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色黑色及其搭配的审美意象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瑛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63-65,共3页
红色和黑色是一对很重要的色彩 ,它们不仅自身具有丰富的内涵 ,而且它们的搭配使用也是色彩运用中极其精彩的组合。
关键词 红色 黑色 庄重
下载PDF
把“创作意识”贯穿在国画基础教学中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光伟 《成都师专学报》 2002年第3期58-60,共3页
本文关注的中心是:如何在师专生的基础课教学中贯穿“创新素质”教育,如何 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和探索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 创作意识 国画基础课教学 师范专科教育 创新素质 笔墨技法
下载PDF
论师专美术专业的素描教学
3
作者 罗徕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60-62,共3页
师专美术专业的素描教学应在打好学生造型的基础上 。
关键词 素描 教学 创意 创新 能力
原文传递
地域特征与现代工笔山水画创作教学
4
作者 杨光伟 《艺术探索》 2002年第6期45-46,共2页
如果现代工笔山水画教学能从地域特征与山水画创作的关系入手,就可以较好地解决了如何继承传统与如何创 新的问题,这是一种新的山水画创作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关键词 传统 地域特征 创作 观念
下载PDF
意会画家
5
作者 罗徕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02年第4期13-14,共2页
当代“画家”的称谓非常笼统和模糊,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画画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回顾历史,画家队伍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变革而变化的。美术作品是画家人格的实现和外化,画家的人格决定着其创作实践活动的进行。
关键词 “画家”称谓 社会人格 自我人格
下载PDF
线与时空
6
作者 张林 《成都师专学报》 2002年第3期55-57,共3页
论述平面视觉艺术现象中时间与空间的表现方式(包括中国书法),重点阐述线的线性性质、线透视,以至引发线在二维、三维、四维空间中对时间这一概念的切贴诠释。
关键词 平面视觉艺术 时间 空间 表现方式 线性性质 线透视 绘画 书法
下载PDF
《论绘画中的线》的导言和结语
7
作者 杨晓见 《成都师专学报》 2001年第3期53-56,共4页
本文是作者拟出的《论绘画中的线》一书的“导言” 和“结语”。作者把绘画艺术中的各种视觉因素称之为“线”,并且以各自主要的表现力归属为“结构线”、“意象线”、“速写线”等八种类型。文章关于“线”的埋论及其在美术教学中的运... 本文是作者拟出的《论绘画中的线》一书的“导言” 和“结语”。作者把绘画艺术中的各种视觉因素称之为“线”,并且以各自主要的表现力归属为“结构线”、“意象线”、“速写线”等八种类型。文章关于“线”的埋论及其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不无创见和说服力。读者可从文章所附的《速写线》一节中体会到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绘画中的线》 导言 结语 绘画艺术 结构线 意象线 速写线
下载PDF
“单纯”的艺术魅力与追求
8
作者 杨晓见 《成都师专学报》 2002年第3期51-52,共2页
艺术创作应该选择尽可能单纯的语言来表述。艺术总是在一定的约束和抑制之下挣扎着实现张扬,艺术家应该学会适于、始终安于、直至乐于在限制中施展其才华,在有限中追寻无限。
关键词 艺术创作 “单纯” 语言 艺术形式
下载PDF
美术学与美术技法理论
9
作者 刘能强 《美术观察》 1998年第1期57-58,共2页
我国的美术学作为艺术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的兴起,还只是最近的事。其学科内容和结构体系都还有待科学、完整地建设,许多研究工作尚需开展。尽管原先的美术史论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相对于日益丰富复杂的美术现象而言,美术史论毕竟涵... 我国的美术学作为艺术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的兴起,还只是最近的事。其学科内容和结构体系都还有待科学、完整地建设,许多研究工作尚需开展。尽管原先的美术史论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相对于日益丰富复杂的美术现象而言,美术史论毕竟涵盖狭窄。因而建立美术学作为具有相应包容度的专门学科,以适应美术的尤其是现代形态的发展。当然,以美术学代美术史论不仅是改个名称就了事。我们所要做的是在以往成绩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具有体系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学 技法理论 美术技法 美术现象 学科体系 美术史论 美术活动 造型观念 物态化 现代形态
原文传递
空白的隐退与情境的凸显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志超 《美苑》 CSSCI 1999年第4期14-16,共3页
关键词 情境空间 中国传统绘画 国画创作 绘画语言 现代中国画 “空白” 空间关系 中国画家 空间形态 表现手法
原文传递
有害的不是真艺术
11
作者 刘能强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49-50,共2页
我认为,作为美术研究的客体——各种客观存在的美术现象,都是可以研究的,应该没有什么“禁区”,问题的关键,是作为美术研究的主体——美术研究者自身,持怎样的观点和方法。说实话,我个人并不喜欢“前卫艺术”,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艺术... 我认为,作为美术研究的客体——各种客观存在的美术现象,都是可以研究的,应该没有什么“禁区”,问题的关键,是作为美术研究的主体——美术研究者自身,持怎样的观点和方法。说实话,我个人并不喜欢“前卫艺术”,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艺术爱好。但作为一个主持人,我还得在我所主持的栏目内,尽可能让作者朋友有发表自己不同艺术见解的机会。因此,本期刊发刘能强和李超德先生就前卫艺术问题的讨论文章,应该说是学术探讨中一件极平常和正常的事。 在20世纪的中国美术研究中,日本的中国美术研究不可忽视,大村西崖更是一个不应该忘记的人物。刘晓路研究员的访日调查报告认为,大村西崖的贡献在于:他最早全面而系统地用近代观念和考古材料来研究中国美术,成为全世界最早在大学开设中国美术史课程的教授,他的《中国绘画史》、《中国美术史·雕塑篇》、《文人画之复兴》,成为20世纪初中国美术研究的名篇。不仅在日本,而且在中国及全世界,至今像他著有那么多的中国美术研究著述的人仍然是罕见的。他作为中国美术研究的近代开创者之一。对陈师曾、傅抱石、潘天寿、俞剑华等中国美术研究的近代先行者有诸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史 美术研究 前卫艺术 中国绘画史 文人画 傅抱石 艺术见解 名篇 主持人 栏目
原文传递
徐仲偶先生素描艺术的审美精神
12
作者 罗徕 《装饰》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8-68,共1页
关键词 绘画艺术 审美精神 素描 科学技术 古人类 自然 电影
原文传递
“个性的”绝非世界的——与希德先生商榷
13
作者 刘能强 《美术观察》 1999年第2期54-55,共2页
艺术创作不能没有个性。但什么是艺术个性,什么是民族性和世界性,对个性与民族性、世界性之间的关系应当如何认识,刘能强的文章就此问题谈了自己的见解,并与希德先生商榷。他认为,那种“个性的即世界的”的说法 是一种极端膨胀的“个性... 艺术创作不能没有个性。但什么是艺术个性,什么是民族性和世界性,对个性与民族性、世界性之间的关系应当如何认识,刘能强的文章就此问题谈了自己的见解,并与希德先生商榷。他认为,那种“个性的即世界的”的说法 是一种极端膨胀的“个性”论是一种新的民族虚无主义。如果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真依了此论,艺术大有被拖入深渊的危险。胡贻孙在素描教学实践中深切感受到,这是西方造型与民族审美心理的交汇。他认为,中国传统造型观是中国文化与民族心理积淀的产物,它和我们民族的思维习惯、审美追求正相协调并植根于民众之中,传统的审美心理始终给我们以影响。当我们注重于三维的分析与对比时,常使我们一面学习西方造型,一面不忘更贴近本土文化与个人的情感,传统濡染使我们有丰厚的底蕴为后盾,因此西方造型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交汇必不可避免。作者的颇有见地的思考值得人们关注。 本期“学人档案”介绍的古陶瓷研究学者叶喆民教授,走过了艰难的学术历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十个字贯穿于他的严谨治学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性与世界性 民族根基 艺术个性 艺术创造 民族审美心理 民族文化 民族虚无主义 艺术创作 素描教学 创造性
原文传递
回到汉唐——为中国画召唤一种精神
14
作者 刘能强 《国画家》 1999年第4期14-16,共3页
自国门打开以来,中国画就被卷入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冲突的赛场。由于长期的闭门操练,系统机能疏于作应对社会变革的自觉调整,面对来自西方的各种诱惑和冲击,人们普遍感到取向迷茫,又心力不济,而勉力应战,难免屡屡处于弱势,以至中国画的... 自国门打开以来,中国画就被卷入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冲突的赛场。由于长期的闭门操练,系统机能疏于作应对社会变革的自觉调整,面对来自西方的各种诱惑和冲击,人们普遍感到取向迷茫,又心力不济,而勉力应战,难免屡屡处于弱势,以至中国画的悲观论时有喧嚣。的确,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我们在其他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比较起来,现代中国美术,尤其是中国画创作,让人感到怎么都“提不起劲”,振奋不起精神,骄傲不起来,也自豪不起来。尽管场外的批评指导在那里拉拉队似的起劲呼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社会变革 文化交流 中国艺术 传统精神 改革开放 中国美术 国画创作 汉唐 历史与现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