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日语翻译面对的语言文化差异问题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在琦 廖戎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346-348,348,共3页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也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差异不仅表现在语言、词汇这些语言形式上 ,还表现在语言文化特征上。本文从日语语言文化特征的角度 ,论述了翻译过程中跨文化交际的现象 ,及其如何处理的问题 ,指出一个合格的翻译者...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也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差异不仅表现在语言、词汇这些语言形式上 ,还表现在语言文化特征上。本文从日语语言文化特征的角度 ,论述了翻译过程中跨文化交际的现象 ,及其如何处理的问题 ,指出一个合格的翻译者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翻译 日语语言文化特征
下载PDF
从英汉诗歌的对照分析中看英语诗歌的形式美 被引量:6
2
作者 唐希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235-237,共3页
英语诗歌与汉语诗歌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不同之处 ,只有在对比分析中才能更好地掌握英语诗歌不同于汉语诗歌的形式特点 ,特别是节奏韵律方面的基本要求 ,并由此出发 ,进而弄清不同类型诗歌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 英语诗歌 形式美 英汉诗歌 对照分析
下载PDF
关于翻译的对话性思考——从巴赫金的超语言学看翻译 被引量:2
3
作者 郑欢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116-121,共6页
超语言学将人的存在看作是交际中的对话性存在,强调话语的社会-历史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因此,翻译是翻译者对自身存在价值的确证;翻译是翻译者带着自己既往的全部社会-历史性与原作者的对话;新的语境产生新的理解与对话,于是有新的... 超语言学将人的存在看作是交际中的对话性存在,强调话语的社会-历史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因此,翻译是翻译者对自身存在价值的确证;翻译是翻译者带着自己既往的全部社会-历史性与原作者的对话;新的语境产生新的理解与对话,于是有新的译本。本文进而提出:翻译的本质并非话语意义的对等置换,乃是跨文化语境下对话语意义的揭示与追寻;翻译批评的标准当是能否提供、促进新的沟通与理解,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超语言学 对话性 巴赫金 思维模式
下载PDF
从“应分”到对话——超语言学的内在哲学精神 被引量:1
4
作者 郑欢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73-76,共4页
巴赫金行为哲学中的"应分"强调人的行为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并将其视为人的行为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导致人的言语行为必然走向对话,因此人的存在乃是一种对话性存在,故超语言学的内在哲学精神在于主动负责的参与性、对话性和存... 巴赫金行为哲学中的"应分"强调人的行为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并将其视为人的行为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导致人的言语行为必然走向对话,因此人的存在乃是一种对话性存在,故超语言学的内在哲学精神在于主动负责的参与性、对话性和存在性。这一内在哲学精神使超语言学逼近语言与人的生存状态,但其原初的出发点乃是道义上的自律与自觉,因之如何从客观层面上确保人的话语活动能在这一内在哲学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超语言学并未给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分 超语言学 哲学精神
下载PDF
王维诗《鹿柴》:语言训诂、文化解读及其翻译的多维阐释
5
作者 傅勇林 李珊 《英语研究》 2003年第1期31-39,79,共10页
自20世纪70至90年代,国际译学界开始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反映出西方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及其理论视野。这场革命以文化转向、理论渗透、学科整合为特点,其理论追求正是德里达所谓的"视野融合"。它告别传统的... 自20世纪70至90年代,国际译学界开始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反映出西方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及其理论视野。这场革命以文化转向、理论渗透、学科整合为特点,其理论追求正是德里达所谓的"视野融合"。它告别传统的"翻译语言观",转而将翻译视作文化现象,微观的结构描写遂让位于宏观的文化整合阐释。有鉴于此,本文以王维《鹿柴》诗做个案研究,通过语言训诂、文化解读及其翻译的多维阐释应和上述理论主张,希望会对我国译学研究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学范式 文化转向 语言训诂 翻译的多维阐释
下载PDF
试析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英汉翻译 被引量:2
6
作者 唐希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3期112-114,共3页
英汉翻译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认为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需重点抓住翻译的认知方法、翻译技巧、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和翻译训练诸方面 。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英汉翻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