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主栽粳稻品种的遗传与食味结构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龚红兵 曾生元 +9 位作者 李闯 左示敏 景德道 林添资 陈宗祥 张亚芳 钱华飞 余波 盛生兰 潘学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83-1093,共11页
利用SSR分子标记和主要食味性状分析江苏主栽粳稻品种的食味结构。50对SSR引物中有41对存在多态性,41对多态性标记在86个品种间共扩增出113个等位基因,每个标记的等位基因数目为2-6个,平均2.76个;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变异范围为0.02-0... 利用SSR分子标记和主要食味性状分析江苏主栽粳稻品种的食味结构。50对SSR引物中有41对存在多态性,41对多态性标记在86个品种间共扩增出113个等位基因,每个标记的等位基因数目为2-6个,平均2.76个;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变异范围为0.02-0.84,平均为0.48;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幅在0.02-0.68之间,平均为0.37;遗传聚类分析可将86个品种分为3个类群。在正季长日照情况下,品种间直链淀粉及蛋白质含量在遗传聚类的I、II、III类中呈现出递减的趋势,食味分值则反之;而在短日照条件下,第II、第III大类型品种的直链淀粉及蛋白质含量较正季显著升高,食味值显著下降,而第I类型品种降幅不大;总体而言,江苏主栽粳稻品种的食味一般且遗传背景相近,拓宽遗传基础是培育环境钝感型优质食味粳稻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标记 粳稻 食味品质 遗传基础
下载PDF
水稻粒宽基因GS5的功能标记开发和单倍型鉴定 被引量:8
2
作者 裔传灯 王德荣 +6 位作者 蒋伟 李玮 成晓俊 王颖 周勇 梁国华 顾铭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87-492,共6页
水稻粒宽是影响籽粒粒形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个与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密切相关的重要性状。在基因GS5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基因第2外显子的ACC/CTA和第9外显子A/C的两个变异位点分别开发了功能标记,并将其用于294份水稻微核心种质和20... 水稻粒宽是影响籽粒粒形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个与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密切相关的重要性状。在基因GS5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基因第2外显子的ACC/CTA和第9外显子A/C的两个变异位点分别开发了功能标记,并将其用于294份水稻微核心种质和2007-2013年江苏省审定的65份粳稻品种的基因型鉴定。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变异位点的等位变异在水稻籽粒的粒长、粒宽和长宽比性状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其在水稻微核心种质中组成的4种单倍型在水稻籼亚种的粒宽、粒厚和长宽比性状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在粳亚种的粒宽和长宽比性状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而江苏省审定的粳稻品种中仅发现Hap1和Hap2两种单倍型,其分别有64个和1个代表性品种。这些研究结果为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育种中充分利用GS5的优异等位基因或单倍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形 基因GS5 功能标记 单倍型
下载PDF
水稻粒形基因GW8的功能标记开发和单体型鉴定 被引量:8
3
作者 裔传灯 王德荣 +6 位作者 蒋伟 李玮 成晓俊 王颖 周勇 梁国华 顾铭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91-1297,共7页
水稻粒形性状包含粒长、粒宽、粒厚和长宽比,是一类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性状。基于基因GW8序列分析,在该基因启动子区10 bp的Indel和第3外显子A/C和T/G的2个变异位点分别开发了功能标记,并将其用于294份水稻微核心种质和2007—201... 水稻粒形性状包含粒长、粒宽、粒厚和长宽比,是一类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性状。基于基因GW8序列分析,在该基因启动子区10 bp的Indel和第3外显子A/C和T/G的2个变异位点分别开发了功能标记,并将其用于294份水稻微核心种质和2007—2013年江苏省审定的65份粳稻品种的基因型鉴定。研究结果表明这3个变异位点的等位变异对主要的粒形性状有着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其在水稻微核心种质存在的8种单体型对水稻粒形性状有着极显著的影响,其中分别有126、85和58个代表品种的Hap3、Hap6和Hap1是最主要的单体型,单体型Hap7对应水稻籽粒的粒长最长、长宽比最大、千粒重最大;而江苏省审定的粳稻品种中仅发现分别有63个和2个代表品种的单体型是Hap6和Hap2。这些研究结果为水稻产量和品质育种中充分利用基因GW8的优异等位基因或单体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形 基因GW8 功能标记 单体型
下载PDF
水稻粒形基因GS3的功能标记开发与鉴定 被引量:4
4
作者 裔传灯 李玮 +5 位作者 王德荣 蒋伟 王颖 周勇 梁国华 顾铭洪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64-67,共4页
籽粒的大小和形状是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主要性状。在基因GS3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基因第2外显子A/C和第5外显子13 bp Indel的2个变异位点分别开发功能标记,并将其用于294份水稻微核心种质和2007—2013年江苏省审定的65份粳稻品... 籽粒的大小和形状是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主要性状。在基因GS3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基因第2外显子A/C和第5外显子13 bp Indel的2个变异位点分别开发功能标记,并将其用于294份水稻微核心种质和2007—2013年江苏省审定的65份粳稻品种的基因型鉴定。研究结果表明,第2外显子的A/C变异在籼粳亚种中有着相似的分布频率,并且都对粒长、粒厚和长宽比有极显著的影响。相对于基因型C而言,基因型A在籼粳亚种中都有更长的粒长、更薄的粒厚和更大的长宽比。但是第5外显子的13 bp缺失变异只在粳稻中极低频率(0.74%)出现,属于稀有变异类型,比13 bp插入变异有着更短的粒长和更小的长宽比。这些研究结果为水稻产量和品质育种中充分利用基因GS3的优异等位基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形 基因GS3 功能标记 变异
下载PDF
六棱大麦种质表型遗传多样性评价 被引量:18
5
作者 刘亚楠 潘雨涵 +5 位作者 郭晖 朱明超 文正怀 吕超 郭宝健 许如根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46-856,共11页
为探究六棱大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提高六棱大麦育种组合选配的针对性和育种效率。以来自国内外的89份六棱大麦种质为材料,考察了3个不同环境下参试材料的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主穗粒数、单株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单株生物重... 为探究六棱大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提高六棱大麦育种组合选配的针对性和育种效率。以来自国内外的89份六棱大麦种质为材料,考察了3个不同环境下参试材料的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主穗粒数、单株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单株生物重等8个性状,综合参试材料3个不同环境的表现,通过变异系数及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参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参试六棱大麦种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六棱大麦的穗长、单株粒重2个性状变异较丰富,株型性状与穗粒数变异系数较小,六棱大麦育种的增益效应主要体现在穗长和粒重的适度增加;(2)六棱皮大麦与六棱裸大麦仅在千粒重性状上差异显著,六棱皮大麦各性状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六棱裸大麦;(3)参试六棱大麦种质分为5类,其中第4类基本均为中国地方种质,分布广泛,但遗传距离较近;其他4类为国内外选育的种质,各具特性;(4)利用主成分二维排序分析筛选到以高产为基础,分别兼具矮秆、长穗且分蘖能力强、大粒及高生物重的4类优异种质;基于主成分构建了六棱大麦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棱大麦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评价
下载PDF
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
6
作者 费新茹 朱娟 +3 位作者 郭红 吕超 郭宝健 许如根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共7页
大麦黄花叶病是依靠土壤中禾谷多黏菌传播的病毒病,严重影响冬大麦的产量和品质,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本研究以抗病品种扬饲麦1号与感病品种Gairdner为亲本,以杂交F1代经花药离体培养技术构建的DH群体为材料,对... 大麦黄花叶病是依靠土壤中禾谷多黏菌传播的病毒病,严重影响冬大麦的产量和品质,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本研究以抗病品种扬饲麦1号与感病品种Gairdner为亲本,以杂交F1代经花药离体培养技术构建的DH群体为材料,对其大麦黄花叶病抗性进行两年鉴定与分析,并利用91对在亲本间多态性好的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构建了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采用Windows QTL IciMapping 4.0软件中的完备区间-加性模型(ICIM-ADD)对大麦黄花叶病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9个与大麦黄花叶病病情指数相关的QTLs,其中,qRYM-1Ha、qRYM-1Hc、qRYM-2Ha及qRYM-2Hb在两年间均被检测到,且qRYM-2Ha在两年6个时期均被检测到,位于EBmag0793至GBM1047标记区间内,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5.61%~38.04%;qRYM-2Hb在2015年第二、三期和2016年第一期被检测到,位于GBM1047至Bmag0749标记区间内,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1.40%~18.80%。qRYM-1Ha和qRYM-4Ha可能是两个新的大麦黄花叶病抗性QTLs,黄花叶病抗性基因均来源于黄花叶病抗性品种扬饲麦1号。本研究为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基因的发掘、精细定位、基因克隆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有利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DH群体 大麦黄花叶病 QTL定位
下载PDF
水稻GW5基因的1212-bp Indel变异对粒形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裔传灯 李玮 +5 位作者 王德荣 蒋伟 王颖 周勇 梁国华 顾铭洪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01-1205,共5页
为了探明粒宽基因GW5对水稻粒形的作用,本研究利用DNA序列分析技术和PCR技术,对已测序的稻属野生种、水稻微核心种质以及2007-2013年江苏省审定的粳稻品种中GW5的变异类型进行了鉴定。研究结果表明,野生稻都含有GW5基因的1212-bp序列,但... 为了探明粒宽基因GW5对水稻粒形的作用,本研究利用DNA序列分析技术和PCR技术,对已测序的稻属野生种、水稻微核心种质以及2007-2013年江苏省审定的粳稻品种中GW5的变异类型进行了鉴定。研究结果表明,野生稻都含有GW5基因的1212-bp序列,但DNA序列有着明显的分化。在水稻微核心种质的籼粳亚种中,相对于GW5插入型(Ins)而言,缺失型(Del)水稻品种有着较短的粒长、较宽的粒宽、较厚的粒厚、较小的长宽比和较重的千粒质量,并且GW5基因的变异对籼亚种的粒形和千粒质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江苏省近年审定的绝大部分粳稻品种中GW5基因为缺失型。GW5基因的1212-bp Indel变异对水稻粒形和千粒质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对利用GW5的等位基因进行水稻育种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形 GW5基因 插入缺失变异
下载PDF
小麦地方品种黄方柱中赤霉病主效抗性位点Fhb1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3
8
作者 董晶晶 钱丹 +3 位作者 李磊 李长成 顾世梁 李韬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39-1645,共7页
位于小麦3BS染色体上的赤霉病抗性主效基因Fhb1的效应较大而且比较稳定,是培育抗赤霉病品种最常用和最可靠的位点。我国小麦地方品种黄方柱(HFZ)高抗赤霉病且在3BS染色体上携带Fhb1基因。本研究对HFZ/Wheaton重组自交系(RIL)群体的Fhb1... 位于小麦3BS染色体上的赤霉病抗性主效基因Fhb1的效应较大而且比较稳定,是培育抗赤霉病品种最常用和最可靠的位点。我国小麦地方品种黄方柱(HFZ)高抗赤霉病且在3BS染色体上携带Fhb1基因。本研究对HFZ/Wheaton重组自交系(RIL)群体的Fhb1位点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筛选到两个杂合子株系,并对这两个杂合子株系连续自交3代,衍生出2个次级分离群体(L30和L112),将这两个次级分离群体在扬州大学农学院试验田种植,并在扬花期进行单花滴注接种鉴定赤霉病,调查这两个群体中各株系的病小穗数、病小穗率、病粒数和病粒率。结果表明,L30和L112两个群体的病小穗数和病小穗率均显著正相关,病粒数和病粒率均显著正相关。同时依据小麦3B染色体参考序列开发了7个新的多态性标记,分别是X1550、X2214、X2300、X2357、X2455、X2460和X2467。用这些多态性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检测,在目标位点发现5个交换株系,根据基因型和病小穗率,进一步将Fhb1定位在分子标记X2214与X2357之间,在ctg0954b上这两个分子标记之间的物理距离约为143kb,NCBI预测该区间有3个候选基因,但是FGENESH在相同区段预测了29个基因,说明目标区段所具有的基因数目很可能多于3个,但少于29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次级群体 赤霉病 Fhb1 精细定位
下载PDF
小麦硒敏感性的基因型差异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杨亮 孙发宇 +2 位作者 李磊 顾世梁 李韬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90-1197,共8页
土壤中硒分布不均匀,富硒土壤中硒含量可达1 200 mg/kg,硒含量过高对大多数植物均有毒害作用。小麦是我国重要的主要粮食作物,筛选硒耐性强的小麦品种有利于实现小麦在富硒地区更好的推广。本研究选择99份小麦品种(系)进行盆栽试验,在... 土壤中硒分布不均匀,富硒土壤中硒含量可达1 200 mg/kg,硒含量过高对大多数植物均有毒害作用。小麦是我国重要的主要粮食作物,筛选硒耐性强的小麦品种有利于实现小麦在富硒地区更好的推广。本研究选择99份小麦品种(系)进行盆栽试验,在拔节期进行处理设置(硒处理每盆硒酸钠用量120 mg/L,记作Se120;以硒酸钠0 mg/L处理为对照,记作CK),比较不同品种(系)小麦硒处理下农艺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过量施硒后小麦籽粒千粒重显著提高(P<0.01),株高、有效叶面积、单株叶片数和功能叶片数均显著下降(P<0.01),SPAD值(叶绿素相对含量)则没有显著变化。以Se120和CK之间农艺性状的差异作为小麦的耐硒性指标,通过马氏距离综合评估不同小麦品种对硒的耐受性和敏感性差异,结合聚类分析,发现X325、淮麦18、扬麦15号、淮9440、扬麦11是典型的耐硒品种,而扬麦2号和Corrine是典型的硒敏感型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耐性评价
下载PDF
转OsEBP-89基因水稻芽期与幼苗期的抗盐性鉴定 被引量:1
10
作者 先友成进 殷有伟 +3 位作者 冯梦诗 张炳为 张昌泉 于恒秀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0期1-4,共4页
以100 mmol浓度NaCl盐胁迫,对转OsEBP-89基因水稻T6代3个株系芽期与幼苗期抗盐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转OsEBP-89基因株系之间抗盐性存在差异,其中两个转基因株系(3448和3463)发芽势比对照日本晴高,芽期综合相对盐害率显著低于对照日本... 以100 mmol浓度NaCl盐胁迫,对转OsEBP-89基因水稻T6代3个株系芽期与幼苗期抗盐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转OsEBP-89基因株系之间抗盐性存在差异,其中两个转基因株系(3448和3463)发芽势比对照日本晴高,芽期综合相对盐害率显著低于对照日本晴,说明转基因材料在100 mmol NaCl胁迫下其芽受到盐的伤害少于对照材料;但其发芽率、根长、苗高和幼苗期综合相对盐害率与对照日本晴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OsEBP-89基因 抗盐性 芽期 幼苗期
下载PDF
利用SSR标记鉴定江苏水稻品种真实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华 高鹏 +7 位作者 陈良 叶凯 毛从亚 何金龙 汤义华 陈国斌 陈宗祥 左示敏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62-66,共5页
利用93个SSR标记对2015年江苏水稻种子市场中的355份抽检样品的真实性进行鉴定,与标准样品间存在2个及以上位点差异的占比31.55%。发现与标样不存在或仅存在1个位点差异的抽检样品,其与标样在农艺性状上不存在差异;而存在2个及以上位点... 利用93个SSR标记对2015年江苏水稻种子市场中的355份抽检样品的真实性进行鉴定,与标准样品间存在2个及以上位点差异的占比31.55%。发现与标样不存在或仅存在1个位点差异的抽检样品,其与标样在农艺性状上不存在差异;而存在2个及以上位点差异的抽检样品中,随着差异位点数增多,差异明显增多。判定64个抽检样品的真实性存在问题,占抽样品种的18.03%。发现单独使用农业行业标准中的或之前报道的SSR标记,均不能完全鉴别江苏水稻种子市场中的假冒套牌品种,而采用2套标记整合后的93个标记则可完全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R标记 水稻 品种鉴定 农艺性状
下载PDF
9311与日本晴间一个杂种不育基因的鉴定与定位
12
作者 张宏根 张丽佳 +4 位作者 孙一标 司华 刘巧泉 汤述翥 顾铭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87-794,共8页
以克服亚种间杂种不育来充分发掘亚种间杂种优势是提高水稻单产的一条有效途径。本研究从一套以日本晴为背景、9311为供体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中鉴定出一个系T9424,其与日本晴配置的F_1植株小穗与花粉育性较双亲显著降低,双亲间存在不亲... 以克服亚种间杂种不育来充分发掘亚种间杂种优势是提高水稻单产的一条有效途径。本研究从一套以日本晴为背景、9311为供体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中鉴定出一个系T9424,其与日本晴配置的F_1植株小穗与花粉育性较双亲显著降低,双亲间存在不亲和。重测序结果表明T9424在第1、第4和第5染色体上导入9311片段。日本晴/T9424F_2群体内单株基因型及育性鉴定结果表明,T9424与日本晴间杂种不育基因位于第5染色体上。利用F_2群体内790株单株将该杂种不育基因定位于第5染色体分子标记PSM8与A14之间110 kb的物理区段内。对日本晴/T9424 F_1植株花粉与胚囊育性鉴定结果表明该杂种不育基因同时控制雌、雄配子败育,将该基因暂命名为S39(t)。相关结果有助于加深对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现象的认识,为该基因克隆及其育种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杂种不育基因 基因定位
下载PDF
大麦品种扬农啤5号的黄花叶病抗性QTL定位 被引量:3
13
作者 徐肖 潘雨涵 +4 位作者 沈会权 吕超 郭宝健 王菲菲 许如根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56-1062,共7页
为分析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基因的位置和效应,以高抗大麦品种扬农啤5号和感病大麦品种日引3号构建的253个RIL群体及亲本为材料,利用在双亲间具有多态性的108对SSR分子标记构建遗传群体连锁图谱,结合大麦黄花叶病抗性表型数据,采用QTL IciMa... 为分析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基因的位置和效应,以高抗大麦品种扬农啤5号和感病大麦品种日引3号构建的253个RIL群体及亲本为材料,利用在双亲间具有多态性的108对SSR分子标记构建遗传群体连锁图谱,结合大麦黄花叶病抗性表型数据,采用QTL IciMapping 4.0软件进行大麦黄花叶病抗性QTL分析。结果表明,在大麦染色体1H、2H、5H和7H共检测到6个与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相关的QTL,这6个QTL对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的贡献率为4.39%~14.92%。其中,位于2H染色体的QTL qRYM-2Hb在3年9个时期均能检测到,介于标记区间GBM1309~EBmac0415,可解释5.70%~14.92%的表型变异,与已定位的Rym16 Hb的位置相近,可能是Rym16 Hb的等位基因;位于2H染色体的QTL qRYM-2Ha在2年3个时期均能检测到,介于标记区间EBmac0640~Bmag0744,可解释5.00%~10.88%的表型变异,可能是1个新的抗性位点;其他4个抗性QTL均仅在1年1个时期检测到,是否真实存在尚需进一步验证。同时,所有QTL的加性效应均为负值,表明定位的6个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基因均来自母本扬农啤5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扬农啤5号 大麦黄花叶病 抗性基因 QTL定位
下载PDF
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差异对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程度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肖 潘雨涵 +3 位作者 沈会权 吕超 郭宝健 许如根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94-1099,共6页
为探究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对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品种扬农啤5号与感病品种日引3号及其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对病圃与无病田的主要农艺性状及病圃大麦黄花叶病抗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麦黄花叶病对抗病... 为探究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对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品种扬农啤5号与感病品种日引3号及其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对病圃与无病田的主要农艺性状及病圃大麦黄花叶病抗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麦黄花叶病对抗病亲本扬农啤5号性状的影响不显著,对感病品种日引3号性状的影响显著或极显著。除单株穗数和千粒重外,病圃RIL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均值均较无病田相应性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尤以株高降幅(22.95%)最大。3年9个调查时期,扬农啤5号病级均为1级,表现为高抗;日引3号病级在3级左右,表现为高感。群体内大麦黄花叶病病级存在广泛变异。不同年份间,大麦黄花叶病病程梯图下面积(AUDPS)与株高、穗下节间长、单株穗数及千粒重均呈负相关;与主穗长、单穗粒数均呈正相关。大麦黄花叶病抗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方向在不同年份间表现一致,但相关程度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大麦黄花叶病 主要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利用水稻MAGIC群体关联定位白叶枯病抗性QTL和创制抗病新种质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天晓 朱亚军 +4 位作者 密雪飞 陈凯 孟丽君 左示敏 徐建龙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37-1447,共11页
以8个不同亲本构建的遗传上相互关联的多亲本高代互交系(multi-parents advanced generation inter-cross,MAGIC)群体,包括2个4亲本群体(DC1和DC2)和1个八亲本群体(DC3)为材料,接种我国白叶枯病强致病力V型菌系(GD-V)和弱致病力II型菌系... 以8个不同亲本构建的遗传上相互关联的多亲本高代互交系(multi-parents advanced generation inter-cross,MAGIC)群体,包括2个4亲本群体(DC1和DC2)和1个八亲本群体(DC3)为材料,接种我国白叶枯病强致病力V型菌系(GD-V)和弱致病力II型菌系(C2),关联分析定位MAGIC群体对白叶枯病的抗性QTL,筛选抗病种质。结果表明,大多数亲本对C2菌系表现抗病,而对GD-V菌系表现感病,3个MAGIC群体的病斑长度均出现超亲分离。共检测到7个白叶枯病抗性QTL,大多表现数量抗性,而且抗性QTL表达存在明显的遗传背景效应。QBbr11-1和QBbr11-2受遗传背景影响较小,具有一定的育种应用价值。从3个群体筛选出8份不同抗病QTL聚合的抗病材料,表明质量抗性基因和水平抗性数量性状位点的结合可以显著提高抗性水平。8份不同抗病QTL的聚合系可以用作抗病育种的中间抗源。研究结果表明,MAGIC群体可以将遗传研究和育种应用有机结合,是遗传研究和开展标记辅助育种的理想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IC 水稻白叶枯病 QTL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水稻
下载PDF
施纳米硒对小麦籽粒硒含量及其品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7
16
作者 李韬 孙发宇 +3 位作者 龚盼 王安 袁林喜 尹雪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27-433,共7页
【目的】研究基施纳米硒肥对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百粒重、硒含量、硒形态,其他矿质元素以及面粉糊化特性的影响,为利用纳米硒肥进行小麦硒生物强化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10份小麦品种(系),在扬州大学农学院网室种植,采用的施肥方式为基... 【目的】研究基施纳米硒肥对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百粒重、硒含量、硒形态,其他矿质元素以及面粉糊化特性的影响,为利用纳米硒肥进行小麦硒生物强化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10份小麦品种(系),在扬州大学农学院网室种植,采用的施肥方式为基施纳米硒肥,设每千克土施Se 0(CK)、100(Se100)、150(Se150)mg 2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小麦成熟期收获籽粒,测定百粒重。利用离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仪测定了籽粒Se、Ca、Mg、Cu、Fe、Mn、Zn及S含量。选择高硒处理中硒含量前10名的品种,利用LC-UV-AFS测定了籽粒中不同形态硒的含量。随机挑选59个品种并利用RVA仪(快速粘度分析仪)测定其面粉糊化特性的特征值。利用MATLAB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基施硒0、100、150 mg/kg土,小麦籽粒的百粒重均值分别为3.78、4.11和3.70 g,籽粒中总硒含量分别为2.00、12.46和17.35 mg/kg。籽粒中的硒主要以有机态形式存在,以硒蛋氨酸含量最多,其次是硒甲基化半胱氨酸和少量的硒半胱氨酸,无机态硒仅微量存在于极少数品种中。基施硒肥对测定的矿质元素的吸收积累既有协同也有拮抗作用,对小麦面粉的糊化特性没有显著影响。糊化特性取决于基因型,不同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结论】硒肥可以提高小麦籽粒中的硒含量,但增幅因品种而异;硒强化后籽粒中硒主要以有机态形式存在;低浓度硒处理可以提高小麦籽粒的百粒重,且不会影响小麦的面粉糊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纳米硒 硒含量 硒形态 矿质元素 糊化特性
下载PDF
二棱大麦种质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亚楠 朱娟 +2 位作者 吕超 郭宝健 许如根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0-439,共10页
为筛选综合性状优异的二棱大麦种质,对来自国内外97份二棱大麦种质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主穗粒数、单株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单株生物量等8个性状的多年多点表现进行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二棱大麦种质的穗长、单株穗数... 为筛选综合性状优异的二棱大麦种质,对来自国内外97份二棱大麦种质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主穗粒数、单株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单株生物量等8个性状的多年多点表现进行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二棱大麦种质的穗长、单株穗数、单株粒重及单株生物量的变异较丰富,株高、穗下节间长、主穗粒数及千粒重的变异相对较小,二棱大麦育种的增益效应主要体现在穗长和穗数适度增加。聚类分析将参试二棱大麦分为8类,分布较分散,不同类群各有特点,较大程度地反映了品种(系)的地理生态类型。结合主成分与二维排序分析,筛选到以大粒、高产为基础、穗数与穗粒数并重、穗长多粒、矮秆抗倒的3类种质。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了二棱大麦种质多性状的综合评价方程,并筛选了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棱大麦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评价
下载PDF
水稻花序发育的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亚芳 左示敏 +3 位作者 陈宗祥 余永旗 马玉银 潘学彪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4-8,共5页
水稻花序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花序的发育过程涉及花序形态结构建成、顶端与腋生分生组织间的平衡与协调等复杂而有序的过程。简要介绍了水稻花序发育的主要过程及基本形态,根据水稻花序发育的进程,结合不同发育阶段中分... 水稻花序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花序的发育过程涉及花序形态结构建成、顶端与腋生分生组织间的平衡与协调等复杂而有序的过程。简要介绍了水稻花序发育的主要过程及基本形态,根据水稻花序发育的进程,结合不同发育阶段中分离到的相关基因,从调控水稻花序分生组织的起始与发育两个方面总结了这些基因调控花序发育的分子机理,以期为最终阐明水稻花序发育的机理和高产育种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花序发育 枝梗分生组织 小穗分生组织
下载PDF
抗赤霉病小麦地方品种黄方柱和海盐种EMS突变体的变异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韬 骆孟 +2 位作者 钱丹 董晶晶 顾世梁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92-1098,共7页
突变体对增加小麦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克隆和解析重要农艺、产量和抗性相关基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高抗赤霉病小麦品种黄方柱(HFZ)及其11个甲磺酸乙酯(EMS)诱导的纯合突变体(F2-F12,Mu4),以及海盐种(HYZ)及其12个EMS纯合突... 突变体对增加小麦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克隆和解析重要农艺、产量和抗性相关基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高抗赤霉病小麦品种黄方柱(HFZ)及其11个甲磺酸乙酯(EMS)诱导的纯合突变体(F2-F12,Mu4),以及海盐种(HYZ)及其12个EMS纯合突变体(Y2-Y13,Mu4)为材料,在扬花期利用单花滴注鉴定赤霉病扩展抗性,灌浆期测定了分蘖数、株高、旗叶长、旗叶宽、叶绿素含量,收获后测定千粒重、粒长、粒宽、每穗小穗数和每穗粒数共计11个性状。每一个突变体至少在一个性状上与野生型存在显著差异。黄方柱突变系F6、F9和F12以及海盐种突变系Y6、Y7和Y9病小穗率均显著高于相应野生型,达中感或高感水平,因此,这6个突变体是研究赤霉病扩展抗性的理想材料。此外,海盐种突变体株高、千粒重、每穗粒数和粒宽均低于或显著低于野生型。对野生型和突变体采用了基于最小组内平方和距离的动态聚类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了野生型与突变体以及突变体相互之间的相似情况。株高等农艺性状显著优于野生型但赤霉病抗性与野生型类似的突变体(如F2、F7、Y2、Y3、Y4、Y8、Y10和Y12)可为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和抗赤育种亲本选配提供重要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EMS突变体 赤霉病抗性 农艺和产量性状
下载PDF
水稻粒长基因qGL3功能标记的开发与鉴定 被引量:4
20
作者 裔传灯 李玮 +5 位作者 王德荣 蒋伟 薛松 耿金鹏 周勇 梁国华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5-59,102,共6页
基于基因组DNA序列和PCR分析,对稻属已测序的野生稻、294份水稻微核心种质和2007~2013年江苏省审定的65份粳稻品种中粒长基因qGL3的变异类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稻属不同野生稻均含有基因qGL3的同源序列,但进化树显示其序列存在明显的... 基于基因组DNA序列和PCR分析,对稻属已测序的野生稻、294份水稻微核心种质和2007~2013年江苏省审定的65份粳稻品种中粒长基因qGL3的变异类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稻属不同野生稻均含有基因qGL3的同源序列,但进化树显示其序列存在明显的分化;基于基因qGL3第10外显子的A/C功能变异开发了易于操作的dCAPS标记,并发现在水稻微核心种质中只有1个品种为A型(qgl3基因型),其余品种均为C型(qGL3基因型),表明碱基A变异为稀有变异;江苏省近年来审定的65份粳稻品种基因型均为qGL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长 qGL3基因 功能标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