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弓形虫病诊断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吴云萍 祭天锴 +3 位作者 白邵缘 龚静芝 姚娜 黄思扬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1-222,共12页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由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危害严重且分布广泛,目前尚未有理想的防治药物。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防治弓形虫病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常用的检测方法,即病原学检测、血清...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由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危害严重且分布广泛,目前尚未有理想的防治药物。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防治弓形虫病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常用的检测方法,即病原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等进行论述,介绍了各类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情况,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点与局限性,并结合近年来最新研发的诊断方法,希望为动物弓形虫检测方法的发展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弓形虫病 诊断 防控
下载PDF
西藏部分地区羊棘球蚴感染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樊世杰 索朗白姆 +18 位作者 央吉 欧普琼 旦增普尺 扎西 罗布央珍 扎西卓玛 次旦普尺 索朗普赤 旦增曲宗 卓玛次仁 德吉 边巴普尺 旦平 旦巴 扎西多吉 边巴卓玛 夏晨阳 黄思扬 赵霞玲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05-909,共5页
为调查西藏部分地区羊棘球蚴感染情况并分析其感染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利用剖检法和PCR法对西藏部分地区的281只羊的各组织样品进行羊棘球蚴检测,通过SPSS 27软件对281只羊组织样品的检测结果进行卡方检验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P<0.1)... 为调查西藏部分地区羊棘球蚴感染情况并分析其感染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利用剖检法和PCR法对西藏部分地区的281只羊的各组织样品进行羊棘球蚴检测,通过SPSS 27软件对281只羊组织样品的检测结果进行卡方检验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P<0.1)的因素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羊棘球蚴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以优势比(OR值)判定这些因素引发感染的危险性。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区域内羊棘球蚴均为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其感染率为37.01%(104/281),其中仲巴县感染率最高,达62.26%(66/106),其中4个县区感染率均在20%~30%。年龄差异和海拔因素与羊棘球蚴感染率均呈正相关,不同采样地点和不同羊的(绵羊、山羊)棘球蚴感染率均差异显著,不同采样时间羊感染率差异不显著。其中,羊年龄差异是西藏部分地区棘球蚴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当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合理干预,以降低感染风险。本研究对西藏部分地区羊棘球蚴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为家畜包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感染率 影响因素 西藏
下载PDF
甘草次酸抗弓形虫效果的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
3
作者 段银燕 徐琼 +1 位作者 樊世杰 黄思扬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9-695,共7页
药物是目前防控弓形虫病的主要手段,筛选新的抗弓形虫药物意义重大。本试验评估了甘草次酸抗弓形虫的效果并初步探究了其作用机制。首先在HFF细胞上测定甘草次酸的CC 50,接着通过噬斑试验测定其有无抗弓形虫的效果,综合评估甘草次酸对... 药物是目前防控弓形虫病的主要手段,筛选新的抗弓形虫药物意义重大。本试验评估了甘草次酸抗弓形虫的效果并初步探究了其作用机制。首先在HFF细胞上测定甘草次酸的CC 50,接着通过噬斑试验测定其有无抗弓形虫的效果,综合评估甘草次酸对速殖子入侵宿主细胞和在细胞内增殖的影响,最后采用JC-1荧光探针和多功能酶标仪分别检测弓形虫线粒体膜电位和活性氧(ROS)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甘草次酸的CC 50为351.2μmol/L。抗弓形虫的IC50为28.02μmol/L,在较高浓度下能抑制弓形虫速殖子在细胞内增殖,甘草次酸发挥抗弓形虫的作用依赖于降低弓形虫线粒体膜电位水平以及刺激活性氧的产生。综上,甘草次酸具有抗弓形虫的效果,具有作为抗弓形虫候选药物的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甘草次酸 线粒体 机制
原文传递
小鼠慢性弓形虫病发生过程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初探
4
作者 周国庆 白邵缘 +2 位作者 李宇渊 朱国鼎 黄思扬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4-309,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形态刚地弓形虫感染后小鼠脑内包囊形成及其动态变化,为弓形虫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取6~8周龄ICR小鼠(20~25 g)建立慢性弓形虫感染模型,其中弓形虫PRU株速殖子按1×10^(5)个/只剂量腹腔注射感染小鼠,包囊和卵囊分别按20... 目的观察不同形态刚地弓形虫感染后小鼠脑内包囊形成及其动态变化,为弓形虫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取6~8周龄ICR小鼠(20~25 g)建立慢性弓形虫感染模型,其中弓形虫PRU株速殖子按1×10^(5)个/只剂量腹腔注射感染小鼠,包囊和卵囊分别按20、200个/只剂量通过灌胃针口服感染小鼠,观察感染后小鼠临床症状和存活情况。分别以10(低剂量组)、20(中剂量组)、40个包囊/只(高剂量组)剂量感染小鼠,观察弓形虫不同感染剂量对小鼠脑内包囊数量的影响。将小鼠按性别(雌、雄性)、感染时间(感染后20、30、60、90、120、150、180 d)分组,按20个/只剂量口服弓形虫包囊后,分别观察性别和感染时间对小鼠脑内包囊数量的影响。将小鼠分成速殖子组(T组)、包囊1代组(C1组)、包囊2代组(C2组)、包囊3代组(C3组)、包囊4代组(C4组);T组小鼠按1×10^(5)个/只剂量腹腔注射弓形虫速殖子,感染后第30天处死小鼠并收集其脑组织内包囊,再按20个/只感染C1组小鼠。此后每一代小鼠均采用上一代所产生包囊进行口服连续传代,观察连续传代对小鼠脑内弓形虫包囊数量的影响。结果以弓形虫速殖子、包囊、卵囊分别感染小鼠,感染第6~13天小鼠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感染第7~12天小鼠出现集中死亡。感染第30天时,感染速殖子、包囊、卵囊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67.0%、87.0%、53.0%,平均脑内包囊数量分别为(516.0±257.2)、(1203.0±502.0)、(581.0±183.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4,P<0.01),感染速殖子、卵囊的小鼠脑内包囊数低于感染包囊的小鼠(P均<0.01)。感染后第30天,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87.0%、87.0%、60.0%,平均脑内包囊数量分别为(953.0±355.5)、(1084.0±474.3)、(1113.0±546.0)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2,P>0.05);雄、雌性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73.0%和80.0%,平均脑内包囊数量分别为(946.4±411.4)、(932.1±322.4)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3,P>0.05)。通过连续传代感染后,T、C1、C2、C3、C4组小鼠平均脑内包囊数量分别为(516.0±257.2)、(1203.0±502.0)、(896.8±332.3)、(782.5±423.9)、(829.2±306.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2,P<0.01);C1组小鼠脑内包囊数高于速殖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鼠口服20个包囊后,感染第20天首次查见脑内弓形虫包囊,随感染时间延长脑内包囊数量逐渐增加;至感染第30、90天时,脑内包囊数量分别达峰值,此后逐步下降,至感染第180天时仍能查见脑内包囊。结论刚地弓形虫包囊较速殖子、卵囊感染后形成慢性感染的可能性更高,且慢性感染程度亦最严重;感染弓形虫包囊数量与慢性感染严重程度无关;脑内包囊形成数量于感染第30天和90天时达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地弓形虫 慢性弓形虫病 包囊 卵囊 速殖子 脑组织 小鼠
原文传递
肠道固有免疫屏障与致病菌逃避肠道固有免疫清除的基因调控策略
5
作者 李思嘉 连思琪 +1 位作者 闫丽 夏芃芃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9-1306,1315,共9页
肠道致病菌利用自身毒力因子干扰肠上皮细胞功能,并通过精密的基因调控策略躲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清除,进而引发多种疾病。研究发现毒素—抗毒素系统、分泌系统以及群体感应系统均可以影响病原菌的基因表达策略;而越来越多的新型抑菌策略... 肠道致病菌利用自身毒力因子干扰肠上皮细胞功能,并通过精密的基因调控策略躲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清除,进而引发多种疾病。研究发现毒素—抗毒素系统、分泌系统以及群体感应系统均可以影响病原菌的基因表达策略;而越来越多的新型抑菌策略通过干扰细菌自身的基因调控系统,抑制细菌的毒力基因表达,能够达到温和地治疗肠道疾病的目的。本文首先从肠道固有免疫的组成入手,针对肠道致病菌的基因调控系统展开论述,阐述肠道致病菌利用自身基因调控逃避固有免疫清除的机制,旨在为治疗肠道细菌性疾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致病菌 固有免疫 基因调控 群体感应
原文传递
肠上皮细胞在动物肠黏膜免疫调节中的功能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敏卉 连思琪 +3 位作者 刘家奇 顾宣强 朱国强 夏芃芃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03-610,共8页
肠上皮屏障包括柱状上皮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肠内分泌细胞、簇状细胞、M细胞以及其他细胞群,这些细胞群与肠道黏膜免疫密切相关,对保护肠道内环境的稳态至关重要。本研究总结肠上皮细胞的功能及其与肠黏膜免疫系统的关系,包括上... 肠上皮屏障包括柱状上皮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肠内分泌细胞、簇状细胞、M细胞以及其他细胞群,这些细胞群与肠道黏膜免疫密切相关,对保护肠道内环境的稳态至关重要。本研究总结肠上皮细胞的功能及其与肠黏膜免疫系统的关系,包括上皮间充质细胞、免疫细胞和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共同维持肠道内环境稳态中扮演的角色,以期为进一步认识肠上皮细胞在肠黏膜免疫中的功能,探索动物肠道疾病治疗新思路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上皮细胞 免疫细胞 肠黏膜免疫 相互作用 抗原提呈
原文传递
刚地弓形虫MIC2蛋白的表达及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7
作者 司浣妍 张鸿曦 +5 位作者 毛靖瑀 贺何鑫 王燕 吴云萍 龚静芝 黄思扬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126-134,共9页
弓形虫病作为一种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以及畜牧业生产。本实验选取弓形虫微线体蛋白2(Toxoplasma gondii microneme protein 2,TgMIC2)作为新的诊断靶标,构建TgMIC2重组表达质粒,并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进行表... 弓形虫病作为一种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以及畜牧业生产。本实验选取弓形虫微线体蛋白2(Toxoplasma gondii microneme protein 2,TgMIC2)作为新的诊断靶标,构建TgMIC2重组表达质粒,并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进行表达,通过亲和层析纯化后获得重组蛋白,Western blot检测该蛋白的免疫反应性,棋盘法确定最佳抗原包被量和血清稀释度,优化反应条件后,成功建立基于重组MIC2蛋白的猫弓形虫病间接ELISA(indirect ELISA,iELISA)方法,并通过重复性、敏感性、特异性实验评价该方法,并对田间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抗原最佳包被量为0.5μg/孔,血清稀释度为1∶100,临界值为0.7130时,该方法的敏感性为81.25%,特异性为100%。批内与批间重复变异系数均低于或在10%左右,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与猫沙门菌和猫细小病毒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好。使用MIC2-iELISA方法和弓形虫全裂解抗原(T.gondii whole lysis antigen,TLA)建立的iELISA方法检测扬州地区的48份田间猫血清样本,符合率为93.75%。本研究基于重组MIC2蛋白建立了一种新的间接ELISA方法,该方法可用于猫弓形虫病的初步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病 TgMIC2 间接ELISA 重组蛋白 诊断方法
下载PDF
肝片吸虫ANN蛋白的表达及其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8
作者 黄艳丽 龚静芝 +1 位作者 吴云萍 黄思扬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87-1093,共7页
从我们前期实验获得的蛋白组学数据中筛选到1个新的诊断靶标Annexin(ANN),并从肝片吸虫cDNA中扩增Ann基因,将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通过亲和层析纯化后,以该重组蛋白为诊断抗原,建立间接ELISA方法,通过棋盘法优化反应条件,并计算其临界值... 从我们前期实验获得的蛋白组学数据中筛选到1个新的诊断靶标Annexin(ANN),并从肝片吸虫cDNA中扩增Ann基因,将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通过亲和层析纯化后,以该重组蛋白为诊断抗原,建立间接ELISA方法,通过棋盘法优化反应条件,并计算其临界值,接着使用该ELISA方法检测来自河北省9个地区的312份绵羊血清样本。结果显示,成功获得了rANN蛋白,并成功建立临界值为1.145的间接ELISA方法,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00%和86.36%,河北这些地区片形吸虫病的平均感染率为43.27%。本实验成功筛选得到了一种新的片形吸虫病诊断靶标ANN,并建立了基于该重组蛋白的间接ELISA方法,该方法可初步用于绵羊片形吸虫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片吸虫病 ANN蛋白 间接ELISA 重组蛋白 诊断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