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淮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对气候变暖的适应 被引量:7
1
作者 陈长青 李伟玮 +5 位作者 朱相成 刘菁 李刚华 许轲 江瑜 丁艳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250-2257,共8页
气候变暖日益加剧,近100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已经上升近1.0℃。稻–麦两熟是苏、皖江淮地区的主流种植制度,但江淮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对气候变暖的适应还不清楚。为此,我们利用34个气象站点和45个物候站点多年历史数据分析了江淮稻–... 气候变暖日益加剧,近100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已经上升近1.0℃。稻–麦两熟是苏、皖江淮地区的主流种植制度,但江淮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对气候变暖的适应还不清楚。为此,我们利用34个气象站点和45个物候站点多年历史数据分析了江淮稻–麦两熟区气温升高特征和作物物候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江淮地区增温幅度区域上南高北低,熟季间麦季高稻季低,月份间3月份最高。水稻季,江南地区播种期推迟3.4 d 10a^(–1)、淮南抽穗期提早2 d 10a^(–1)、淮北收获期推迟6.2 d 10a^(–1)。小麦季,江南播种期推迟6.4 d 10a^(–1)、全区域抽穗期和收获期有提早的趋势。稻–麦茬口期淮北缩短4.6 d 10a^(–1)、江南延长6.9 d 10a^(–1)。水稻、小麦各生育阶段平均温度没有显著变化、花后有效积温大多呈增加趋势。水稻季积温生产效率变化不大,小麦季积温生产效率提高了0.008~0.346 kg hm^(–2)℃^(–1)10a^(–1)。气温升高降低了江南和淮南地区小麦产量和淮南地区水稻产量,但增加了淮北地区小麦产量。研究结果表明江淮稻–麦两熟种植制度正逐步适应了气候变暖,通过合理改变播期可以减缓气候变暖对作物产量的负面影响;可为气候变化适应性栽培和耕作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两熟 增温特征 物候特征 积温生产效率
下载PDF
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磷钾用量对软米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7
2
作者 胡雅杰 钱海军 +7 位作者 吴培 朱明 邢志鹏 戴其根 霍中洋 魏海燕 许轲 张洪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17-824,共8页
【目的】秸秆全量还田和毯苗机插技术在水稻种植中被越来越多地采用。本文研究了不同氮(N)、磷(P)、钾(K)肥用量对软米粳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提出适应该条件和特定水稻品种的施肥技术。【方法】2014—2015年,以软米粳稻南粳9108为材... 【目的】秸秆全量还田和毯苗机插技术在水稻种植中被越来越多地采用。本文研究了不同氮(N)、磷(P)、钾(K)肥用量对软米粳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提出适应该条件和特定水稻品种的施肥技术。【方法】2014—2015年,以软米粳稻南粳9108为材料,在江苏省兴化市钓鱼镇进行大田试验,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采取毯苗机插栽培方式,设置氮、磷、钾肥3种类型肥料,各类型肥料设置0、1、1.5、2、2.5、3等6个用量水平,其中2水平为肥料常规用量,氮、磷、钾肥常规用量分别为270 kg/hm^2、108 kg/hm^2、216kg/hm^2。分析了不同肥料用量下软米粳稻的产量、稻米品质和淀粉RVA谱值。【结果】软米粳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对不同肥料的响应程度表现为氮肥>钾肥>磷肥。在供试氮肥水平范围内,粳稻产量以N2水平最高;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则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胶稠度变短,RVA谱特征值中峰值黏度和崩解值降低,热浆黏度和消减值增大,且高氮(N3)与低氮(N1)处理间差异显著。在供试磷肥水平范围内,粳稻产量以P2水平较高;增施磷肥能提高稻米加工品质,而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及胶稠度对磷肥用量的响应无明显变化规律,淀粉RVA谱特征值有变劣趋势。在供试钾肥水平范围内,随着钾水平提高,机插软米粳稻产量、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先增加后减少,产量以K2水平最高,加工品质以K2.5水平最高,蛋白质含量有增加趋势,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呈先增后减,消减值呈先减后增。【结论】在秸秆全量还田和毯苗机插栽培条件下,软米粳稻增施氮肥、磷肥和钾肥利于提高稻米加工品质,而减少氮肥、稳施磷肥、增加钾肥利于改善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综合考虑,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机插软米粳稻肥料用量以N 270 kg/hm^2、P 108 kg/hm^2、K 216 kg/hm^2水平能较好地协调高产与优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 磷肥 钾肥 软米粳稻 稻米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