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都地区40986例育龄妇女TORCH感染调查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凌晞 康涵 吕康模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415-418,共4页
目的分析近两年成都市育龄妇女TORCH感染情况,为本地区妇女保健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进行TORCH检查的育龄妇女40 986例,通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定量检测血清中TORCH-IgG和TORCH-IgM抗体含量... 目的分析近两年成都市育龄妇女TORCH感染情况,为本地区妇女保健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进行TORCH检查的育龄妇女40 986例,通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定量检测血清中TORCH-IgG和TORCH-IgM抗体含量。结果 TORCH-IgM检测中弓形虫(toxoplasma,TOX)、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 virus,CMV)、单纯疱疹病毒Ⅰ/Ⅱ型(herpes simplex virusⅠ/Ⅱ,HSVⅠ/Ⅱ)阳性率分别为1.02%、1.10%、0.40%、9.50%,其中HSVⅠ/Ⅱ-IgM阳性率最高(9.50%),CMV-IgM阳性率最低(0.40%)。TORCH-IgG检测中TOX、RV、CMV、HSVⅠ/Ⅱ阳性率分别为5.28%、79.03%、96.00%、83.96%,其中CMV-IgG阳性率最高(96.00%),TOX-IgG阳性率最低(5.28%)。不同年龄组中,HSVⅠ/Ⅱ-IgM低龄组(18~35岁)阳性率高于高龄组(>35岁)(9.58%vs8.43%,P<0.05);低龄组RV-IgG阳性率高于高龄组(80.16%vs 66.95%,P<0.05),而高龄组HSVⅠ/Ⅱ-IgG阳性率和CMV-IgG阳性率均高于低龄组(91.82%vs 83.23%,96.99%vs 95.91%,P均<0.05)。结论成都地区育龄妇女TORCH-IgM检测中,HSVⅠ/Ⅱ-IgM阳性率最高,且以低龄人群为主。应加强孕前检测宣传教育,降低感染率。总体上,TORCHIgM和TORCH-IgG检测中,CMV-IgM阳性率最低,CMV-IgG阳性率最高,可能与我国提倡母乳喂养,成人后已产生CMV-IgG抗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风疹病毒 巨细胞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优生优育
下载PDF
无创产前检测假阴性3例及遗传咨询
2
作者 高崇兰 胡誉 +2 位作者 康涵 李兴玉 段涛 《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3期63-64,共2页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与传统的血清学筛查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016年国家关于规范有序开展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与诊断工作的通知中指出21三体检出率不低于95%,...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与传统的血清学筛查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016年国家关于规范有序开展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与诊断工作的通知中指出21三体检出率不低于95%,但仍存在假阳性及假阴性可能。对于假阳性病例可进一步侵入性产前诊断,而假阴性病例往往出生后发现,仅部分可通过产前超声异常发现;做好检测前及检测后的遗传咨询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产前检测 敏感性和特异性 血清学筛查 21三体 遗传咨询 产前超声 假阴性 侵入性产前诊断
下载PDF
Xp11.22等臂双着丝粒型Turner综合征2例的产前诊断及遗传学分析
3
作者 王凌晞 康涵 +1 位作者 胡誉 吴泳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368-373,共6页
目的探讨Turner综合征(TS)中Xp11.22等臂双着丝粒结构异常的遗传学特征。方法选取分别于2020年10月与2020年6月就诊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的2例孕妇及其疑似性染色体异常或超声结果提示异常的胎儿为研究对象。收集2例孕妇的羊水样品... 目的探讨Turner综合征(TS)中Xp11.22等臂双着丝粒结构异常的遗传学特征。方法选取分别于2020年10月与2020年6月就诊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的2例孕妇及其疑似性染色体异常或超声结果提示异常的胎儿为研究对象。收集2例孕妇的羊水样品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CMA)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并进行遗传学诊断。结果胎儿1的染色体核型均为45,X[47]/46,X,psu idic(X)(p11.2)[53],胎儿2染色体核型为46,X,psu idic(X)(p11.2)。CMA结果提示2例胎儿均存在Xp22.33p11.22区域缺失及p11.22q28区域重复。FISH结果提示2例胎儿的着丝粒位于1条等臂X染色体上。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FISH和CMA联合检测诊断出2例Turner综合征胎儿,对染色体复杂结构异常的诊断具有一定辅助作用。高分辨率CMA可以精确定位染色体断裂重排位点,对断裂重排机制研究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纳综合征 染色体核型 染色体断裂 微阵列分析 荧光原位杂交 孕妇 胎儿
原文传递
31例G6PD缺乏症患儿基因突变与临床表现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格 于洁 +6 位作者 李蕙 舒慧英 李丹 史宏 周敏 吕康模 李晓静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299-304,共6页
目的研究31例G6PD缺乏症患儿的基因突变类型,探讨基因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应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测序,了解基因突变类型,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G6PD缺乏症患儿(男27例,女4例)参与基因检测,检出29例基因突变(男25... 目的研究31例G6PD缺乏症患儿的基因突变类型,探讨基因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应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测序,了解基因突变类型,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G6PD缺乏症患儿(男27例,女4例)参与基因检测,检出29例基因突变(男25例,女4例),2例未检出突变,检出率为93.5%。单个基因位点突变28例,单基因突变率为96.6%,8例为c.G1388A(28.57%),7例c.G1376T(25.00%),4例c.G487A(14.29%),4例c.G871A(14.29%),2例c.A95G(7.14%),2例c.C1024T(7.14%),1例c.G392T(3.57%)。发现1例c.G1388A合并c.G77A(SNP:rs368832112)复合杂合突变,系国内首次报道,复合位点突变率3.4%。31例患儿临床表现主要为蚕豆病,或感染等因素诱发的溶血性贫血。结论本组G6PD缺乏症患儿的常见基因突变类型为G1388A、G1376T、G487A及G871A,临床表现为蚕豆等诱发的急性溶血性贫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基因突变 临床表现
下载PDF
16249例川东北地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5
作者 宋琪玲 何勇均 +1 位作者 黄思月 刘青松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1年第14期2026-2028,2033,共4页
目的探讨川东北地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致病基因分布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四川赛尔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接受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检测的患者共16249例,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并检测其珠蛋白生... 目的探讨川东北地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致病基因分布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四川赛尔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接受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检测的患者共16249例,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并检测其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突变类型。结果16249例患者中共检出2467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阳性率为15.18%(2467/16249)。其中,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有1318例,占53.43%(1318/2467);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有1086例,占44.02%(1086/2467);α合并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63例,占2.55%(63/2467)。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中最常见的是SEA杂合缺失,共666例,占50.53%(666/1318);其次是3.7位点杂合缺失,共489例,占37.10%(489/1318);血红蛋白H病65例,占4.93(65/1318)。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中最常见的是17位点杂合突变,共347例,占31.95%(347/1086);其次是41~42位点杂合突变,共318例,占29.28%(318/1086)。结论川东北地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阳性率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在该地区广泛开展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检测,有助于预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的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基因型 川东北 基因检测
下载PDF
甲胎蛋白和游离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双标记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滤纸干血片测定试剂盒的性能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范春雪 谭玉华 +3 位作者 汪勤 霍道贵 吴泳 董梅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21期2899-2901,共3页
目的对研制的甲胎蛋白(AFP)和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β-hCG)双标记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滤纸干血片测定试剂盒进行性能评价。方法应用TRFIA法检测滤纸干血片中AFP和fβ-hCG的含量,并对干血片检测方法的精密度、分析灵敏度... 目的对研制的甲胎蛋白(AFP)和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β-hCG)双标记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滤纸干血片测定试剂盒进行性能评价。方法应用TRFIA法检测滤纸干血片中AFP和fβ-hCG的含量,并对干血片检测方法的精密度、分析灵敏度、特异性、Hook效应等进行评价,与同类试剂盒进行方法学比对试验。结果待评价试剂盒AFP和fβ-hCG的剂量-反应曲线线性相关系数(r)可达0.99以上;批内、批间CV(%)均小于10.0%;AFP和fβ-hCG的灵敏度均不高于1.5U/mL和2.0ng/mL;与同类试剂比对,AFP和fβ-hCG结果的线性r均可达0.99以上;临床研究评价一致程度百分比可达100%。结论待评价试剂盒具有灵敏度高,精密度好,特异性强,样本需求量少的优点;与同类产品检测结果相关性好,能满足临床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胎蛋白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亚单位 荧光免疫测定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诊断产前先天性畸形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9
7
作者 陈艺菲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7年第8期1791-1793,共3页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产前先天性畸形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4月该院筛查的产妇13 874例为研究对象,产妇入院后先行常规超声检查,然后采用MRI筛查,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筛查效果。结果 13 874例孕妇中384例经...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产前先天性畸形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4月该院筛查的产妇13 874例为研究对象,产妇入院后先行常规超声检查,然后采用MRI筛查,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筛查效果。结果 13 874例孕妇中384例经手术确诊为胎儿畸形,确诊率为2.77%(384/13 874);26例漏诊,漏诊率为6.77%(26/384)。MRI确诊率为95.8%,显著高于常规超声检查的82.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漏诊率误诊率为4.2%,显著低于常规超声检查的17.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和超声检查畸形类型较多,MRI检查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中枢神经系统、心脏畸形、脸部畸形;常规超声检查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心脏畸形,两种方法诊断畸形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先天性畸形胎儿采用MRI筛查效果理想,但应严格把握其应用适应证,联合超声检查能进一步弥补各自缺陷,提高确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技术 先天性畸形 临床效果 超声检查
原文传递
NT超声检查在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康涵 谢雅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第11期146-147,共2页
目的:分析NT超声检查在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017年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行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的10110例孕妇,分析胎儿NT超声检查在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意义。结果:211例NT增厚胎儿(NT≥2.5mm)中,染色... 目的:分析NT超声检查在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017年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行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的10110例孕妇,分析胎儿NT超声检查在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意义。结果:211例NT增厚胎儿(NT≥2.5mm)中,染色体异常胎儿24例,异常率为11.37%,即以染色体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本研究中以NT增厚预测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阳性预测值是11.37%。染色体异常的胎儿中,染色体数目异常为21例,占87.5%,其中21-三体最多共12例;染色体结构异常3例,均为罗伯逊易位型三体综合征。结论:胎儿NT增厚在染色体异常早期筛查中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染色体数目异常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项透明层 染色体异常 产前诊断
下载PDF
275例出生缺陷或智力、生长发育迟缓儿童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8-238,共1页
目的探讨染色体异常与出生缺陷或智力、生长发育迟缓的关系。方法采集275例临床上有出生缺陷或智力、生长发育迟缓的儿童外周静脉血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275例儿童中共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118例,检出率42.90%。其中常染色体异常核... 目的探讨染色体异常与出生缺陷或智力、生长发育迟缓的关系。方法采集275例临床上有出生缺陷或智力、生长发育迟缓的儿童外周静脉血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275例儿童中共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118例,检出率42.90%。其中常染色体异常核型109例,占39.63%,主要为21-三体;性染色体异常核型9例,占3.27%,主要为45,X。结论染色体畸变是引起儿童出生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21-三体和45,X仍是目前主要的异常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咨询 儿童 细胞遗传学 核型分析
原文传递
17000名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筛查 被引量:40
10
作者 吕康模 熊业华 +10 位作者 俞皓 邹玲 冉隆荣 刘德顺 殷勤 徐应文 方雪 宋祖玲 黄丽佳 谭大勇 张治位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7-552,共6页
目的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新生儿进行致聋基因突变筛查,评估成都地区新生儿中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的突变频率和类型。方法收集成都地区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送检的17000名新生儿足跟血制成干血斑,应用微阵列芯片法检测中国人常见的... 目的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新生儿进行致聋基因突变筛查,评估成都地区新生儿中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的突变频率和类型。方法收集成都地区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送检的17000名新生儿足跟血制成干血斑,应用微阵列芯片法检测中国人常见的4个致聋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包括GJB2基因(35delG、176dell6、235delC、299delAT)、GJB3基因(538C〉T)、SLC26A4基因(IVS7—2A〉G、2168A〉G)、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1555A〉G、1494c〉T)。对所有阳性结果和随机抽取2%的阴性结果进行测序验证。结果17000名新生儿中检出突变者542例,其中GrJB2235delC254例、176del1615例、299delAT55例,GJB3538C〉T23例,SLC26A42168A〉G17例、IVS7—2A〉G128例,线粒体12SrRNA1494C〉T4例、1555A〉G42例(含2例复合性突变中有1555A〉G均质突变);另外检出复合性突变6例,分别为GJB2235delC杂合突变伴有SLC26A4IVS7—2杂合突变和线粒体DNA12SrRNA1555A〉G均质突变各1例,GJB2299delAT杂合突变伴有GJB3538C〉T杂合突变和线粒体DNA12SrRNA1555A〉G均质突变各1例、伴SLCg6A4IVS7—2A〉G杂合突变2例。测序结果与芯片结果一致。在受检的新生儿中,耳聋基因GJB2,GJB3,SLC26A4和12SrRNA突变总携带率达到3.19%;致药物性耳聋的线粒体DNA基因突变率达到0.27%;GJB2基因与SLCg6A4基因突变携带率达2.76%,占基因突变携带人群的86.5%。结论在无耳聋家族史的新生儿中,4个致聋基因突变均有携带者,GJB2基因突变高于SLC26A4基因突变,两者占比最大。致药物性耳聋的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突变在新生儿用药前及时发现,并终生避免接触氨基糖苷类药物,将有利于防止“一针致聋”的发生。在新生儿中开展耳聋基因筛查,对遗传性耳聋的早期诊断和预防,以及成年后的婚育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耳聋 GJB2基因 SLC26A4基因 12SRRNA基因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检测染色体异常来源成分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韦小妮 康涵 +1 位作者 王文丹 吕康模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8年第2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检测染色体异常来源成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例经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不明来源染色体片段异常者,采用亚端粒(subtelomere)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检测。结果明确诊断了2例染色体片段...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检测染色体异常来源成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例经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不明来源染色体片段异常者,采用亚端粒(subtelomere)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检测。结果明确诊断了2例染色体片段异常均为染色体相互易位,并鉴定出了易位的片段来源。结论亚端粒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协助常规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出小片段、难以辨认的染色体易位,对协助临床遗传咨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亚端粒探针 染色体异常 相互易位 自然流产
原文传递
羊水染色体核型的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谢成秀 《医学信息》 2018年第10期80-83,共4页
目的探究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重要性。方法从2010年12月~2017年11月妊娠17~31周具有羊水穿刺指征以及自愿要求的孕妇16896例,在B超引导下穿刺抽取20 ml,对胎儿的脱落细胞进行培养,收获,制片,G显带,上机扫片并进行核型分析... 目的探究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重要性。方法从2010年12月~2017年11月妊娠17~31周具有羊水穿刺指征以及自愿要求的孕妇16896例,在B超引导下穿刺抽取20 ml,对胎儿的脱落细胞进行培养,收获,制片,G显带,上机扫片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在16896例羊水染色体分析中,共检测出异常核型495例,检出率为2.92%,多态性1312例,检出率为7.76%;高龄孕妇6377例,异常检出率为2.47%,唐氏筛查高风险孕妇7746例,异常检出率为1.61%,18三体筛查高风险351例,异常检出率为3.13%,超声NT异常218例,异常检出率13.76%,鼻骨缺失50例,异常检出率4.00%,超声综合指标1168例,异常检出率6.25%,NIPT阳性141例,异常检出率58.15%,夫妻一方为染色体携带者或者异常者83例,异常检出率为34.93%,异常生育史448例,异常检出率为1.11%,不良接触史114例,异常检出率4.38%,要求羊水穿刺468例,异常检出率1.49%。结论在产前诊断的过程中,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依然是重要的诊断方法 ,由于染色体条带分辨水平有限,超声和其它分子遗传学检测可以与之互补,提高胎儿异常检出率,减少出生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水穿刺 染色体异常 核型分析 产前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