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大气颗粒物中锑污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程馨 孙家佞 凌凯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3-127,共5页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高强度人类活动及锑化合物的广泛使用使城市大气环境中锑污染日趋严重。进入大气中的锑能长时间驻留并随大气环流进行长距离迁移造成跨区域污染。鉴于锑对人体的潜在毒性及致癌性,城市大气环境锑污染引起学术界...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高强度人类活动及锑化合物的广泛使用使城市大气环境中锑污染日趋严重。进入大气中的锑能长时间驻留并随大气环流进行长距离迁移造成跨区域污染。鉴于锑对人体的潜在毒性及致癌性,城市大气环境锑污染引起学术界和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然而目前国内关于大气环境中锑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对城市大气颗粒物中锑的来源、污染特征、源解析等方面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对大气环境中锑污染来源、迁移转化过程研究中的锑同位素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为进一步开展城市大气颗粒物锑污染研究、防治和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大气颗粒物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下载PDF
聚多巴胺包埋纳米过氧化钙缓释过氧化氢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马慧 罗浩宇 +2 位作者 陈劲松 彭鸿彬 蒲生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1-218,共8页
合成了一种聚多巴胺包埋的缓释纳米过氧化钙(nCaO_(2)@PDA),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各类地下水环境影响因素对该复合材料缓释过氧化氢效能影响.结果表明:过氧化氢释放量与环境温度、多巴胺包埋厚度、溶液初始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进一步... 合成了一种聚多巴胺包埋的缓释纳米过氧化钙(nCaO_(2)@PDA),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各类地下水环境影响因素对该复合材料缓释过氧化氢效能影响.结果表明:过氧化氢释放量与环境温度、多巴胺包埋厚度、溶液初始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进一步探究了表层核壳PDA的作用机理,受PDA核壳表面功能性官能团邻苯二酚基团作用,复合材料在缓释过氧化氢过程中可有效地抑制体系pH值的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材料 纳米过氧化钙 过氧化氢 聚多巴胺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硫化纳米零价铁活化过二硫酸盐降解废水中四环素 被引量:1
3
作者 叶秋月 胡正春 +6 位作者 王紫宜 胥雯 赵施怡 邓旭盈 郭明浩 郭娜 廖兵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45,共11页
硫化零价铁(S-nZVI)因其电子传递效率高、选择性好,近年来在水处理领域应用广泛。将S-nZVI与高级氧化技术结合,可发挥材料优异的催化性能,实现对污染物的高效降解。本文以硫脲为硫源制备高活性S-nZVI,构建S-nZVI活化过二硫酸盐(PDS)高... 硫化零价铁(S-nZVI)因其电子传递效率高、选择性好,近年来在水处理领域应用广泛。将S-nZVI与高级氧化技术结合,可发挥材料优异的催化性能,实现对污染物的高效降解。本文以硫脲为硫源制备高活性S-nZVI,构建S-nZVI活化过二硫酸盐(PDS)高级氧化体系实现对四环素(TC)的高效降解。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BET)、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表征方法分析S-nZVI的组成结构和表面形貌,考察硫铁物质的量的比(S/Fe)、硫化时间、S-nZVI投加量、PDS浓度、溶液初始pH和共存离子对TC降解的影响作用,通过活性物种淬灭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实验(EPR)探究自由基和非自由基活性物质对TC的降解作用,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分析TC降解的可能路径。结果表明:纳米零价铁(nZVI)经硫化改性后,比表面积增大,Fe和S均匀地分布在材料表面;S/Fe对TC降解的影响作用较小,TC降解率与S-nZVI投加量和PDS浓度呈正相关,但随着硫化时间增加呈现降低趋势;S-nZVI/PDS体系在较宽pH范围(pH=5~9)内均具有较优的TC降解效果;反应溶液中存在不同阴离子时,TC降解率受到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其中HCO_(3)^(-)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当S/Fe为0.028、硫化时间为2h、S-nZVI投加量为1g/L、PDS浓度为2mmolL,不调节初始溶液pH时,反应120min后TC降解率可达94.6%;S-nZVI/PDS体系的活性物种除常见自由基(SO_(4)^(·-)和HO^(·))外,还包括非自由基活性物质Fe(Ⅳ),但Fe(Ⅳ)对TC的降解作用较小;TC降解主要通过特定官能团裂解和开环反应进行,最终氧化降解成CO_(2)和H_(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纳米零价铁 过二硫酸盐 四环素 影响因素 降解机理
下载PDF
植物根际土壤酶对重金属污染的响应机制研究综述 被引量:12
4
作者 蒲生彦 王宇 +1 位作者 陈文英 刘世宾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20,共10页
土壤酶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最活跃的生物活性物质,其活性是表征土壤质量好坏的一项重要生化指标。相比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中的酶除来自微生物外,还可经由植物根部分泌。根际土壤酶活性更能体现整个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 土壤酶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最活跃的生物活性物质,其活性是表征土壤质量好坏的一项重要生化指标。相比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中的酶除来自微生物外,还可经由植物根部分泌。根际土壤酶活性更能体现整个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近年,重金属污染对植物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在重金属的胁迫下,土壤酶活性会上升或下降,也可能无显著变化。低浓度的重金属能促进酶活性位点与底物的配合,使酶活性得以提升;通过结合酶分子上的基团或占据酶活性位点,重金属也能抑制酶的催化功能,从而降低酶的活性。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调研,较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根际土壤酶对重金属污染响应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探讨了重金属作用于根际土壤酶的主要影响途径,并对未来研究中应重点关注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胁迫 植物根际 土壤酶活性 土壤污染
下载PDF
碱催化过氧化氢体系降解四环素的作用规律与机制解析
5
作者 寇梦瑶 郑芳菲 +2 位作者 胥雯 郭娜 廖兵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62-2374,共13页
在碱催化过氧化氢降解污染物时,不同的碱催化剂催化过氧化氢降解污染物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选取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磷酸氢二钠作为不同的碱催化剂,以四环素作为目标污染物,探究碱催化过氧化氢体系降解四环素的作用规律与机制... 在碱催化过氧化氢降解污染物时,不同的碱催化剂催化过氧化氢降解污染物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选取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磷酸氢二钠作为不同的碱催化剂,以四环素作为目标污染物,探究碱催化过氧化氢体系降解四环素的作用规律与机制,考察了pH、四环素浓度、H_(2)O_(2)浓度、缓冲物质投加量、缓冲物质种类、预反应时间对四环素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H对四环素降解效果影响最为显著,在pH为10.00~10.50时效果最佳,其余影响因素在本研究梯度范围内未产生显著影响。同时发现不同碱催化过氧化氢体系的pH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趋势不同,在其他体系中随反应进行pH不断降低,而在NaHCO_(3)-H_(2)O_(2)体系降解四环素过程中pH不断升高,经过碳转换机制分析推测该现象是由HCO4-产生过程造成的。四环素的降解分为脱色与矿化两个过程,自由基淬灭实验证明其对四环素脱色过程贡献度不高。CO_(2)通入实验证实HCO4-不氧化四环素,四环素脱色的主要作用物质是HO_(2)-。对NaOH-H_(2)O_(2)体系与NaHCO_(3)-H_(2)O_(2)体系的TOC检测结果对比发现,NaOH-H_(2)O_(2)体系的矿化度高于NaHCO_(3)-H_(2)O_(2)体系。EPR电子顺磁共振实验发现,NaOH-H_(2)O_(2)体系中HO^(·)与O_(2)^(·-)信号高于NaHCO_(3)-H_(2)O_(2)体系,矿化过程中自由基是主要氧化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环素 碳酸氢盐 过氧化氢 碱催化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基于脂质生物标志物评估河道型水库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
6
作者 宿苧仁 Emilie Jardé +2 位作者 尹月鹏 Marine Liotaud 张雯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8,I0001,共13页
水电开发导致河岸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和水库沉积物截留问题日益突出,而目前关于河道型水库有机质(OM)溯源及分布特征的研究较少,进而造成OM在水库复杂环境介质中迁移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将脂质生物标志物分析方法应用于大渡河瀑布沟水... 水电开发导致河岸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和水库沉积物截留问题日益突出,而目前关于河道型水库有机质(OM)溯源及分布特征的研究较少,进而造成OM在水库复杂环境介质中迁移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将脂质生物标志物分析方法应用于大渡河瀑布沟水库表层沉积物,经过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沉积物OM脂质组分进行了分析,将其量化并分为自然、成岩、热源和污水标志物4种来源。结果表明:OM平均含量坝前(10.7%±4.8%)>坝后(7.3%±0.9%)>库中(6.7%±1.8%),说明水库对沉积物OM的截留有显著影响。可提取脂质组分主要来源于自然标志物(45.9%±13.9%),碳偏好指数、陆源/水生比和陆生与水生植物输入比显示OM主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占自然定量分子的70.5%±9.1%。此外,坝前汉源城镇下游D6和D7点位人为标志物(44.6%±25.1%)分子明显比自然标志物(24.2%±3.7%)含量高,并进一步通过比例研究强调了污水标志物的贡献率较为突出(31.6%±12.8%),这与该地住宅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较低相关,表明OM污染源组成变化与水库滞留效应的耦合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水库 脂质生物标志物 来源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及装备研发现状与展望(代序言)
7
作者 邓家逸 杨耕 +1 位作者 晏鑫尧 蒲生彦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2-936,共15页
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在农业、生活和工业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我国目前遏制了地下水污染持续加剧的状况,但地下水污染及后续修复问题仍需要高度重视,地下水修复涉及技术研究及装备应用两个方面,分别回顾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 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在农业、生活和工业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我国目前遏制了地下水污染持续加剧的状况,但地下水污染及后续修复问题仍需要高度重视,地下水修复涉及技术研究及装备应用两个方面,分别回顾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首先对地下水异位及原位修复技术进行了概述。基于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检索了近15年有关地下水原位和异位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借助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进行深度分析。结果表明,WOS发文量自2011年起逐步提升,而CNKI发文量自2017年起开始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显示我国关于地下水修复技术的研究相比国外起步更晚。同时,关键词聚类和突现结果表明地下水修复技术研究经历了由低效率单一修复技术向多技术耦合进行高效绿色修复发展的过程。此外,综述了国内外主要修复装备的特点及应用情况,目前国外已有大量成熟的原位修复技术及相关装备应用案例,而我国的修复技术仍旧以异位修复为主,对于原位修复技术与装备的研发,相比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最后,文章提出了针对当前挑战的多方面对策建议,如跨学科合作、加大研发投入等,以促进地下水修复技术和装备在国内的发展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 修复装备 原位修复技术 异位修复技术 产业化应用
原文传递
遥感技术在土壤污染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肖胡萱 蒲生彦 +1 位作者 何发坤 刘世宾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22-630,共9页
近年来遥感技术不断地拓展着应用的领域和范围,在土壤污染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传统土壤污染的研究存在许多弊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遥感技术具有建模范围大、实时性短的特点,它的出现使这些繁琐的过程更加简化。特别是... 近年来遥感技术不断地拓展着应用的领域和范围,在土壤污染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传统土壤污染的研究存在许多弊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遥感技术具有建模范围大、实时性短的特点,它的出现使这些繁琐的过程更加简化。特别是近些年来图像处理手段和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该技术的应用精度。本文从遥感技术在土壤污染状况的识别、反演、监管和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应用出发,列举了遥感技术应用过程中常用的反演手段和方法,梳理了监管数据来源和监管对象。通过目前土壤污染与遥感技术结合的发展现状,较为全面地回顾了国内外遥感技术应用于土壤污染的发展历程,总结了遥感技术应用于土壤污染的各个方面的进展,并对该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土壤污染 模型方法 发展趋势
下载PDF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青稞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耐旱性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郑明阳 周锐 +5 位作者 熊敏先 黄乙琼 崔岚冰 李彦 卢志豪 吴迪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5-112,共8页
为探究不同浓度的矮壮素(CCC)、赤霉素(GA _(3))、乙烯利(ETH)浸种对青稞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以高旱地区常见作物青稞(Hordeum vulgare L.var.nudum Hook.f.)为试验材料进行浸种试验,测定了青稞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青稞幼苗的... 为探究不同浓度的矮壮素(CCC)、赤霉素(GA _(3))、乙烯利(ETH)浸种对青稞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以高旱地区常见作物青稞(Hordeum vulgare L.var.nudum Hook.f.)为试验材料进行浸种试验,测定了青稞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青稞幼苗的根长与芽长,并通过2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探究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浸种与喷施2种方法对青稞幼苗耐旱性的影响,测定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利用隶属函数方法对青稞幼苗耐旱性进行综合评价,为减轻干旱对青稞的危害、提高青稞的产量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40 mg/L矮壮素,100、250 mg/L赤霉素和200 mg/L乙烯利浸种处理显著提高青稞种子的发芽率与发芽势。(2)400 mg/L赤霉素浸种处理显著增加青稞幼苗的根长和芽长,200 mg/L乙烯利浸种处理显著增加青稞幼苗芽长。(3)在12个处理中,筛选到3个强耐旱处理和3个耐旱处理,其中,200 mg/L乙烯利浸种处理显著提高干旱胁迫下青稞幼苗的Pro含量和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为提高青稞耐旱性的最佳处理方式。综上所述,适宜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青稞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增强青稞的耐旱性,且以200 mg/L乙烯利浸种处理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青稞 植物生长调节剂 耐旱性
下载PDF
Ag/Ag_(2)O/g-C_(3)N_(4) /BiVO_(4) 复合光催化体系降解盐酸四环素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许洋 蒲生彦 +1 位作者 季雯雯 杨曾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841-2849,共9页
为提高钒酸铋(BiVO_(4))对盐酸四环素(TC-HCl)在水溶液中的降解效率,以银基材料(Ag/Ag_(2)O)和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共同改性BiVO_(4),通过水热法、煅烧法、湿浸渍法、沉淀和热分解法分步制备了Ag/Ag_(2)O/g-C_(3)N_(4)/BiVO_(4)... 为提高钒酸铋(BiVO_(4))对盐酸四环素(TC-HCl)在水溶液中的降解效率,以银基材料(Ag/Ag_(2)O)和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共同改性BiVO_(4),通过水热法、煅烧法、湿浸渍法、沉淀和热分解法分步制备了Ag/Ag_(2)O/g-C_(3)N_(4)/BiVO_(4)四元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法(UV-vis DRS)等方法对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元素分布及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①沉积了Ag/Ag_(2)O粒子后,复合材料对TC-HCl的吸附能力显著提高.②纳米Ag粒子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SPR)以及g-C_(3)N_(4)的协同作用拓宽了光响应范围,表现出更好的光催化性能.③相较于BiVO_(4)、g-C_(3)N_(4)及g-C_(3)N_(4)/BiVO_(4),该复合材料对TC-HCl的降解效果最佳,降解率可达89.19%,且经过4次循环使用后仍能保持74.8%的降解率.④UV-vis及XPS分析证明,该复合材料的可见光响应拓展至548 nm,可吸收更多可见光.⑤体系自由基捕获试验证明,·O_(2)^(-)和h+在光催化降解TC-HCl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且h+的作用大于·O_(2)^(-).研究显示,Ag/Ag_(2)O/g-C_(3)N_(4)/BiVO_(4)是一种高效稳定的复合光催化剂,其在处理TC-HCl抗生素废水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 氧化银 钒酸铋(BiVO_(4))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镉对高等植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1
作者 熊敏先 吴迪 +2 位作者 许向宁 郑明阳 邢涛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3-149,共17页
重金属镉在土壤-植物中有较高迁移率,不仅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降低作物产量与品质,还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调研,以有食用价值的作物和有经济价值的其他高等植物为研究对象,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土壤... 重金属镉在土壤-植物中有较高迁移率,不仅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降低作物产量与品质,还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调研,以有食用价值的作物和有经济价值的其他高等植物为研究对象,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土壤重金属镉的毒性效应最新进展,主要包括镉对高等植物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细胞超微结构、生物量和产量以及作物营养品质等方面的影响。本文重点总结了镉对高等植物抗氧化系统和光合系统毒性机制,并对未来研究中应重点关注的领域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植物 毒性效应 土壤污染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土壤退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何发坤 蒲生彦 +1 位作者 肖胡萱 刘世宾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19,共10页
土壤退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遥感技术具有高效、省时和研究范围广的特点,近些年在土壤退化研究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遥感技术在土壤侵蚀、荒漠化、盐渍化和污染等方面应用的研... 土壤退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遥感技术具有高效、省时和研究范围广的特点,近些年在土壤退化研究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遥感技术在土壤侵蚀、荒漠化、盐渍化和污染等方面应用的研究成果,整理分析了基于遥感技术监测和评价土壤退化的直接指标(土壤矿物成分、有机质、水分等)和间接指标(植被指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列举了监测和反演这些指标的数据源与具体方法,从而系统地阐述了遥感技术在不同土壤退化类型方面的应用进展,并对遥感技术在该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土壤退化 土壤性质 退化监测
下载PDF
纳米MgO;的制备及其在含水层中迁移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鲁亮 蒲生彦 李博文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6-50,共5页
过氧化镁作为释氧化合物,具有活性氧含量高、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物碱性弱、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在环境修复方面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但现有过氧化镁制备技术存在工序复杂、产品纯度低等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其应用与推广。以氧化镁和过... 过氧化镁作为释氧化合物,具有活性氧含量高、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物碱性弱、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在环境修复方面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但现有过氧化镁制备技术存在工序复杂、产品纯度低等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其应用与推广。以氧化镁和过氧化氢为原料制备了高纯度过氧化镁,用表面活性剂进行改性以增强其在含水层中的迁移能力,并用于原位修复。实验结果表明:氧化镁质量(以g计)与过氧化氢体积(以m L计)之比为1∶16时,制备的过氧化镁纯度可达94%,继续增加过氧化氢的用量不会显著提高过氧化镁的纯度。表面活性剂可提高过氧化镁悬浊液的稳定性,其中十二烷基硫酸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复配表面活性剂对过氧化镁的改性效果显著。2种表面活性剂用量均为过氧化镁质量的2%时改性效果最佳,静置1 h不分层沉淀。改性后的过氧化镁在含水层介质中具备较强的迁移能力,且较大的介质粒径和较高的流速有利于过氧化镁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镁 缓释 生物修复 迁移性能
下载PDF
广西某铜冶炼场地土壤污染特征及源解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邓家逸 余东 +2 位作者 吴昊 杜军艳 蒲生彦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90-299,共10页
以广西某铜冶炼场地为研究对象,共采集土壤样品395个,测定场地特征污染pH、Pb、Cd和As含量,基于地统计反距离权重插值法研究场地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地积累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了不同场地深度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运用PMF... 以广西某铜冶炼场地为研究对象,共采集土壤样品395个,测定场地特征污染pH、Pb、Cd和As含量,基于地统计反距离权重插值法研究场地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地积累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了不同场地深度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运用PMF模型对重金属进行源解析,定量化污染贡献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呈明显的块状分布,不同深度土壤As平均含量均超过土壤元素背景值,Pb、Cd和As含量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场地生产区;在垂向分布特征上,Pb和Cd污染主要集中于土层0~9 m,As的污染区域分布更广更深;Pb、Cd和As均存在地质累积,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Pb和As累积量均呈降低趋势,Cd积累量在9~22 m土壤深度上存在上升趋势,地质积累指数大小顺序为Cd>As>Pb;研究区土壤总体呈重度污染,风险程度As>Cd>Pb;源解析结果得到4类主要污染源,分别是工业废渣源(75.4%)、矿石冶炼源(95.9%)、污水泄露源(60.4%)和化石燃料燃烧源(64.9%).研究得出的冶炼场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及富集特征,可为开展土壤污染治理提供理论及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炼场地 土壤 重金属 污染特征 源解析
原文传递
基于主成分分析与层次聚类分析的水质综合评价 被引量:3
15
作者 邢涛 雍毅 +3 位作者 侯江 吴怡 吴迪 刘恒博 《四川环境》 2022年第4期131-139,共9页
为明确多指标评价体系下泸沽湖水质综合现状,达到分区重点治理的目的。调查共采集泸沽湖28个点位水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聚类分析法对8个水质参数进行分析,并将6种基于类间距的层次聚类结果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结果进行比较... 为明确多指标评价体系下泸沽湖水质综合现状,达到分区重点治理的目的。调查共采集泸沽湖28个点位水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聚类分析法对8个水质参数进行分析,并将6种基于类间距的层次聚类结果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亮海大部分区域为Ⅱ类水质,而草海沿线水质逐步恶化至V类。采用欧式距离下最长距离法可获得与实际相符的最优聚类结果,该结果表明各点位水质依据不同污染程度可依次聚为5类。分区治理应重点关注类5和类4所代表的中度和轻度富营养化水域。本实验采用的分析方法可直观反映出各点位污染程度与相互关系,对多指标参与计算情况下的水质综合评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层次聚类分析 泸沽湖 水质评价
下载PDF
同位素技术在土壤退化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6
作者 唐红梅 唐建城 +1 位作者 何发坤 刘世宾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684-2692,共9页
土壤退化严重威胁着生态系统稳定和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同位素技术具有示踪、指示和整合等多项功能,近些年在土壤退化研究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同位素技术在土壤退化中的土壤侵蚀、污染、肥力、盐碱化等4... 土壤退化严重威胁着生态系统稳定和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同位素技术具有示踪、指示和整合等多项功能,近些年在土壤退化研究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同位素技术在土壤退化中的土壤侵蚀、污染、肥力、盐碱化等4方面应用的研究成果,并对同位素技术在土壤退化领域的应用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分馏 同位素示踪技术 土壤退化
下载PDF
循环井水力激发下苯胺的多相分配规律研究
17
作者 姜磊 蒲生彦 +2 位作者 江晗 罗栋源 李博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9-186,共8页
利用二维砂箱模拟实验探究循环井水力激发下苯胺污染的迁移转化规律,揭示修复过程中苯胺的固-液多相分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启动循环井修复后,形成了以循环井为中心的锥形修复区域.液相苯胺在影响区域内的浓度变化符合指数衰减规律.... 利用二维砂箱模拟实验探究循环井水力激发下苯胺污染的迁移转化规律,揭示修复过程中苯胺的固-液多相分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启动循环井修复后,形成了以循环井为中心的锥形修复区域.液相苯胺在影响区域内的浓度变化符合指数衰减规律.在循环井的水力激发作用下,固-液两相的苯胺修复并不同步,96 h内液相苯胺的去除率达97%以上,而相同时间内固相苯胺的修复效率仅为9.35%.不同的水力激发强度与含水层地下水流速均对修复效果及相间分配规律具有影响,较高的抽注水流量可以加快苯胺由固相到液相的解吸,有利于固-液两相苯胺的修复,但只有抽注水流量增加至0.454 mL·s^(-1)时,固相中的苯胺解吸速率才明显加快.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流速增加能够有效增强苯胺由固相到液相的解吸,增强修复效果.但地下水流速超过0.111 m·d^(-1)时,部分苯胺会在地下水流的作用下脱离循环井的捕获,导致修复效果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井 水力激发 多相分配 抽注水流量 地下水流速
原文传递
地下水循环井强化过硫酸盐在低渗透含水层中的方向性迁移
18
作者 安珮 李佳 +5 位作者 钟兴豪 苗竹 赵越 倪鑫鑫 王朋 蒲生彦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6-967,共12页
原位化学修复技术在地下水环境中存在注入困难、扩散速度缓慢、扩散范围有限、扩散方向性不明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实际修复工程中的效能。地下水循环井(GCW)作为一种人为水力调控技术在耦合强化原位化学注入技术的修复效率方面... 原位化学修复技术在地下水环境中存在注入困难、扩散速度缓慢、扩散范围有限、扩散方向性不明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实际修复工程中的效能。地下水循环井(GCW)作为一种人为水力调控技术在耦合强化原位化学注入技术的修复效率方面具有潜力。采用一维砂柱实验、二维砂箱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GCW驱动下修复剂的迁移过程。选用过硫酸盐(PS)作为修复剂,研究了修复剂浓度和循环井工艺参数(循环模式和循环流速)、低渗透介质(高岭石和伊利石)对GCW增强修复剂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向循环模式有利于PS实现均匀分布,能显著提升PS的迁移速率,而逆向循环模式能使PS相对集中于靠近循环井的位置;提升循环流速有助于提升PS在横向及垂向上的迁移速率,但高循环流速会导致PS浓度分布变化幅度较大,也增加了修复过程的不稳定性;初始浓度越高,有效扩散系数越大,越有利于过硫酸盐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循环井能形成一个与低渗透区域正交的水力梯度以减弱低渗透介质对PS迁移的阻碍,其产生的流量能促使PS沿垂直于低渗透介质的方向发生垂向迁移。研究成果为受污染低渗透区域的原位高效修复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循环井 过硫酸盐 低渗透介质 方向性迁移
原文传递
C3N5光催化剂制备及其可见光下还原Cr(VI)性能和毒性研究
19
作者 冯立勋 杜海英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92,共10页
光催化技术能够通过光的激发使光催化剂中光生电子(e-)发生迁移,光催化剂产生e-速度越快,还原污水中重金属的效率越高.本文采用热聚合法,以3-氨基-1,2,4-三唑和特定的六元氮杂环为原料创新制备了C3N5光催化剂,与传统工艺相比,创新制备的... 光催化技术能够通过光的激发使光催化剂中光生电子(e-)发生迁移,光催化剂产生e-速度越快,还原污水中重金属的效率越高.本文采用热聚合法,以3-氨基-1,2,4-三唑和特定的六元氮杂环为原料创新制备了C3N5光催化剂,与传统工艺相比,创新制备的C3N5带隙值降低了0.06~0.17 eV.其中,以3-氨基-1,2,4-三唑、三聚氰酸、巴比妥酸和KBr为原料制备的C3N5光催化剂(CN-7)带隙值降低了0.17eV,在366nm的激发波长下,CN-7在450nm发射峰极低,极大地抑制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效率,拥有比其他C3N5更快的e-迁移速度.CN-7在50W LED灯照射下50 min内还原水中Cr(VI)的效率可达99.3%,经过5次循环实验后,对Cr(Ⅵ)的去除率仍然可达96%,且受干扰离子的影响较小,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证明了反应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种为e-.同时,将小白菜种植在含CN-7的水溶液中考察光催化剂本身的毒性,发现植物的生长指标不受其影响,而生理指标显示其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为制备C3N5光催化剂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同时,为印染、电镀等污水处理工艺中高效还原Cr(VI)且不产生二次污染物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3N5 光催化 Cr(Ⅵ) 光催化剂毒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