曲度(cervical spinal angle,CSA)、T1倾斜角(T1-slope,TS)、C27矢状位轴向距... 目的获取健康人群下颈椎矢状位曲度的相关基础参数,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150例健康体检者的站立中立位颈椎侧位片,按照年龄及性别进行分组,测量下颈椎曲度(cervical spinal angle,CSA)、T1倾斜角(T1-slope,TS)、C27矢状位轴向距离(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成人CSA、TS、C27SVA分别为(20.28±6.86)°、(25.81±5.54)°、(15.74±5.96)mm。经独立样本t检验,男女组间CSA、TS有统计学差异(P<0.05),C27SVA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CSA、TS、C27 SVA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大,TS、CMSVA在不同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不同年龄段C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性各年龄段C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rson相关分析发现,TS与CSA(r=0.592,P<0.01),TS与CMSVA(r=0.308,P<0.01)呈正相关。结论健康人群CS A,TS存在性别差异,CS A,TS,C27 SVA随年龄增长呈现增大趋势;CS A,TS,C27SVA的正常值及TS与CSA和C27 SVA正相关性,为颈椎手术中下颈椎矢状位曲度固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成人 下颈椎曲度 T1倾斜角 C2~7矢状位轴向距离
下载PDF
ORIF与HEF治疗严重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4
作者 郑伟 许圣茜 +1 位作者 苟永胜 李海波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9年第8期865-868,共4页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与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hybrid外固定支架固定术(HEF)治疗严重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V^VI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严重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3例,平均年龄为(46.71±10.3)岁,SchatzkerV型21例,Schatzke...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与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hybrid外固定支架固定术(HEF)治疗严重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V^VI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严重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3例,平均年龄为(46.71±10.3)岁,SchatzkerV型21例,SchatzkerVI型42例;车祸伤28例,高坠伤19例,重物砸伤16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组与B组,A组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ORIF)治疗;B组根据是否有限切开复位分为两个亚组,B1组行闭合复位后hybrid外固定支架固定,B2组行有限切开复位后hybrid外固定支架固定。比较各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膝关节功能等指标。结果A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B1组和B2组(P<0.05),B2组又高于B1组(P<0.05);但各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ORIF与HEF治疗严重胫骨平台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HEF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对患者的损伤轻,尤其是在确保复位良好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切开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骨折 切开复位 内固定 hybrid外固定支架 疗效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单节段不稳定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4
5
作者 滕林 江向明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单节段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11~2013-07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不稳定胸腰椎骨折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21~56岁,平均42.3岁。致伤原因:车祸伤8例,高坠... 目的:探讨使用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单节段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11~2013-07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不稳定胸腰椎骨折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21~56岁,平均42.3岁。致伤原因:车祸伤8例,高坠伤12例,重物砸伤4例。损伤部位:T112例,T127例,L110例,L24例,L31例。骨折按照AO分型,AO A1型16例,AO A3型8例;其中17例伤椎椎体高度丢失1/3~1/2,7例伤椎高度丢失>1/2;A3型患者伤椎椎管内占位<1/4且均不合并神经症状。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12d,平均(5.4±2.5)d。结果: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24个月,平均14.6个月。手术平均时间(56.8±12.0)min;术中平均失血量(62.8±10.7)ml,X线透视平均(11.6±2.6)次,患者首次下床时间为术后(7.2±1.6)d。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伤椎后凸Cobb角及矢状位指数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不稳定胸腰椎骨折,可明显恢复伤椎椎体高度及纠正后凸畸形,维持脊柱序列的稳定,创伤小康复快,可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经皮椎弓根螺钉 微创 内固定
下载PDF
物理预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在预防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娜 汤雪霞 王冀雅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9年第5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物理预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在预防高龄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疗效。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高龄(均≥75岁)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物理预防组50例、B组... 目的探讨物理预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在预防高龄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疗效。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高龄(均≥75岁)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物理预防组50例、B组——低分子肝素钙组50例、C组——物理预防组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组50例。入院后即开始进行三组对比研究。结果物理预防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发生率为24%;低分子肝素钙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发生率为8%;物理预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2%。结论物理预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够有效预防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髋部骨折 物理治疗 低分子肝素钙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运动医学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苟永胜 伍蓉 +4 位作者 李海波 汤雪霞 王娜 罗丽 车峥 《医学信息》 2019年第24期1-2,共2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运动医学骨科临床实习带教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2019学年在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运动医学骨科实习的学生68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名。实验组采用3D打印模型结合传统临床带教模式教学,对照组采...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运动医学骨科临床实习带教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2019学年在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运动医学骨科实习的学生68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名。实验组采用3D打印模型结合传统临床带教模式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实施临床教学。实习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教学成绩,同时进行综合能力问卷测评,评价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学生临床技能考核(92.79±5.47)分与基础理论知识(93.06±8.2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技能考核(85.37±6.32)分与基础理论知识(84.76±7.14)分(P<0.05);实验组综合能力评价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3D打印技术应用于运动医学骨科临床实习带教,可提高教学成绩及学生满意度,有助于学生建立立体思维、增强兴趣,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临床带教 运动医学 骨科
下载PDF
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减少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海波 刘大海 +6 位作者 汤雪霞 王娜 龚德志 吴严 张跃 李汶 苟永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50-555,共6页
目的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探讨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减少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失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以2015年6月—2019年7月拟行髓内固定术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20例符合选择标... 目的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探讨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减少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失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以2015年6月—2019年7月拟行髓内固定术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20例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静脉给药组(A组)41例、局部给药组(B组)40例、联合给药组(C组)39例。A组4例术前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术后第5天因心肌梗死死亡,1例术后发生严重肺部感染;B组2例术前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术中出现医源性骨折;C组3例术前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术前出现肺部感染放弃手术治疗。上述患者均剔除研究,余107例纳入分析,其中A、B、C组各35、37、35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致伤原因、骨折侧别及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术前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中A组于术前30 min静脉滴注TXA(15 mg/kg),B组术中于股骨近端开槽后及植入髓内钉前各注入1 g TXA至髓腔内,C组术前及术中参照A、B组给药方法及剂量给予TXA。记录并比较3组总失血量、Hb下降最大值、输血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3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总失血量、Hb下降最大值及输血率均最高,A组其次,C组最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组患者均无切口感染、肺栓塞发生。C组贫血发生率明显低于A、B组(P<0.05)。3组患者切口皮下血肿、无菌性渗出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35个月,平均16.2个月。A、B、C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6.12±1.78)、(5.89±1.63)、(5.94±1.69)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C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83.18±7.76)、(84.23±8.01)、(85.43±8.3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静脉注射联合术中局部应用TXA可有效减少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失血及输血率,未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风险,且疗效优于单一静脉注射或局部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氨甲环酸 髓内固定 失血
原文传递
肱骨远端C型骨折术后不同时期功能锻炼及不同制动体位对疗效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海波 王跃 +3 位作者 车峥 苟永胜 徐琳 卢冰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46-951,共6页
目的探讨肱骨远端C型骨折双钢板内固定术后不同时间开始功能锻炼以及术后不同制动体位对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6月—2015年7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120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术后即刻... 目的探讨肱骨远端C型骨折双钢板内固定术后不同时间开始功能锻炼以及术后不同制动体位对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6月—2015年7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120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术后即刻开始功能锻炼;B、C组:术后患肢分别于屈肘90°位、伸肘30°位石膏外固定制动1周后开始功能锻炼。3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骨折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入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术后A、B组各1例发生切口红肿,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A组5例、B组4例、C组5例出现肘部骨化性肌炎表现;A、B、C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0%(6/40)、12.5%(5/40)、12.5%(5/4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4,P=0.930)。术后3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9.8个月。术后2周A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高于B、C组(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B、C组(P<0.05);B、C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3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6个月时,A、C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优于B组(P<0.05),A、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前臂旋转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远端C型骨折术后即刻开始关节功能锻炼,可以缓解早期疼痛,获得较好肘关节屈伸功能;肘关节固定于伸肘30°位较屈肘90°位,可更好地恢复肘关节屈伸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远端骨折 内固定 功能锻炼 关节制动
原文传递
术前牵引对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海波 许圣茜 +5 位作者 汤雪霞 王娜 徐琳 王跃 卢冰 苟永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71-675,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牵引对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2月-2016年5月行空心螺钉固定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20例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60例GardenⅠ、Ⅱ... 目的探讨术前牵引对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2月-2016年5月行空心螺钉固定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20例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60例GardenⅠ、Ⅱ型患者为骨折无移位组,60例GardenⅢ、Ⅳ型为骨折移位组;两组患者均随机分为牵引、非牵引亚组,各亚组30例。骨折移位及无移位组中,两亚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损伤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骨折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前记录患髋关节囊内压;术中复位固定后,评价骨折复位质量及螺钉植入满意率;术后6个月、1年、2年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关节活动度,以及ONFH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2年。骨折无移位及移位组中,牵引亚组囊内压均高于非牵引亚组(P<0.05);骨折复位质量及螺钉植入满意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年及2年,牵引亚组患髋VAS评分高于非牵引亚组,关节活动度、Harris评分低于非牵引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除骨折无移位组术后6个月无ONFH发生外,其余时间点两组中牵引亚组ONFH发生率均高于非牵引亚组(P<0.05)。结论术前牵引可能增加ONFH发生风险,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牵引增加髋关节囊内压,影响股骨头血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关节囊内压 术前牵引
原文传递
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单勤亮 刘梅 苟永胜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1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探究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本院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86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分组,每组43例。其中... 目的探究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本院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86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分组,每组43例。其中,对照组进行硬膜外麻醉,观察组进行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观察对比两组患者麻醉不同时间点T淋巴细胞亚群、炎症因子水平,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阻滞时间,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后T_(1)与T_(2)时间点T淋巴细胞亚群CD^(+)^(3)、CD^(+)_(4)、CD^(+)_(4)/CD^(+)_(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快于对照组(P<0.05);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麻醉效果优于硬膜外麻醉,有利于维持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减轻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同时降低炎症反应及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是老年髋关节置换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免疫 神经刺激器
原文传递
单双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伤椎后壁破损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近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6
12
作者 苟永胜 李海波 +1 位作者 付柏林 车峥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81-1287,共7页
目的比较双侧与单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伴后壁破损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8例无... 目的比较双侧与单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伴后壁破损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8例无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无脊髓神经损伤症状的伴后壁破损的OVC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A组(行双侧椎弓根穿刺入路PKP治疗,36例)和B组(行单侧椎弓根旁穿刺入路PKP治疗,3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椎分布、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椎体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术前、术后1 d及术后6个月,采用VAS评分和ODI评分评价疗效;于侧位X线片上测量伤椎椎体高度,计算术后1 d伤椎椎体恢复高度及术后6个月丢失高度;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均显著少于A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5个月,平均18个月。术中A组发生骨水泥渗漏2例(5.56%),B组9例(28.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8,P=0.028),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骨水泥不良反应、医源性脊髓神经损伤、穿刺口感染等并发症。随访期间A组发生相邻椎体骨折3例(8.3%),B组2例(6.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7,P=0.869)。两组术后1 d及6个月伤椎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两组术后1 d伤椎椎体高度及伤椎椎体恢复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B组伤椎椎体高度显著低于A组,伤椎椎体丢失高度显著大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及6个月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 d及6个月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与单侧入路PKP治疗伴后壁破损的OVCF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前者骨水泥渗漏率更低,且近中期随访椎体高度丢失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联合应用氨甲环酸减少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血量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汶 李海波 +3 位作者 许圣茜 王娜 徐琳 苟永胜 《重庆医学》 CAS 2021年第13期2237-2241,共5页
目的评估术前联合静脉滴注和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围术期失血量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的老年患者80例,按照1∶1... 目的评估术前联合静脉滴注和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围术期失血量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的老年患者80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氨甲环酸组术前30 min,以15 mg/kg氨甲环酸加入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术中于股骨近端开槽后将1 g氨甲环酸溶于50 mL生理盐水注入髓腔内;于植入PFNA前再将1 g氨甲环酸溶于50 mL生理盐水注入髓腔内。对照组不使用氨甲环酸。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与受伤间隔时间、年龄、手术耗时、性别、体重指数等)。记录两组患者入院及术后1、3、5、10、14 d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入院及术后1、3、14 d D-二聚体,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围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术后1、14 d血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Hb及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患者术后1、3、5、10、14 d Hb及HC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14 d 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对照组围术期失血量分别为(483.13±178.28)、(655.18±163.31)mL,隐性失血量分别为(364.25±45.37)、(531.78±47.28)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失血量分别为(118.36±32.36)、(123.87±35.51)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对照组输血率为分别为32.50%、5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对照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0.00%、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明显降低PFNA内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的失血量及输血率,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股骨转子间骨折 髓内钉 失血
下载PDF
纽扣钢板与皮质骨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4
作者 滕林 李海波 《华西医学》 CAS 2017年第11期1721-1725,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纽扣钢板与皮质骨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下胫腓联合分离伴或不伴踝关节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及其术后第1、2、4、6周及第3、6、12个月门诊随访资料。根据患者的下胫腓... 目的探讨应用纽扣钢板与皮质骨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下胫腓联合分离伴或不伴踝关节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及其术后第1、2、4、6周及第3、6、12个月门诊随访资料。根据患者的下胫腓联合固定方式分为纽扣钢板组和皮质骨螺钉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合并踝关节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患者52例,其中纽扣钢板组28例,皮质骨螺钉组24例。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4.5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见纽扣钢板组合并踝关节骨折愈合时间为(11.2±2.0)周,皮质骨螺钉组合并踝关节骨折愈合时间为(11.0±2.1)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纽扣钢板组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1例于术后3周发现下胫腓联合再分离,经再次手术固定治愈。皮质骨螺钉固定组分别于术后第9、11周出现下胫腓联合螺钉断裂各1例,于骨折愈合后取内固定时一并取出;1例于术后6周发生下胫腓联合再分离,因患者高龄、要求不高而未予特殊处理。末次随访时,纽扣钢板组踝关节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为(84.6±10.2)分,螺钉固定组踝关节AOFAS评分为(83.7±12.5)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纽扣钢板与皮质骨螺钉均能有效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纽扣钢板松动断裂风险小,术后早期可开始功能锻炼,无需常规再次手术取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纽扣钢板 皮质骨螺钉 下胫腓联合分离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年龄及性别对正常成人后颅窝线性容积及小脑扁桃体下缘位置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胜 唐超 +1 位作者 李海波 钟德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67-1171,共5页
目的探讨性别及年龄对正常成人后颅窝线性容积及小脑扁桃体下缘位置的影响。方法选取体检中心行颈椎MRI检查的正常成人180例,男90例,女90例;年龄20~79岁,平均50.4岁。由2名脊柱外科医师于颈椎MRI T2加权像正中矢状位层面上行后颅窝线性... 目的探讨性别及年龄对正常成人后颅窝线性容积及小脑扁桃体下缘位置的影响。方法选取体检中心行颈椎MRI检查的正常成人180例,男90例,女90例;年龄20~79岁,平均50.4岁。由2名脊柱外科医师于颈椎MRI T2加权像正中矢状位层面上行后颅窝线性容积及小脑扁桃体下缘位置影像学测量。后颅窝线性容积指标包括:斜坡长度(AB)、枕骨大孔前后径(BC)、枕骨鳞部长度(CD)、后颅窝矢状径(DA)、后颅窝高径(BE)、斜坡倾斜角(∠α);小脑扁桃体下缘位置指标为MN,即小脑扁桃体下缘至基线的距离。比较男女性别组间各指标差异,并行Pearson相关分析年龄与各指标的关系。结果后颅窝线性容积指标AB、BC、CD、BE、∠α男性均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DA亦大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8,P=0.050)。小脑扁桃体下缘位置指标MN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6,P=0.600)。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与AB、BC、CD、DA、BE、∠α、MN均成负相关(r=−0.375,P=0.001;r=−0.417,P=0.001;r=−0.046,P=0.001;r=−0.244,P=0.001;r=−0.326,P=0.001;r=−0.320,P=0.001;r=−0.334,P=0.001)。结论正常成人的后颅窝线性容积男性显著大于女性;后颅窝容积及小脑扁桃体下缘位置可能存在增龄性退变减小的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成人 后颅窝线性容积 小脑扁桃体下缘位置 性别 年龄
原文传递
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严 李海波 苟永胜 《医学信息》 2019年第7期115-116,119,共3页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后出现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因素。方法于2016年1月~2017年10月,对本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股骨颈骨折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进而为临床有效防治提供参考。结果所...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后出现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因素。方法于2016年1月~2017年10月,对本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股骨颈骨折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进而为临床有效防治提供参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21个月,平均(16.73±2.21)个月。有10例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10.00%。单因素分析显示复位质量、手术间隔时间、囊内是否减压是导致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囊内是否减压、复位质量是影响股骨头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囊内是否减压、骨折复位质量是影响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因素,其中预后影响最大的是骨折复位质量,患者股骨颈骨折后需尽快实施高质量复位操作,并让囊内充分减压,以防止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股骨头坏死 因素分析
下载PDF
创伤骨折术后对隐性失血的认识 被引量:2
17
作者 苟永胜 李海波 《医学信息》 2018年第15期41-43,共3页
创伤骨折手术后常常存在隐形失血,其可能导致围手术期患者贫血、感染、死亡风险增加。隐性失血的隐蔽性,在临床工作中往往被临床医务人员忽视,因此,认识隐性失血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隐性出血对机体所致的负面影响,将有助于患者快... 创伤骨折手术后常常存在隐形失血,其可能导致围手术期患者贫血、感染、死亡风险增加。隐性失血的隐蔽性,在临床工作中往往被临床医务人员忽视,因此,认识隐性失血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隐性出血对机体所致的负面影响,将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复。为此,本文就隐性失血的研究历史及定量计算方式、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骨折 手术 隐性失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