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问题为本学习方法联合期刊研读学习方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1
作者 周蓉 侯立华 周扬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19期1-4,共4页
目的评估将问题为本学习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与期刊研读学习方法(Journal-Based Learning,JBL)结合应用于临床医学教学中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扬州大学建湖临床医学院2021—2022学年度秋季学期的50名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 目的评估将问题为本学习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与期刊研读学习方法(Journal-Based Learning,JBL)结合应用于临床医学教学中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扬州大学建湖临床医学院2021—2022学年度秋季学期的50名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PBL与JBL联合教学组(联合组)和常规教学组(对照组)。课程结束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评估,考核内容包括临床实践思维能力、文献阅读解析能力以及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评估结果显示,联合组学生在临床实践思维能力和文献阅读解析能力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联合组学生的满意度评分及总体满意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使用问题为本学习方法与期刊研读学习方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探究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可,具有较高的教学效果和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为本学习方法 期刊研读学习方法 临床医学教学
下载PDF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D⁃1抑制剂临床疗效及预后与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关系研究
2
作者 孙军 郑皆红 +1 位作者 曾悦 李红苗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72-376,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4月在建湖县人民医院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老年患者75例,根据治疗3个月后是否有效... 目的探讨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4月在建湖县人民医院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老年患者75例,根据治疗3个月后是否有效分为有效组(n=60)和无效组(n=15);根据无进展生存期(PFS,中位PFS为9个月)分为生存期长组(n=50,>9个月)和生存期短组(n=25,<9个月)。比较不同疗效组、不同预后组的临床相关指标,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PD⁃1抑制剂临床疗效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有效组的PD⁃L1≥50%占比、CD4^(+)、NK细胞和Tregs含量为51.67%、(35.08±9.45)、(21.79±9.15)、(6.61±2.53),均高于无效组的20.00%、(30.45±8.15)、(17.78±7.56)、(5.18±1.06)(P<0.05)。生存期长组的PD⁃L1≥50%占比、CD4^(+)、NK细胞和Tregs含量为60.00%、(42.65±9.85)、(23.68±9.86)、(7.65±2.51),均高于生存期短组的16.00%、(30.45±8.62)、(18.42±8.96)、(5.23±2.5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D⁃L1、CD4^(+)、NK细胞和Tregs含量是预测非小细胞肺癌PD⁃1抑制剂临床疗效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40、0.443、0.474、0.491,P<0.05)。结论通过分析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可以指导PD⁃1抑制剂疗效的判断,PD⁃L1、CD4^(+)、NK细胞和Tregs含量是预测非小细胞肺癌PD⁃1抑制剂临床疗效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淋巴细胞 PD⁃1抑制剂 临床疗效 预后
下载PDF
术前CT人体成分分析对胃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
3
作者 刘长跃 管锦坤 单龙成 《腹部外科》 2024年第1期69-75,共7页
目的通过术前CT图像计算内脏脂肪面积、骨骼肌面积及密度,分析人体成分改变与胃癌根治术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建湖县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接受胃癌根治术病人的资料,观察指标包括基线指标、人体成分组... 目的通过术前CT图像计算内脏脂肪面积、骨骼肌面积及密度,分析人体成分改变与胃癌根治术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建湖县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接受胃癌根治术病人的资料,观察指标包括基线指标、人体成分组成、手术资料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索与胃癌术后并发症相关的因素。结果共纳入118例病人,其中男性76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为66.5岁。术前内脏型肥胖、肌肉减少症、肌肉脂肪化的发生率分别为30.5%(36/118)、35.6%(42/118)、39.8%(47/118)。118例病人中,全胃切除术29例,胃大部切除术89例。术后胃排空障碍、切口感染、肺部并发症、腹腔感染、吻合口瘘、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3.6%(16/118)、11.0%(13/118)、10.2%(12/118)、9.3%(11/118)、6.8%(8/118)、3.4%(4/118),其中Clavien-DindoⅢ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为7.6%(9/118)。内脏型肥胖者与无内脏型肥胖者比较,手术时间延长[208(185,222)min比180(164,206)min,P=0.001],术中出血量增加[230(220,250)mL比180(165,190)mL,P=0.001]。伴有肌肉减少症者与无肌肉减少症者比较,术后更易出现吻合口瘘(16.7%比1.3%,P=0.001)及腹腔感染(19.0%比3.9%,P=0.007)。而诊断有肌肉脂肪化病人的以下指标高于无肌肉脂肪化病人:术后胃排空障碍发生率(23.4%比7.0%,P=0.011),肺部并发症发生率(19.1%比4.2%,P=0.009),总体并发症发生率(55.3%比22.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诊断为肌肉脂肪化是胃癌根治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4.256,95%CI(1.192,9.475),P=0.001]。结论术前CT可较为准确地反映病人人体成分组成状况,以评估其营养状况,而术前人体成分的变化与胃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图像 内脏型肥胖 肌肉减少症 肌肉脂肪化 胃癌 并发症
下载PDF
针刺联合甲巯咪唑片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疗效及对临床症状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周建 具紫勇 夏勇 《河北中医》 2023年第3期470-472,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甲巯咪唑片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下简称甲亢)的临床疗效及对临床症状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6例甲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3例予甲巯咪唑治疗,治疗组4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治疗。2组...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甲巯咪唑片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下简称甲亢)的临床疗效及对临床症状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6例甲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3例予甲巯咪唑治疗,治疗组4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指标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_(4))变化;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70%(39/43),对照组总有效率81.40%(35/4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TSH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FT_(3)、FT_(4)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TSH高于对照组(P<0.05),FT_(3)、FT_(4)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98%(3/4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63%(5/43),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甲巯咪唑片治疗甲亢,能改善患者甲状腺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临床应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药物疗法 针刺疗法
下载PDF
针药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建 吴晗 +1 位作者 张恒惠 王崇 《内蒙古中医药》 2022年第12期104-105,共2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接受针药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的原则分为联合组(60例,针药结合治疗)和常规组(60例,单一西药治疗),将两组...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接受针药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的原则分为联合组(60例,针药结合治疗)和常规组(60例,单一西药治疗),将两组治疗效果对照分析。结果:联合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幅度更加显著(P<0.05);临床总疗效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升高幅度均常规组更大(P<0.05)。结论:运用针药结合的方式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实施治疗,能够显著增强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优化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针灸 西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PRDX2调控HPV16 E6对宫颈癌Siha细胞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林艳 郑荣荣 姜文静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9期847-850,共4页
目的探究PRDX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对宫颈癌Siha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宫颈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中PRDX2的表达;将宫颈癌Siha细胞设置为4个组:Siha组、siRNA NC组、siRNA PRDX2组与siRNA HPV16 E6组。ED... 目的探究PRDX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对宫颈癌Siha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宫颈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中PRDX2的表达;将宫颈癌Siha细胞设置为4个组:Siha组、siRNA NC组、siRNA PRDX2组与siRNA HPV16 E6组。EDU染色法检测Siha细胞的生长活性;Transwell实验方法分析Siha细胞的侵袭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Siha细胞的凋亡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方法分析Siha细胞中PRDX2/HPV16 E6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宫颈癌旁组织比较,宫颈癌组织PRDX2的表达上调。与Siha组和siRNA NC组比较,siRNA PRDX2和siRNA HPV16 E6组的Siha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0.05);siRNA PRDX2和siRNA HPV16 E6组的Siha细胞侵袭数量下降(P<0.05);siRNA PRDX2和siRNA HPV16 E6组的Siha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siRNA PRDX2组的Siha细胞的HPV16 E6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PRDX2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增加,抑制PRDX2表达后,Siha细胞的增殖速度与侵袭数量降低,凋亡率增加,该机制与PRDX2调节HPV16 E6蛋白的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DX2 增殖 HPV16 E6 侵袭 宫颈癌 转移 凋亡 SIHA
下载PDF
双嵌片颈椎融合器治疗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7
作者 纪小孟 刘璠 +5 位作者 唐晓波 王健 胡勇 卞为伟 董佩龙 刘振鲁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05-308,共4页
目的探讨双嵌片颈椎融合器治疗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双嵌片颈椎融合器治疗32例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JOA评分系统评定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并计算椎... 目的探讨双嵌片颈椎融合器治疗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双嵌片颈椎融合器治疗32例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JOA评分系统评定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并计算椎间隙高度百分比、Cobb角。结果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手术时间60~115 min,术中出血量20~150 ml。术后无切口感染、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气管食管瘘等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显示:椎间隙高度基本恢复正常,融合器在位,未出现明显移位及下沉等情况。JOA评分、椎间隙高度百分比、Cobb角:术后2周、6个月、12个月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2个月采用JOA评分系统评定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12例,良15例,可5例,优良率27/32。结论采用双嵌片颈椎融合器治疗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并发症少,椎体隙高度、脊髓神经功能、颈椎曲度恢复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嵌片颈椎融合器 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减压
下载PDF
胶原蛋白Ⅴ型2链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及肿瘤生长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仇建玲 吴胜文 +1 位作者 俞进友 朱正峰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280-285,F0003,共7页
目的 探究胶原蛋白Ⅴ型2链(COL5A2)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及肿瘤生长的调控作用。方法 于2022年1―3月开展研究,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COL5A2在胃癌组织、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COL5A2对胃癌分期的作用及对病人预后的价值。荧光定量... 目的 探究胶原蛋白Ⅴ型2链(COL5A2)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及肿瘤生长的调控作用。方法 于2022年1―3月开展研究,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COL5A2在胃癌组织、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COL5A2对胃癌分期的作用及对病人预后的价值。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蛋白质印迹法(WB)检测正常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胃癌细胞MGC-803、MKN-45、SGC7901中COL5A2的表达。慢病毒介导稳定转染shRNA-COL5A2、shRNA、NC的MKN-45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染色检测细胞的增殖;碘化丙啶(PI)染色检测细胞周期分布;Transwell实验、伤口愈合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裸鼠成瘤实验检测肿瘤的生长;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检测肿瘤组织PCNA蛋白。结果 胃癌组织COL5A2相对表达量为4.74±0.45,显著高于正常组织的2.53±0.26(P<0.05),与正常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COL5A2升高,与病人临床分期、预后差有关。GES-1组COL5A2相对表达量为0.25±0.04,显著低于胃癌细胞中MGC-803组0.47±0.05、MKN-45组0.72±0.08、SGC7901组0.54±0.04(P<0.05),其中MKN-45升高幅度最大。与shRNA组细胞相比,shRNACOL5A2组细胞COL5A2表达降低,细胞的克隆形成数、在48、72 h的活性、EdU阳性率、迁移和侵袭数量、划痕愈合率均降低,细胞周期阻滞G1/S期,CyclinD1和CDK4表达降低(P<0.05)。异种移植裸鼠成瘤的体积、质量均降低,肿瘤PCNA表达也降低。结论 COL5A2在胃癌中高表达,下调COL5A2抑制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肿瘤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胶原蛋白Ⅴ型2链 裸鼠成瘤 增殖 迁移 侵袭
下载PDF
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变异度指导液体复苏对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预后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陈鹏飞 蒯思 +1 位作者 姜伟锋 张振恩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7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变异度指导液体复苏对脓毒症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预后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建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试...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变异度指导液体复苏对脓毒症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预后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建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试验组接受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变异度指导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复苏前和复苏72 h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和乳酸水平]、预后指标[机械通气时间、复苏液体量、重症监护病房(ICU)入住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临床指标(6 h复苏达标率、脏器衰竭发生率和30 d内死亡率)及治疗前和治疗72 h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表(SOFA)评分。结果:试验组复苏72 h后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MAP和CVP水平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复苏液体量少于对照组,6 h复苏达标率高于对照组,脏器衰竭发生率和30 d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治疗72 h后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变异度指导液体复苏有助于改善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预后指标,提高复苏达标率,降低脏器衰竭和死亡发生率,降低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变异度 液体复苏 脓毒症休克 预后指标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白细胞介素-33水平变化及与气道重塑和肺功能的相关性
10
作者 曹玲 徐湘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4期80-82,共3页
目的 探究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MCP-4)、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 ICAM-1)、白细胞介素-33(IL-33)水平变化及与气道重塑和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扬州大学建湖临床医学院202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96例肺炎支原体... 目的 探究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MCP-4)、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 ICAM-1)、白细胞介素-33(IL-33)水平变化及与气道重塑和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扬州大学建湖临床医学院202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9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哮喘分为哮喘组(30例)和肺炎组(66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96名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清MCP-4、s ICAM-1、IL-33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呼气流速峰值(PEF)、用力肺活量(FVC)、支气管壁厚度(WT)、支气管腔直径(LD)、Ⅰ型胶原蛋白(Col-Ⅰ)、纤维粘连蛋白1(FN1);分析血清MCP-4、ICAM-1、IL-33与FEV_(1)、PEF、FVC、WT、LD、Col-Ⅰ、FN1的相关性。结果 哮喘组、肺炎组血清MCP-4、s ICAM-1、IL-33、Col-Ⅰ、FN1水平高于对照组,FEV_(1)、FVC低于对照组(P<0.05)。哮喘组血清MCP-4、s ICAM-1、IL-33、Col-Ⅰ、FN1水平高于肺炎组,FEV_(1)、FVC低于肺炎组(P<0.05)。血清MCP-4、s ICAM-1、IL-33与FEV_(1)、FVC呈负相关(r<0,P<0.05),与Col-Ⅰ、FN1呈正相关(r>0,P<0.05)。结论 血清MCP-4、s ICAM-1、IL-33在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患儿中表达水平异常升高,与气道重塑和肺功能情况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 白细胞介素-33
下载PDF
IL-33/ST2信号通路与细菌性肺炎患儿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11
作者 徐湘 曹玲 赵艾红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4期3061-3064,共4页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33/致癌抑制因子2(ST2)信号通路与细菌性肺炎患儿病情及预后的关系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于该院确诊的32例细菌性肺炎患儿作为细菌性肺炎组,34例支原体感染肺炎患儿作为支原体感染肺炎组,另...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33/致癌抑制因子2(ST2)信号通路与细菌性肺炎患儿病情及预后的关系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于该院确诊的32例细菌性肺炎患儿作为细菌性肺炎组,34例支原体感染肺炎患儿作为支原体感染肺炎组,另选取同期2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IL-33和可溶性ST2(sST2)。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IL-33、sST2在儿童细菌性肺炎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细菌性肺炎组IL-33、sST2水平高于支原体感染肺炎组和对照组(P<0.05),支原体感染肺炎组IL-33、sST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sST2与发热持续时间相关(β=0.451,P<0.001),IL-33与住院时间相关(β=0.469,P<0.001)。IL-33联合sST2诊断儿童细菌性肺炎的曲线下面积为0.935,大于IL-33、sST2单项检测(P<0.05)。结论 IL-33和ST2与儿童细菌性肺炎存在一定联系,且二者联合对儿童细菌性肺炎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33 致癌抑制因子2 细菌性肺炎 儿童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清脂联素水平变化及其与心力衰竭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12
作者 茆文群 张翥 +2 位作者 范修才 祁建成 陈旭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2期78-81,87,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血清脂联素(APN)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心力衰竭(HF)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本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124例AMI患者为AMI组,同时将30例非AMI的冠心病患者...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血清脂联素(APN)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心力衰竭(HF)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本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124例AMI患者为AMI组,同时将30例非AMI的冠心病患者和30例健康者分别纳入非AMI冠心病组和健康组。记录所有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等一般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APN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浆脑利钠肽(BNP);采用心脏超声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随访1年所有受试者血清APN的变化及其与BNP、LVEF和MACE的关系。结果AMI组患者血清APN水平低于非AMI冠心病组和健康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浆磷脂酶A2(Lp-PAL2)水平及吸烟、糖尿病患者占比高于非AMI冠心病组和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AMI组患者进行1年的跟踪随访发现,术后1周以及1、3、6、12个月患者血清APN、BNP水平呈上升趋势,LVEF水平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PN、BNP水平在PCI后1个月达峰值,LVEF水平PCI后1个月达到最低值,但随后11个月以上指标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术后1、3、6、12个月MACE发生率分别为2.8%、3.2%、4.6%和8.8%。术前和术后1个月,血清APN对AMI患者1年内发生HF及MACE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且术后1个月血清APN预测AMI后发生HF及MACE的曲线下面积大于术前(P<0.05)。结论AMI患者PCI后血清APN水平呈上升趋势,PCI后1个月时达峰值。PCI后1个月时,血清APN水平对HF及MACE发生的预测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脂联素 心力衰竭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胃肠功能分级护理模式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
13
作者 沈丽丽 张莉丽 夏金花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第8期115-118,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功能分级护理模式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2022年6月30日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0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 目的:探讨胃肠功能分级护理模式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2022年6月30日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0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胃肠功能分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营养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指标。结果:住院3 d后,两组血清白蛋白、氮平衡、总蛋白水平均优于住院次日(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胃潴留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应用胃肠功能分级护理,在改善营养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颅脑外伤 胃肠功能分级 营养水平 并发症
下载PDF
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分娩的新生儿低血糖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14
作者 王宏霞 夏海琴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4年第8期79-83,共5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产妇分娩的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建立GDM产妇分娩的新生儿低血糖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3月在本院分娩的GDM...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产妇分娩的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建立GDM产妇分娩的新生儿低血糖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3月在本院分娩的GDM产妇及其娩出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通过本院的医院信息系统收集产妇及其娩出的新生儿的相关资料。根据新生儿是否被诊断为低血糖,将其分为低血糖组和非低血糖组,对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模型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单因素结果显示,低血糖组和非低血糖组在新生儿体重、产妇年龄≥35岁、早产、产妇孕期增加的体重、产妇2 h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分娩方式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体重、产妇孕期增加的体重、早产、产妇年龄≥35岁、分娩方式均是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的独立的影响因素(P<0.05)。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的灵敏度为75.00%,特异性为97.83%,准确率为96.00%。结论新生儿体重低、产妇孕期增加的体重多、早产、产妇年龄≥35岁、剖宫产是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的独立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能够预测GDM产妇分娩的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能够为临床及时识别高风险人群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产妇 新生儿 低血糖 风险预测模型 构建 验证
下载PDF
目标式舌压抗阻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影响观察
15
作者 马莉 王者凤 严丽丽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24期3036-3038,共3页
目的:分析目标式舌压抗阻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扬州大学建湖临床医学院康复科收治的122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收治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1例),分别实施... 目的:分析目标式舌压抗阻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扬州大学建湖临床医学院康复科收治的122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收治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1例),分别实施传统舌压抗阻训练和目标式舌压抗阻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舌压以及功能、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各舌压指标水平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56、3.117、2.368,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经口摄食功能量表(FOIS)、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81、2.674、2.976,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目标式舌压抗阻训练可有效提高患者舌肌电水平,提高吞咽、摄食功能,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式 舌压抗阻训练 吞咽障碍 摄食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运动疗法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刘莉 陈其元 尤新新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6期658-660,共3页
目的:探究运动疗法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月扬州大学建湖临床医学院风湿肾脏科收治的102例干燥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 目的:探究运动疗法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月扬州大学建湖临床医学院风湿肾脏科收治的102例干燥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风湿科常规干预,研究组患者给予运动疗法和风湿科常规干预。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对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定,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的免疫功能进行评价,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AD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研究组患者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56,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均升高,研究组患者CD3^(+)、CD4^(+)细胞分数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3、6.074,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5)。结论:运动疗法应用于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免疫功能,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疗法 风湿科常规干预 干燥综合征患者 焦虑抑郁情绪 免疫功能
下载PDF
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在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拔管中的应用
17
作者 戚婷 陈琛 +1 位作者 王崇 刘冬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34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扬州大学建湖临床医学院康复中心收治的129例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入康复中心30、90 d时是否拔管将患者分为未拔管... 目的探讨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扬州大学建湖临床医学院康复中心收治的129例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入康复中心30、90 d时是否拔管将患者分为未拔管组、成功拔管组,分析两组的一般资料;评价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CRS-R评分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预测价值。结果129例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中,入康复中心30 d时54例(41.9%)患者成功拔管,入康复中心90 d时82例(63.6%)患者成功拔管;入康复中心30、90 d时,两组的脑卒中病史及GCS、CRS-R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康复中心30、90 d时,GCS、CRS-R评分预测拔管的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入康复中心30、90 d时,CRS-R评分预测拔管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0.5、6.5分。结论GCS、CRS-R评分对拔管有一定预测价值,且CRS-R评分优于GCS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气管切开 拔管 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
下载PDF
可能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崇 王建明 董海燕 《北京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684-686,692,共4页
目的探讨可能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sible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BPPV)患者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建湖县人民医院(扬州大学建湖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PBPPV患者119例,分析患者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可能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sible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BPPV)患者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建湖县人民医院(扬州大学建湖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PBPPV患者119例,分析患者治疗效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119例患者中男53例,女66例,年龄50~79岁,平均(63.8±7.6)岁。93例(78.2%)患者治疗后好转。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诱发试验联合手法复位是PBPPV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OR=5.523,95%CI:2.024~15.078,P=0.001)。结论PBPPV患者治疗效果较好,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是早期进行的诱发试验及手法复位,尽早治疗有助于缓解PBPPV患者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能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诱发试验 眼震 手法复位 疗效
下载PDF
适碘地区老年人群糖代谢紊乱与甲状腺结节患病率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晓玮 何殿 +5 位作者 张梦杰 倪文婧 孙宇 樊宽鲁 刘超 徐书杭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00-1304,共5页
目的:调查适碘地区老年人群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探讨老年人群糖代谢指标与甲状腺结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江苏省宿迁市和徐州市共2 037例老年人(男1 045例,51.3%)进行体格检查、生化检测及甲状腺超声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糖代谢... 目的:调查适碘地区老年人群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探讨老年人群糖代谢指标与甲状腺结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江苏省宿迁市和徐州市共2 037例老年人(男1 045例,51.3%)进行体格检查、生化检测及甲状腺超声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糖代谢指标与甲状腺结节患病、结节个数、结节大小、结节良性和可疑恶性之间的关系。结果:适碘老年人群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为35.1%,其中42.4%为多发结节,33.9%的结节≥1 cm。有甲状腺结节组与无甲状腺结节组、单个结节组和多个结节组以及结节<1 cm组和结节≥1 cm组相比,性别、腰围、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混杂因素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与甲状腺结节患病、甲状腺结节大小相关。结论:适碘地区老年人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较高。糖代谢紊乱与甲状腺结节患病、结节大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高血糖 胰岛素抵抗 甲状腺结节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骨缺损的疗效 被引量:2
20
作者 唐晓波 王健 +2 位作者 董佩龙 卞为伟 王海荣 《临床骨科杂志》 2022年第5期634-638,共5页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THA治疗42例DDH骨缺损患者(42髋),术中行生物型髋臼杯联合髋臼外上方结构性植骨。按照Crowe分型将患者分为CroweⅢ型组(25例)和CroweⅣ型组(17例)...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THA治疗42例DDH骨缺损患者(42髋),术中行生物型髋臼杯联合髋臼外上方结构性植骨。按照Crowe分型将患者分为CroweⅢ型组(25例)和CroweⅣ型组(17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及影像学评估指标。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年。(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CroweⅢ型组均明显短(少)于CroweⅣ型组(P<0.001);髋臼杯直径:CroweⅢ型组明显大于CroweⅣ型组(P<0.05)。(2)术后6个月双下肢长度差和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两组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CroweⅢ型组均明显优于CroweⅣ型组(P<0.05)。(3)两组髋臼杯均安放于真臼或接近真臼,髋臼杯覆盖率均为100%。(4)术后3 d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髋关节旋转中心水平距离:两组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CroweⅢ型组均明显低于CroweⅣ型组(P<0.05)。(5)宿主骨覆盖率及植骨块覆盖率:CroweⅢ型组均明显高于CroweⅣ型组(P<0.001)。结论 采用THA治疗成人DDH骨缺损,术中行生物型髋臼杯联合髋臼外上方结构性植骨,移植骨块可与髂骨逐渐融合并完成重建,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且CroweⅢ型较CroweⅣ型的治疗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性植骨 全髋关节置换 髋臼缺损 髋关节发育不良 成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