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石油工程专业“提高采收率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1
作者 黄晶晶 周文 《教师》 2023年第16期117-119,共3页
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素养,树立学生的“中国心、石油魂”尤其重要。文章以高校石油工程专业本科选修课“提高采收率原理”为例,进行教学改革策略研究。提出通过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融... 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素养,树立学生的“中国心、石油魂”尤其重要。文章以高校石油工程专业本科选修课“提高采收率原理”为例,进行教学改革策略研究。提出通过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融入课程思政,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通过开展实验教学,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通过合理定向教学,拓展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深度与广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提升“提高采收率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成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突出实践能力、卓越创新能力、较强担当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工程专业 “提高采收率原理”课程 教学改革策略
下载PDF
龙门山北段山前复杂断褶带勘探新领域 被引量:2
2
作者 杨雨 李忠权 +6 位作者 文龙 龙伟 张本健 陈骁 刘冉 韩倩 胡懿灵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4-423,共10页
建立龙门山北段山前复杂构造地质模型,探讨油气勘探新领域。通过对龙门山北段地质剖面及钻井资料分析、地震剖面构造精细解释以及构造演化史恢复,结果表明龙门山北段构造具有分带分层性,横向上可划分为马角坝断裂以西的外来系统(唐王寨... 建立龙门山北段山前复杂构造地质模型,探讨油气勘探新领域。通过对龙门山北段地质剖面及钻井资料分析、地震剖面构造精细解释以及构造演化史恢复,结果表明龙门山北段构造具有分带分层性,横向上可划分为马角坝断裂以西的外来系统(唐王寨-仰天窝滑覆体)、马角坝断裂至侏罗系-三叠系不整合的准原地系统(山前复杂断褶带)以及侏罗系-三叠系不整合以东的原地系统(四川盆地)。纵向上,山前复杂断褶带中的双鱼石隐伏断裂将山前复杂断褶带分割为复杂冲断带(上盘)、复杂断层转折褶皱带(下盘)两个构造变形层。形成龙门山的构造环境为重力滑覆导致的前缘挤压,这是由于松潘-甘孜高原在印支期由海向陆的演变(构造抬升)过程中的差异隆升,导致斜坡带上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及早中三叠世海相沉积层多期滑脱,形成地层时代新的断片在下、相对老的断片在上的倒序叠置。山前复杂断褶带中双鱼石隐伏断裂下盘复杂断层转折褶皱带发育的断裂均为地腹深部下三叠统之下的隐伏断裂,保存条件较好,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山前复杂断褶带 重力滑覆 差异隆升
下载PDF
古岛弧地体的俯冲是南羌塘增生杂岩形成的重要机制:来自日湾茶卡洋岛的证据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典 王根厚 +5 位作者 刘正勇 刘佳琪 李超 刘函 唐宇 冯翼鹏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6-189,共14页
洋内岛弧及微陆块的俯冲增生是形成增生杂岩的重要机制。本文通过对南羌塘地区日湾茶卡组进行野外实测地质剖面,开展沉积特征、古生物化石、碎屑组分模式、碎屑锆石测年等研究,发现:(1)日湾茶卡为近源沉积,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为325~... 洋内岛弧及微陆块的俯冲增生是形成增生杂岩的重要机制。本文通过对南羌塘地区日湾茶卡组进行野外实测地质剖面,开展沉积特征、古生物化石、碎屑组分模式、碎屑锆石测年等研究,发现:(1)日湾茶卡为近源沉积,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为325~375 Ma,但在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大洋周边陆块均未发现源区,其真正物源应为其下伏的望果山组火山岩;(2)日湾茶卡组内珊瑚化石丰度虽然高,但分异度非常低,其沉积位置应是一个相对突出的孤立位置。根据日湾茶卡组下伏望果山组火山岩所具有的洋内岛弧地球化学特征,并与同期SSZ型蛇绿岩组成的类似洋内俯冲的大地构造体系对比,本文认为日湾茶卡组与其下伏的望果山组火山岩共同组成了泥盆纪-石炭纪由洋内俯冲形成的古岛弧地体。根据碎屑锆石分布型式的相似性,本文进一步认为猫儿山地区部分南羌塘增生杂岩的源岩为日湾茶卡组。因此,日湾茶卡洋岛应曾经历过俯冲增生作用:浅部发生前端"刮削作用"形成冈玛错地区有变形但无变质的日湾茶卡组及望果山组,俯冲到深部的日湾茶卡组则发生高压变质作用并在后期折返至增生杂岩的浅部层次。因此,本文认为在南羌塘增生杂岩的形成过程中,日湾茶卡古岛弧地体的俯冲与增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湾茶卡组 洋内岛弧地体 南羌塘增生杂岩 碎屑锆石
下载PDF
四川盆地涪陵-石柱-建南大型古隆起的发现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晏山 李忠权 +7 位作者 杨雨 李根 张本健 李典 应丹琳 陈骁 王泽卿 邹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5-395,405,共12页
依据航磁、地震剖面、钻井及地表地质资料,确定四川盆地东部涪陵-石柱-建南地区始于震旦纪就发育一个大型继承性古隆起。航磁异常图显示石柱地区存在一个北西西向的近椭圆形的正异常。地震及深部钻井资料揭示震旦系灯影组、下寒武统筇... 依据航磁、地震剖面、钻井及地表地质资料,确定四川盆地东部涪陵-石柱-建南地区始于震旦纪就发育一个大型继承性古隆起。航磁异常图显示石柱地区存在一个北西西向的近椭圆形的正异常。地震及深部钻井资料揭示震旦系灯影组、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由周缘向涪陵-石柱-建南地区超覆沉积;灯影组厚度显示石柱地区最薄,向周围增厚,导致地层厚度变化的古隆起边界受基底正断层控制。区域地质资料则显示控制古隆起的基底断裂对后期川东高陡背斜带的轴迹偏转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该古隆起平面上近椭圆状、东西方向延伸,面积约2.4×104 km2。结合古隆起发育特征,运用构造复原方法重建其形成与演化过程分为3个时期:古隆起形成于震旦系灯影组沉积期;震旦纪-早寒武世期间持续隆起,至燕山期前古隆起的隆起范围、存在范围变化不大;燕山期-喜马拉雅期被改造,古隆起分割成焦石坝、建南两个高点。涪陵-石柱-建南古隆起的形成主要受到北东-南西向伸展作用的控制,从而形成古隆起边界的堑垒式构造组合,可能兼有同期隐伏花岗岩侵位的影响。涪陵-石柱-建南古隆起古今构造叠合,在油气勘探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涪陵-石柱-建南古隆起 震旦纪 早寒武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