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志琴 周娟 《科教导刊》 2017年第10X期24-25,共2页
探索如何利用高校重点实验室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对于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推动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以高校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培养和提高博士研究生使用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培养硕士研究... 探索如何利用高校重点实验室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对于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推动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以高校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培养和提高博士研究生使用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本科生科研素质等的一些体会,为充分发挥高校重点实验室的教学与科研基地作用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平台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实验室 大学生 创新平台
下载PDF
江苏主栽粳稻品种的遗传与食味结构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龚红兵 曾生元 +9 位作者 李闯 左示敏 景德道 林添资 陈宗祥 张亚芳 钱华飞 余波 盛生兰 潘学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83-1093,共11页
利用SSR分子标记和主要食味性状分析江苏主栽粳稻品种的食味结构。50对SSR引物中有41对存在多态性,41对多态性标记在86个品种间共扩增出113个等位基因,每个标记的等位基因数目为2-6个,平均2.76个;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变异范围为0.02-0... 利用SSR分子标记和主要食味性状分析江苏主栽粳稻品种的食味结构。50对SSR引物中有41对存在多态性,41对多态性标记在86个品种间共扩增出113个等位基因,每个标记的等位基因数目为2-6个,平均2.76个;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变异范围为0.02-0.84,平均为0.48;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幅在0.02-0.68之间,平均为0.37;遗传聚类分析可将86个品种分为3个类群。在正季长日照情况下,品种间直链淀粉及蛋白质含量在遗传聚类的I、II、III类中呈现出递减的趋势,食味分值则反之;而在短日照条件下,第II、第III大类型品种的直链淀粉及蛋白质含量较正季显著升高,食味值显著下降,而第I类型品种降幅不大;总体而言,江苏主栽粳稻品种的食味一般且遗传背景相近,拓宽遗传基础是培育环境钝感型优质食味粳稻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标记 粳稻 食味品质 遗传基础
下载PDF
江苏省粳稻品种演进过程中产量和米质的变化 被引量:7
3
作者 剧成欣 张耗 +2 位作者 董晶晶 王志琴 杨建昌 《中国稻米》 2013年第6期11-16,共6页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2个粳型水稻品种为材料,依据品种株型和基因型,结合种植年代将其分为6个类型,研究了江苏省粳型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产量和米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品种演进过程中,稻米的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2个粳型水稻品种为材料,依据品种株型和基因型,结合种植年代将其分为6个类型,研究了江苏省粳型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产量和米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品种演进过程中,稻米的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有所降低,消减值和米粉中氮素、硫素含量降低,氮碳的稳定同位素比值降低,整精米率和崩解值提高;产量随品种演进而增加,其主要原因在于每穗粒数的增加。说明江苏粳型水稻品种改良实现了水稻优质、高产的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品质 产量 江苏
下载PDF
江苏省玉米生产情况调研与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世博 施龙建 +5 位作者 俞春涛 陈国清 刘志勇 袁建华 陆卫平 陆大雷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10-1418,共9页
玉米是江苏省第三大粮食作物。实现玉米高产稳产、省工节本、绿色增效是有效提高种植收益,提升农户种植玉米积极性,保障玉米产业稳定发展的关键。本研究对江苏省2013-2017年全省的玉米生产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江苏省玉米生产农户的基... 玉米是江苏省第三大粮食作物。实现玉米高产稳产、省工节本、绿色增效是有效提高种植收益,提升农户种植玉米积极性,保障玉米产业稳定发展的关键。本研究对江苏省2013-2017年全省的玉米生产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江苏省玉米生产农户的基本情况,投入和产出,品种,密度,播期,肥料施用,耕作方式。并明确了限制江苏省玉米产量和效率提升的关键因子(玉米价格低效益差、玉米螟、干旱、土壤不够肥沃、锈病、种植方式不适宜、种植密度较高或较低、倒伏、涝渍、大小斑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江苏省普通玉米的发展应以耐密多抗品种为载体,以机械化栽培为核心,配套集成适期播种,合理增密,精确施肥,综合防控,机械晚收,秸秆还田等技术,形成轻简化栽培技术,实现玉米生产省工节本,丰产增效,增加农民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生产 农户 种植成本 机械化栽培
下载PDF
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23
5
作者 周娟 陈雯 +1 位作者 孙成明 高辉 《中国高校科技》 CSSCI 2017年第12期23-24,共2页
实验室是高校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场所。随着我国对大学生培养和学科建设要求不断提高,对高校实验室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高校教学与科研实验室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经费分配不均衡... 实验室是高校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场所。随着我国对大学生培养和学科建设要求不断提高,对高校实验室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高校教学与科研实验室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经费分配不均衡、空间布局不合理、共享程度低、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创新规划理念、改进教育观念、增加教学实验室经费投入、整合实验资源等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教学实验室 科研实验室 管理
下载PDF
江苏省早熟晚粳高产水稻新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吴越 胡静 +9 位作者 陈琛 张家星 李万元 唐东南 仲军 羊彬 朱正康 姚友礼 王余龙 董桂春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9-630,共12页
【目的】为阐明江苏省早熟晚粳新品种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品种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2-2013年在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以江苏省新近育成的8个早熟晚粳稻为供试材料,研究其与对照在产量、氮素吸收、氮素利用上的差异,分析氮素吸收... 【目的】为阐明江苏省早熟晚粳新品种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品种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2-2013年在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以江苏省新近育成的8个早熟晚粳稻为供试材料,研究其与对照在产量、氮素吸收、氮素利用上的差异,分析氮素吸收利用及影响因素。【结果】1)8个早熟晚粳新品种实收产量均高于对照宁粳1号,平均增加7.87%,其中,武运粳29、武运粳23、扬粳4227、通粳981极显著高于对照;新品种总吸氮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分别比对照平均增加4.97%、2.85%。随着品种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提高,稻谷产量均增加;2)高产新品种干物质生产量高、吸氮强度大、单穗吸氮量多和抽穗后吸氮量多,导致总吸氮量多;3)高产新品种结实期茎鞘叶氮素转运量、转运率大,氮素比例下降值大,成熟期茎鞘叶氮素比例低,结实期穗氮素增加量大,成熟期穗氮素比例高,这些特征均有利于总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提高,且对前者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后者;4)高产新品种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等指标均高于对照,产量越高趋势越明显。总氮吸收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高的品种有利于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的提高,但前者的影响更大。吸氮量高的品种氮肥利用率也较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高的品种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也高。【结论】在苏南稻区,8个早熟晚粳新品种产量明显高于对照,氮肥(素)吸收利用率、总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比对照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晚粳 高产 氮素吸收 氮素利用效率
下载PDF
江苏园艺作物移动应用系统研发
7
作者 孙成明 刘涛 +3 位作者 陈光炜 周振兴 杨意成 刘海辉 《农业网络信息》 2016年第8期56-58,共3页
园艺作物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决江苏园艺作物品种选择及配套栽培等问题,设计开发了江苏园艺作物移动应用系统,主要包括江苏园艺作物新品种的全生育期展示及栽培要点指导系统、江苏园艺作物新品种与传统品种的比对数据库以... 园艺作物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决江苏园艺作物品种选择及配套栽培等问题,设计开发了江苏园艺作物移动应用系统,主要包括江苏园艺作物新品种的全生育期展示及栽培要点指导系统、江苏园艺作物新品种与传统品种的比对数据库以及江苏省园艺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旨在为江苏园艺作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园艺作物 视频推广 移动终端 信息系统
下载PDF
缓释掺混肥配比对稻茬小麦产量、氮素利用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周冬冬 李必忠 +4 位作者 张军 刘忠红 张永进 方书亮 朱新开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4-221,共8页
为探究不同缓释掺混肥配比对稻茬小麦生产的影响,在沿淮下游地区,以淮麦52和淮麦920为材料,通过随机区组试验,以缓释掺混肥(SRF,N∶P2O5∶K_(2)O=26∶12∶12)和丰卉尿素(U,46%N)为供试肥料,设置U四次分施(M_(1))、SRF一次基施(M_(2))、6... 为探究不同缓释掺混肥配比对稻茬小麦生产的影响,在沿淮下游地区,以淮麦52和淮麦920为材料,通过随机区组试验,以缓释掺混肥(SRF,N∶P2O5∶K_(2)O=26∶12∶12)和丰卉尿素(U,46%N)为供试肥料,设置U四次分施(M_(1))、SRF一次基施(M_(2))、60%SRF基施+40%U拔节期追施(M_(3))、60%SRF基施+40%SRF返青期追施(M_(4))、M_(3)模式减氮15%(M_(5))和M_(4)模式减氮15%(M_(6))6种施肥模式,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小麦产量、氮素积累及利用、干物质转运和品质等的差异。结果表明,缓释掺混肥一次基施(M_(2))和减氮15%条件下两次分施(M_(5)和M_(6))较常规肥料处理(M_(1))均能实现稳产。缓释掺混肥两次分施(M_(4))可有效促进稻茬小麦花后光合物质生产和氮素向籽粒运转,增加籽粒氮素积累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氮素生理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分别较M_(1)处理增加16.49%、11.09%、4.86%和4.72%,较M_(2)处理增加21.31%、15.19%、5.32%和18.60%;M_(4)处理较M_(1)处理增产9.01%和6.78%,较M_(2)处理增产11.43%和12.10%,实现产量提升的同时显著改善小麦籽粒蛋白品质。综上,60%缓释掺混肥基施和40%缓释掺混肥返青期追施有助于实现小麦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适宜在沿淮下游稻茬麦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掺混肥 稻茬小麦 产量 氮素利用 干物质转运 品质
下载PDF
308个糯玉米审定品种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杨扬 仇律雯 +11 位作者 田红丽 易红梅 卢柏山 王璐 范亚明 史亚兴 任洁 葛建镕 徐丽 陆大雷 赵久然 王凤格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9-176,共8页
随着中国糯玉米产业的蓬勃发展,每年通过审定的糯玉米品种逐渐增多,为了解其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本研究以308个糯玉米审定品种为材料,利用SSR标记从审定年份和适宜种植区2个角度分析近年来糯玉米审定品种遗传多样性特点和... 随着中国糯玉米产业的蓬勃发展,每年通过审定的糯玉米品种逐渐增多,为了解其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本研究以308个糯玉米审定品种为材料,利用SSR标记从审定年份和适宜种植区2个角度分析近年来糯玉米审定品种遗传多样性特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308份糯玉米审定品种在40个SSR标记上共检测出529个等位基因、1480种基因型,PIC变幅为0.226~0.890,平均为0.684。从审定时间看,各年份间审定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波动不大,其中2015年审定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最高,为0.720。从适宜种植区看,西南区审定品种的PIC值最高,遗传距离分析表明西南区和另外3个适宜种植区有着最远的遗传距离,平均为0.0217;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西南区部分品种聚集为一组,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聚类分组中以京科糯2000为代表的第Ⅲ组品种数目最多(122个,东南区占比59.0%),且在主坐标图中独立分布,表明优良品种的出现及其杂优模式的推广能够丰富和拓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糯玉米新品种改良提供导向作用的同时推动糯玉米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审定品种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水稻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广占63S不育基因PTGMS2-1的遗传分析与分子定位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宝和 徐建军 +5 位作者 吴银慧 朱金燕 李生强 周勇 程小涛 梁国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9-432,共4页
水稻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广占63S的不育基因来源于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其育性转换表现为温敏型,是迄今两系杂交水稻中应用最广泛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之一。对广占63S/旱1587组合的F2分离群体进行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广占63S的... 水稻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广占63S的不育基因来源于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其育性转换表现为温敏型,是迄今两系杂交水稻中应用最广泛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之一。对广占63S/旱1587组合的F2分离群体进行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广占63S的不育性受1对隐性不育基因控制。利用SSR和InDel分子标记技术,结合BSA法,以广占63S与旱1587组合的F2分离群体为材料,将不育基因(暂命名为PTGMS2-1)定位于第2染色体标记S2-4与S2-27之间物理距离390kb的区间内,与两标记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5和1.1cM,与标记S2-24共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温敏雄性不育性 遗传分析 分子定位
下载PDF
氮高效水稻主要源库性状的基本特点及其调控 被引量:18
11
作者 陈琛 张家星 +11 位作者 李万元 唐东南 罗刚 王祥菊 莫兰婧 吕旻珈 周娟 梁国华 黄建晔 王余龙 姚友礼 董桂春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5-194,共10页
【目的】本研究皆在阐明氮高效水稻源库性状的基本特点。【方法】在大田条件下,于2012-2014年设计了两个试验。2012年和2013年,以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遗传群体114个水稻株系为供试材料,依据成熟期吸氮量和产量两个性状将114个株系群体分... 【目的】本研究皆在阐明氮高效水稻源库性状的基本特点。【方法】在大田条件下,于2012-2014年设计了两个试验。2012年和2013年,以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遗传群体114个水稻株系为供试材料,依据成熟期吸氮量和产量两个性状将114个株系群体分为6种不同氮效率类型。2014年,在前2两年试验的基础上,以筛选出的氮高效株系(L68)和氮低效株系(L2)为供试材料,研究施氮量对两种氮效率水稻株系产量、源库性状的影响。【结果】1)114个株系群体成熟期吸氮量和产量差异均较大,吸氮量变幅为11.53~27.66 g/m^2,产量变幅为311.74~763.35 kg/666.7 m^2,随着吸氮量的增加,产量呈上升趋势。产量类型与吸氮量类型并不完全一致,高吸氮量是高产的重要基础,但产量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2)氮高效水稻抽穗期叶面积系数(包括有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总叶面积)、成熟期叶面积系数均显著大于氮低效水稻,叶面积构成因子中氮高效水稻绿叶质量明显高于氮低效水稻,但比叶重不同氮效率品种间差异较小;3)氮高效水稻单位面积库容量、单位面积颖花量显著高于氮低效水稻,氮高效水稻单位干质量、单位叶面积和单位氮素库容量大,库容形成能力强;4)氮高效水稻单位叶面积颖花数、单位叶面积籽粒产量大,结实期净同化率高,氮高效水稻"流"畅,叶片光合能力强;5)综合分析表明,库容量对氮素高效吸收影响较大。提高单位氮素库容量有助于提高单位面积库容量。不同施氮水平下,氮高效水稻叶面积系数、库容量、吸氮量和产量均明显高于氮低效水稻,叶面积系数在低氮水平下两者差异最大,其他3个指标以低、中氮差异较大。【结论】氮高效水稻源库指标均优于其他类型,且这一优势在不同施氮量亦是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高效水稻 施氮量 吸氮量 产量 源库
下载PDF
拔节期和花后渍水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蒋文月 葛雨洋 +5 位作者 李亦辰 李春燕 朱敏 朱新开 郭文善 丁锦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4-625,共12页
为给小麦抗逆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以22个小麦品种为材料,于2018—2019和2019—2020年度分别开展拔节期和花后渍水处理,以自然生长条件为对照,分析渍水对籽粒产量及其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筛选耐渍高产品种并明确其耐渍高产机制。结果表明,... 为给小麦抗逆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以22个小麦品种为材料,于2018—2019和2019—2020年度分别开展拔节期和花后渍水处理,以自然生长条件为对照,分析渍水对籽粒产量及其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筛选耐渍高产品种并明确其耐渍高产机制。结果表明,拔节期和花后渍水处理造成小麦籽粒产量分别下降29.6%~59.1%和7.9%~49.1%,均显著降低穗粒数、千粒重、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乳熟期LAI。根据两年度不同水分处理下平均籽粒产量和渍后产量的降幅,筛选出相对高产耐渍品种扬麦25及耐渍性较突出品种宁麦22和生选6号。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水分处理下穗粒数、乳熟期LAI、旗叶RuBPCase活性以及花后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渍水处理下穗粒数降幅、千粒重降幅、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降幅、乳熟期LAI降幅与产量降幅均呈显著正相关。花后光合面积大、光合速率高的品种,通过多生产光合物质以供应籽粒灌浆,促进产量形成;渍水导致的光合面积减少和物质生产能力降低是制约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因此,渍水胁迫下改善小麦生育中后期叶片光合生产能力,尤其是绿叶面积,有助于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渍后降幅;渍水条件下高叶片光合生产能力和穗产量可作为高效筛选高产耐渍品种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渍水胁迫 小麦品种 籽粒产量 农艺性状 耐渍性
下载PDF
密度与氮素对夏播棉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3
作者 徐泽 吴莘玲 +6 位作者 刘震宇 李涵佳 冷鑫华 吴天凡 陈媛 张祥 陈德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84-1596,共13页
为明确密度氮素对夏播棉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2019—2020年于扬州大学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以特早熟品种中棉所425为材料,2019年采用裂区设计,以密度为主处理,设60,000株hm^(–2)、90,000株hm^(–2)、120,000株hm^(–2)3个水平,以施氮量为... 为明确密度氮素对夏播棉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2019—2020年于扬州大学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以特早熟品种中棉所425为材料,2019年采用裂区设计,以密度为主处理,设60,000株hm^(–2)、90,000株hm^(–2)、120,000株hm^(–2)3个水平,以施氮量为副区,设施纯氮0 kg hm^(–2)、90 kg hm^(–2)、150 kg hm^(–2)、210 kg hm^(–2)4个水平;2020年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生产对照CK(90,000株hm^(–2);180 kg hm^(–2)氮素),在120,000株hm^(–2)密度下,设施纯氮0 kg hm^(–2)、90 kg hm^(–2)、150 kg hm^(–2)、210 kg hm^(–2)4个水平,研究密度与氮素处理对此种植方式下产量及其构成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0,000株hm^(–2)密度下配合施氮150 kg hm^(–2)夏播棉籽棉产量显著提高,达4147.8~5119.2 kg hm^(–2);生殖器官干物重达2605.6~2863.6 kg hm^(–2)且占比达50%以上;生殖器官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加,达45.97~60.70 kg hm^(–2);氮素利用率显著提高,氮肥回收利用率达42.58%~44.17%,氮肥农学利用率达7.16~21.34 kg(kg N)–1,氮素生理利用率达19.16~24.03 kg(kg N)–1,氮肥偏生产力达21.12~34.13 kg(kg N)–1,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氮肥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与产量呈显著以上水平线性正相关;喷施脱叶催熟剂前吐絮率达43.59%~60.76%,喷施脱叶催熟剂后可达到正常吐絮的要求。因此,高密中氮配合有利于夏播棉氮素的吸收利用,可为棉花高产高效和减氮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播棉 密度 氮素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氮肥运筹处理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4
作者 伏桐 唐东南 +9 位作者 舒小伟 徐杰姣 王树深 王子涵 丁周宇 杨英 周娟 姚友礼 黄建晔 董桂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5期749-758,共10页
机插秧苗素质普遍较弱,为了获得足够的穗数,江苏省苏北地区不少生产者采取增加分蘖肥施用次数、施氮量和密度的生产方式,但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并未增加。为此,以淮稻5号和南粳9108为试材,设计施氮量与栽插密度、秧苗素质和分蘖肥互作及... 机插秧苗素质普遍较弱,为了获得足够的穗数,江苏省苏北地区不少生产者采取增加分蘖肥施用次数、施氮量和密度的生产方式,但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并未增加。为此,以淮稻5号和南粳9108为试材,设计施氮量与栽插密度、秧苗素质和分蘖肥互作及秸秆还田与穗肥施用比例互作3个试验,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相应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施氮量与栽插密度互作试验中,随着施氮量的增加(N1、N2、N3分别为225、300和375 kg·hm^(–2)),M1(22.5万穴·hm^(–2))处理的产量呈增加的趋势,M2(27万穴·hm^(–2))和M3(33万穴·hm^(–2))处理的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N2M3处理产量最高;产量显著受到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影响;增氮增密增加了成熟期氮素累积量,但是增氮降低了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而增密则增强了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2)在秧苗素质和分蘖肥互作试验中,壮苗产量较弱苗处理平均增加13.66%,氮肥利用率较弱苗增加1.7%;壮苗1次施用分蘖肥就能充分发挥水稻产量的潜力,弱苗适度增施分蘖肥可提高水稻的产量;壮弱苗过度施用分蘖肥均不能获得高产,适度增施分蘖肥有利于壮弱苗氮肥利用率的提高。3)在秸秆还田与穗肥施用比例互作试验中,秸秆还田条件下,增加促花肥比例及减少保花肥比例有利于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水稻 氮密互作 氮肥处理 秧苗素质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下载PDF
缩节胺运筹对夏直播棉熟相的影响
15
作者 徐泽 芮秋治 +7 位作者 刘震宇 李涵佳 冷鑫华 吴天凡 陈媛 张祥 陈源 陈德华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0,共8页
为明确缩节胺运筹对夏直播棉熟相形成的影响,2018-2019年于扬州大学实验农场以中棉425为材料,设缩节胺用量0、180、360 g·hm^(-2)3个水平,施用时期分别设盛蕾期+初花期(施用比例1∶2)、盛蕾+初花期+盛花期(施用比例1∶2∶3) 2个运... 为明确缩节胺运筹对夏直播棉熟相形成的影响,2018-2019年于扬州大学实验农场以中棉425为材料,设缩节胺用量0、180、360 g·hm^(-2)3个水平,施用时期分别设盛蕾期+初花期(施用比例1∶2)、盛蕾+初花期+盛花期(施用比例1∶2∶3) 2个运筹方式,同时设常规施用方式(初花期,缩节胺120 g·hm^(-2))为对照,探讨缩节胺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处理对此种植方式下熟相的调节。结果表明:缩节胺用量180 g·hm^(-2)并于盛蕾期+初花期或盛蕾+初花期+盛花期使用后再通过脱叶催熟吐絮率均能达到90%以上,且吐絮强度高,较对照显著提高46.6%~71.4%。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黄叶率保持在9.0%~12.8%之间,主茎红茎比为52.8%~53.1%,倒1果枝红茎比为28.3%~34.3%,倒2果枝红茎比为27.5%~39.8%,倒3果枝红茎比为34.3%~8.5%,倒4果枝红茎比为49.1%~51.5%,吐絮倒序位为7.1~8.1台最有利于集中吐絮。因此,缩节胺合理运筹能形成集中吐絮的熟相,为实现机采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夏直播棉 缩节胺运筹 集中吐絮 熟相
下载PDF
S型控释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
16
作者 王树深 罗刚 +10 位作者 舒小伟 徐萱 王子涵 丁周宇 杨英 伏桐 周娟 姚友礼 黄建晔 王余龙 董桂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84-396,共13页
缓控释肥具有施用次数少、肥料利用率高的特点,S型热固性树脂包膜控释氮肥(S型控释氮肥)受土壤pH影响小、肥料稳定性好。本研究以S型控释氮肥为试材,分别设置了6个水稻品种的响应比较、4种氮肥施用量、5种氮肥施用时期及7种氮肥配施比例... 缓控释肥具有施用次数少、肥料利用率高的特点,S型热固性树脂包膜控释氮肥(S型控释氮肥)受土壤pH影响小、肥料稳定性好。本研究以S型控释氮肥为试材,分别设置了6个水稻品种的响应比较、4种氮肥施用量、5种氮肥施用时期及7种氮肥配施比例的4个盆栽试验,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利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品种比较试验中,S型控释氮肥提高了6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增幅在2.95%~18.57%,平均增加12.60%;产量提高的原因是穗数或每穗颖花数的增加;S型缓控释氮肥可显著提高供试水稻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但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有所下降。2)控释肥运筹试验中,随着S型控释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比例的增加,武运粳24号的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分别以每盆3g纯氮处理和控释氮肥占比80%处理产量增幅最大,作基肥时增产效应更显著;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呈增加和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分别以每盆4.5 g纯氮处理和控释氮肥占比80%处理增幅最大,作基肥时增幅效应更显著;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呈降低趋势,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分别以控释氮肥占比0%和控释肥作保花肥最大,氮肥利用率分别以控释氮肥占比80%和控释肥作基肥时最大。3)控释肥对根系性状影响试验中,S型控释氮肥处理提高了武运粳24号水稻栽后30天单株不定根总长、根干重与吸收面积,提高了抽穗期单株不定根总长、根干重和根活力;单株不定根数、不定根总长、根干重、根活力的增加是产量、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协同提高的根系基础。总之,S型控释氮肥可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作为基肥时最优。每盆3 g纯氮处理、控释氮肥占比80%左右时产量、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协同增加,与其栽后30天、抽穗期根系性状优化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型控释氮肥 水稻 肥料处理 产量 根系性状 氮素吸收利用
下载PDF
稻田综合种养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与质量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17
作者 董振杰 陆尧 +3 位作者 李京咏 窦志 张洪程 高辉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38,共3页
近年来,在我国20多个省份稻田综合种养规模上得到快速扩大,模式上得以创新推进,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业绿色发展等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稻田综合种养尤其是稻田轮作种养中,仍存在肥药施用不合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投入量大、... 近年来,在我国20多个省份稻田综合种养规模上得到快速扩大,模式上得以创新推进,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业绿色发展等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稻田综合种养尤其是稻田轮作种养中,仍存在肥药施用不合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投入量大、污水灌溉等问题,致使来源不一的重金属元素持续在稻田土壤富集,长此以往将不仅影响水稻和水产禽类的正常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潜在影响。为此,本文阐述了稻田综合种养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与质量安全评价研究进展,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促进稻田综合种养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田综合种养 土壤 重金属 空间变异 质量安全
下载PDF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胡星晨 张耀元 +2 位作者 窦志 周建 高辉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33期11-17,共7页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与高产优质具有重要作用。为探明爱增多与金多收2种生长调节剂的施用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优质丰产水稻品种‘南粳5718’(苏审稻20210047,粳稻品种)和‘徽两优858’(皖稻2016023,籼稻品种)为...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与高产优质具有重要作用。为探明爱增多与金多收2种生长调节剂的施用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优质丰产水稻品种‘南粳5718’(苏审稻20210047,粳稻品种)和‘徽两优858’(皖稻2016023,籼稻品种)为试验品种,施用爱增多与金多收两种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设置爱增多、金多收1、金多收2、空白对照4个处理,研究爱增多与金多收施用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稻米品质的影响,旨在阐明爱增多与金多收对水稻增产提质的效应。结果表明:施用爱增多促进水稻分蘖发生、颖花分化及灌浆结实,对粳稻增产效果明显;施用金多收1与金多收2对提高水稻有效穗数、籼稻稻穗分化和开花结实均有作用,施用金多收1对籼稻增产效果显著;‘徽两优858’在金多收1处理下的整精米率最高,‘南粳5718’4个处理下的整精米率之间均有显著差异;‘徽两优858’中最终黏度爱增多最高,金多收1的外观、口感与食味值均最高。‘南粳5718’中最终黏度金多收1最高,崩解值金多收2最高,消减值金多收2最低;爱增多的外观、黏度、平衡度、食味值均最高,硬度最低;直链淀粉含量表现为‘徽两优858’的空白最高,‘南粳5718’的金多收2最低。研究结果可为创新水稻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提高水稻生产效益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长调节剂 籼稻 粳稻 产量 稻米品质
下载PDF
六棱大麦种质表型遗传多样性评价 被引量:19
19
作者 刘亚楠 潘雨涵 +5 位作者 郭晖 朱明超 文正怀 吕超 郭宝健 许如根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46-856,共11页
为探究六棱大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提高六棱大麦育种组合选配的针对性和育种效率。以来自国内外的89份六棱大麦种质为材料,考察了3个不同环境下参试材料的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主穗粒数、单株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单株生物重... 为探究六棱大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提高六棱大麦育种组合选配的针对性和育种效率。以来自国内外的89份六棱大麦种质为材料,考察了3个不同环境下参试材料的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主穗粒数、单株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单株生物重等8个性状,综合参试材料3个不同环境的表现,通过变异系数及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参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参试六棱大麦种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六棱大麦的穗长、单株粒重2个性状变异较丰富,株型性状与穗粒数变异系数较小,六棱大麦育种的增益效应主要体现在穗长和粒重的适度增加;(2)六棱皮大麦与六棱裸大麦仅在千粒重性状上差异显著,六棱皮大麦各性状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六棱裸大麦;(3)参试六棱大麦种质分为5类,其中第4类基本均为中国地方种质,分布广泛,但遗传距离较近;其他4类为国内外选育的种质,各具特性;(4)利用主成分二维排序分析筛选到以高产为基础,分别兼具矮秆、长穗且分蘖能力强、大粒及高生物重的4类优异种质;基于主成分构建了六棱大麦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棱大麦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评价
下载PDF
抽穗期干旱胁迫对小麦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黄正金 丁锦峰 +3 位作者 李春燕 朱新开 彭永欣 郭文善 《中国科技论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2141-2145,共5页
为给小麦抗旱栽培提供理论参考,采用盆栽试验,在小麦抽穗期开始进行连续12d的干旱胁迫处理,设置中度干旱(MD,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0%~45%)、轻度干旱(LD,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5%~60%)及适宜含水量对照(WW,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5%~80%)3个水平,研... 为给小麦抗旱栽培提供理论参考,采用盆栽试验,在小麦抽穗期开始进行连续12d的干旱胁迫处理,设置中度干旱(MD,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0%~45%)、轻度干旱(LD,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5%~60%)及适宜含水量对照(WW,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5%~80%)3个水平,研究抽穗期干旱胁迫对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抽穗期干旱胁迫初期,剑叶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增加,轻度干旱处理酶活性均上升了30%左右,中度干旱处理3种酶活性均上升了75%左右。随着胁迫的延长,酶活性开始降低,胁迫程度越重,酶活性降低越快。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大量积累,积累量随胁迫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干旱胁迫显著影响小麦产量的形成,轻度干旱胁迫影响了粒重形成,产量下降了21.57%,中度干旱胁迫影响了每穗粒数和粒重的形成,产量下降了40.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栽培学 抽穗期 干旱胁迫 产量 生理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