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6—2023年成都市某区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与暴发事件特征分析
1
作者 向泽鑫 文敏 +3 位作者 李坻 温雅 陈俐 文艳群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6期31-35,共5页
目的了解成都市某区食源性疾病流行现状,掌握其发病特点和规律,为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和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依据。方法综合分析2016年1月—2023年8月成都市某区2家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情况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急处置相关资料,... 目的了解成都市某区食源性疾病流行现状,掌握其发病特点和规律,为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和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依据。方法综合分析2016年1月—2023年8月成都市某区2家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情况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急处置相关资料,了解成都市某区食源性疾病流行情况与趋势。结果2016年1月—2023年8月,共采集样本4208份,其中男性样本1894份,女性样本2314份。检出阳性样本109份,其中沙门氏菌阳性样本103份,志贺氏菌阳性样本2份,副溶血性弧菌阳性样本4份。不同月份样本沙门氏菌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1,P<0.001),5—8月样本沙门氏菌阳性检出较多且集中,12月及1—3月样本检出较少。不同月份样本副溶血性弧菌、志贺氏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阳性检出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人群样本沙门氏菌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2,P=0.003),70岁及以上年龄段人群样本阳性检出率最高,为6.59%,20~29岁年龄段人群样本阳性检出率最低,为1.04%。不同年龄段人群样本副溶血性弧菌、志贺氏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阳性检出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区共接报、处置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97起,确认22起,其中13起因食用了被沙门氏菌污染的皮蛋导致。结论沙门氏菌是成都市某区食源性疾病主要病原体,皮蛋是重要风险食品。提醒相关部门应做好夏季风险食品监管,开展风险评估,并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保障居民身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监测 沙门氏菌 皮蛋
下载PDF
2013—2017年成都市成华区在校中小学生健康检查状况 被引量:4
2
作者 文艳群 唐旭 +5 位作者 曾学民 彭祥菊 文敏 向泽鑫 李思齐 温雅 《职业与健康》 CAS 2018年第22期3152-3154,共3页
目的了解成都市成华区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为指导中小学生调节身体健康状况,开展学校卫生检测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7年成都市成华区363 581名中小学生健康检查资料,对身高、营养及视力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目的了解成都市成华区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为指导中小学生调节身体健康状况,开展学校卫生检测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7年成都市成华区363 581名中小学生健康检查资料,对身高、营养及视力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成华区男女生身高和体重上等率逐年上升,身高和体重下等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女生体重下等率变化不明显。与前3年相比,2016和2017年男生与女生的营养不良及肥胖检出率均有下降,2013—2017年男生营养不良及肥胖的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年间男生和女生高度近视检出率逐年上升,且女生视力不良率高于男生。结论成华区中小学生生长发育趋势良好,但肥胖及视力不良等情况仍较严重,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健康检查及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提升中小学生的体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健康状况 健康检查 学校卫生
原文传递
2017—2021年成都市某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梦曦 文敏 +2 位作者 文艳群 李思齐 温雅 《职业与健康》 CAS 2022年第23期3210-3214,3219,共6页
目的 了解成都市某区近5年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及主要致病微生物分布特性,为预防辖区内食源性疾病发生、制定防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7—2021年成都市某区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对病例基本情况、时间分布、饮食暴露情况、... 目的 了解成都市某区近5年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及主要致病微生物分布特性,为预防辖区内食源性疾病发生、制定防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7—2021年成都市某区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对病例基本情况、时间分布、饮食暴露情况、临床症状进行描述分析,对致病微生物检出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7—2021年该区共报告食源性疾病10 854例,其中男性4 763例、女性6 091例,性别比为0.78∶1;年龄以25~<35岁居多(2 551例,23.50%),职业以干部职员居多(1 948例,17.95%),临床症状以消化系统居多(10 854例,100.00%),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9月(5 750例,52.98%),可疑暴露食品以动物性食品居多(4 580例,42.20%);包装方式以家庭自制居多(3 478,32.04%),进食场所以家庭为主(7 597例,69.99%)。共采集标本1 557例,致病微生物检出率为3.47%,其中以沙门菌检出率最高(46例,2.95%),不同年龄、职业、季节沙门菌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成都市某区食源性疾病主要以25~<35岁人群的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多发生在夏秋季。建议相关部门在高发期对重点人群加强食品卫生宣传,强化重点环节防控,提高病例标本采样率和检出率,同时进一步提升监测分析能力,预防辖区内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监测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