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7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小说话”与《红楼梦》文学经典的建构
1
作者 温庆新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59,共8页
现代“小说话”不仅关注《红楼梦》的文化典范价值,而且将《红楼梦》当作重要的文学经典作品;不仅从小说类型归纳与小说史定位来强调《红楼梦》的文学经典性,而且基于现代文化语境发掘出《红楼梦》新的审美意义。这是现代“小说话”批... 现代“小说话”不仅关注《红楼梦》的文化典范价值,而且将《红楼梦》当作重要的文学经典作品;不仅从小说类型归纳与小说史定位来强调《红楼梦》的文学经典性,而且基于现代文化语境发掘出《红楼梦》新的审美意义。这是现代“小说话”批评者对《红楼梦》阅读“体验”后,意图与文本进行怡然自得交流的体现。作为一种批评与阅读媒介,现代“小说话”不仅对传统小说的现代接受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而且能够揭示彼时小说批评的新原则与新意义导向的文化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话” 《红楼梦》 阅读史 经典建构
下载PDF
超越地方性,超越中西之分——论莫言文学的“世界”书写
2
作者 李徽昭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7-112,共6页
2023年,莫言戏剧新作《鳄鱼》出版,引发诸多关注,莫言也戏称要由小说家转型为戏剧家。其实莫言早前《蛙》等诸多小说中即有戏剧元素,且已出版不少剧本并被搬上舞台,戏剧家的身份早已有了雏形。值得关注的是,与之前《我们的荆轲》《姑奶... 2023年,莫言戏剧新作《鳄鱼》出版,引发诸多关注,莫言也戏称要由小说家转型为戏剧家。其实莫言早前《蛙》等诸多小说中即有戏剧元素,且已出版不少剧本并被搬上舞台,戏剧家的身份早已有了雏形。值得关注的是,与之前《我们的荆轲》《姑奶奶披红绸》等偏历史或本土题材的作品不同,《鳄鱼》讲述了一个贪官携家带口跑到美国后的觉醒故事,更以“鳄鱼”作为欲望象征物,触及更多深层问题。那么,我们要追问的是,莫言为什么把贪官觉醒故事放到美国这个异域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物 莫言 《蛙》 本土题材 《我们的荆轲》 戏剧元素 深层问题 贪官
下载PDF
伦理、中国性与现代文学语言的技术化问题——论黄锦树“中文现代主义”
3
作者 王植 《华文文学》 2024年第3期59-67,共9页
黄锦树对“中文现代主义”概念的建构与阐释,一方面因关注到中国现代文学诞生语境的动态性与对话性、文学面貌结构的错综性以及文学存在形态的问题丛结,从而对以国别看待文学史的视角有所超越;另一方面则重视中国现代文学在全球现代性... 黄锦树对“中文现代主义”概念的建构与阐释,一方面因关注到中国现代文学诞生语境的动态性与对话性、文学面貌结构的错综性以及文学存在形态的问题丛结,从而对以国别看待文学史的视角有所超越;另一方面则重视中国现代文学在全球现代性中的境遇以及自立的艰难,而分析其语言技术化的必要性、伦理意义以及与“中国性”的复杂关系,以此来重新界定中国现代文学的本质品格。这样的理解和黄锦树作为马来西亚的华人学者切身的离散、弱势的伦理自觉密切相关,这种自觉使黄锦树对于“中国性”的理解显得片面,并把伦理的影响绝对化,而忽视了现代文学语言的技术化问题来源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中文现代主义 中国性 伦理 语言
下载PDF
大湖滋养了我的精神和文学——关于沈念《大湖消息》的对话
4
作者 沈念 李徽昭 《艺术广角》 2024年第4期131-136,共6页
对于沈念而言,浩浩汤汤的八百里洞庭是他的创作源头,更是他的精神原乡。大湖所具备的品格与特色,滋养了他身为原住民的文学风骨,孕育出了其作品中的地方特色。以散文集《大湖消息》为例,通过此次对谈我们能够进一步清晰感知鲁迅文学奖... 对于沈念而言,浩浩汤汤的八百里洞庭是他的创作源头,更是他的精神原乡。大湖所具备的品格与特色,滋养了他身为原住民的文学风骨,孕育出了其作品中的地方特色。以散文集《大湖消息》为例,通过此次对谈我们能够进一步清晰感知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沈念的文学精神与内在情感,为当下的文学发生与发展提供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湖消息》 文学精神 文学情感
下载PDF
探究高校话剧社团导表演机制——以扬州大学为例
5
作者 朱蕙琳 《智库时代》 2020年第7期297-298,共2页
校园戏剧是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戏剧美学和教育学的双重价值。本文将以扬州大学为例,从导表演机制的研究切入,广泛收集实践调研数据并结合导表演相关理论深析,基于调查结果探寻扬州大学乃至中国高校话剧导表演机制目前存在的问... 校园戏剧是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戏剧美学和教育学的双重价值。本文将以扬州大学为例,从导表演机制的研究切入,广泛收集实践调研数据并结合导表演相关理论深析,基于调查结果探寻扬州大学乃至中国高校话剧导表演机制目前存在的问题。提炼出导表演技能的提升对高校戏剧艺术和人文教育的价值,并对中国高校话剧的发展前景作出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戏剧 导表演艺术 校园剧社
下载PDF
字母词使用态度调查研究──以扬州大学在读学生为例
6
作者 柏程伟 《淄博师专学报》 2014年第4期43-48,共6页
字母词作为一种外来词,在汉语中已广泛应用。经过不同媒介的传播,不仅是字母词本身在发生着变化,不同的群体对字母词的态度也在悄然改变。我们将扬州大学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调查问卷形式考察学生对于字母词的态度及影响其使用态度的相... 字母词作为一种外来词,在汉语中已广泛应用。经过不同媒介的传播,不仅是字母词本身在发生着变化,不同的群体对字母词的态度也在悄然改变。我们将扬州大学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调查问卷形式考察学生对于字母词的态度及影响其使用态度的相关因素。通过调查问卷的九个指标分析出大学生字母词使用的总体态度以及指标所反映出的影响因素。调查统计结果后发现,环境因素、大学生群体特点、专业知识、字母词自身简洁的特点是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母词 语言态度 调查研究
下载PDF
字母词使用态度调查研究——以扬州大学在读学生为例
7
作者 柏程伟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72-76,共5页
字母词作为一种外来词,在汉语中已广泛应用。经过不同媒介的传播,不仅是字母词本身在发生着变化,不同的群体对字母词的态度也在悄然改变。将扬州大学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调查问卷形式考察学生对于字母词的态度及影响其使用态度的相... 字母词作为一种外来词,在汉语中已广泛应用。经过不同媒介的传播,不仅是字母词本身在发生着变化,不同的群体对字母词的态度也在悄然改变。将扬州大学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调查问卷形式考察学生对于字母词的态度及影响其使用态度的相关因素。通过调查问卷的九个指标分析出大学生字母词使用的总体态度以及指标所反映出的影响因素。调查统计结果后发现,环境因素、大学生群体特点、专业知识、字母词自身简洁的特点是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母词 语言态度 大学生
下载PDF
战争文学中的想象、记忆与方法--张新科《铩羽》的创作启示
8
作者 陈静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1-107,共7页
一、想象与记忆的绞缠与博弈作家借助于文学的抒情性和隐喻功能遮掩了战争题材的硝烟性,恰恰反映了战争主题下的创作过程以及同题材作品与生俱来的固执性格,这些文学努力难以摆脱历史已经发生的牵绊,作者越是执意坐而论道,强调自己与过... 一、想象与记忆的绞缠与博弈作家借助于文学的抒情性和隐喻功能遮掩了战争题材的硝烟性,恰恰反映了战争主题下的创作过程以及同题材作品与生俱来的固执性格,这些文学努力难以摆脱历史已经发生的牵绊,作者越是执意坐而论道,强调自己与过往的一种割席关系,外部的文化轮廓则愈加明显--文、史在战争主题的号召下需要分配好相应比例,勾兑、分层、穿插、调和,随物赋形战争文学相应的当代性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物赋形 战争题材 隐喻功能 抒情性 战争主题 创作启示 记忆 张新科
下载PDF
扬州学派《论语》义理诠释特点论
9
作者 冯晓斌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69-72,共4页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文本,具有广阔的诠释空间,为义理诠释提供了可能性,而经典的传承发展又使义理诠释具备了必要性。乾嘉时期扬州学派学者在考据学盛行的背景下开始重视《论语》义理诠释,针对前人研究中的不足与讹误尝试重新诠释,成...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文本,具有广阔的诠释空间,为义理诠释提供了可能性,而经典的传承发展又使义理诠释具备了必要性。乾嘉时期扬州学派学者在考据学盛行的背景下开始重视《论语》义理诠释,针对前人研究中的不足与讹误尝试重新诠释,成果较为丰富。其义理诠释的内容特点为探寻原意与阐发己意相结合,方法特点则为循家法之轨,无门户之见。他们在义理诠释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治学理念对当时学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州学派 《论语》 义理诠释 方法论 特点
下载PDF
当下运河文学“历史书写”的两种路径
10
作者 张堂会 锁天文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99-203,216,共6页
当下运河文学的创作中对于历史书写的思考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是将运河与故事简单捆绑,重在写故事写人物,而忽略了运河与人物性格、命运等诸多可能性的关联;另一种是将运河作为文本叙述的内生动力,同时汲取丰富的史学滋养,在此基... 当下运河文学的创作中对于历史书写的思考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是将运河与故事简单捆绑,重在写故事写人物,而忽略了运河与人物性格、命运等诸多可能性的关联;另一种是将运河作为文本叙述的内生动力,同时汲取丰富的史学滋养,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全新的思考历史的方式,更好地处理了运河与地域、历史人物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文学 历史书写 路径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扬州茶文化考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娜 吴一叶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40-45,共6页
扬州茶文化作为扬州文化重要的一支,独具特色,同时也反映扬州文化的特点和内涵。茶在许多描写扬州的作品中都有体现,文章试从近百年来描写扬州的文学作品来考察扬州的茶文化,以及茶文化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进而反映出扬州文化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 扬州茶文化 百年文学作品 扬州文化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人文学术范式革命——来自ChatGPT的挑战与启示 被引量:6
12
作者 曾建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8-88,共11页
当下引发学界热议的ChatGPT,不只是简单的人机交互程序,还是具备深度模仿人类思维能力的新型智能,让我们不得不在人文主义的“自由意志”外,重新理解人文与科学的复杂关系。从范式层面来看,人文学术已是科学体系的有机构成就本体论而言... 当下引发学界热议的ChatGPT,不只是简单的人机交互程序,还是具备深度模仿人类思维能力的新型智能,让我们不得不在人文主义的“自由意志”外,重新理解人文与科学的复杂关系。从范式层面来看,人文学术已是科学体系的有机构成就本体论而言,人文学术始终决定着科学的根本属性,从而产生范导科学的内在作用。因此,无论AI如何进化,也不可能替代人自身进行是非善恶的判断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更无法确认人的主体性并对之进行系统性的解释与探究,它充其量只是“数字人文”的革命性延伸工具。故而,真正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利用ChatGPT等生成式AI技术,进一步构建用以探索知识本源及不同问题域之动态关系的人机协作的未来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人工智能 数字人文 未来范式 典故学
下载PDF
文学与艺术批评范式的新转向——评《表演性理论:文学与艺术研究的新方向》
13
作者 张燕玲 《中国教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I0033-I0033,共1页
表演性理论是当代国际学术前沿中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之一,与历史文化语境批评等传统研究不同,表演性理论不以作品意义阐释为主,而是重点关注文学与艺术自身的独特性和能动性、叙事性和故事性如何开创新的世界,文本如何形塑读者,语境作... 表演性理论是当代国际学术前沿中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之一,与历史文化语境批评等传统研究不同,表演性理论不以作品意义阐释为主,而是重点关注文学与艺术自身的独特性和能动性、叙事性和故事性如何开创新的世界,文本如何形塑读者,语境作为相遇的事件如何转变社会文化同时改变我们自己。表演性理论在文本细读、修辞阐释、读者和观众的审美体验等批评维度之外,借鉴社会学、人类学、数字人文领域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表演性 文学与艺术 历史文化语境 叙事性 批评范式 意义阐释 国际学术前沿
下载PDF
建党精神的文学轨迹及现实启示
14
作者 王慧慧 张堂会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6-187,共12页
1917—1927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一个十年,也是中国革命形势最为复杂多变的阶段,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力的进步文士记述了中共发展史上深具开创意义的重要事件,呈现出对动荡现实和社会趋势的深入理解,中共酝酿、创建、成长的壮阔历史... 1917—1927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一个十年,也是中国革命形势最为复杂多变的阶段,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力的进步文士记述了中共发展史上深具开创意义的重要事件,呈现出对动荡现实和社会趋势的深入理解,中共酝酿、创建、成长的壮阔历史和精神要旨便于文学阐发中崭露头角。依凭中国现当代文学最初的发展轨迹探源中国共产党发轫时期的精神品格,不仅是进入文学空间的独特视角,更是对于中共党史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进行综合研究的重新认知,足以凸显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征途、在中华民族复兴历程中的基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发轫时期 建党精神 文学轨迹
下载PDF
吟诵与大学古典文学传习
15
作者 陈玥 王晓理 +1 位作者 丁静雅 窦哲佳 《新作文(教研)》 2018年第1期129-130,共2页
吟诵,是中国古代人读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有着数千年传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今天,吟诵对于学习古典文学仍然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和促进作用.将大学甚至中小学古典文学教学与吟诵相结合,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 吟诵,是中国古代人读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有着数千年传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今天,吟诵对于学习古典文学仍然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和促进作用.将大学甚至中小学古典文学教学与吟诵相结合,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与记忆,更能唤起他们对吟诵文化的保护意识,这在本质上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因此,关注、保护、传承与发展吟诵应该成为当下古典文学课堂教学改革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吟诵 古典文学 传习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下载PDF
王国维纯文学观的构建与中西诗性思维传统
16
作者 殷凯彬 温潘亚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2-219,共8页
身处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碰撞时期的王国维,既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吸收西学的部分主张,并在中西共具又相异的思维方式——诗性思维主导下进行文艺研究,最终形成纯粹的无功利审美观.他以纯文学观念进行文体建构的实践,对《红楼梦》... 身处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碰撞时期的王国维,既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吸收西学的部分主张,并在中西共具又相异的思维方式——诗性思维主导下进行文艺研究,最终形成纯粹的无功利审美观.他以纯文学观念进行文体建构的实践,对《红楼梦》以及词、曲等文体的评论既呈现出文体独立、平等的意识,同时又具有某种审美共通性,而这一切正是其接受中西方诗性思维传统共同影响的结果.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厘清王国维纯文学观的形成脉络和基本内核,同时回答"中西融通何以成为可能"这一问题.王国维在纯文学观构建中重塑中国传统文论现代性内涵的理论探寻在当下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纯文学观 诗性思维
下载PDF
探索文人文学传播意识,还原唐代文学传播生态——评黄俊杰《唐代文人文学传播意识研究》
17
作者 王毅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31-35,共5页
学者黄俊杰的著作《唐代文人文学传播意识研究》打通了文学与传播学的研究障碍,开辟了唐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此书另辟蹊径,将唐代文人的文学传播意识作为研究选题,深入探讨唐代文学传播现象背后文人的明道、存史、弘文、诉请四种意识... 学者黄俊杰的著作《唐代文人文学传播意识研究》打通了文学与传播学的研究障碍,开辟了唐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此书另辟蹊径,将唐代文人的文学传播意识作为研究选题,深入探讨唐代文学传播现象背后文人的明道、存史、弘文、诉请四种意识表征形态及与文学创作之间的联系。此书具有科学的研究理路,巧妙地将定量分析的统计学方法与传统的文献考证相结合,以“史”的研究目光观照并还原文学传播现象所隐藏的唐代文学生态与历史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文人文学传播意识研究》 文学传播意识 定量分析 文献考证 文学生态
下载PDF
混合式研究性教学实践探究--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例
18
作者 文爽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49-55,共7页
“混合式研究性教学”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的合称。在信息技术大爆发的互联网时代,“混合式研究性教学”是教育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重要举措,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研究能力、开拓学术视野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 “混合式研究性教学”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的合称。在信息技术大爆发的互联网时代,“混合式研究性教学”是教育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重要举措,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研究能力、开拓学术视野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混合式研究性教学模式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上的具体实施方案是:课前以线上平台“预习导学”环节实现基础知识学习的自主化和对关键问题的初步思考,线下课堂分别用“以教师为主体”的“重点难点讲解”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汇报”实现核心知识的内化和深化,课后以线上平台“单元测试”和“单元讨论”环节实现知识的拓展与融合,最后借助动态、多元、自由、开放的考核方式检验教学成果。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多方位、全过程互动和多主体、渐进式研究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投入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多种研究能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 研究性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下载PDF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写作教学刍论
19
作者 文爽 《写作》 2023年第6期122-128,共7页
“大学语文”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写作”是大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大学语文课堂应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发展前景,着重培养三种写作能力:以职场运用为特色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言之有物与言之有我相结合的个性... “大学语文”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写作”是大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大学语文课堂应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发展前景,着重培养三种写作能力:以职场运用为特色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言之有物与言之有我相结合的个性化表达能力和以学术思辨为特色的论文写作能力。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应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以经典文本的阅读与分析为基础,采用文体教学、读写互促、研究性教学等方式,有重点、有层次地将“写作”教学意识渗透到大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语文 个性化写作 学术写作 文体教学 研究性教学
下载PDF
文学与时代的“探照灯”——评贾樟柯《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20
作者 曹楠 邱奇豪 《艺术科技》 2023年第10期127-129,140,共4页
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贾樟柯近几年耕耘故乡的阶段总结。贾樟柯以电影镜头为“探照灯”,借由文学家们的还乡,回到中国当代文学最初发生的场域,照亮那些民族历史和当下的幽微之处。首先,影片潜入作家真正的内心世界,让那些不为... 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贾樟柯近几年耕耘故乡的阶段总结。贾樟柯以电影镜头为“探照灯”,借由文学家们的还乡,回到中国当代文学最初发生的场域,照亮那些民族历史和当下的幽微之处。首先,影片潜入作家真正的内心世界,让那些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的人生细节浮出水面。而这些人生细节所反映的新中国建设时期的乐观精神风貌、六七十年代的灾难与创伤、八九十年代的自由与理想、千禧年之后高速城市化之下退隐的乡土,向人们清晰地呈现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脉络。影片用镜头回溯我们“来时的路”。其次,影片试图打亮主流语境下被忽视的面庞和情绪,多元客观地展现当下社会时代的风气和风貌。它们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向观众展示了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呈现着我们“复杂的当下”。最后,从马烽、贾平凹到余华、梁鸿,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写作动机如何不同,乡村始终作为中国当代作家共同的根基,甚至是写作直接的原点。但无论是贾樟柯还是上述作家,如今都不得不面对一个急剧衰退的乡村。许多作家写作的“根据地”,正在被加速蚕食。影片以“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为契机,思考当代文学、电影和乡村的互动与发展,寄望于一个“开放包容的未来”。基于此,文章主要探究贾樟柯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文学 作家 面孔 时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