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户县小麦赤霉病发病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雷晓英 韩仲宇 +2 位作者 同延安 乐静 刘养利 《陕西气象》 2017年第1期31-36,共6页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关中地区小麦安全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同时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概率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而逐渐加剧。利用户县1998—2012年的小麦种植面积和小麦赤霉病发病面积数据以及降水量、相对湿度、温度、日照时数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关中地区小麦安全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同时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概率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而逐渐加剧。利用户县1998—2012年的小麦种植面积和小麦赤霉病发病面积数据以及降水量、相对湿度、温度、日照时数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气象因子对小麦赤霉病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年来陕西户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但波动性较大,其中2010年发病最严重,病田率高达100%。抽穗扬花期平均相对湿度、上年秋季降水量和抽穗扬花期降水量的灰色综合关联度分别高达0.90、0.80和0.76,是影响户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的3个主要气象因子。抽穗扬花期平均相对湿度和同期降水量可以用来预测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上年秋季降水量、抽穗扬花期的平均相对湿度和抽穗扬花期日平均日照时数对预测小麦赤霉病发病面积的波动情况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气象因子 灰色关联分析 抽穗扬花期
下载PDF
近三十年户县冬小麦灌浆期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影响产量个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乐静 闫斌 +1 位作者 高勇 刘红涛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年第9期75-78,共4页
户县地处关中平原中南部,为陕西主要小麦产区之一,属于暖湿带半温润气候区,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而冬小麦是户县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产量对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起着直接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天气气候复杂多变,各种... 户县地处关中平原中南部,为陕西主要小麦产区之一,属于暖湿带半温润气候区,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而冬小麦是户县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产量对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起着直接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天气气候复杂多变,各种气象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制约冬小麦的高产稳产。其中灌浆期的气候条件是决定冬小麦籽粒产量关键时期的重要指标,因此研究气象要素对户县冬小麦灌浆影响及气候指标对灾情评定与风险评估等具有重要基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浆期 气象 影响
下载PDF
户县近56年气候变化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育田 陈玉芳 马西宁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2期245-246,共2页
利用户县1959—2014年气象资料,运用SPSS19.0线性回归模块,分析户县近56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无霜期等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升温趋势明显,其中春、秋、冬3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夏季气温变化趋势不明显。最冷月... 利用户县1959—2014年气象资料,运用SPSS19.0线性回归模块,分析户县近56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无霜期等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升温趋势明显,其中春、秋、冬3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夏季气温变化趋势不明显。最冷月1月升温明显,冬季有变暖趋势。最热月气温变化不明显;年降水量无明显变化,其中春季降水减少趋势明显,夏、秋、冬季降水量均无明显变化;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不明显。其中春季、夏季日照最为充足,高于季平均值。秋季受华西秋雨影响日照时数减少,与冬季日照时数相当;无霜期延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变化趋势 陕西户县 1959--2014年
下载PDF
县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探讨 被引量:8
4
作者 乐静 雷晓英 张颖梅 《陕西气象》 2017年第2期41-43,共3页
以户县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为例,简要介绍了县级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提高县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出建议,为提高当地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气象防灾减灾 体系建设 县级气象部门
下载PDF
气象科技服务应增强的市场经济意识
5
作者 张宏利 《陕西气象》 2003年第4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气象科技服务 市场经济意识 危机意识 竞争意识 质量意识 风险意识 诚信意识 气象信息服务业
下载PDF
秦岭南侧一次弱对流暴雨过程机理分析
6
作者 胡启元 乐镜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2期9373-9376,9387,共5页
使用地面自动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卫星TBB云图资料等,通过天气学分析及动力能量诊断分析对2011年8月3~5日汉中、安康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东亚中高纬度维持大槽大脊环流形势,高原上东... 使用地面自动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卫星TBB云图资料等,通过天气学分析及动力能量诊断分析对2011年8月3~5日汉中、安康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东亚中高纬度维持大槽大脊环流形势,高原上东移的低涡直接影响陕西省,陕南大部处在低涡东侧,副高584 dagpm线在河南一带呈“凸”型,陕南位于“凸”型结构西侧,有利于低涡输送的水汽和能量在此地汇集;前期水汽条件输送和堆积条件不是特别良好,后期水汽逐渐上来,低层700 hPa切变线和850 hPa陕南偏南风急流在过程中对水汽输送和堆积贡献很大;动力因子方面高层强辐散、低层弱辐合产生的上升运动十分强盛,但K指数和θse分布表明暴雨区附近不稳定形势比较弱,且暴雨发生时并没有明显的强对流机制迹象,说明暴雨触发机制中不稳定能量的大小比有利的上升运动意义更大;云图分布上,对流发展与强对流过程相比要弱,云团没有达到MCC级别,预报员易忽略雷暴天气的发生;云因发展最旺盛时刻同时也是暴雨最大时段,TBB中心与暴雨中心对应比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弱对流 过程 机理 秦岭南侧
下载PDF
陕南一次区域性短时强降水过程成因分析
7
作者 乐静 胡启元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9期199-203,共5页
利用实况降水资料、MICAPS观测资料、风云卫星红外资料以及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15年5月7日晚陕南中东部的一次区域性短时强降水过程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此次强降水过程的发生机制和预报... 利用实况降水资料、MICAPS观测资料、风云卫星红外资料以及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15年5月7日晚陕南中东部的一次区域性短时强降水过程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此次强降水过程的发生机制和预报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发生在东亚一槽一脊的天气背景下,700和850 h Pa切变线叠加、地面存在冷锋和辐合线、低空西南暖湿气流强盛,为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高空急流配合低层中尺度切变线形成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形势,为短时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和动力。过程中水汽饱和程度迅速增大,在强烈垂直运动作用下强迫抬升凝结产生强降水,其中水汽主要来自落区上空空气中本身。雷达回波显示,过程中强回波区逐渐形成带状回波,所经过区域出现雷暴大风等灾害天气;同时强降水回波带(≥55 d BZ)在向东南平移的过程中,其自身也有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的传播移动,造成洋县、旬阳、平利等站出现短时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区域性 环流形势 影响系统 雷达回波 预报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