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成都市42679名学龄前儿童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现状调研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巫慧敏 任妍 +5 位作者 朱帝玲 陈月 张素华 秦成洁 罗映娟 杨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62-66,共5页
目的分析四川省成都市学龄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21年3—4月四川省成都市23个区(市、县)的153家托幼机构的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儿童监护人填写问卷),并采用χ^(2)检... 目的分析四川省成都市学龄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21年3—4月四川省成都市23个区(市、县)的153家托幼机构的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儿童监护人填写问卷),并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儿童发生ADHD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2679名儿童,成都市学龄前儿童ADHD检出率为2.4%,肥胖检出率为17.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不同父亲文化程度、不同母亲文化程度、不同家庭年收入、有无睡眠问题、有无进食问题的儿童ADHD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97、40.49、42.56、45.96、496.99、593.6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家庭年收入高(10万~<20万元人民币、20万~50万元人民币)是男童发生ADHD的保护因素(OR=0.71、0.73、0.55,P<0.05或P<0.01),有睡眠问题、有进食问题、肥胖是男童发生ADHD的危险因素(OR=2.74、4.43、1.24,P<0.05或P<0.01);有睡眠问题、有进食问题是女童发生ADHD的危险因素(OR=2.44、2.83,P<0.01),肥胖是女童发生ADHD的保护因素(OR=0.16,P<0.01)。结论四川省成都市学龄前男童的ADHD检出率高于学龄前女童,母亲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睡眠问题、进食问题、肥胖是男童发生ADHD的影响因素,睡眠问题、进食问题、肥胖是女童发生ADHD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睡眠 进食 肥胖
下载PDF
成都市54025例早产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筛查结果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姜舟 王梅 +3 位作者 唐立 李晓丽 李春荣 程昕然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82-487,共6页
目的分析成都市早产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缺乏症筛查结果及基因突变分布情况,探讨早产儿人群G6PD筛查流程改进方案。方法采用干血斑G6PD荧光分析法,对成都市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出生... 目的分析成都市早产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缺乏症筛查结果及基因突变分布情况,探讨早产儿人群G6PD筛查流程改进方案。方法采用干血斑G6PD荧光分析法,对成都市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出生的54025例早产儿足跟血样本进行G6PD缺乏症筛查,对213例筛查阳性患儿联合运用G6PD酶学和基因检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在54025例早产儿中,确诊G6PD缺乏症患儿192例,发病率为3.55‰。早产儿G6PD缺乏症的发病率高于同期足月儿,且有逐年增高趋势(P<0.05)。夏季出生、胎龄<32周、出生体重<2500 g为筛查假阳性率增加的影响因素(P<0.05)。女性患儿基因检测法的确诊符合率高于酶活性检测法(P<0.05)。成都地区共检出9种基因突变,未检出复合杂合突变,女性患儿未检出纯合突变。80例检出基因突变的患儿中,检出率最高的前3种基因突变类型为:c.1388G>A26例(32%)、c.1376G>T 21例(26%)、c.1024C>T 13例(16%),共占比75%。3种基因突变类型的致病性分类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c.1024C>T比c.1376G>T、c.1388G>A基因突变的致病性分类程度更轻(P<0.0167),提示c.1376G>T与c.1388G>A对G6PD酶活性的影响大于c.1024C>T。结论应重视早产儿G6PD缺乏症筛查工作;建议夏季采用冷链运输标本以降低G6PD缺乏症筛查的初筛假阳性率;在女性筛查阳性儿中推广基因检测,以提高女性早产儿G6PD缺乏症检出率;成都地区早产儿G6PD缺乏症基因突变的类型呈多样化分布,c.1024C>T患儿病情程度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新生儿疾病筛查 基因突变 早产儿
下载PDF
成都市育龄妇女孕前营养指标变化趋势分析
3
作者 顾玲玲 杨柳 +5 位作者 唐立 罗孟军 王玉梅 林娟 田笛 王莉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24年第7期67-71,共5页
目的分析近10年不同时段成都市育龄妇女孕前营养状况的变化趋势。方法以成都部分地区2014~2016年参加免费孕前优生(孕优)检查的13029名育龄妇女和2020~2022年参加该项目的21109名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身高、体质量指数(BMI)、血红... 目的分析近10年不同时段成都市育龄妇女孕前营养状况的变化趋势。方法以成都部分地区2014~2016年参加免费孕前优生(孕优)检查的13029名育龄妇女和2020~2022年参加该项目的21109名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身高、体质量指数(BMI)、血红蛋白含量(Hb)、空腹血糖(FPG)等孕前营养指标的分布特征和变化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个时间段参加孕优检查的妇女BMI、FPG、Hb、身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重无差异。相较于2014~2016年,2020~2022年正常BMI的比例增加2.38%,正常FPG的比例降低2.2%,Hb正常的比例增加0.19%,平均身高增加1.3 cm。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控制了年龄和户籍的影响后,Hb正常比例的差异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与2014~2016年相比,2020~2022年育龄妇女身高增加1.54 cm(95%CI:1.42-1.67),孕前异常BMI降低7%(OR=0.93,95%CI:0.88-0.97),异常FPG增加24%(OR=1.24,95%CI:1.17-1.33)。结论2020~2022年,反映成都地区备孕育龄妇女孕前营养的主要指标中,受长期生活方式影响较大的BMI和Hb变化较小且向好,但主要受短期生活方式影响的FPG有变差的趋势。为减少不良营养状况对女性和子代健康的负面影响,建议继续加强备孕期合理膳食和科学运动的健康教育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龄妇女 孕前检查 身高 体重 体质量指数 血红蛋白 空腹血糖
原文传递
2015年至2017年成都市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
4
作者 王玉梅 杨柳 《中国药业》 CAS 2018年第A02期90-91,共2页
目的分析成都市2015年至2017年孕产妇死亡原因和死亡率,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2015年至2017年死亡孕产妇的死亡报告卡、病历资料、调查报告及评审资料。结果孕产妇死亡率、活产数和高危妊娠数呈逐年增长趋势,死... 目的分析成都市2015年至2017年孕产妇死亡原因和死亡率,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2015年至2017年死亡孕产妇的死亡报告卡、病历资料、调查报告及评审资料。结果孕产妇死亡率、活产数和高危妊娠数呈逐年增长趋势,死亡率逐年下降,2017年达历史新低。死亡孕产妇特征,户籍人口占多数,初产妇居多,大部分均规范产检,总体文化水平较低。死亡原因,直接产科原因以产科出血为主(55.56%,10/18)。市级评审结果,可避免死亡较高,产科出血占33.33%(10/30)。结论2015年至2017年成都市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产科出血是可干预的首要原因,处置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产妇 死亡原因 产科出血
下载PDF
2013年至2019年成都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暴露未感染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纵向研究
5
作者 罗映娟 毛昂 +2 位作者 杨柳 杨蕾 林永红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7期440-446,共7页
目的纵向对比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暴露未感染(HEU)组与健康对照组儿童0~18月龄的生长发育差异,以评估HEU儿童早期体格生长发育的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成都市出生并上报国家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 目的纵向对比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暴露未感染(HEU)组与健康对照组儿童0~18月龄的生长发育差异,以评估HEU儿童早期体格生长发育的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成都市出生并上报国家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母亲的孕产期信息,以及其所生HEU儿童0、1、3、6、9、12、18月龄的随访信息,并按母亲分娩年龄、分娩孕周和出生性别1∶1匹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未暴露未感染(HUU)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HEU组与HUU组各纳入385名儿童。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多水平模型比较两组儿童0~18月龄体格生长发育的差异。结果HEU组儿童0、3、6月龄的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分别为-0.72±1.03、-0.09±1.18、0.05±1.09,分别低于HUU组的-0.21±1.04、0.42±1.19、0.41±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41、7.47、5.18,均P<0.001);HEU组儿童3、6、12、18月龄的年龄别身长Z评分(LAZ)分别为-0.23±1.36、-0.01±1.48、-0.18±1.20、-0.32±1.13,分别低于HUU组的0.24±1.26、0.30±1.26、0.07±1.11、0.04±1.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4、4.04、2.72、4.30,均P<0.01);HEU组儿童0、3、6月龄的身长别体重Z评分(WLZ)分别为-1.05±1.18、0.23±1.03、0.22±0.95,分别低于HUU组的-0.20±0.98、0.44±1.03、0.45±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90、2.95、2.96,均P<0.01)。矫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后,HEU儿童0、3、6月龄WAZ,3、6、12、18月龄LAZ,以及0、3、6月龄WLZ仍分别低于HUU儿童。结论成都市HEU和HUU儿童的体格生长发育差异主要发生在婴儿早期6月龄内,但身长差异持续至18月龄。产前暴露于HIV感染会影响胎儿和出生后的体格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儿童 HIV暴露未感染 生长发育 多水平模型
原文传递
成都市学龄前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情绪与行为问题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任妍 朱帝玲 +5 位作者 叶丽雯 李春荣 陈月 杨柳 秦成洁 罗同勇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33-737,共5页
目的 分析学龄前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存在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差异,为开展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情况监测及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5-6月在成都市23个区市县抽取153所幼儿园共45 065名儿童,通过监护人填写在线... 目的 分析学龄前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存在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差异,为开展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情况监测及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5-6月在成都市23个区市县抽取153所幼儿园共45 065名儿童,通过监护人填写在线问卷的方式调查人口学特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情况,采用χ^(2)检验分析各维度异常率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的差异,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情绪与行为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异常检出率为6.10%,其中独生子女为6.34%,非独生子女为5.84%。匹配后独生子女组与非独生子女组的困难总分、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同伴交往、社会行为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91,8.97,3.91,15.57,-5.46,4.08,P值均<0.01)。结论 在困难总分及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方面,非独生子女情况均好于独生子女;在同伴交往、社会行为方面,独生子女情况优于非独生子女。是否独生子女应作为学龄前儿童心理保健工作中制定具体方案的重要考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 行为 精神卫生 独生子女 儿童 学龄前
原文传递
成都市2011—2021年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结果分析及30年筛查变化情况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姜舟 赖婷 +1 位作者 李晓丽 杨柳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3年第5期885-890,共6页
目的 评价2011—2021年成都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新生儿遗传代谢病(IMD)筛查工作质量,总结近30年筛查工作经验,分析苯丙酮尿症(PKU)及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在成都地区的流行情况,为成都市制定出生缺陷防控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通... 目的 评价2011—2021年成都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新生儿遗传代谢病(IMD)筛查工作质量,总结近30年筛查工作经验,分析苯丙酮尿症(PKU)及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在成都地区的流行情况,为成都市制定出生缺陷防控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成都市新生儿疾病筛查数据库收集2011—2021年成都市CH和PKU的筛查率、可疑阳性召回率、不合格血片补采率、检验前血片周转不及时率等筛查质控指标,及PKU、CH的发病率、治疗、随访情况,与1992—2010年相关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2011—2021年成都市共筛查2425987例新生儿,筛查率从2011年的92.41%逐渐上升到2021年的99.52%。初筛阳性率从0.92%逐渐上升至1.58%;初筛阳性召回率除了2012年和2013年外均稳定在95%以上,2021年为98.44%。血片不合格率从0.27%逐渐下降至0.03%。不合格血片重采率从78.48%逐渐上升至97.78%,检验前血片周转不及时率从1.29%逐渐下降至0.03%。确诊PKU/BH4 87例,发病率:1/27885;确诊CH 1169例,发病率:1/2075。与1992—2010年相比:筛查率、初筛阳性率、初筛阳性召回率,PKU筛查的阳性预计值等质控指标均有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筛查的阳性预计值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U发病率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发病率有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都市筛查工作质量近10年有明显提高,筛查关键指标均稳定在较高水平。CH发病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PKU发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建议结合近十年筛查情况对TSH切值进行科学的调整,以降低CH筛查假阳性;未来可考虑适当增加免费筛查的IMD病种,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疾病筛查 遗传代谢病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苯丙酮尿症
原文传递
成都市孕产期保健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李春荣 杨珉 +3 位作者 赵顺霞 兰志鹏 张朋睿 段链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439-445,共7页
目的了解孕产妇保健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6年9至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成都市21个区(市)县按照经济水平的高低分为高、中、低3个层次中随机抽取9个区市县,在被抽取的9个区市县中随机抽取18个社... 目的了解孕产妇保健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6年9至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成都市21个区(市)县按照经济水平的高低分为高、中、低3个层次中随机抽取9个区市县,在被抽取的9个区市县中随机抽取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从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孕期系统保健登记册上共随机抽取1 066名产妇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对孕产期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问卷有效应答率为93.81%。1 000名被调查产妇年龄为(28.82±4.43)岁;文化程度以高中及大专为主(55.50%);家庭年收入在3万~的有420人(42.00%),8万~20万的412人(41.20%)。早孕建卡率(88.90%)、产后访视率(90.20%)以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78.60%)调查值低于2016年成都市年报统计上报数据有统计学差异(χ^2=6.28、7.79、15.34,P均〈0.01)。医务人员态度(OR:2.16,95%CI:1.04~4.48),认为怀孕3个月内要到医院检查并建卡(OR:2.88,95%CI:1.03~8.14),孕产妇通过医院医生(OR:0.29,95%CI:0.13~0.64)、社会活动(OR:0.40,95%CI:0.23~0.70)、宣传广告(OR:3.42,95%CI:1.54~7.58)、网络(OR:1.71,95%CI:1.08~2.71)、报刊杂志(OR:3.80,95%CI:1.30~11.11)等途径获悉孕产期保健知识是影响早孕建卡的主要因素;孕产妇年龄在31~35岁(OR:0.26,95%CI:0.08~0.87)、孕妇选择产前检查医院[区级医院(OR:3.21,95%CI:1.26~8.19),区级妇幼保健院(OR:4.33,95%CI:1.72~10.91),市、省级妇幼保健院(OR:4.24,95%CI:1.38~12.99)]以及选择产前检查医院的决定因素是离家近(OR:0.51,95%CI:0.31~0.82)是影响产后访视的主要因素;医务人员态度好(OR:1.69,95% CI:1.04~2.73)、认为怀孕3个月要到医院检查并建卡(OR:2.58,95%CI:1.04~6.42)、孕产妇通过网络获悉孕产期保健知识(OR:1.63,95%CI:1.20~2.23)以及孕妇选择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OR:6.60,95%CI:1.27~34.48),区级妇幼保健院(OR:2.40,95%CI:1.07~5.39),市、省级妇幼保健院妇幼保健院(OR:3.72,95%CI:1.41~9.79)作为产前检查医院是影响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的主要因素。结论成都市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率不高,同上报数据差距较大;医务人员态度好坏,孕产妇孕产期保健知识获得渠道以及对产检医院的选择直接影响孕产期保健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产期 卫生保健服务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成都市HIV感染孕产妇接受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对早产的影响(2015-2020年)
9
作者 罗映娟 杨柳 +2 位作者 巫霞 杨蕾 兰志鹏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342-346,共5页
目的探讨孕期接受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成都市HIV感染孕产妇的早产发生率及其对早产的影响。方法以成都市2015—2020年已分娩的HIV感染孕产妇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为主要研究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IV感染孕产妇... 目的探讨孕期接受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成都市HIV感染孕产妇的早产发生率及其对早产的影响。方法以成都市2015—2020年已分娩的HIV感染孕产妇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为主要研究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IV感染孕产妇早产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373例HIV感染孕产妇,使用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opinavir/ritonavir,LPV/r)、替诺福韦(tenofovir,TDF)+3TC+LPV/r和TDF+3TC+依非韦伦(efavirenz,EFV)治疗者分别占52.6%(196/373)、28.4%(106/373)和19.0%(71/373);早产发生率分别为16.8%(33/196)、7.5%(8/106)和15.5%(11/71)。基于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PI)治疗方案与基于EFV的早产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18,P=0.67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控制了非本地居住、胎膜早破的影响下,HIV感染孕产妇不同治疗方案对早产有影响,与TDF+3TC+LPV/r方案相比,使用AZT+3TC+LPV/r方案的感染孕产妇早产风险更高(OR_(调整后)=2.446,95%CI:1.077~5.622)。结论基于成都地区HIV母婴阻断的监测数据,使用AZT+3TC+LPV/r方案早产发生的风险最高,使用TDF+3TC+LPV/r方案早产发生的风险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孕产妇 抗病毒治疗 早产 替诺福韦
原文传递
成都地区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生活质量的关联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春荣 罗胜钰 +4 位作者 林莉 陈维清 任妍 张梦 郭雅伟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1-84,共4页
目的分析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生活质量的关联,为推进生命早期健康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5—7月在成都市选取14所幼儿园4233名学龄前儿童及其母亲参与本项研究。利用在线问卷调查研究对... 目的分析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生活质量的关联,为推进生命早期健康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5—7月在成都市选取14所幼儿园4233名学龄前儿童及其母亲参与本项研究。利用在线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母亲教养方式及儿童的生活质量。结果成都地区学龄前儿童总体生活质量得分为(80.17±9.81)分。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情感温暖得分与学龄前儿童的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学校功能、心理社会功能和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呈正相关(β高分组值分别为2.63,4.95,12.05,6.54,4.88,P值均<0.05)。母亲拒绝和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则与学龄前儿童生活质量各维度(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学校功能)及总分(心理社会功能和总体生活质量)呈负相关(拒绝高分组:β值分别为-9.39,-10.82,-7.12,-6.04,-8.00,-8.35;过度保护高分组:β值分别为-6.71,-5.85,-3.08,-2.39,-3.77,-4.51,P值均<0.05)。母亲高水平的拒绝教养方式与儿童情感功能的关联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β=-3.23,P<0.05)。结论母亲教养方式是影响学龄前儿童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有利于提高学龄前儿童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母亲 生活质量 回归分析 精神卫生 儿童 学龄前
原文传递
美国医学研究所妊娠期体重增长指南对成都市双胎妊娠女性的适用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唐立 李春荣 柳怡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9期639-643,共5页
目的分析美国医学研究所(IOM)妊娠期体重增长指南对成都市双胎妊娠女性的适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9年12月成都市所有助产机构活产分娩且孕周≥28周的1 862例双胎妊娠女性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参考IOM妊娠期体重增长指南有关双... 目的分析美国医学研究所(IOM)妊娠期体重增长指南对成都市双胎妊娠女性的适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9年12月成都市所有助产机构活产分娩且孕周≥28周的1 862例双胎妊娠女性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参考IOM妊娠期体重增长指南有关双胎妊娠的体重增长推荐值分为低于推荐值组(880例)、符合推荐值组(839例)和高于推荐值组(143例), 利用成都市妇幼健康信息"一卡通"系统提取基本信息。采用χ2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3组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妊娠期并发症和围产期不良结局,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体重增长与妊娠期并发症和围产期不良结局的关系。结果 72.8%(611/1 862)的女性孕前体重正常, 低于推荐值组、符合推荐值组、高于推荐值组妊娠期体重增长值分别为(11.8±3.4)kg、(18.8±2.6)kg、(26.1±2.9)kg。低于推荐值组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最高(71.0%), 符合推荐值组次之(61.3%), 高于推荐值组最低(51.0%)(P<0.001);3组在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极低出生体重、早产、极早产、5 min阿氏评分以及新生儿出生7 d内死亡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符合推荐值组相比, 低于推荐值组分娩出低出生体重儿的概率更高(OR=1.62, 95%CI:1.32~2.00), 高于推荐值组分娩出低出生体重儿的概率更低(OR=0.63, 95%CI:0.44~0.91)(均P<0.05)。结论 IOM妊娠期体重增长指南对改善成都市双胎妊娠的并发症和围产期不良结局有一定适用价值, 尤其在改善新生儿出生低体重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胎妊娠 体重增长 妊娠并发症 妊娠结局
原文传递
成都市HIV感染孕产妇流行病学及其新生儿出生特征分析(2013—2020年)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映娟 文荣康 +2 位作者 巫霞 杨蕾 杨柳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188-191,共4页
目的了解成都市2013—2020年HIV感染孕产妇流行特征及其分娩新生儿的出生特征,为进一步提高HIV感染孕产妇的综合干预和新生儿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2013—2020年HIV感染孕产妇的流行病学特征、抗病毒治疗时机及变化趋... 目的了解成都市2013—2020年HIV感染孕产妇流行特征及其分娩新生儿的出生特征,为进一步提高HIV感染孕产妇的综合干预和新生儿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2013—2020年HIV感染孕产妇的流行病学特征、抗病毒治疗时机及变化趋势、新生儿出生特征,并对不同治疗时机下新生儿出生特征进行比较,所有资料均来源于全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结果2013—2020年共纳入682例HIV感染产妇和670名新生儿。产妇的年龄(28.41±5.09)岁,以非本地户籍61.44%(419例)、中小学文化程度80.94%(552例)、经产妇50.29%(343例)、本次妊娠前确认HIV感染44.87%(306例)为主。孕早期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比例从2013年的8.00%上升到2020年的95.95%,呈逐年上升趋势(χ_(趋势)^(2)=163.56,P<0.001)。HIV感染孕产妇分娩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96±0.48)kg,出生身长为(49.22±2.01)cm,均低于成都市新生儿的总体水平;早产率为13.73%,低出生体重率为14.48%。孕早期与孕中晚期开始抗病毒治疗的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和0.44,P均>0.05)。结论成都市HIV感染产妇呈现流动性强、文化程度低、生育活跃等特征。随着母婴阻断工作力度加强,孕早期开始治疗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成都市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健康水平落后于该市新生儿总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孕产妇 新生儿 抗病毒治疗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成都市2011年助产服务机构剖宫产率现状及情况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柳 曹静 +2 位作者 冉隆蓉 陈硕 赵顺霞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2年第3期71-73,76,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成都市剖宫产率在不同地区、不同医疗卫生机构分布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降低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的措施。方法分析成都市2011年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助产技术服务模式,分娩费用支付情况及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剖宫产率情况,... 目的通过分析成都市剖宫产率在不同地区、不同医疗卫生机构分布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降低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的措施。方法分析成都市2011年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助产技术服务模式,分娩费用支付情况及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剖宫产率情况,找出影响剖宫产率因素,提出干预措施。结果医疗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卫生行政管理欠缺均可以导致剖宫产率升高。结论控制剖宫产率工作是一项综合工作,建议通过卫生行政部门落实管理措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开展人性化助产服务模式和进行经济引导等综合措施共同降低剖宫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率现状 助产服务模式
原文传递
成都市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筛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姜舟 宋葳 +3 位作者 李春荣 赖婷 李晓丽 王梅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28-633,共6页
目的分析成都市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lucose-6-phosphate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G6PDD)筛查结果及基因突变情况,探讨成都市G6PDD筛查流程改进方案。方法采用干血斑G6PD荧光分析法,对2015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 目的分析成都市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lucose-6-phosphate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G6PDD)筛查结果及基因突变情况,探讨成都市G6PDD筛查流程改进方案。方法采用干血斑G6PD荧光分析法,对2015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成都市出生的1 091 120例新生儿进行G6PDD筛查,对5 747例筛查阳性儿进行G6PDD酶学检测或基因检测确诊,电话调查未召回阳性儿未能召回的原因。结果本研究共筛查了1 091 120例新生儿,确诊4 026例,G6PDD发病率为3.69‰。男生发病率明显高于女生(χ^(2)=2 184.548,P<0.05)。2015—2020年可疑阳性儿召回率逐年提高,整体仍低于90%,未召回原因主要为家长主观拒绝(61.61%)。成都地区共检出15种常见基因突变和11种复合杂合突变,检出率最高的前三种基因突变类型为:c.1388G>A(29.98%),c.1376G>T(25.94%),c.1024C>T(17.84%)。检出两种罕见突变:c.1003G>A和c.94C>G。结论成都地区是G6PDD相对高发区域,基因突变位点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可通过加强G6PDD筛查的健康教育,将G6PDD初筛阳性儿召回率纳入质量控制标准,并尽快在所有辖区开展基因检测,来进一步提高成都市G6PDD筛查阳性儿的召回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6PD缺乏症 新生儿筛查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瘢痕子宫再次剖宫术相关问题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丽琼 何丛妍 《四川医学》 CAS 2013年第7期924-926,共3页
目的分析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术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以降低剖宫产率。方法对212例再次剖宫产术(研究组)与1000例初次剖宫产术(对照组)病历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再次剖宫产组的盆腹腔粘连率、子宫破裂率、前置胎盘率、胎盘植入率、产后... 目的分析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术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以降低剖宫产率。方法对212例再次剖宫产术(研究组)与1000例初次剖宫产术(对照组)病历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再次剖宫产组的盆腹腔粘连率、子宫破裂率、前置胎盘率、胎盘植入率、产后出血率分别为43.40%、6.60%、10.85%、4.72%、3.30%,均明显高于初次剖宫产组(P均<0.05);②初、再次剖宫产术间隔时间≤2年者,发生子宫破裂的比例明显高于间隔时间>2年者(P<0.05)。结论加强健康教育,指导孕产妇正确选择分娩方式,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正确分析、处理再次剖宫产相关危险因素,是降低产科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子宫 再次 剖宫术 并发症
下载PDF
IL-27通过STAT3信号通路改善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急性肺炎 被引量:3
16
作者 巫霞 任妍 巫慧敏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317-322,327,共7页
目的:探讨IL-27通过调控STAT3信号通路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炎中的作用。方法:32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PS组、LPS+IL-27组、LPS+IL-27抗体组,每组8只。麻醉处死后取小鼠肺脏,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损伤情况;qRT-... 目的:探讨IL-27通过调控STAT3信号通路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炎中的作用。方法:32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PS组、LPS+IL-27组、LPS+IL-27抗体组,每组8只。麻醉处死后取小鼠肺脏,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损伤情况;qRT-PCR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及血清中STAT3、SOCS3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STAT3、p-STAT3、SOCS3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肺组织匀浆及血清中TNF-α、IL-1β、IL-10、TGF-β1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TNF-α、IL-1β在肺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结果:HE染色结果发现,正常对照组,LPS组和LPS+IL-27抗体组肺泡结构被破坏,肺泡壁弥漫性增厚,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LPS+IL-27组病理改变较LPS组明显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与正常对照组比,LPS组和LPS+IL-27抗体组小鼠肺组织STAT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LPS+IL-27组较LPS组和LPS+IL-27抗体组显著降低(P<0.05),LPS+IL-27组SOCS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LPS+IL-27抗体组(P<0.05)。各组小鼠肺组织及血清TNF-α、IL-1β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LPS+IL-27组TNF-α、IL-1β表达水平较LPS组和LPS+IL-27抗体组显著降低(P<0.05);LPS组和LPS+IL-27抗体组IL-10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LPS+IL-27组IL-10、TGF-β1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LPS+IL-27抗体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LPS组和LPS+IL-27抗体组TNF-α阳性表达主要表达在细胞浆中,IL-1β阳性表达主要表达与细胞膜与细胞浆中,Western blot结果发现TNF-α、IL-1β在肺组织中均呈高表达(P<0.05);LPS+IL-27组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较LPS组和LPS+IL-27抗体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外源性IL-27可能通过抑制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水平改善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 急性肺炎 IL-27 STAT3信号通路
下载PDF
PITC服务模式下孕妇预防HIV母婴传播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17
作者 王欢欢 沈丽琴 +2 位作者 冯斐 王娟秀 李春荣 《中国性科学》 2021年第5期104-107,共4页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主动提供HIV检测咨询(PITC)服务模式下孕妇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认知现状,探索孕后检测HIV必要性的影响因素,为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母婴传播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系统抽样方法,对2020年8月至全区4家助产机构进行...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主动提供HIV检测咨询(PITC)服务模式下孕妇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认知现状,探索孕后检测HIV必要性的影响因素,为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母婴传播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系统抽样方法,对2020年8月至全区4家助产机构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及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基本知识、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的态度及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态度等。结果艾滋病基本知识掌握充分的孕妇占65.60%,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掌握充分的孕妇仅占18.59%。最希望获取艾滋病信息的途径主要为网络、医生、宣传资料。超过95%的孕妇认为怀孕前后有必要进行HIV咨询检测。孕周大、学历高、完成婚检、以前听说过艾滋病、艾滋病基本知识掌握充分与怀孕后进行HIV咨询检测必要性呈正相关。结论孕妇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但不够深入和全面,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健康教育,提高孕早期HIV抗体检测率,努力实现关口前移,力争达到艾滋病母婴零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母婴传播 主动提供HIV检测咨询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院内预防HIV母婴传播方案的建立与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肖藜 陈姗 +1 位作者 陈莉农 李春荣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19期3003-3006,共4页
目的探索某医疗机构院内预防艾滋病病毒(HIV)母婴传播方案的建立,并评价其效果,为艾滋病非定点治疗医疗机构母婴阻断提供较好的管理方式。方法采用PDCA循环法,建立院内预防HIV母婴传播管理方案。分析方案实施前后早孕患者HIV抗体筛查试... 目的探索某医疗机构院内预防艾滋病病毒(HIV)母婴传播方案的建立,并评价其效果,为艾滋病非定点治疗医疗机构母婴阻断提供较好的管理方式。方法采用PDCA循环法,建立院内预防HIV母婴传播管理方案。分析方案实施前后早孕患者HIV抗体筛查试验检测情况、初次检测时间、孕早期检测情况及未检测原因,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2020年早孕患者2279例,HIV抗体筛查试验人数2230例(97.84%);初次检测时间为末次月经后(51.15±6.00)d;孕早期检测2089例(91.66%);非孕早期开展检测190例(8.34%);未早期检测原因主要为患者通过签署“拒绝检测同意书”明确拒绝。2019年早孕患者2910例,检测2832例(97.32%);初次检测时间为末次月经后(60.29±16.61)d;孕早期检测2513例(86.35%),非孕早期开展检测397例(13.64%);未早期检测原因主要为医师未明确告知。2018年早孕患者2376例,检测2317例(97.52%);初次检测时间为末次月经后(62.35±20.24)d;孕早期检测2017例(84.89%);非孕早期开展检测359例(15.11%);未早期检测原因主要为医师未明确告知。HIV检测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开展HIV检测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0年早于2019年及201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HIV检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0年高于2018年及201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采用PDCA循环法,通过调研院内实际情况,科学化制定管理方案,并定期开展方案实施后的效果评价,不断提升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为尽早发现艾滋病阳性孕妇,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措施,保障母婴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母婴传播 PDCA循环法
下载PDF
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孕产期保健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春荣 杨珉 +1 位作者 刘朝杰 刘静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9年第1期104-108,共5页
目的根据孕产期保健服务现状,分析影响孕产期保健服务质量的直接及间接因素。方法于2016年9-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成都市22个区(市)县按照经济水平的高低分为高、中、低(一、二、三个圈层)3个层次中随机抽取9个区(市)县,在被... 目的根据孕产期保健服务现状,分析影响孕产期保健服务质量的直接及间接因素。方法于2016年9-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成都市22个区(市)县按照经济水平的高低分为高、中、低(一、二、三个圈层)3个层次中随机抽取9个区(市)县,在被抽取的9个区(市)县中随机抽取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孕期系统保健登记册上共随机抽取1000名产妇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及结构方程模型对孕产期服务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早孕建卡率为88.9%;产后访视项目齐全的占90.4%;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率为78.6%,满意率为83.37%。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孕产期保健行为受到孕产期保健知识认知(β=0.602,P<0.05)和医院级别的直接影响(β=0.378,P<0.05),同时医院级别及孕产期保健知识认知均可通过孕产期保健行为对孕产妇满意度产生间接作用,总作用分别为23.6%和37.6%;而孕产期保健行为和孕产妇满意度之间相关(β=0.625,P<0.05)。结论成都市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孕产期保健知识认知及医院级别等有针对性的制定健康教育宣传,可以提高孕产期保健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孕期间 产前保健 保健服务 产妇卫生保健服务 结构方程模型 卫生保健调查 影响因素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原文传递
持续葡萄糖监测对于促进妊娠期糖尿病个体化营养治疗的价值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静 李春荣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8期631-635,共5页
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血糖控制不佳会增加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医学营养治疗是妊娠期糖尿病的首要治疗措施,国内外研究探索了不同膳食模式对于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影响,为现有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依据。但这些研... 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血糖控制不佳会增加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医学营养治疗是妊娠期糖尿病的首要治疗措施,国内外研究探索了不同膳食模式对于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影响,为现有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依据。但这些研究大多采取“一刀切”的膳食方案,忽略了个体血糖模式的差异,使得血糖控制效果差异较大。因此,探索有效可行的个体化营养干预方法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意义重大。国内外研究显示,由于持续葡萄糖监测技术可提供全面血糖信息、发现血糖波动趋势和规律,对于探索个体化营养治疗具有先天优势。利用该技术全面评估妊娠期糖尿病人群血糖模式和特点、建立多维度血糖控制目标、基于个体血糖问题进行个体化营养干预及效果评估,对于精准改善妊娠期血糖控制、减少不良妊娠结局、促进母婴健康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葡萄糖监测 妊娠期糖尿病 营养治疗 个体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