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尘清水:民国时期扬州民众与社会考察
1
作者 朱季康 《江苏地方志》 2024年第1期65-67,75,共4页
扬州背靠苏中、苏北大平原的传统乡土社会,濒临上海、南京等引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大都市,在近代潮流与传统文化的对冲下,经历了从清代繁盛到民国落寂的过程,为考察民国时期民众生活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样本。
关键词 民众生活 中国近代化 传统乡土 民国时期 大都市 扬州 繁盛
下载PDF
北洋政府时期普通城市的教育事业研究——以扬州为视角的一个小微样本
2
作者 朱季康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1-20,共10页
在“民国”教育宗旨、教育政策、学制更新的环境下,扬州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教育行政机构进行了调整,教育经费得到制度保障。十几年内,扬州整顿了私塾,学校数量显著增加,办学条件得到了提升,学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社会教育都有进... 在“民国”教育宗旨、教育政策、学制更新的环境下,扬州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教育行政机构进行了调整,教育经费得到制度保障。十几年内,扬州整顿了私塾,学校数量显著增加,办学条件得到了提升,学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社会教育都有进步。虽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但教育事业所培养的学生逐渐成长为一股有社会影响的力量,对扬州社会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洋政府 扬州 “民国” 教育 学校
下载PDF
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的特征与局限——基于江苏省两届“十佳导师团队”事迹的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时广军 《高教发展与评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58,I0004,I0005,共12页
导师团队可以整合群体资源,促进研究生多面发展。基于江苏省两届“十佳导师团队”事迹的分析发现,优秀的导师团队表现在:有卓越的领衔人,重视成员水平与团队设计;承担学识专家、意识榜样、规范者、支持者、领导者、关爱者六大角色;团队... 导师团队可以整合群体资源,促进研究生多面发展。基于江苏省两届“十佳导师团队”事迹的分析发现,优秀的导师团队表现在:有卓越的领衔人,重视成员水平与团队设计;承担学识专家、意识榜样、规范者、支持者、领导者、关爱者六大角色;团队行为有指导、交流、支持、协作四个特点;任务绩效是团队首要关注的,并关照个人成长与团队生命。当前优秀导师团队建设面临学科失衡、高中心关系、导师衍生化、人员梯度过窄、制度淡化等问题。建议注重投入,从成果证明转向过程证明;注重分工,从角色重叠化转向角色专业化;注重规范,从制度虚无转向规则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导师 导师制 研究生教育 科研团队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平教会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的历史意义
4
作者 王聪颖 《教育史研究》 2023年第3期69-73,共5页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抗战时期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是以晏阳初为首的乡村建设实践者对中国新式学校教育发展进行深入反思的实践产物。在教育模式上,反对一味模仿抄袭,主张立足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办适合中国的教育;在教育价值取向上,...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抗战时期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是以晏阳初为首的乡村建设实践者对中国新式学校教育发展进行深入反思的实践产物。在教育模式上,反对一味模仿抄袭,主张立足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办适合中国的教育;在教育价值取向上,反对乡村教育内容的城市取向,主张立足乡村,扎根乡村,办服务乡村的教育;在学科话语上,反对贩卖理论坐而空谈,主张扎根实践,构建中国教育话语,贡献中国智慧。这对理性看待新式教育和思考乡村教育应走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 晏阳初
下载PDF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乡村思路” 被引量:19
5
作者 刘佳 王玥玮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1-75,共5页
在乡村振兴的语境中,劳动教育课程将承载着未来乡村建设者的乡土情感,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提升、行为习惯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形成对于乡村的认同感及投身于乡村建设的劳动精神与品质。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q... 在乡村振兴的语境中,劳动教育课程将承载着未来乡村建设者的乡土情感,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提升、行为习惯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形成对于乡村的认同感及投身于乡村建设的劳动精神与品质。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乡村思路"围绕多样化的课程资源选择、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念、"家-校-社"一体化的课程实施格局的实践图谱展开,以"节气厨房"的案例体现课程的规范化设计和系统化整合,提出"将乡村教育的育人目标与劳动教育视域融合、地域性和乡土性资源为劳动教育厚植土壤、以过程性与写实性评价为劳动教育立柱架梁",从课程角度探索乡村学校未来劳动教育课程的变革路向,将"课程扶志"的价值追求融入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学校 劳动教育 课程扶志
下载PDF
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时代意蕴、现实困境与可能路径 被引量:3
6
作者 夏剑 陈江宁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20,共6页
推进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是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再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乡村学校劳动教育是乡村教育事业的重要构成,是传承和创新优秀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对于乡村学生的成长成才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乡村学校劳动教育... 推进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是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再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乡村学校劳动教育是乡村教育事业的重要构成,是传承和创新优秀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对于乡村学生的成长成才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乡村片面劳动观念产生的消极影响、乡村教育改革产生的负面后果、现代乡村生活方式变迁导致的乡村学生劳动机会缺失、乡村学校应试型教育生态产生的阻遏效应,从而致使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困难重重。新时代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寻求突破:多渠道重塑家长劳动教育观念,加强家长参与;多方面探索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途径增加乡村学生参与劳动生活的机会;多层面凸显和强化劳动教育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学校 劳动教育 学生劳动教育观念 劳动教育资源 劳动教育评价
下载PDF
清末民初美国报纸对华儿童状况报道之研究(1870—1922)
7
作者 朱季康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7-162,共6页
清末民初,美国报纸从"儿童关系学""儿童教育体制""儿童教育思想""儿童心理及保育""儿童教育发展研究"等角度,对当时中国儿童状况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报道。这些报道从多个层面为美国乃... 清末民初,美国报纸从"儿童关系学""儿童教育体制""儿童教育思想""儿童心理及保育""儿童教育发展研究"等角度,对当时中国儿童状况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报道。这些报道从多个层面为美国乃至西方民众了解中国的儿童状况提供了庞大的信息,但一些报道的内容与立场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些报道既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期的中国儿童状况,也有助于我们观察美国报纸、美国民众对当时中国儿童状况的了解程度,为我们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及中美关系提供了更多的资料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美国近代报纸 中国儿童
下载PDF
民国乡村建设中社会力量与政府的合作困境--以晏阳初离职农复会为中心
8
作者 王聪颖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58-65,共8页
1949年11月27日农复会执行长晏阳初离台赴美,再未参与农复会的工作,从此与国民党政府分道扬镳。这既由于其与后者开展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迥异,也因为未取得农复会的控制权而不满,还在于两者复兴乡村主张的巨大分歧。晏阳初的离职反映出... 1949年11月27日农复会执行长晏阳初离台赴美,再未参与农复会的工作,从此与国民党政府分道扬镳。这既由于其与后者开展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迥异,也因为未取得农复会的控制权而不满,还在于两者复兴乡村主张的巨大分歧。晏阳初的离职反映出社会力量与国民党政府合作进行乡村建设时的复杂面相与困境。这些困境决定了其合作有始无终的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晏阳初 农复会
下载PDF
儿童友好理念下幼儿园空间构建的审思与转向 被引量:3
9
作者 王艳 潘学香 《少年儿童研究》 2023年第2期43-50,共8页
儿童与空间是相互嵌入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然而,成人在对幼儿园空间的理解和建构中常常持有静态、孤立的教育环境观,缺乏儿童视角,忽视儿童对空间的反作用,导致儿童在空间中的能动性以及空间再生产能力被遮蔽。基于儿童友好理念的幼儿园... 儿童与空间是相互嵌入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然而,成人在对幼儿园空间的理解和建构中常常持有静态、孤立的教育环境观,缺乏儿童视角,忽视儿童对空间的反作用,导致儿童在空间中的能动性以及空间再生产能力被遮蔽。基于儿童友好理念的幼儿园空间构建需要改变静态的环境观,引入空间意识,将幼儿园视为动态、交互、包容的多义空间,关注幼儿的空间需求和体验,将幼儿视为有能力的共建者,支持幼儿参与幼儿园空间的共建,并推动幼儿园与社区、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友好理念 幼儿园空间 儿童空间需求
下载PDF
超越“师徒”:加拿大导生关系的期望走向
10
作者 时广军 贺格 《世界教育信息》 2023年第11期64-72,共9页
文章基于加拿大11所一流大学的经验,发现基于期望制的导生关系是一种传统超越,旨在建构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期许与沟通关系,有异于传统师徒制。在期望关系实践中,其内容上专注还原多样化需求,形式上致力于留下痕迹,实施上重视基于沟通全程... 文章基于加拿大11所一流大学的经验,发现基于期望制的导生关系是一种传统超越,旨在建构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期许与沟通关系,有异于传统师徒制。在期望关系实践中,其内容上专注还原多样化需求,形式上致力于留下痕迹,实施上重视基于沟通全程参与,标准上追求专业化指引。在导生关系建设方面,可以以主体间性为指引,探索导生的期望角色;扩大导师专业指导场景;完善引导路径,提高期望模式效率;加强过程性沟通,及时掌握期望发展;搭建资源平台,提升期望实现的自主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生关系 期望制 加拿大 研究生教育
下载PDF
澳大利亚学前教育师资质量的优化策略及启示
11
作者 王艳 李金梅 《教育探索》 2024年第3期90-93,共4页
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学前教育教师的素养。澳大利亚在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经验与成果,具有重视学前教师职前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以指导项目为载体解决学前教师入职适应困境、以全过程培养模式促进教师持... 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学前教育教师的素养。澳大利亚在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经验与成果,具有重视学前教师职前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以指导项目为载体解决学前教师入职适应困境、以全过程培养模式促进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等特点。借鉴澳大利亚经验,我国应深化协同培养模式支持学前教师专业成长、重视加强学前教师全过程实践能力的提升、以指导项目助力教师专业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师资质量 澳大利亚
原文传递
教师“反教育行为”:概念释义、问题检视与治理方略
12
作者 史吉海 史华楠 《教师教育学报》 2024年第5期70-80,共11页
教师“反教育行为”是发生在教师身上的一种远离教育本质、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消极作用的偏差与失范行为。教师“反教育行为”在教育实践中呈现出失真、失当、失误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教师职业角色异化、社... 教师“反教育行为”是发生在教师身上的一种远离教育本质、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消极作用的偏差与失范行为。教师“反教育行为”在教育实践中呈现出失真、失当、失误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教师职业角色异化、社会责任意识缺失、教育本来面目被改写、正常师生关系被扭曲。对教师“反教育行为”进行纠偏和校正,是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为此,教师“反教育行为”的治理在治理理念上应坚持立德树人,还教育以本来面目;在治理向度上应从教师“反教育行为”的成因发掘中寻求新视角,从“促进教育回归本质”的价值认同中找寻因变量,从“多元共治”模式的建构中探索契合点;在治理进路上应从“有效性治理”中细化目标定位,从“协同性治理”中调配主体合作,从“复杂性治理”中加强统筹互动;在治理策略上应以“元治理”“自组织”“参与式”“法治化”运行机制为依托,着力探索“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模式。这既是对传统单一治理方式的理论突破,也是对教师“反教育行为”治理“中国道路”的实践探索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反教育行为” 教师角色异化 回归教育本质 立德树人 多元共治
下载PDF
重构与重建:教师教育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的“乡土表达” 被引量:13
13
作者 姜子云 刘佳 王聪颖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78-84,共7页
公共教育学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自2016年开始,江苏省每年在高考本科提前批次定向招录乡村定向师范生,开展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教学对象的变化促进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的改革创新,如何推动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 公共教育学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自2016年开始,江苏省每年在高考本科提前批次定向招录乡村定向师范生,开展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教学对象的变化促进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的改革创新,如何推动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强化定向乡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如何将乡土文化融入"准乡村教师"职业道德从而"铸魂塑魄";如何重新理解和重建更具乡土性、在地化、开放性的教学逻辑,成为公共教育学课程的价值追求。教师教育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的乡土实践转向包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构与重建,将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情境,具有乡土性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体验与"准乡村教师"的职业生命体验相融合,同时将教育学体系的理论形态转向乡土的实践形态,让地域性和地方性知识走进课堂,促进具身教学和案例教学以及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学习内容深度融合,紧扣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展开双向评估,最终实现教师教育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的"乡土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教育学 课程建设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乡土教育
原文传递
场域视角下学生课堂沉默:机理与优化 被引量:14
14
作者 时广军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8-72,共5页
学生沉默是我国课堂教学与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释放学生话语活力的突破点。从课堂场域视角来看,课堂中的场是学生沉默的发生空间;课堂中的资本是学生沉默的行为本质;课堂中的惯习是学生沉默的逻辑;在课堂策略中,学生将沉默作为竞... 学生沉默是我国课堂教学与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释放学生话语活力的突破点。从课堂场域视角来看,课堂中的场是学生沉默的发生空间;课堂中的资本是学生沉默的行为本质;课堂中的惯习是学生沉默的逻辑;在课堂策略中,学生将沉默作为竞技手段。对此,应调整场结构以缓解课堂中话语位置的落差;重视资本差异以规范课堂话语竞争行为;训练话语惯习以引导学生非沉默的自然性;采用区别策略以培养学生积极的话语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沉默 场域 话语行为 课堂管理
下载PDF
学生话语沉默的空间逻辑 被引量:2
15
作者 时广军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6-71,76,共7页
学生沉默是我国课堂教学中一大教育事实,它并非仅是学生的内生性问题,也受到外在性影响。基于空间逻辑视角,课堂是学生话语沉默发生的场所,是叠加着不同意义的多维空间。在课堂空间中,学生话语沉默受到多种逻辑驱动,包括基于资源差异下... 学生沉默是我国课堂教学中一大教育事实,它并非仅是学生的内生性问题,也受到外在性影响。基于空间逻辑视角,课堂是学生话语沉默发生的场所,是叠加着不同意义的多维空间。在课堂空间中,学生话语沉默受到多种逻辑驱动,包括基于资源差异下的物质性逻辑;基于知识内在规律下的知识性逻辑;基于位置等级下的社会性逻辑;基于人类求知本能下的认知性逻辑。为了减少学生消极沉默,应理解物质的“资源性”,缩小课堂机会差异;更新传统“知识观”,促进课堂内容多样性;减少“社会”偏见,寻求共同的课堂记忆区;注重对“认知”反思,刺激课堂话语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沉默 课堂沉默 学生话语 空间逻辑
下载PDF
课程游戏化改革的实施现状及持续推进策略的思考——基于教师实施水平的视角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世义 柯婧妍 《早期教育(幼教·教育科研)》 2022年第9期19-24,共6页
从教师视角来分析课程游戏化改革实施水平是非常必要的。采用教师实施水平问卷对教师课程改革水平进行调研发现,“项目园”和“共建园”教师的课程改革实施水平都有提升,其提升程度受到个体因素、组织管理制度等因素影响。为了持续推进... 从教师视角来分析课程游戏化改革实施水平是非常必要的。采用教师实施水平问卷对教师课程改革水平进行调研发现,“项目园”和“共建园”教师的课程改革实施水平都有提升,其提升程度受到个体因素、组织管理制度等因素影响。为了持续推进课程游戏化改革,需要对教师“赋权增能”。在理念层面,应引导教师辩证理解课程游戏化改革理念,以科学理念促进心理赋权;在能力层面,应支持教师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能力,以持续增能促进全面赋权;在管理层面,应以服务型思维强化教师课程改革的自觉意识,健全管理制度促使权能并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游戏化 教师实施水平 赋权增能
下载PDF
从脆弱到韧性:互联网公益协作参与教育反贫困的治理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佳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6-153,共8页
互联网的发展赋予更多社会力量以公益协作的形式参与教育反贫困事业,为治理创新提供了理论供给和学术参考。根据教育资源的供给机制,项目式、联盟式、平台式和社群式是目前相对主流的四种互联网公益协作形态。然而,以扩张为目的的"... 互联网的发展赋予更多社会力量以公益协作的形式参与教育反贫困事业,为治理创新提供了理论供给和学术参考。根据教育资源的供给机制,项目式、联盟式、平台式和社群式是目前相对主流的四种互联网公益协作形态。然而,以扩张为目的的"侵入式"扶助造成教育活动的"技术至上"、协作机制的官方依赖造成多元主体合作中的"动力失灵"、公益课程监管缺位造成教学资源准入中的"同质低效"也会加剧治理的脆弱性和风险性,形成治理风险。互联网公益协作的韧性治理需要公益协作从低效投入的教育资源内卷转向理性供给,地方政府用委托—代理制提高参与主体的教育反贫困协作韧性,互联网公益嵌入转为在地化的学校组织和制度安排,走向韧性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公益协作 教育反贫困 治理风险 韧性结构
原文传递
民族语言文化与国家统一意志:民国小学国语教育施行的正和博弈(1912-1949年)
18
作者 朱季康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3-90,共8页
民国时期,中国的语言使用生态十分复杂。伴随着国语运动兴起,中华民国教育部制定了国语标准,施行小学国语教育工作,并在少数民族小学教育阶段施行以国语为主的双语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发起了持续的争论。民国小学国语教育的... 民国时期,中国的语言使用生态十分复杂。伴随着国语运动兴起,中华民国教育部制定了国语标准,施行小学国语教育工作,并在少数民族小学教育阶段施行以国语为主的双语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发起了持续的争论。民国小学国语教育的实践面临很多困扰,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经验。民国教育部门面对小学国语师资缺乏及水平不足的情况,开展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多种因素在民国小学国语教育施行的博弈中有各自的施力,展现出民国小学国语教育施行的复杂性。民国小学国语教育施行中的利益配置,实现了正和博弈的合作剩余,但也存在着一些利益损害,值得我们探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小学国语教育 语言文化 国家统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